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B超和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刘雪飞

刘雪飞

湖南省马王堆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本文就心脏B超和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50例,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n=25)和实验组(n=25),对照组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实验组患者接受心脏B超检查,其后比较两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采用心脏B超检查后,较比采用心电图的对照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由统计学分析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应用心脏B超,其效果优于心电图检查,同时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脏B超;心电图;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价值

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的诱发因素与血压存在相关性,由于患者的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左心室负荷的负担,最终形成扩张[1]。因此,就该疾病而言,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以往的诊断中,常采用心电图。随着影像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逐渐引入心脏B超,并取得了临床上的高度认可,广泛应用。为此,本次研究为探究心脏B超和心电图的诊断价值,选择我院自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50例,现将研究结果和所得数据进行如下分析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分析

选此次研究活动选择我院自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50例,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n=25)和实验组(n=25),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7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40岁,中位年龄为(51.2±4.6)岁,病程均在1年至3年之间不等。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38岁,平均年龄为(52.6±4.9)岁,病程均在2年至4年之间不等。本组所有患者均具有知情权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后比较两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临床分析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患者的心脏活动利用检测机检测,并将心电图报告进行打印,其后由心电图医师对所得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实验组患者接受心脏B超检查,首先设置超声诊断仪的参数,其探头频率范围在2.0-2.9MHz期间,其后选取患者的左侧卧位,检查患者的心脏,主要包括:左心室收缩功能、心脏室壁厚度等。在患者心脏二尖瓣口将所得取样置于其中,即心尖四腔心切面,其后详细记录患者的血流频谱,即A峰和E峰。

1.3 评价标准[2]

两组患者检查后,若舒张期以及前后径的范围大于12mm,将结果评定为室间隔肥厚;若舒张期以及前后径的范围大于13mm,将结果评定为左室后壁肥厚。患者的左室扩大情况依据二尖瓣进行评定,男性范围大于60mm,女性范围大于55mm。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实验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并选择卡方检验,当检验结果P〈0.05时,表示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检出结果对比分析

实验组患者接受心脏B超检查后,检出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后,检出患者7例,由统计学分析后,实验组的检出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后存在明显差异,其结果表示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详情见表1.

表 1 实验组与对照组检出结果对比分析[(n)%]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影像学表现特征

实验组患者接受心脏B超诊断后,提示:左室腔与右室腔增大,主动脉瓣三叶式,关闭欠佳,前后壁回声明显变强,运动幅度增加,二尖瓣前叶舒张期EF斜率减缓。心包回声未见异常,大血管连续走向均为正常。对照组患者接受心电图诊断后,提示:窦性心律,偶发多形性室性早搏,ST-T段发生明显改变。

3 讨论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主要诱发因素与患者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存在相关性。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明显,且在早期时未见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的主要症状,如:头痛以及心悸等。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部分患者的血压会逐渐升高,左心室出现肥厚现象,心尖波动增强明显,甚至由患者会出现左心室扩大的状况[3]。因此,就该类患者而言,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而言,左心室肥厚作为该疾病的典型表现,在此期间,患者的室壁会有增厚现象出现,但是心室腔则处于正常状态。与此同时,该类患者的血压处于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左心室负担,最终导致患者的心肌细胞出现肥大和增生现象。除此之外,若患者的心肌收缩功能正常,及时伴有高血压,左室腔也无异常变化,一旦采用心电图检查时,患者的心肌受损和左室情况不能清晰体现[4]。而心脏B超则利用超声波对患者的心脏进行全面检测,待回声形成后,通过仪器的接受可以呈现影像,与此同时,该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在诊断疾病中,应用B超可以更直观的观察影像,进而对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5]。心电图主要记录患者收缩前的心电活动,就心脏肥厚患者而言,其结果会出现电压升高,且检出率相对较差。若患者的左心室和右心室均出现肥厚现象,在使用心电图检查时会有较高的误诊率。结合本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实验组采用心脏B超检查后,较比采用心电图的对照组,前者检出比例明显高于后者,组间比较后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应用心脏B超,其效果显著,同时使检出率得以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秋云,郑丽萍.心脏B超与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4):33-34.

[2] 彭莉.心脏B超和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4(26):3542-3543.

[3] 郭道安.心脏B超和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16):88-89,103.

[4] 汤文亮.心脏B超与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2013(24):473-474.

[5] 张颖凤.心脏超声与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0):194-194,196.

论文作者:刘雪飞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心脏B超和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刘雪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