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设计与实施论文_叶秋霞 邹素媚

高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设计与实施论文_叶秋霞 邹素媚

(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广东 广州 511300)

摘要:新课改让高中物理教师展开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工作,“问题导学”教学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基于此,本文说明了高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结构设计,阐述了设置问题情境、精心问题的设置与挑选、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评价与总结这些“问题导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问题设置

引言:

新课改的不断推行让高中物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有了增加,高中物理教师也开始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方式改革中,“问题导学”的教学形式由于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主动探究和解决,而受到了高中物理教师的更多关注。在“问题导学”教学中,“问题”是最核心的内容,高中物理教师要通过不同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探究式的解决,实现物理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可以说,“问题导学”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的展开高中物理学习,完成新课改中的发展任务。

一、高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结构设计

“问题导学”教学具有通过引导特定问题的解决而培养起学生解决同类问题的特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想要全面构建起“问题导学”教学的模式,就要通过下述五个步骤进行“问题导学”教学结构的建立:第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中物理教师要结合物理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解决的问题,设置一个实际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第二,精心问题的设置与挑选。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问题的选择时,要充分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由问题学习和关注相关的物理知识点。第三,层层递进设置问题。高中物理涉及的知识面广、也很有深度,教师在进行这类问题的设置时,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物理学习情况,让学生能够真正通过问题有所思考、有所提升。第四,引导学生问题解决。“问题导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个问题有所收获,并推及到更多类似问题的解决上。高中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假设、探究、交流解决,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的最终结论。第五,评价。教师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即时性的评价与总结,让学生在进行其他问题解决时能够更加高效。

二、高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的实施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多,范围很广。相应的,对于知识点学习的深度也有很高的要求。这样的情况让学生在进行高中物理学习时很容易有烦躁、乏味的情绪出现,降低了学习的热情。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和任务的限制,更加重视知识点的讲解,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氛围单调。这就使得“问题导学”教学更加突显出它的教学优势。在进行“问题导学”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进行知识点的教学工作,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时,要建立起一个贴合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为后续物理教学的展开做出铺垫。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选修1-1第一章第三节《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教师自己感受到静电的情况引出学生对于生活中遇到静电的情况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这些发生静电现象的条件进行归纳与总结,并试着分析静电产生的原理,接着进行小组结论的展示与发表,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展开相应的教学。这样的方式能够学生更加有兴趣探究物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精心问题的设置与挑选

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问题的挑选时,一定要充分结合教材的内容,才能学生由问题过度到教材知识的过程更加流畅。所有问题的设置都要为教材中的内容所服务,教材是主体,问题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高中物理教师要将教材中的知识及规律转化成感性认知,这才是“问题导学”教学中问题设置的而最重要原则。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三节《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实际的模型演示并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会出现平抛曲线”,以此引导学生对平抛运动的规律进行探究性分析,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发表,教师在所有小组都发表完成后进行点评与讲解。这样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问题的设置并展开讲解的过程能够让学生的问题思考贴近教材内容,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三)问题的设置实现层层递进

高中物理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结合教材内容,还要充分的考虑班级内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在保证提出的问题都符合学生的水平之外,还要明确“问题导学”教学并不是不断的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学习,而要将问题进行分层,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提问,问题之间要建立起逻辑性,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这种探究方式,延伸到其他问题解决上。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教学中,可以首先提出“行星的运动轨迹是椭圆的,但是我们还没有学习椭圆运动规律,能否把行星的运动轨迹化简成我们学过的运动?”以此让学生展开对椭圆运动规律与圆周运动规律的不同的思考,然让学生认识到化简的关键是半长轴与半短轴之间的差距。然后,教师可以设置进一步的问题进行引导--“既然行星的运动轨迹能够化简,那么行星的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还是变速圆周运动?”由此引出学生对行星运动原理的思考。最后教师在提出“什么力为行星的运动提供了向心力?”的问题,让学生对引力的概念建立了初步的认识和探究,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基础。

(四)引导学生问题解决

“问题导学”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建立起相应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并由此推及更多相似问题的解决。高中物理老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并对解决的过程进行掌握,所有的问题设置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而存在的,帮助学生建立起问题解决过程的思维逻辑。教师在进行“问题导学”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不熟悉的知识进行转化,并进行问题设置,让学生更好的展开高中物理学习,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并培养起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四节《抛体运动的规律》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受力分析、加速度、平抛运动等知识,进行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于抛体运动有所了解,更好的展开后续的学习。

(五)问题解决的评价与总结

教师要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对学生的假设。探讨过程、结论等等进行评价,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问题思考与解决方式,让学生在其他问题解决中能够更加高效的展开思考与探究。

总结: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教学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精心问题的设置与挑选、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评价与总结,能够让学生对物理的规律进行探究与讨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大幅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韦攀.高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设计与实施[J].考试周刊,2018(35):159.

[2]韦清漓,杨丽红.浅议高中物理规律探究教学中的问题导学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2015(14):53-54.

论文作者:叶秋霞 邹素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  ;  ;  ;  ;  ;  ;  ;  

高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设计与实施论文_叶秋霞 邹素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