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研究2000年国际学术会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民论文,学术会议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民族研究2000年国际学术会议,于2000年8月21日至23日在福建泉州市召开。到会的代表有130多人,其中来自台港澳地区及日本等地的学者22人。本届学术会议的主题是“海峡两岸汉民族源流与发展展望”。本届会议在学术上的特点表现为方法论上的研究、汉民族发展源流的探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海外华人族裔研究、汉民族区域性研究,以及汉族21世纪的发展等多个方面。
(一)关于汉族源流及民族关系研究
在汉族研究方面,与会者深深感到同对少数民族的研究相比,对汉民族的研究落后了,但是,它的地位与影响,决定了它将成为21世纪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甚至是沸点。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在介入汉民族研究。学者们认为:族体统一抑或分裂是当前汉族面临的最突出的民族问题,它的具体表现即为台湾问题。其次,民族的素质问题值得注意,在关注汉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劣根性”问题,“像公德意识、公民意识及是非感的缺乏,患均不患寡的平均主义,窝里斗倾向”,民族自尊心的严重丧失,都是必须研究的。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方面,学者们认为:中华文化体系的不断发展,关键在于中华文化形成了消化、融合异质文化的机制。从炎黄时代即开始游牧部族与农耕部族的融合,一直到清代最终完成这一融合,汉民族的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加入有极大的关系,因此,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成为会议的一个重点。有的学者提出:汉民族发展的五千年历史,不仅是汉民族的历史,也是中国各民族融汇的历史,汉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与他族交汇融合。可以说,汉民族之壮大,正是不断吸收融合各族群、民族的壮大,汉民族之进步正是各民族智慧相加的进步,汉民族之发达也正是包含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发达。从这个意义上讲,汉民族本质上应是各族群和民族共同缔造的人们共同体。除了历史的研究之外,现代跨文化族群的相互关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本届会议有多篇有关各地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研究报告。
(二)关于华人族群与区域性研究
本次会议的一个重点是海外华人的研究。澳门的黄汉强教授论述了澳门汉民族与葡萄牙族共存四百年的历史,四百年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中西文化并存的澳门文化。今日的澳门,西方文化附属于中华文化,形成融合形态的文化。来自新加坡的王永炳教授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发展的作用。他认为:虽然2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流行反儒家的思想,但由于去新加坡的中国人都是来自下层社会的,他们没有受这类思潮的影响。因此,他们在新加坡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是以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为指导,他们的社会组织,例如福建帮、琼州帮,都体现了儒家的相互救济的思想。李光耀、吴作栋等新加坡历任领导人,宣传礼法互补,在以法律为基础的背景下,也注意人情关系,注意对传统仁、义、礼、智、信的继承,为新加坡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次会议在华侨、华人研究方面成果颇多。有的学者介绍了最近流行的“华族”这一概念,它将华人与华侨两个概念组合起来,比原有的提法更为精确。有的同志探讨了华人社会中的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等五缘关系。提出“五缘”这个概念,当然不是为华人世界网络划框框、定调门,而是提供一种容纳多元的、开放的交往文化的观念,它不是对文化与交往方向的划定,不是对文化现象的细致辨认,而是对华人认同与交往圈的充分理解和充分容纳。
本届会议呼吁重视汉民族支系与区域性的研究。在这次会议上,湖南代表对楚俗的研究,福建与台湾学者对闽南、台湾的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当然,重视地方性并不意味着对共性的忽略,但要深入对民族的研究,不能再是一般性的研究,而对地方性特点的研究,能够展现其特点。在这个意义上,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是有深刻意义的。在地域文化的研究方面,其方法论的特点是中观研究,兼具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特长,即有对史料的掌握,对民俗的调查,也要有理论概括的力量。并大量地借鉴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地方性史料的挖掘。
台湾汉族的发展史引起了广泛的关心。有多篇论文报告了海峡两岸汉民族历史源流与汉族文化发展的比较。大家注意到:宗亲活动炽热兴盛是台湾汉族社会的一大特点,其原因始于寻根意识,而其发展,则是复兴中华文化意识的展现。诸如祭祖、编族谱、建分祠、调解、救济、奖学、福利、选举等等内容,都是台湾社会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具有研究价值。许多文章讨论了台湾的宗族结构、族姓传播、宗教的互动、当代台湾宗教的发展特点。其中,在大陆佛教世俗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台湾由于许多佛教大师的到达,正统佛教排斥了民间的斋教。这一发展趋势值得研究。
客家人在中国南方开发史上有重要的贡献,与会学者探讨了客家在本土的文化特征,台湾的学者介绍了他们在台湾的发展与社区特点。关于他们的来源,有人认为主要来自南方少数民族,也有人仍持北方南下说。在这一背景下,有学者从客家服饰探讨客家与南方各族之关系是有重要意义的。客家服饰中隐现壮、瑶、畲等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例如客家的凉帽、百褶裙、绣花牙边裤、织带,都与疍家人、壮族的服饰有相似之处。这反映了客家形成于壮瑶民族文化圈中的历史,二者相互渗透与影响。尽管作者没有深入探讨客家的来源问题,但这一成果对研究客家的起源很有启发性。
(三)关于汉族文化性格与精神境界研究
在汉族的文化性格与精神境界方面,杜荣坤会长在会上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弘扬最能体现民族精神的精华。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我国数千年来历史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成为吸引各族人民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于汉民族思想境界问题,有的同志专门论述了汉民族传统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基本特征、继承与创新问题。有的同志认为:中华人文精神是指古往今来海内外中华民族各种文化现象中所蕴涵的元典性、主导性。对儒家思想在汉族发展中的作用,与会学者给予较高的评价。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国走向统一的思想基础;儒家伦理思想成为各民族融汇的基础;潜在的儒家思想也是当代民族统一的基础。在汉民族的思想领域,不论在政治思想有多大变化,但儒家的主导作用仍然未改变。汤恩佳先生的《论儒学大一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文指出:儒学注重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从大一统和中华民族整体性出发,儒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精忠报国”的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应负的责任。这对中华民族的统一产生巨大影响。
在讨论中,汉民族的和合文化精神引起了与会者广泛的注意。人们普遍认识到,和合文化是汉民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而且在世界上颇有其独特性。许多文章都注意到来自儒家的和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也是汉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原因。李亦园先生认为:对世界最大民族的研究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汉族以其发展的时间的久远与存在的空间辽阔闻名于世,全国各地的汉族有其差异性,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但他们都以汉族自称,即使分布到全世界各地,仍然都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基本规律是什么?其中,包容性是最重要的特点,它是民族发展交响乐的主旋律,贯穿汉族发展的历史。学者们认为:汉族的发展离不开和合文化。汉族对文化的不同性有足够的理解,如同李亦园先生所揭示,汉民族是一个从异到同的民族,有些文化上的地域性差异并不奇怪。正是这一点成为汉族的特色之一。我们认为,中华民族最大的特色在于:他们将天下所有的人都看成是一个大家庭,虽然要求他们保持统一,但又可容纳他们的地方性差异。
许多学者认为: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提出,与中华民族和合文化有关。就台湾问题而言,就是相互尊重大陆与台湾不同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现实;相互尊重大陆与台湾人民现有的生活方式;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尊重大陆与台湾人民对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让大陆与台湾人民都可以继续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学者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大发展时期都是大统一时期,我们希望海峡两岸能够早日结束对抗的状态,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大目标下团结起来,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争取再创一个汉民族历史上的新的盛世。
关于汉民族在21世纪的历史使命。有的学者指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我们应当告诉世界上所有的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和合文化,过去在我们强大的时期,我们并没有对世界形成威胁;以后即使中国再次强大了,也不会对世界形成威胁。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将是和平,而不是战争。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预言21世纪将是一个文明冲突的时代,但从儒学的角度看,21世纪将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纪。只有以孔子“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来引导,人类才会有出路。总之,对汉民族在21世纪的命运,学者们表示了深切的关注,而对儒家思想的世界性意义,学者们都是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