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论文_杨龙军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 713800

摘 要:“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比较被动,学生虽然“学会”了知识,但这种“学会”是死记硬背的结果,过分突出和强调了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冷落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实验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一、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1.趣味实验,激发悬念。

实验演示: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提起重物向上匀速运动,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引导学生思考纸带为什么会断?到底在什么时候断?

教师引出主题:本节课探究主题为超重与失重。并点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引起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实验仪器:一个重物,一个弹簧秤。弹簧秤加以改进,在弹簧秤上加一小纸片,作为记忆指针,便于记录瞬间即失的弹力问题。

分组实验:学生探索各种运动情况下弹力的情况,得出静止时弹簧秤示数等于重物的重力;向上加速并停止过程中,启动时示数大于重物的重力,停止过程示数小于重物的重力;向下加速并停止过程中,启动时示数小于重物的重力,停止过程示数大于重物的重力。

教师总结:这种物体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物体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提出问题:教师进一步设问,你们在什么样运动情况下观察到超重与失重现象?

大胆猜想:让学生回忆上面实验现象,大胆猜想,发生超重与失重现象可能哪些运动量有关?(学生可能会提出:速度的方向,速度的大小,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大小,位移大小方向等)

讨论验证:用你们的实验方式观察,在什么样的运动情况下会出现超重与失重现象?此时物体运动状态到底如何?

得出结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仅由竖直方向加速度决定,与物体速度方向无关。

3.运用规律,理论探究。

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物体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超重与失重现象是不是物体的重力发生了变化呢?我们能否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来探究出现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本质呢?教师引导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得出结论: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原因是在竖直方向上存在加速度;本质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小变化,物体的重力始终没有变化。

拓展延伸:物体在失重的情况下,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实验:取一矿泉水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中喷出。现把矿泉水瓶竖直向上抛,观察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

得出结论:如果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4.回归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实例1:一个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完成一个下蹲和起立的过程;另外一个同学观察体重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并用手机录像记录下示数变化情况。

实例2:观看录像“神舟10号的发射、运行、回收过程剪辑录像”。

由此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物理离我们并不遥远,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整节课中,通过自主体验、小组互动、合作探究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的新理念。学生则在积极探究中既理解了知识,又学到了方法、培养了能力。

二、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实验是物理的灵魂。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还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许多物理实验都可设计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物理现象或探索出“新”的物理规律。

论文作者:杨龙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4

标签:;  ;  ;  ;  ;  ;  ;  ;  

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论文_杨龙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