包维民[1]2002年在《网运分离条件下的线路通过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铁路改革也在不断进行。“网运分离”的改革模式能够比较全面、合理地解决困扰铁路改革的相关难题,有力地推进铁路体制改革,是比较合适的铁路运输企业重组模式。本论文正是以此为背景来进行的。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1)首先对“网运分离”模式进行了阐述,指出“网运分离”是我国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的首选模式。 (2)提出网运分离条件下的线路通过能力具有的特点,并分析了传统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在“网运分离”条件下的不适应性。 (3)从研究列车运行图结构着手,详细分析了影响线路通过能力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小列车间隔时间和缓冲时间。 (4)提出了“网运分离”条件下线路通过能力的概念,建立了计算“网运分离”条件下线路通过能力、最小通过能力、限制通过能力、黄金时段通过能力、高峰时段通过能力、平缓时段通过能力的计算模型。 (5)分析了旅客列车开行比例与列车运行质量要求的关系,建立了黄金时段旅客列车的合理开行数量的计算模型。 (6)将新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应用于襄渝线安康~重庆段,分别计算出了该段2005、2010和2015年各区间通过能力,并对该区段的扩能措施提出了建议。 本文通过对“网运分离”条件下的通过能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并结合我国铁路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建立在既能有效发挥铁路设备效能,又能保证铁路列车运行的一定质量为理论依据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为“网运分离”实施到位后的通过能力计算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孙朝苑[2]2002年在《“网运分离”条件下铁路运输成本的测算研究》文中认为“网运分离”是中国铁路体制改革的选择模式之一,如若实施,现有体制下的铁路运输的各个环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铁路运输的运输生产和经济活动的诸要素尤其是运输成本将发生质的变化。怎样掌握这些变化规律以指导未来的运输生产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本论文具有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本文对我国实行“网运分离”的可行性作了合理的论述,对“网运分离”的模式和分离后各运输单元的资产划分和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分析,在对比分离前后运输成本的特点与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网运分离”后各子系统(即路网公司、客运公司和货运公司等)运输成本的构成范围和相互清算思路;文章最后提出了“网运分离”条件下运输成本的计算方法,在分析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作业成本法解决“网运分离”条件下铁路运输成本的模型。 本文归纳了“网运分离”条件下铁路运输成本的变动特点和影响因素,总结了运输成本的划分范围和计算方法,对尚处于酝酿阶段的“网运分离”改革模式从运输成本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孙长松[3]2011年在《交易成本视角的铁路客运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铁路客运行业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繁忙的铁路客运系统。这个系统至今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系统之内,存在政企不分、客货不分、网运不分、商业化程度低、产权不清、组织效率不高、政府管制过多、重威权轻契约等问题,经济活动中交易成本高,发展相对滞后。由于中国铁路长期以来客运、货运、路网合为一体进行生产经营(2001年初至2003年上半年曾短暂试行过局内客运分开),因此,对中国铁路客运所进行的研究,大都置于铁路运输行业研究的从属地位,并且集中在强化安全管理、质量控制、路风建设、挖潜扩能等方面,对铁路客运所进行的独立的经济研究,特别是关于其制度安排的研究,还非常少。这与中国铁路客运在国家经济体系中所承担的重大责任是不相称的。这是因为,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铁路货运承担的任务艰巨,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更为突出,大企业、大货主在制度博弈中的力量更强大;另一方面国人对制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制度的认识仍然有限。本文旨在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视角,对中国铁路客运制度安排进行专门研究,以节约交易成本为出发点,针对中国铁路客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归纳了铁路客运制度变迁博弈的模型。通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博弈理论,对中国铁路客运过往发生的若干次制度变迁进行分析,归纳了中国铁路客运制度变迁博弈的客观结构、主观博弈模型,描述了中国铁路客运制度变迁的发生机制。论文提出:中国铁路客运制度变迁博弈,是一个沿着均衡点演进的过程,具体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参与人从给定的策略集合中,对不同新策略进行“分散试验”,当越来越多的参与人取得共识,达到一定的临界规模时,就演进出自发的秩序,产生新的客运制度。另一种方式是,均衡的变化是由新型的参与人或组织的设计所推动,通过推动使得选择新的设计制度博弈的参与人数达到临界规模时,新的均衡取代原有的均衡,使制度变迁发生。每个参与人对不同策略的选择,都是出于他个人或其组织节约交易成本的预期。2、通过对与铁路客运制度创新相关的交易成本理论综合评述,探析中国铁路客运制度安排的叁个基本问题:制度研究与铁路客运发展的同期效应;中国铁路客运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亟需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理论的渗透与支持;中国铁路客运制度安排作为一种次级制度安排对上一级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本文通过对基于交易成本的公司理论和企业组织理论、产权理论等方面的文献综述,认为:①中国铁路客运的发展轨迹与制度安排的效率具有一致性,一旦重视了对制度安排的研究,选择了有效率的制度安排,铁路客运的发展就加快,反之就停滞,两者具有非常明显的同期效应。这也是世界铁路客运发展的共同趋势。②要期待中国铁路客运的制度安排更有效率,需要理论渗透和支持。只有更多的铁路经济工作者和各级专业人员掌握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国家理论,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运用,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才会被普遍接受。③铁路客运的制度安排,是由制度环境决定的,它是一种次级制度安排,但反过来,它对上一级的制度安排——包括整个铁路的制度安排及整个交通体系的制度安排甚或整个国家的制度安排,都有重要的助推力,推动其向更有效率(或者相反)的方向进步。3、运用交易成本理论,重新求证了铁路客运网运分离的有效性,明确了网运分离的限制条件。在若干给定的条件下,铁路客运实行网运分离将更有效率,可以显着地节约交易成本。从中国铁路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的区域和线路,符合网运分离的基本条件,可以而且应该进行网运分离,这对于中国铁路客运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构建了中国铁路客运产权制度安排的模型,提出了实施的步骤。产权制度安排的低效率,是中国铁路客运制度安排存在问题的根本成因。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安排,能够减少交易成本,也对铁路客运各种制度均衡具有稳定作用。本文从分析共有制产权的固有缺陷出发,提出了铁路客运产权非国有化的模式:宜股则股(主体模式),宜私则私(开放模式),宜民则民(修正模式)。实施的步骤是:国铁在先,立法在先,配套在先。5、基于节约能交易成本的视角对中国铁路客运的治理机制进行了探讨。中国铁路客运在治理机制方面的制度安排,多年来一直处于僵滞的状态。本论文从制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新的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是:铁路客运商业化,铁路客运与货运、路网分离(客运专线可除外),对铁路客运进行分割重组,实行区域性专业公司化。在实现这个目标模式之前,本文还提出了当前的过渡模式和必要的补充模式。6、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了铁路客运区域性专业公司的有效规模和内部治理结构。对中国铁路客运进行分割重组,需要遵循一定的经济原则,即节约交易成本原则。一个合理规模的区域性专业化客运公司,可以实现交易成本较低。本文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对不同规模的铁路客运公司重组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论证。与以往微观经济学关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构造主要取决于人们对集权或分权的偏好不同,本文认为企业组织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看它是否能够节约交易成本,而影响组织的交易成本的因素有:资产专用性、合同、信息处理、资金分配和投机行为。因此,事业部制的M型组织结构,是区域性专业化客运公司的较优选择。7、按照节约交易成本的要求探析了中国铁路客运的政府管制的效率问题和改进措施。政府管制不一定有效率,但政府管制也不一定比放任不管更坏。的确,政府管制的效用常常被夸大。我们需要的是选择一个适用的制度安排。本文认为,对各个不同行业的政府管制,要根据其所处的制度环境,通过方案对比分析,选择比较能够节约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对于中国铁路客运而言,垄断竞争,适度管制,是可行的选择。8、通过案例分析,对铁路客运契约的不完全性及其相应的治理方式进行了探讨。合同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精髓,一切经济问题均可作为合同问题来研究。本文在对铁路客运的组织规模进行研究时,将组织及与它有关的各种因素的关系抽象为合同关系来分析。为了更好地印证这一理论,本文对中国铁路旅客运输合同的不完全性及其治理方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当我们把铁路客运的各种经营管理问题、制度安排问题看成合同问题来研究时,通过比较哪一种合同关系更可能节约交易成本,便较容易得到合理的结果。这为人们研究铁路客运制度安排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和方法。
周荷芳[4]2002年在《铁路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方面:从放权让利到实行“大包干”,再到生产经营责任制,最终到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以求实现政企分开;另一方面,通过精简机构,减员增效,调整路局结构及结构性分离等措施,以求提高铁路行业整体竞争力。在这些措施的有力推动下,铁路这个庞大的传统垄断行业出现了较好的态势。但由于长期实行“政企合一”、“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加上铁路自身的特点,至今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缓慢,分权问题未能真正得到解决,内部缺乏竞争机制,铁路建设资金短缺,资产经营责任制尚不完善,考核指标计算还待科学合理化,责、权、利需要进一步到位。本论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首先提出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与意义,给出了研究的思路结构和研究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 2.对中国铁路行业的改革进行了简略的回顾与分析,重点分析了当的铁路存在的体制弊端以及面临的国内其它运输方式和加入WTO后的挑战,认为我国铁路现行的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即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逐步实行资产经营并最终过渡到资本经营。 3.选择当前世界铁路改革模式中比较典型的且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国家:瑞典、日本和美国的铁路加以比较和总结,再结合中国现实情况,提出了中国铁路改革所要借鉴之处。 4.针对我国铁路目前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不分所造成内部缺乏竞争机制的问题,分析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是“网运分离”,并提出了“网运分离”应遵循的原则、实施步骤和实施“网运分离”需要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 5.“网运分离”也好,目前“上下合一”也好,我国铁路全面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是当务之急。因此,从宏观和微观两层面分析了铁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以资本为纽带组建铁路企业集团。根据铁路自身特点,对国家与铁路集团的产权关系、集团内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组建集团应遵循的原则等进行了研究,并对组建铁路货运与客运公司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6.铁路建设长期实行的一元化投资体制,造成了铁路建设资金匮乏,又使经营风险高度集中,投融资多元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论文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页 7.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铁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本文以博奕论和信息经济学中的主要结论为基础,对铁路资产经营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然后对国家与铁道部、铁道部与企业进行了资产经营的博奕分析;分别在稳定和随机环境下对铁路资产委托代理经营中基数的确定办法进行了研究;并对资产经营中代理人(承包人)的利益机制和随机环境下最优合同与最优策略的确定进行了分析。 8.在文献m 与 Milg*m]的代理人风险分担模型的基础上,基于企业与员工的风险规避,研究了风险规避以及员工资产对风险分摊的影响,分析在风险规避和资产约束条件下员工合理的风险分摊比例,并探讨不同约束的生效环境。 最后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对论文的创新部分和待进一步研究问题进行了说明。
陈楠[5]2007年在《我国铁路网运分离式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铁路经营效率持续低下,市场份额日益降低,其发展滞后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面对世界各国铁路产业纷纷放松规制进行改革重组的浪潮和中国经济的转型改革,选择怎样的管理体制才更适合中国铁路的特点和现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了中国铁路的技术、经济、社会特性,现状与现阶段体制改革的难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选择“网运分离”改革模式的原因。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铁路内引入竞争也成为可能。通过分析“网运分离”式改革经济上的有效性,管理上的有利性,并比较了改革前后社会总体利润得出“网运分离”式的铁路改革是可行的。从各国已进行的改革可以看出铁路重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也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在改革初期选择货网一体,客货分离的部分网运分离模式,在公司的设置上要保持主要铁路干线的完整性;待条件成熟后再实现彻底网运分离的远期目标。本文还通过建立部分网运分离的经济学模型,分析得出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竞争与合作共存。然后提出了“自下而上”的产权改革与“自上而下”的规制改革同时进行的改革逻辑,以及“两步走”的实施步骤,并对保障改革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通过对铁路行包运输改革的案例分析,验证了“网运分离”的有效性,分析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新中铁快运的发展给出了一些建议。
王亚南[6]2016年在《中国高铁客运市场垄断竞争与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命脉,是人民群众的重要出行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对国家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铁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运输方式不仅促进了国内各区域间的人员资本往来和经济发展,而且拉近了国与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我国高铁的起步虽然滞后于西欧发达国家,然而我国政府对高铁的建设及发展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高铁运营里程不断增加,高铁技术不断得到突破,其发展广泛带动了区域间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促进高铁产业的长远发展,科学合理的价格规制和灵活的票价机制是必要的,而高铁客运票价改革又离不开国家对作为自然垄断产业的铁路产业进行市场化改革。首先本文对我国高铁客运服务的属性和建设运营主体进行简要分析,其次以铁路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铁路产业自然垄断属性的演变和实施"网运分离"的条件和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国高铁产业链中的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业务,阐述高铁产业"网运分离"的可行性,之后分析了我国高铁产业中所特有的行政垄断和高铁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分析中国高铁产业的票价机制中,我国高铁定价机制存在各种弊端,需要国家进行改革,然而高铁客运市场价格的完全放开也存在潜在弊端。文章通过构建高铁客运市场中的古诺模型和广深城际铁路案例分析可知不同市场结构对均衡价格和社会福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同理可知中国高铁产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对高铁客运票价形成机制影响重大。国外各国政府根据铁路产业的不断发展而实施着不同的管理体制改革和价格规制演变,从严格管制到放松管制,国外铁路产业大都展示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高铁产业目前僵化的管理体制也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改革经验,逐步打破垄断、"网运分离"以进行市场化改革,为合理的高铁客运价格机制形成创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我国高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经济条件。
江书陆[7]2005年在《我国铁路运输业改组与改革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范围内针对铁路运输业的改组与改革可谓是风起云涌。我国在基本完成了对电信、电力等传统自然垄断产业的改组与改革以后,也把改革的矛头指向了铁路运输业。本文根据最新的自然垄断管制理论,采用数理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关于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铁路运输业的改组方案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文章首先理论论证了在铁路运输业只有其中的路网部分具有自然垄断性质,而其中的路运部分则不具有自然垄断性质。接着分析了我国铁路运输业运营效率低下、在运输市场上所占市场份额逐年下降的现状,说明根源在于其“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和僵化的管理体制。在借鉴世界各发达国家对铁路运输业改组和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铁路运输业可以按“网运分离、客货分离”的模式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与网运分离的重组方案相配套,应对路网部分的投资、路网接入费、服务质量等进行管制,并利用价格上限管制进行激励;对路运部分应致力于引入竞争,创建有效的竞争环境。
佚名[8]2001年在《网运分离条件下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通过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由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线路处、我校交通运输学院完成的网运分离条件下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已通过了由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组织的技术鉴定。课题组在总结国内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我国线路进行"网运分离"体制
曾朝峰[9]2007年在《中国铁路运输业重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八十年代初,铁路企业在运输市场的竞争地位不断下降,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由于铁道部长期实行的“政企合一”、“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加上铁路自身的特点,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缓慢,带来企业内部的低效率、高成本、缺乏市场竞争力,经营效益不高等问题。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铁路改革的文献资料,参加了一些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活动,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了未来铁路行业发展的方向。本文针对铁路运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运分离”的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提出论文研究背景与目的,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现状与意义,给出了研究的思路结构和研究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2)选择当前世界铁路改革模式中比较典型的且被认为较成功的国家:瑞典、日本和美国的铁路加以分析,再结合中国铁路现实情况,总结出中国铁路改革可借鉴之处。(3)对现阶段我国铁路运输进行的重组模式,运用系列理论进行分析,验证其改革的正确性。(4)分析目前我国铁路企业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无规模经济性,结合中国实情,借鉴国外铁路改革成功的经验提出今后中国铁路运输业重组模式选择——“网运分离”,并提出了实现该模式的政策建议。
李雷[10]2006年在《“网运分离”模式在铁路改革中的运用》文中指出在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包括:放松管制、非国有化及引入竞争机制。而我国近年来也将一些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提上的日程,中央要求电力、铁路、民航、电信等垄断行业,通过政企分开和企业重组、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电力、民航、电信行业的改革方案己进入实施阶段,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当前中国四大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改革中,铁路产业是最迟滞的,也是中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下一步关注的主要对象。中国铁路产业现在已经失去往日“铁老大”的地位,在日益激烈的运输市场的竞争中份额逐年下降,整体亏损日益严重。事实证明,中国铁路产业现在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推进改革是中国铁路产业的根本出路。对于铁路业,人们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其效率的低下与供给的不足。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我国铁路产业结构已经不符合铁路行业的自身特点。要想重新让铁路行业焕发活力,必须从产业结构上进行变革。而这种变革的实施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铁路行业的放松管制,包括对进入、投资、收益分配等管制体制的一个彻底改革。沿着这条思路,本文从自然垄断理论入手,分析了铁路行业的技术经济特点,论证了铁路行业的自然垄断特性已经发生了变化,然后借鉴国外的改革经验,提出了一个适合我国改革的大体模式。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自然垄断理论的发展,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自然垄断理论经历了一个由刚开始认为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是产生自然垄断的原因,发展到意识到多产品的范围经济对自然垄断的重要影响,最后发现成本弱增性才是自然垄断的真正原因。在可竞争市场理论提出后,使得人们更为重视市场的作用,为西方政府放松管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某些自然垄断行业特性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来源于供给技术的改进和市场的扩张。
参考文献:
[1]. 网运分离条件下的线路通过能力研究[D]. 包维民. 西南交通大学. 2002
[2]. “网运分离”条件下铁路运输成本的测算研究[D]. 孙朝苑. 西南交通大学. 2002
[3]. 交易成本视角的铁路客运制度研究[D]. 孙长松. 北京交通大学. 2011
[4]. 铁路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D]. 周荷芳. 西南交通大学. 2002
[5]. 我国铁路网运分离式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陈楠. 中南大学. 2007
[6]. 中国高铁客运市场垄断竞争与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 王亚南. 天津财经大学. 2016
[7]. 我国铁路运输业改组与改革研究[D]. 江书陆.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8]. 网运分离条件下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通过鉴定[J]. 佚名. 学术动态. 2001
[9]. 中国铁路运输业重组模式研究[D]. 曾朝峰. 中南大学. 2007
[10]. “网运分离”模式在铁路改革中的运用[D]. 李雷. 西南财经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