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电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能源,在世界环境资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在中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与此同时,水利水电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建设也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直接影响水电工程和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有效的开发水电系统是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中面临的新的挑战,而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恢复是重塑其工程区域中景观格局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恢复
总书记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体制的确立,也意味着“大开发、大建设就难免会有大破坏”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路线的终结。“大保护”、“大生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到来了。因此,水利水电建设也必须转变思想,全面贯彻“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积极建设“绿色水利水电”,发展“环境水利水电”。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恢复,是其要义之一。
一、慨述
实际上水利工程与水电工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将无发电功能的涉水工程归为水利工程,而水电工程多指以水力发电为主要功能,实际上一些水力发电工程,既有发电功能,也有供水、灌溉、养殖等多项功能,即,某些水电工程,同时也是水利工程。因此,很难将水利工程与水电工程截然分开。
1、水利工程,主要包括防洪护岸工程、农田水利工程、航道和港口工程、水库及输调水或供排水工程、蓄滞洪区建设、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环境水利工程、海涂围垦工程等。可同时为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多种目标服务的水利工程,称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
2、水电工程,则按集中水头的手段和水电站的工程布置,可分为坝式水电站、引水式水电站和坝- 引水混合式水电站、地下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按调节方式可分为多年调节、年调节、季调节、月调节、日调节、无调节性能电站。按可用水头,可分为高水头、中水头和低水头水电站。按装机容量,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水电站。
二、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1、水生生态。水利水电工程以维护鱼类资源,保护“三场”为主,还需关注下游湿地生态。目前采取的鱼类栖息地保护(开发干流,保护支流)、增殖放流、过鱼设施建设等均为比较适用的措施。水生生态恢复一定要在既保护水体水质,又要维护水体生态平衡。水污染防治是恢复水生生态的基础,也是维护水生生态的重要内容。对于已经发生水污染或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或者有潜在被污染或富营养化趋势的水体,一定要采取措施防止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
2、陆生生态。首先,创造以土壤为基础的自然恢复条件,至少满足先锋植物及其群落生长的需要;其次,科学设计,人工创造条件促进生态恢复过程。在保障地质安全滑坡、泥石流等的情况下,实施生物措施和其他措施相结合的恢复方式,应以生物措施为主。维护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稳定性。陆生动植物的生境、物种、资源量的损失以及阻隔影响、次生生态环境影响等能够得到缓解和控制,与风景名胜区(以自然景观或生态为主的景区)等景观协调。不造成原有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在相关区域消失,不对陆生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不利影响如严禁将外来有害植物种用于生态恢复。施工破坏严重、人工构筑物显著,确实难以自然恢复的区域,实施以生态美、自然美为主的人造景观。
3、生态恢复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生生态以维护水生生物生境条件及其相对稳定的资源量为目标。不同水利水电工程涉及的水体,因水体环境特征、水生生物情况和工程特征各有不同,应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恢复标准,这方面已有相关科研人员做过一系列有益的探讨和研究,通过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式达到生态恢复标准。陆生生态方面,生态恢复的标准应该是:恢复后与原自然生态是相容的、协调的,恢复后是持续稳定的。关于标准值(或指标)方面,除水土保持有一定的要求外整治率、恢复率、覆盖率,目前尚无其他标准。
三、生态修复监测与评估
1、生态修复监测的目的。评估生态恢复效果。需要与建设前相比,核算生物量水平,评价生物多样性,评估恢复效果。维护长久的生态恢复效果。为避免短期效应,保障恢复效果,并稳定维护并长久持续。通过监测,形成一种长期维护生态环境的机制持续性与长效机制的形成。某些工程可以短期效果较好,但不一定能持续,需要通过监测手段来加强督察和管理。
2、监测内容与指标。工程方面,所有应生态恢复区域(陆生生态和水生态,特别是所有临时工程区,重要保护物种栖息地)均应纳入监测范围。植被与植物资源,植物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珍稀保护重点植物和古树名木等。植被覆盖率或盖度、生物量等,以及主要植物,包括珍稀重点保护植物和古树名木的受保护状况、植物种类的多样性等。陆生动物监测指标应包括种群数量、生境条件(栖息地大小、食物、隐蔽条件、领地范围等)等。鱼类,主要监测其“三场”及其水环境与水文情势。鱼类“三场”可依据环评阶段专业调查情况结合工程造成影响的方式重点调查鱼类“三场”水体理化性质、水文情势的变化情况,以及鱼类的种类、渔获物量等,尤其应关注珍稀、特有等重点保护鱼类。针对鱼类三场的水体理化性质即水环境的监测,则选取常规水质理化指标和富营养化特征指标N、P 以及藻类等水生生物指标。
3、监测频次与方法。监测频次,一般应遵循植被的季节性变化,理论上至少每季度均应进行至少一个频次的监测。植被及植物。样点观察或样方调查并拍照,进行生物量估测、物种多样性统计等工作。动物及其生境。样线调查或定点观察、非损伤取样法等,生境条件的自然性。鱼类。“三场”调查包括其范围或面积、底质情况、水生植物或水生动物情况、三场的水体理论性质水环境或水质与水文情势的监测等。现场踏勘,专业人员现场调查,遥感技术、无人机等。以上给出的为比较简易的方法。关于监测频次与方法,水质分析标准及动植物调查、监测相关规范均有规定,实际工作中可以参照使用或委托专业单位、技术人员实施。
4、生态恢复效果评估
(1)效果评估。评估所有临时工程区是否均得到有效恢复,评估植被恢复生长情况植物生长状况、盖度—关注其疏密程度、种类等,同时应评估恢复后的植物或群落的多样性情况。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是否存在易破坏性—边坡不稳定,能否长久持续。鱼类水质良好,渔获物种类及数量变化,特别是珍稀鱼类的变化。
(2)评估方法。可用于评估生态恢复效果的方法很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方法、新理念均有可能用于生态恢复效果评估,实际工作中可采用多方法综合判定、评估采用以下方法。应用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进行分析、评估。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对陆生生态和水生生态均有显然不利影响,对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是十分必要的。进一步提高对水电环境保护艰巨性的认识,加强水电环保政策研究,建立、健全水电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
参考文献:
[1]曾旭,陈芳清,许文年.某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植被的生态恢复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18(11).
[2]夏淑娟,陈芳清.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景观生态恢复与建设的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12).
[3]吴振斌.水利水电开发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6.
论文作者:张天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6
标签:生态论文; 水体论文; 鱼类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工程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生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