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分析_旅游收入论文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差异论文,特征论文,区域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1997年欧洲联盟条约明确提出旅游业应该发挥缩小区域差异的作用[1]。旅游业被国际上公认为是缩小区域差异的有效手段,不但国际上鼓励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以缩小国际差距[2,3],而且一些国家像中国也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手段之一。2002年入境旅游收入占中国GDP1.61%,入境旅游在区域经济中起到愈益重要的作用[4]。然而中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区域不平衡是客观事实,加强对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研究,对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确定区域旅游发展重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外学者对国际旅游区域差异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许多研究表明国际旅游虽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往往还能导致区域差异加剧,主要是由沿海和内陆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和旅游供需分布不均造成[5-7]。国内学者对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研究关注相对较晚,主要集中在:①旅游总体规模。从旅游总人次数、总收入的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研究我国入境旅游的省际静态差异[8,9]。②旅游流空间分布。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法研究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区域差异[10,11]。③资源赋存。从区域旅游资源丰度、组合状况以及整体优势度等阐述我国国际旅游资源空间区域分布的基本状况[12]。④竞争力。从不同角度构建省域国际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各省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差异[13]。

上述对中国区域国际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静态差异上,本文侧重于研究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间动态演变过程。入境旅游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和产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旅游业是从入境旅游开始的,入境旅游是中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入境旅游虽然发展迅速,区域差异却很大,1980年仅有16个省市发展入境旅游,如今入境旅游已在中国“全面开花”。中国入境旅游是否起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作用?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如何随时间波动?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与经济区域差异的时空变化有何不同?造成这种区域时空差异的因素有哪些?通过分析这几个问题使我们能较为全面把握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变化态势。

2 入境旅游区域差异衡量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入境旅游区域差异衡量的研究方法

旅游产业发展本身既是数量的扩张过程,也是质量的提高过程,是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的统一。当然,纯粹的数量扩张(如旅游总收入)虽是产业发展的直观展示,却存在以下缺陷:一是不能衡量成本,不能衡量增长的代价;二是不能衡量效益、产品质量水平;三是不能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数量型发展是基础,没有数量也谈不上质量效益。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仅用Theil指数来考察中国入境旅游的数量型发展水平差异。对于质量型发展水平差异则不在讨论之列。

Theil指数[14] 又称锡尔熵,最早由Theil and Henri于1967年提出,是衡量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Theil系数有两个指标,Theil系数T以GDP比重加权计算,Theil系数L以人口比重加权计算。Theil系数T是指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总水平等于各个国家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的对数的加权总和,权数为各国的收入份额。当收入在N个组之间平均分配时,Theil系数为零。当所有的收入被一个组占有,系数达到它的上限logN。Theil系数T越大,表示区域经济差异越大。

本文采用Theil系数T衡量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计算中国东部、中部、西部3大地带间、地带内以及省区间旅游差异,考察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间演变过程。借鉴贺灿飞[15] 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采用Theil系数衡量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间不平衡性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按地域结构进行多层次分解;②如果所有区域规模变动相同,Theil系数不变。所以用Theil系数能避免国家层次的政治波动、经济危机等因素对区域旅游的影响;③Theil系数不受考察空间单元个数的影响,因而可比较不同区域系统内的旅游发展差异。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Theil系数依次分解为:

(1)地带内省区间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程度Theil系数T[,Pi]

式中:Y[,ij]和N[,ij]分别为i地带j省区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Y[,i]和N[,i]分别为i地带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

(2)地带间入境旅游差异程度Theil系数T[,BR]

式中:Y[,i]和N[,i]分别为i地带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Y和N分别为全国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

(3)以省区为单位的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程度Theil系数T[,P]

式中:Y[,ij]和N[,ij]分别为i地带j省区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Y和N分别为全国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根据(1)和(2),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可分解为地带内(T[,WR])和地带间(T[,BR])差异之和:

2.2 数据来源

本文以入境旅游为研究对象,中国各省区国际旅游收入和人口数数据来源于1990~2004年《中国旅游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本文仅对国际旅游进行研究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中国国际旅游统计指标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各省区对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的统计时间较早且统计口径较为一致,保证指标的可比性和延续性,而国内旅游统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差;二是国内旅游没有分省区进行统计,无法运用Theil系数进行分解;三是鉴于国内旅游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近距离的省内游客往往在区域旅游中居于主导地位,周边省份则成为第二核心市场,距离衰减规律在国内旅游目的地选择中起很大作用,本方法在衡量国内旅游区域差异时会大打折扣。

为了将区位优势对旅游业产生的差异考虑在内,本文采取中国传统3大地带划分法:东部地带包括北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等12省区;中部地带包括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等9省区;西部地带包括新疆、宁夏、甘肃、陕西、青海、西藏、四川(含重庆)、贵州和云南等9省区。

3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

3.1 中国入境旅游的总体概况

经过20多年发展,中国国际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世界国际旅游市场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无论是入境旅游人次数还是旅游外汇收入,中国均已进入世界旅游大国行列。然而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是非常之大,21世纪初入境旅游发展最好的广东与最差的宁夏旅游收入年均相差3000多倍,2003年中国入境旅游区域首位度为4.25,属于高度首位分布,入境旅游区域不均衡度很大[16]。所以研究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时空变化态势及其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中国入境旅游的省际、地带间以及地带内差异演变

总体上看,1990~2004年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T[,P]逐渐缩小,变化速度变缓;地带内差异T[,WR]大于地带间差异T[,BR],省际差异主要由地带内差异构成(表1,图1)。同时由于东部地带入境旅游收入占全国入境旅游总收入80%以上,所以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主要上是由东部地带内差异构成的。以SARS爆发之前的2002年为例,广东、北京、上海三省市国际旅游收入占东部地区总的国际旅游收入67.6%,其中排名第一的广东所占比例高达32.8%,而海南、广西和河北三省国际旅游收入仅占3.7%,东部地带内差异是非常显著的。而贺灿飞[15]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结果却表明:1990~2002年中国省区经济差异基本上是不断迅速加大的。显然近十几年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和经济差异逐渐加大的发展方向刚好是相反的。从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本文的研究结果验证发展旅游业可以起到调整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能起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旅游业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一般在0~5%之间),旅游业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方面发挥的作用还相对有限。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表1

1990~2004年中国入境旅游的省际、地带间以及地带内差异值

Tab.1 Temporal changes of inter-provincial,inter-regional and intra-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ese tourism,1990-2004

(1)20世纪90年代初期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居高不下

这段时期内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最大,且居高不下。1990年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T[,P]高达1.617,主要是由地带内差异高达1.08造成的,当然地带间差异也较大,达到0.538(表1,图1)。1990年中国入境旅游开始恢复,北京亚运会吸引大量周边国家和地区旅游者,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关系的改善以及海湾战争对欧美入境旅游的抑制,大陆和台湾民间交往政策的实施,致使台胞和东南亚华人来华旅游大幅度增长,尤其是港澳台侨旅游者的探亲旅游活动增加迅速,这些变化为东部地带入境旅游发展提供良机,极大地改变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格局。全国入境旅游收入超百万元的仅有北京、广东、上海、福建四个省份,全部在东部地带,占东部地带内旅游总收入82.5%,致使东部地带内差异非常显著,高达1.101。而中部地带内仅湖北和湖南两省就占中部地带内旅游总收入49.23%,中部地带内差异也高达1.298。当然西部地带内旅游业发展最好的西藏和最差的宁夏旅游收入相差300多倍,西部地带内差异也保持在较高水平,达到0.743(图3)。而我国实行以沿海地区为优先发展对象的宏观区域发展战略再加上口岸政策,使东部地带入境旅游获得优先发展,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带,致使中国入境旅游地带间差异很大(图2)。口岸是发展入境旅游的基本前提,口岸因素对入境旅游流集聚起很大作用,东部地带内的北京、广东、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三大传统入境旅游航空口岸,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口岸在发展入境旅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1年中国入境旅游地带间差异有所增大,主要是由东部和中西部地带间差异加大造成;地带内差异有所缩小,主要是中部地带内差异迅速下降造成的;总体上差异有所增加(图1,图2,图3)。经历“89风波”后,东部地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恢复迅速,入境旅游得到进一步发展,继续领先于中西部地带,地带间差异持续扩大。中部地带内的领头羊湖北省旅游收入急剧下降了一倍多,而由于当年前苏联国家访华人数实现突破性增长,高达89.5万人次,作为中苏边境省份的黑龙江和吉林边境旅游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再加上当年安徽省首次举办黄山国际旅游节,实现入境旅游收入翻一番,致使中部地带内各省份得到比较均衡的发展,地带内差异急剧缩小。

1992年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又有所缩小。从政策角度探究主要在于:一是1992年6月国家开始明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鼓励“国家、地方、集体、国内和国外资金一起上”,调动全社会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花”。二是国家旅游局举办“92中国友好观光年”,是中国第一次有准备、有策划的海外市场旅游促销活动,向海内外隆重推出首批249处国线旅游点、14条专项旅游线路和设立首批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这些景点、线路和度假区涵盖全国所有30个省区(根据《中国旅游业50年》[17] 整理)。入境旅游业在全国发展起来,区域旅游得到比较均衡发展,区域差异大大缩小。三是1992年开始,旅游外联权全面放开,其他省份以后发优势从一定程度上削弱北京等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强势地位。

从1993年开始,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主题年及其重点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对旅游消费潮流起引导作用,对客流导向影响较大,影响到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和旅游流集聚。

1993年中国山水风光游,国家旅游局重点推出的五个汇合点有1个在东部,2个在中部,2个在西部,但总体上来说西部地区具有更多的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因而发展迅速,西部和东部、中部地带间差异迅速缩小(图1,图2)。一直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国是以亚洲国家或周边国家为主,国际旅游合作对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意义重大。1993年粤港澳旅游区域合作启动,导致东部地带内的广东省入境旅游急剧增长,1994年广东省入境旅游收入比1993年翻了近一倍,东部地带内差异猛然加大(图3)。相比较而言,1993年地带内差异增加幅度超过地带间差异缩小幅度(图2),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有所加大。

(2)20世纪90年代中期—末期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大大缩小

20世纪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大大缩小,入境旅游省际差异T[,P]由1994年1.603一直下降到2000年1.139。

1994年中国文物古迹游,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遍布全国各地。在国家旅游局推出的14条专线中,涉及全国所有省区,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有所缩小。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国家推出的七大旅游区中,除山西没有被列入,其余省区均有分布,但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带具有明显的风情旅游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带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东部地带间差异明显缩小,入境旅游区域差异迅速缩小,省际差异T[,P]由1994年1.603迅速下降到1995年1.478。除了国家旅游主题年引导和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外,1995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迅速缩小还归因于以下两点:

一方面,1994~1995年中国连续发生意外事件和交通事故,如台胞赴莆田湄州岛朝拜车祸事件、千岛湖事件、西安空难、长江沉船等,这些事件绝大多数发生在东部传统旅游热点地区,极大地冲击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福建、广东等东部省区接待的台胞和华侨急剧锐减,东部地带内差异急剧缩小(图3),导致区域差异缩小(图1)。

另一方面,这段时期内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大大缩小,很大程度上与入境口岸的增多有直接关系,特别是国际航空口岸的增加。截至1995年全国开放的口岸已从1990年50多个增加到200多个,定期国际航班的机场已达到18个,入境航空口岸分布更为均匀,客源分布更为广泛,致使入境旅游区域差异迅速缩小。例如,自从1992年昆明市与泰国曼谷(每周11班)和清迈(每周3班)及新加坡(每周4班)直航开通,昆明市入境旅游业持续强劲增长,1992年涨幅高达44.7%,1994年涨幅仍达39.7%。在其他口岸分流下,三大传统口岸的上海、广州接待的入境旅游者1993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北京市1994年出现持平。而且从1993年开始,旅华市场黄金线的京、西(安)、沪、桂(林)、广(州)客流量连年下降,桂林1993年~1995年呈两位数减少,西安市1994年出现减少,1995年继续减少。在传统旅游城市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呈现较大范围减少的同时,又有一批新的城市发展强劲,有较大幅度增长,如天津(增53.58%)、承德(增64.83%)、合肥(增84.59%)、青岛(增31.83%)、威海(增90.45%)、长沙(增139.82%)、延边(增158.63%)。在此消彼长中,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大大缩小了。

从1996年开始,中西部地带入境旅游收入以快于东部地带的速度发展,东部地带国际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50.1%,中部地带则达到了174.9%,西部地带为94.3%。中西部地带旅游业以快于东部地带的速度增长使得我国三大地带间区域差异持续缩小。

1996年中国度假休闲游推出14条专线,除江西和青海两个省区没有涉及外,其余省区全部涵盖在内,区域差异进一步缩小。

1997年中国旅游年推出14条专线,全国各省区都涵盖在内。然而,由于受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东部地带商务旅游冲击最大(1997年访华旅游以商务会议为目的的高达39.1%),东部沿海地带入境旅游收入所占份额达到历史最低点,东部地带内差异迅速减少到0.901,东中西部地带间差异也大大缩小到0.393,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降到1.293。

1998年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又有小幅下降,一是由于1998年中国华夏城乡游,推出古城新貌和乡村旅游两大系列旅游产品,全国各省区都涵盖在内,全国各地区得到相对均衡的发展;二是由于当年旅游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入境旅游区域发展渐趋稳定;三是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主要涉及华东、华中和华北旅游区,再加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在1998年全面凸显,东部地带入境旅游遭受严重创伤,东部地带内差异持续减少到0.88,省际间差异又有所下降。

1999年中国生态环境游推出10条专线,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再加上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旅游业地带内差异持续缩小,地带间差异也继续下降(图2,图3),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又缩小了。

(3)21世纪初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小幅波动,持续下降

这段时期内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持续下降,仅有小幅波动。受SARS影响,2003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出现小幅上升,主要是由于SARS在传统旅游目的地广东、北京、山西等地爆发,造成东部地带内旅游差异明显缩小,而中西部地带内差异却有所增加(图3),同时地带间差异也有所增加(图2)。2004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又明显下降到1.051,达到考察期内最低点,主要是中西部地带间差异迅速缩小加上三大地带内差异均有减少的结果(图2)。由于受SARS影响,人们更热衷于中西部生态旅游,2004年西部宁夏、新疆、陕西、四川、贵州、西藏以及中部湖南和内蒙古等入境旅游均取得突破性发展,同时东部地带内也实现全面恢复,入境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发展起来。

总体上来说,21世纪初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旅游业产业地位得以确立,入境旅游区域发展趋于平稳:大旅游、大市场、大产品、大产业的概念形成。国际旅游的蓬勃发展极大激发各地政府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发展。二是2000年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三区联动战略:旅游扶贫示范区重点放在投资环境最为薄弱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示范区重点放在生态景观资源富集的西南部以及东部地区,而国家旅游度假区重点放在景观资源优势突出的东部沿海地区,地带间差异进一步缩小。三是旅游主题区域性倾斜少,2000年“神州世纪游”,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2002年“中国民间艺术游”,2003年“中国烹饪王国游”,2004年“中国百姓生活游”,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都趋于平稳。四是中央政府的战略转移,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和21世纪初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中西部政策区域的旅游业获得发展机遇,对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带间区域差异发挥重要作用。从2000年开始,国家首次将旅游业列入国债投资计划。当年安排13亿元国债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其中70%用于中西部,部分解决中西部地带发展入境旅游所面临的交通瓶颈问题,大大促进中西部旅游业发展。

3.3 地带间及地带内差异对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的贡献率比较

1990~2004年地带间及地带内差异对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的贡献率有以下两个特征(图1、表1)。

一是地带内差异是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以地带内差异为主,一般占60%~70%,最高是1993年地带内差异占70.37%。地带间差异贡献较小,一般占30%~40%,最高是2003年地带内差异占39.37%。同时由于东部地带内入境旅游收入占全国入境旅游收入80%以上,所以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主要由东部地带内差异构成。这一点与贺灿飞[15]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地带内省区差异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部分,地带间差异只贡献不到20%,东部地带内的省区差异基本上主导全国省区差异。

二是地带间差异贡献先缩小后逐渐增大,地带内差异贡献先扩大后逐渐缩小,但整体上保持稳定,波动不明显。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的一些政策取向和战略转移,如20世纪80年代“东倾”政策、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政策和21世纪初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政策区域与非政策区域的旅游差异进一步拉大,对地带间区域差异产生重要作用。特别是我国实行以沿海地区为优先发展对象的宏观区域发展战略,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时间最早、地域最广、程度最大、层次最多,与国外的经济文化联系日趋紧密,使东部沿海地带入境旅游获得优先发展(尤其是高效益的商务旅游,1994年访华旅游以商务会议为目的的高达49.2%),是入境旅游地带间差异的主要成因。而内地对外开放一是时间晚;二是对外开放的地域小,主要是少数城市和边境城镇,影响面有限;三是对外开放的对象中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不上我国,所以其对入境旅游发展作用非常有限。贺灿飞[15]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带间差异基本上从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一直在扩大,其贡献率从5%左右提高至20%。而徐建华[14]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三大地带之间的差异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17.68%快速上升到2000年的46.59%。显然入境旅游地带间差异贡献变化没有那么明显,也没有区域经济差异那么大。

3.4 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差异T[,BR]演变

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入境旅游省际差异总体上呈逐渐下降趋势,并趋于平缓;东部地带和中西部地带之间差距较大,中西部之间几乎没有差距;1991年是三大地带间差距最大的一年,2002年是三大地带间差距最小的一年(图2)。K.Andriotis[18] 认为最近几年,人们旅游需求的转移(由4S转向Nature)导致内地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兴趣点由沿海逐渐转移到内地,进而缩小沿海和内地发展的差距。旅游需求转移会影响到旅游流向,进而影响区域旅游流集聚。近年来人们旅游需求逐渐多样化,导致中国区域旅游集聚的发散,导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逐渐缩小。根据历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来华入境游客旅游目的由原来观光、探亲为主向度假、商务、会议多目的转变。访华旅游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由1994年43.1%上升至2001年54.8%,却又下降到2004年43.8%;以商务会议为目的由1994年49.2%一直下降到2004年22.8%。

徐建华[14]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表明:三大地带之间的差异一直在增大,尤其是90年代以后三大地带间的差异逐渐扩大。随着三大地带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进一步缩小,旅游业在地带间区域经济差距调整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是相符合的。

3.5 东中西地带内部的省际差异T[,WR]演变

东中西地带内部省际差异存在极大不平衡,东部地带内差异迅速下降,西部地带内保持稳定,中部地带内差异最大,且波动明显。东部地带内差异逐年缩小,并趋于平缓,主要归功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全方位开放和一些后发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浙江和江苏两省的迅速崛起。东部地带内差异在1990~1993年居高不下,1993年升到1.205,此后一直下降到2004年0.63。西部地带内长期形成了云南、四川和陕西一枝独秀的局面,所以地带内差异保持在较稳定水平。除了2003年高达0.967,西部地带内差异一直维持在0.7左右,保持平稳。中部地带内的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和安徽则长期交错发展,起伏较大,所以地带内差异波动明显。除了1991年降为0.869,中部地带内差异则从1990年的1.298一直下降到1996年的0.996,随后又一直上升到2003年1.24,2004年又下降到0.964(图3)。本文与徐建华[14]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成果相差较大:东部地带内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全国差异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中西部地带内差异一直较小,而且变化趋势较为缓慢。虽然中国入境旅游东部地带内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全国差异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三大地带内差异均较为显著。

4 结论

(1)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和经济差异逐渐加大的发展方向刚好是相反的,表明中国入境旅游业确实起到调整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起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实现了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初衷。

总体上,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T[,P]逐渐缩小,变化速度变缓,主要是由于中国全方位开放局面的形成和入境口岸的逐步增多,再加上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全国各地都普遍重视入境旅游的发展,入境旅游在全国各地得到相对均衡的发展;地带内差异T[,WR]大于地带间差异T[,BR],省际差异主要由地带内差异构成,特别是东部地带内差异是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这与国家宏观政策关系密切。除北京的政治中心和上海的经济中心外,尤其是大陆和台湾民间交往政策的实施以及粤港澳旅游区域合作启动,极大促进福建和广东两省入境旅游的发展,奠定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格局。1990~1993年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东部沿海地带内差异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差异均较大造成的,东部沿海地带内省际差异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带;1994~1999年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迅速缩小,主要是由东部沿海地带内差异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差异急剧下降造成的,主要是中国入境口岸开放增加和人们需求多元化的结果。2000年以来,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基本持续下降,仅出现小幅波动,主要是国家战略转移和一些突发事件影响的结果,是东部地带内差异变化与中西部地带间差异变化彼此消长的结果,表现为中西地带内差异逐渐扩大,东部地带内差异和东中西地带间差异则持续缩小。

(2)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缩小区域差异,可根据各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对各区域旅游业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使旅游业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在促进区域旅游发展方面具有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包括提供基础设施、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口岸开放等,通过制定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引导要素向目标区域转移,为各区域扬长避短、发挥产业优势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把企业投资导向在国家政策框架之下,使其既有微观投资效益,又符合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标签:;  ;  ;  

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分析_旅游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