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对我国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启示*
郭文斌**
(汕头大学,广东 汕头 515063)
摘 要: 马克思是在揭示和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公平正义的虚假性、形式性和欺骗性的基础上阐述他的真正的公平正义思想。同时我国存在公平正义阻碍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问题。因此,需要以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现实的人三个方面,为我国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提供思想上的指导。
关键词: 马克思;新时代;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在这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公平正义的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教育医疗分布不均衡等等。这些公平正义问题,是每个人希望在新时代过上美好生活的一大障碍。但公平正义作为意识形态是时代的产物,怎样的公平正义是我国现在所需要的呢?马克思主义道路是我国应该矢志不渝坚持的道路,而公平正义思想正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建设公平正义社会和实现人们美好生活的愿望便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研究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从其中去寻求实现我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启示。
一、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是通过对旧世界的批判来阐述的,所谓的旧世界就是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在批评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具有形式性、虚假性和欺骗性。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是全澳洲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是整个南半球首屈一指的学术殿堂和全球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依托于极高的学术声誉和雇主评价,悉尼大学作为澳洲第一学府的纪录已保持数十年,同时它也是一所传统的体育强校,在2017年QS(Quacquarelli Symonds,英国教育组织)学科排名中,该校与体育相关学科综合排名世界第一。本研究将对悉尼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在职前体育教师培养方面的特点,从而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提供经验与启示。
首先,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具有形式性。资本主义的法律都标榜公平、自由、人生而平等,虽然自由、公平是人类应当追求的目标,但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到并不能空谈自由和公平,自由、公平作为人的存在状态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中形成的,马克思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对自由、公平的具有决定性作用,自由、公平植根于活生生的劳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从来没有抽象的自由、公平,“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和所容许的范围内取得自由的。”正如西方的民主政治,形式上每个选民都参与了对国家领导人的选举,但这种选举只是有钱人的游戏。
其次,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具有虚假性。资本主义所坚持的公平正义是建立在私有财产不平等上的,在这根源处没有解决,任何对于公平正义的修修补补都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人的身体素质、天生智慧甚至是性别等因素,都使得人各不相同,资本主义以统一尺度、统一标准对人们进行衡量,这种看似公平的表面,实质上是虚假的公平,这种功利性、动物性、市场性对人进行衡量,必然存在着被规则所淘汰的人群,对这些弱势群体各项权利的漠视是资本主义公平正义具有虚假性最具体的体现。
一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在经济领域存在的公平正义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问题,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这对人民的幸福感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社会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法律规定每个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在现今,人民对政治参与的途径没有得到扩宽,部分民意没有得到表达;基层组织形式性严重,民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社会对政府的监督权威性不够,“阳光政府”的构建依然任重而道远。三是在社会领域的表现:社会建设是同人民群众关系最为紧密的布局领域,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发展中时刻有人民,不能为了单纯的发展目标,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四是在文化领域的表现:“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美好生活的需要意味着人们不再单纯的满足于物质财富的增长,精神世界也需要不断的丰富。五是在生态领域的表现:美好生活的需要意味着人们不再单纯的满足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建设美丽乡村也要实现美丽中国。但我国生态领域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北京的雾霾、山西的煤矿污染、西北的沙漠化等等这些都严重不符合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经济财富集中在先富人群手中,粗放发展的恶果却由人们负担,这些都阻碍了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提高。
二、我国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过程中的存在公平正义问题
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从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出发,研究其思想的深刻之处,为我国在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提供理论的先导。
1.客观原因。从客观层面上来说:一是手机本身的特点适应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手机小巧方便携带,而当代青年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的个体,渴望时时刻刻接受新的信息;另外,手机已经是当代青年跟上时代潮流的标志,没手机或者不玩手机就容易被看成是落伍,没有手机则会让青年“自我感觉到被排除在友谊团体和社会网络之外”[3]。二是如今社会交往模式的改变。手机网络的便捷性、快捷性和虚拟性以及开放性、平等性使当代青年的社会交往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手机网络。
再次,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具有欺骗性。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经典的三位一体的公式: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中,资本家认为他们投入了资本,理应得到回报,利润表现为整个预付资本的产物,他们赚取财富既合法又合理,工人也得到了他们应得的工资,如果存在工人饿死,那只是工人的懒惰而已。这种雇佣关系完全是符合公平正义。欺骗性在于这只是表面的公平正义,在这种形式的正义底下是实质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工作的工人被饿死,作为社会的寄生虫的资本家却衣食无忧,如果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这不是对工人最大的欺骗吗?
三、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对我国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思考
理论分析的背后显示的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过程中的也存在公平正义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启示我们应从历史性去思考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思想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因此就必须受现世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和影响,它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水平而发展。公平正义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超历史和非历史的永恒公平。同时马克思指出,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真正的公平正义思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公平正义才得以真正实现。因此,我们对正义的诉求必须与我国现阶段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同时我们更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使我国早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实行按需分配,公平正义得以真正实现。
在概率意义下, Alice 和Bob 能推断出粒子s、t的态。然而,他们按概率可以获得O5的值,却不能推断出粒子s、t的态。一旦他们确定了|Fj〉st(j=1,2,3,4),也就意味着知道了|Ej〉34,进而他们就能够以一定的概率成功地交换他们的量子信息。换言之, 如果Alice和Bob 知道了粒子3、4的态是|E1〉34、|E2〉34、|E3〉34和|E4〉34中之一的具体态,因这4个态依次可表示为
其次,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启示我们应从阶级性去坚持公平正义。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即自原始公社制度解体以来的以往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正义是不同社会集团对现实经济关系与自身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因而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对正义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正义观念就具有阶级性。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但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只是为资本主义本阶级服务,资本主义带给人类的不是普遍的自由和广泛的平等,而是一种新的更普遍的不自由和不平等。实际上资本主义制度让人不再是人的奴隶却转而变成了物的奴隶。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就在于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再次,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启示我们应从现实的人出发阐述公平正义。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都是人类活动的历史,公平正义思想也要从现实的人出发,脱离现实的人去谈公平正义,这只是唯心主义的空话,他呼吁:“先生们,不要受自由这个抽象的字眼的蒙蔽!这是谁的自由呢?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个人在对待另一个人的关系上的自由。这是资本压榨劳动者的自由。”精准扶贫之所以得要全国人民的一致称赞,就在于它扭转了传统式的粗放扶贫,不再将贫困群众当做只是报告中的一个一个符号。精准扶贫以一对一的方式,真正将扶贫落实到个人,真正使困难群众脱离了贫困的泥淖。因此启示我国在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时候,就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要真正的关心弱势群体、加强社会保障建设,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享受发展的成果,争取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落下一个人!
[ 参 考 文 献 ]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
[2]张薇.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西北民族大学,2013.
*汕头大学社科类社会调查报告及学术论文项目: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红色基因”研究——以汕头大学为例。
**作者简介: 郭文斌(1993-),男,汉族,江西赣州人,汕头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07-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