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T磁共振多种成像技术联合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_朱莉 尹小花 周慧*

(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放射科 上海 201800)

【摘要】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多种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癌(PCa )36例,前列腺增生(BPH) 20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影像学表现特征,评价MRI常规平扫(T1WI、T2WI、T2WI-SPAIR)的影像表现、弥散加权成像(DWI)的信号改变及ADC值的定量定性分析,结合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的不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所做出的综合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36例PCa病例中33例(91.7%)诊断为癌症,3例(8.3%)误诊为增生,20例BPH病例中18例(90%)诊断为增生,2例(10%)诊断为疑似癌症,诊断的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90.0%,诊断符合率为91.1%。结论:1.5T MRI的常规序列、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特征性表现,联合应用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前列腺癌;弥散加权成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章标识码】A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前列腺癌成为老年男性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国肿瘤登记地区男性前列腺癌的粗发病率为11.0/10万[1],早期诊断和准确分期对于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

MRI是目前公认为诊断前列腺疾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2]。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多种MRI成像技术被应用于诊断前列腺癌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前列腺MRI常规序列、DWI及动态增强DCE-MRI能够提供多种信息,对诊断前列腺疾病各具优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MRI影像资料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从而探讨联合应用各种技术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价值。

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行前列腺MRI检查,经临床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病例共56例,(前列腺癌36例,增生20例)。癌症患者年龄平均70.6岁,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障碍、血尿为主要症状,少数全身性骨痛,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不同程度升高。前列腺增生20例,平均72岁,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障碍就诊。

2.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1.5T超导磁共振,16通道腹部相控阵线圈,行盆腔及前列腺薄层扫描,范围包全前列腺和精囊腺。盆腔扫描采用冠状位T2WI。前列腺扫描采用小范围的横轴位T2WI-SPAIR、T2WI、T1WI;DWI扫描取4个b值(0、333、666 、1000 s/mm2),并制成ADC图,选择病灶最大层面的中心区域及正常的组织画兴趣区(ROI),避开出血、坏死、囊变;DCE-MRI扫描采用Gd-DTPA作为对比剂(0.1 mmol/kg,3 ml/s流速),手背静脉注入药物的同时行THRIVE 5期3D薄层扫描,根据需要重建图像,在与ADC图上病灶部位及正常组织相对应的区域划兴趣区,根据作出的TIC曲线类型分为:I型为持续缓升型(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持续增高),II型为速升缓降型(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出现下降期),III型为速升平台型(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出现平台期)。

3.影像分析

图像经过PHILIPS工作站处理后,由3位有经验主治医师共同阅片后给出诊断结果。

结果

常规扫描表现:如图1肿瘤病灶T1WI呈低信号,与正常组织低基本一致。34例T2WI呈低信号(外周带病灶为主),2例呈等/稍高信号(中央带病灶为主),如图2。所有病灶SPAIR为稍高信号。发现15例周围侵犯及邻近转移,其中6例侵犯精囊腺,5例累及膀胱,3例侵及直肠,8例骨盆或淋巴结转移。BPH表现为:T1WI信号与正常组织相似,其中19例T2WI为等/稍高信号,1例为混杂信号,未见邻近组织侵犯。

DWI图像特点及ADC值:如图3可见DWI图上PCa前列腺高信号病灶33例,稍高信号3例,其ADC图与之相反,见图4。增生的19例为等/稍高信号,1例为混杂信号。

根据DCE-MRI后所作的TIC可见:36例PCa病例中II型曲线30例(如图5), III型曲线5例, I型曲线1例。20例BPH中I型曲线18例,III型曲线2例,未见II型曲线。

多种磁共振成像技术联合诊断前列腺疾病的准确性分析:综合前列腺病变在MRI常规平扫(T2WI)、DWI及DCE-MR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36例PCa病例中33例(91.7%)诊断为癌症,3例(8.3%)误诊为增生,20例BPH病例中18例(90%)诊断为增生,2例(10%)诊断为疑似癌症,诊断的灵敏度为91.7%(33/36),特异度为90.0%(18/20),诊断符合率为91.1%(51/56)。

讨论

前列腺MRI图像特征:前列腺外周带腺体成分多间质少,是前列腺癌的好发部位[3]。前列腺癌见于5%-20%左右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标本中[4],90%以上为腺癌。前列腺肿瘤T1WI均为低信号,与正常组织相似,因此对诊断无特异性;而T2WI具有特征性,表现为外周带正常高信号的组织中出现低信号病灶,而BPH主要表现等/略高信号,T2WI对PCa的定位、诊断、分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临床应用中也发现其有一定的局限性:(1)不能诊断中央叶的恶性结节;(2)不能区别周围叶的低信号炎性结节及增生结节等。本研究中误诊病例即为此原因。前列腺功能成像如DWI、MRS是目前前列腺疾病研究的热点,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了很好的补充[5]。

DWI特征及ADC值 病灶在b值为0的DWI图上表现为低信号,随着b值的增高病灶区与正常组织的对比逐渐增大,但信噪比下降,解剖结构欠清。DWI反映细胞内外水分子运动状况,是目前唯一在活体上对水分子运动进行测量与成像的无创性方法。文献[6]报道前列腺疾病DWI所选b值常为(500~1000)s/mm2 。本研究b值选择为4挡,尤其b值为1000 s/mm2 时的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

前列腺癌DCE-MRI分析 有研究认为PCa的血管密度为正常组织的2倍[7],肿瘤微血管生长能力强,形态上表现为血管内径粗细不匀,血管壁缺乏肌层和基底膜,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较大;功能上表现为血管通透性增加,对比剂廓清较快;而BPH血管的灌注、通透性等功能接近正常。本研究中肿瘤主要以II型曲线类型为多,而增生则以I型曲线类型为主。

磁共振多种成像技术联合 MRI常规平扫、DWI、DCE-MRI多种成像技术结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均超过90%,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一方面借助病灶的DWI及动态增强特征可以验证常规平扫图像的发现,有助于其定性,另一方面,对常规平扫时病灶显示不明显的病例,DWI可能具有特征性的改变,或动态增强发现病灶与周围组织强化程度不一致而增强了信号对比,有助于病灶检出,尤其对于早期前列腺癌的检出具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韩苏军,张思维,陈万青,等.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现状和流行趋势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4):330-334.

[2]王华,段青,威晋,等.3.0T MRI动态增强在鉴别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中的价值[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44(3):223-226.

[3]刘树伟.人体断层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8-369.

[3]许乙凯.磁共振造影剂及临床应用[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982.

[5]郭雪梅, 蒋学祥.多种磁共振技术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价值[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8,14:573-577.

[6]Kim H J,Choi C G,Lee D H,et al. High-b-value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of hyperacute ischemic stroke at 1.5T[J].AJNR,2005,26(2):208-15.

[7]Bigler sA,Deering RE,Brawer MK.compa“son of microscopic Vascularity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prostate tissue[J].Hum Patho,1993,24:220-226.

如图所示:患者79岁,左后外带前列腺癌(白色箭头所示),累及左侧精囊腺、闭孔內肌,伴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图1:横轴位T1WI呈低信号;图2:T2WI呈高信号;图3:DWI图像呈现高信号;图4:为图3所作的ADC图,信号与之相反;图5: TIC曲线呈现II型。

论文作者:朱莉 尹小花 周慧*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  ;  ;  ;  ;  ;  ;  ;  

1.5T磁共振多种成像技术联合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_朱莉 尹小花 周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