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标“空间与图形”的一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图形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教材今年秋季在全国推广,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新课标、新教材培训.通过培训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结合新教材(北师大版)谈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的“空间与图形”的一点认识.
一、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
《标准》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拓宽几何学习的背景.如“观察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图片(如照片、简单模型图、平面图、地图等),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如雪花曲线、莫比乌斯带)”等等.新教材中的大量图片都是学生经常见到或熟悉的,如《图形的全等》这一节就是利用两面相同五星红旗和四张相同的邮票等,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全等图形的概念.
例如,当你乘车沿一条平坦的路向前行驶时,为什么你前方那些高一些的建筑物好象“沉”到了位于它们前面那些矮一些的建筑物后面去了?这一情形可以抽象为以下侧视图,如果你所在的位置是A,你是否会看到后面那座高大的建筑物?为什么?
这个例子揭示了如何从普通生活中的情景出发,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找出数学模型,通过思考和简单的实验,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空间,通过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建立空间观念.这样的题材接触多了,空间观念就可以不断的生发并逐步形成.
二、加强对图形的探索过程
《标准》在阐述“图形的认识”的内容时,大量使用“探索……性质”这样的句型,这反映了《标准》的“过程性”目标.要求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认识和掌握图形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如《展开与折叠》中的“做一做”:
将一个正方形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2)你能设法得到图1-5中的平面图形吗?
(3)图1-6中的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正方形?
三、加强了“图形变换”和“位置的确定”的有关内容
“图形与变换”包括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和图形的相似,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新增加的.“位置的确定”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确定图形或物体位置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感受图形变换与相应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标准》中这部分并不是在介绍变换几何,不要求从严格的变换定义出发来研究变换的性质,从而研究图形的性质.学生之所以要学习这部分内容,是因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有关图形变换的现象.了解这些现象的基本特征,学习变换的基本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才是本部分内容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密切数学与现实之间联系的重要内容.
例如,(1)剪出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并组成下面的五种图形:
(2)复制多个上面的五种图形,能否用它们拼出下面的图案,与同伴交流拼图过程.
(3)下面的几组图形中,图形A分别是如何到达图形B的位置的?
(4)利用上面的5种图形,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设计图案.
四、强合情推理,调整“证明”的要求,强化理精神
《标准》强调推理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于“空间与图形”,而应该体现在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等各个领域以及日常生活.对于“证明”,《标准》则要求学生养成“说理有据”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和质疑的习惯,形成证明的意识,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意义,体会证明的思想,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等等,而不是追求过于证明的技巧、证明的速度以及题目的数量和难度.
从纯粹的演绎推理转向非单纯的演绎推理,强调从具体情景或前提出发进行合情推理;从单纯强调几何的推理价值转向更全面的体现几何的教育价值,特别几何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操作、实验、探索、交流等方面“过程性”的教育价值.在《三角形》这章中,学生通过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或者撕下一个角,拼成两条平行线的形式,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学生不需要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五、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价值
《标准》中提出了“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通过对欧几里德《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等要求,力求通过介绍一些数学发展的史实使学生了解“空间与图形”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认识我们祖先的智慧,了解数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感受“空间与图形”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如第七章《生活中的对称》的“读一读”介绍了法国著名画家V.瓦萨雷利的名画《委加·派尔》;雕刻家威廉斯·多佛在《非洲人的设计》中创作的“木制卫兵雕像”;荷兰著名画家凡·高的《抽着烟斗、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以及法国画家马奈的名画《弗莉·贝尔杰酒吧》.这样既让学受到艺术的熏陶,又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和镜面对称.
六、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几何课程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科学计算器为“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有效地转变了“空间与图形”教与学的方式;计算机和相关的软件已经使许多过去难以甚至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变得容易解决.
新教材中的“读一读”介绍了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在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用实物都是难以进行的.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例如,对于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计算机,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的平面几何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钱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