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日飙[1]2003年在《大昌古镇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建筑研究》文中指出大昌古镇位于长江叁峡区域核心,支流大宁河中游。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叁峡就是沟通巴蜀与中原的经济文化走廊,和许多叁峡流域的城镇一样,大昌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并忠实地记录着大宁河流域乃至叁峡城镇发展沿革的独特进程。 通过对大昌古镇所在地域的历史演化和自身历史沿革的把握,分析古镇的地理区位,总结出古镇作为盐业转运枢纽、位于文化走廊之间和人口迁徙滞纳点等叁方面便利,进而探讨大昌古镇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包括附近地区的文化分布、巴楚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并关注到地域文化对建筑的映照问题。 古镇的形成与发展演变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对大昌古镇而言,其兴起要追溯到4、5千年前活跃在在大昌盆地的巴人时代,盐业则是其缘起的动力与发展的支点;在其发展阶段,作为历代军事重地和移民迁徙的影响则是两大要素;到了近现代,古镇因为闭塞的交通与落后的经济必然走向垂暮。至此,千年古镇的生长轨迹已经较为清晰。 大昌古镇的价值是多方面的,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其空间构成也是重要内容。在简要介绍了大昌自然地理概貌的基础上,对古镇的选址与规划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关于古镇的风水格局、城门城墙的营建疑问与“丁字街”的形成演变等问题做出了解答。 古镇的传统建筑是研究的重点,经过归纳,提出了古镇建筑的叁大特色:封火山墙、双披檐与天井,并总结了每项特色的类型和构造,同时追溯每种特色的来源和形成的原因则成为研究的焦点。 古镇传统建筑的类型主要分住宅与公建两种,但其下门类众多,不同单体的结构和具体作法更是林林种种。本文详尽的归纳整理了这些内容,并把大昌与各地域的民居进行了宏观与微观的比较,以期得到更为立体的认识。 文末,总结了大昌的发展轨迹与全方位价值,对古镇的搬迁保护和永续利用问题作出了评价,最后,对大昌的未来提出了展望。 本文的研究模式与框架,是针对大昌古镇这一特定的研究课题而建立的工作模式,只要适当的调整相关指标,本文提供的研究模式对于真正从实际出发,系统的古镇研究应该是具启发意义的。
张文凡[2]2016年在《传统建筑木作装饰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建筑中的木作装饰的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其植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文化积淀深厚,题材内容丰富,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贵财富。传统建筑木作装饰是现代室内设计集群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创作活动已成为充满技术理念、文化色彩和创新精神的专业话题。城市中钢筋混凝土建筑和玻璃建筑鳞次栉比,人们接近自然的渴望愈发强烈。由于木材本身具有的自然表征和人文亲和力,作为室内设计的一种材料,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研究表明,木结构房屋内存在的芬多精与负离子(空气维他命),与钢筋混凝土房屋相比,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长期居住在木建筑中能够延长寿命。同时,以旅游度假地产带动的木建筑需求越来越大,发展势头势不可挡。本文从木作装饰的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历史、发展、内涵、应用形式以及应用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结合重庆市巫山县大昌古镇客栈设计为例,立足于传统木作建筑的悠久历史,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引进西方现代设计理论进行设计探索,试图创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室内设计,希望对木作装饰如何在室内设计中应用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易嘉, 王凯[3]2007年在《历史的窗口——大昌旅游接待中心设计方案浅析》文中提出本文阐述了大昌旅游接待中心的方案如何紧密围绕大昌古镇历史人文的主题进行设计,并充分展示大昌古镇的历史和地域文化。
阎波, 谭文勇[4]2006年在《叁峡库区传统风貌场镇的重生——以大昌古镇迁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大昌古镇为例,首先指出古镇的独特价值,然后简要地介绍了大昌旧城的现状,随后重点阐述了因为叁峡工程,大昌古镇将进行异地迁建,并对迁建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如何保护并延续传统风貌进行了论述。
参考文献:
[1]. 大昌古镇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建筑研究[D]. 陈日飙. 重庆大学. 2003
[2]. 传统建筑木作装饰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张文凡.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3]. 历史的窗口——大昌旅游接待中心设计方案浅析[J]. 易嘉, 王凯. 重庆建筑. 2007
[4]. 叁峡库区传统风貌场镇的重生——以大昌古镇迁建为例[J]. 阎波, 谭文勇.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