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今,在超高层建筑进行梁式转换层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到较大跨度与体积的混凝土施工,其施工工艺将对施工期间的架构安全性、质量与成本等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结合实际案例,首先简单介绍了超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在施工过程中需注意的要点、难点,选用叠加梁理论把架构分成两次浇筑成型的施工技术、模板支撑系统、钢筋连接绑扎、混凝土施工质量把控工艺等方面,以此来满足施工项目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
引言
近几年,世界各国超高层建筑发展十分快速,现代化建筑逐渐向高、大建筑群的方向发展,建筑设计也慢慢向形体繁复、功能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建筑体内,随着房屋高度的增加其功能也会产生很大改变,上方要通过更多的墙体与轴线布局来满足在住宅与酒店功能上的需求;中间往往安排中等或较小的室内空间,布局特定数目的墙体来达到办公所需,下方则要设置更多的自由空间,需增大柱网、减小墙体,以此满足各个商店、餐饮等公共场所的要求。
1.项目情况概述
本文选取某项目商业金融用房作为案例,在此项目中需要在1层架设梁式转换层来调试上下层之间在室内空间上的差别与功能所需。其中框支梁内主筋选定规格为直径28的钢筋,其截面尺寸总计有8个类型,混凝土强度大约在C35,主梁最高跨度大约在16.8米,框支柱内主筋选取混凝土强度为C45、直径为32的钢筋。楼板厚度200mm,混凝土强度在C35左右(具体图示为图1)。
图1 转换层结构立面
2.施工期间的要点与难点研究
1)模板支撑体系:该转换层截面尺寸相对偏大,梁体自身重量与施工负荷较高,属于高支模,对施工本身的安全性与稳定程度有很高的要求。所以,确定转换层梁板的支撑体系施工方案,便可保障支撑体系拥有充足的负载力与稳定度,是施工期间首需克服的问题。
2)钢筋连接和绑扎:转换层梁的配筋量稍大、主筋较长、布设紧密,梁柱各个节点区域内钢筋呈现交错排列的现象。所以,施工要点在于精准地进行翻样与下料,并确保钢筋绑扎到位。
3)叠合层负荷力计算:设定模板支撑体系之后,转换架构在施工过程中所拥有的受力状态和投入应用时完全不同,需对转换梁与下方楼层内的楼板展开相应荷载力的验算。
3.模板与支撑体系
此体系选用了直径为48×3.5规格的钢管搭建,钢管支撑问题仅仅考虑承接首次浇筑时混凝土的自身重量与施工负荷。因为地下室顶板浇筑本身为200毫米厚左右,不可以完全负荷上方支模系统所传送出的所有荷载,所以依据求算结果一定要采用1层之下的支撑来传送到地下室内由其底板进行承载。此时地下室在顶板混凝土完成浇筑之后,不可以拆卸梁板支撑模板。转换梁下支撑系统中各个立杆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900毫米,大横杆步距设定要不大于1200毫米,梁下各个小立杆之间的间隔保持在450毫米左右,在接近杆顶与杆脚的位置,均选用水平连杆进行双向拉结并将其固定,剪刀撑设置到梁两旁的立杆垂直面上。梁的线本身负荷偏大,为了保障负荷能够精准地传送到立杆上,梁底部选用可以调节的支座,两侧选用双扣件,立杆下方一般会铺设刚垫板,整体支撑架依照满堂脚手架的标准进行搭建。
图2 转换梁模板支撑体系
4.钢筋工程
4. 1转换梁配筋加强
此项目中选用叠合浇筑的方式,需要对叠合构件依照相关标准进行施工阶段计算,所选用转换层外部截面规格为800mm x 2 200mm,跨度大约在16. 8m,混凝土强度为C35的转换梁展开相应计算。
通过计算可以了解到,首次浇筑梁顶也就是叠合层需要配备直径为28 @400钢筋来抵挡横截面支座所带来的负弯矩。为了便于施工所配备的负弯矩钢筋依照非通长纵筋进行布置,将纵筋延伸出支座的实际长度设定为α0,具体值为ln/3,ln满足相关取值规定与标准,就中间支座来说,ln为支座两旁偏大一部分的净跨值。最终选择直径为8 @ 250 6肢箍筋便能符合相应标准(具体情况为图3所示)。
图3 转换梁配筋
4. 2钢筋绑扎
梁底模支撑完毕之后,实施转换梁钢筋绑扎操作,绑扎具体步骤依次为:架设钢筋支撑架、清理干净工作面、对主筋垂直部位进行定位与划线、固定主筋横向部位、主筋上划定绑扎位置线,放置完毕箍筋并实施绑扎、将25毫米厚的垫铁放置于梁底、梁边的位置,同步拆除支撑将梁放置好、于模板上划定板底筋的具体位置线并绑扎板底筋、一旦水电配管安装完成,分配好板负筋的具体位置并进行绑扎、最后对其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
4. 3钢筋加工与连接方式
1)要确保转换梁中钢筋的连接质量,便于后期施工的开展,梁内全部受力钢筋都选用直螺纹套筒对其进行连接。
2)转换梁钢筋于柱中插空放置,同样方向的框支梁钢筋需上下兼备,尽量使更多的钢筋进行拉通,不能在节点位置出现截断锚固。大多数纵筋需要紧靠主筋内壁,与柱箍筋处于同一个垂直面中。梁下方与上方钢筋于同一根梁中需处于同一个垂直面中,不可以产生交错。
5.转换层混凝土施工
转换梁中选择强度为C35混凝土进行浇筑,因为梁本身截面过大,钢筋布局较为密集,加之5月份开工,开工时间大多属于高温天气,怎样确保转换梁中的混凝土浇筑质量为该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要点与难点。
5. 1混凝土具体配置方案
1)选择水化热偏低的42.5 R级普通式硅酸盐水泥,于符合设计所需的情况下,可以于混凝土搅拌料内添加适当的I级粉煤灰。
2)细骨料选用精细度模数在2. 7到2. 8范围内的中砂,其中含泥量不能大于2%。
3)粗骨料选用连续级的碎石,确保其粒直径在5到31.5毫米范围内,含泥量不超过1%,拥有非常好的形态,硬度较高,较为细长且呈片状的颗粒不能超过10%,不包含分化颗粒。
4)可以添加适当的微膨胀剂UEA。
5)可以添加缓凝类型的RW-3号高效减水制剂,其中缓凝时间需要5小时以上。
5. 2混凝土浇筑方式
1)因为转换层内设置的钢筋数量较多,混凝土所需浇筑量大,因此采用先浇灌柱、梁等节点位置,再行浇筑梁、板的施工方案。
2)浇筑混凝土时需要采用由中间到两旁的对称方式逐步展开,来确保支撑系统的稳固性,转换梁、板混凝土采取“薄层浇灌、按部就班”的准则。
3)混凝土采取定点浇筑的方式,混凝土利用提前布置梁内的下料管组织下料,一边浇筑一边往上拔出下料管,防止其凝固到已浇筑好的混凝土内。
5. 3混凝土振捣
1)钢筋密集区使用直径为30毫米的振捣棒,其插点间隔距离不超出300毫米。其操作标准是:快速插入缓慢拔出,垂直操作,依据梅花点方位进行落点。
2)在对上部混凝土实施浇捣时,插入下层相关深度不能小于50毫米,各点振捣标准是:表层出现灰浆,不再冒出气泡。
3)其振捣次序是由下向上逐层进行,要保障各层的建筑质量。
5. 4施工缝做法及处理措施
5. 4. 1留齿形加筋施工缝
梁体上半部分以及下半部分之间的横向施工缝顺着垂直方向留出相关齿形,需要添加6个直径为25的附加插筋,垂直方向间隔为500毫米(详见图4所示),钢筋总长度是1米,施工缝上面与下面各留一半便于提升施工缝位置的横向抗剪性能,增强梁体上、下两个区域混凝土之间的制约,减小伸缩形变区域,分散由于温度差,收缩而导致的两个区域混凝土之间于施工缝位置的制约形变应力,对可能由于该应力积累太大而导致的显著裂缝进行控制。
图4 框支梁水平齿形加筋施工缝示意图
5. 4. 2施工缝相关处理措施
因为框支梁具有较大的宽度并且钢筋比较密实,为了合理对施工缝凿毛以及钢筋表面所粘水泥浆进行清理,在首次混凝土浇灌1天之后使用加长类型的钢钎进行凿毛,以及使用加长型钢丝刷进行清理,同时利用高压水进行清洗,同时在第二次混凝土施工时于施工缝位置铺一层较薄的水泥浆。
5. 5混凝土温度控制与养护
1)为避免混凝土表层散热太快,导致内外温度差值太大,同时使其保持良好的保水性能,需要在梁底模和侧模位置分别布置2层塑料材质薄膜。当场检测温度说明,混凝土施工完成之后竹胶合模板内外温度差值始终维持在18. 6至19摄氏度之间,这时保温效果最佳。关于上表层的相关养护工作,首次浇筑时把转换梁四周浇高约0. 2米,在中央位置构建凹槽实施蓄水养护操作;等第二次浇筑并凝结之后,把两侧的两层塑料材质薄膜进行上翻操作,同时再次覆盖两层麻袋,然后灌水实施养护操作。之后,依据测试检测记录,利用增减麻袋的方法,控制其温度在合理区间,内外温度差值需要严格控制在25℃之内,基面温度差值以及基底温度差值都要限制在20℃区间内。需要养护14天以上,升温时期与降温时期都要进行保温养护。
2)本项目使用JDC-2型号工程电子温度检测仪控制与监测混凝土温度。平面总共设置了9个检测点,每一个检测点设置6个温度检测传感器以及温度检测探头,在灌注混凝土之前需要提前进行预埋,并进行加固与防护。在升温时期每隔2小时检测1次,降温阶段每隔4小时测1次;之后每间隔6—8小时检测1次,另外还需要对空气温度进行检测。经过测量,项目实际测量中心位置最大温度是73. 8摄氏度,这时其板底温度是55. 6摄氏度,板面温度是50.3摄氏度,混凝土相关内外温度差值达到相关标准。
通过检测,对于转换梁而言,其混凝土7天抗压强度达到34. 5兆帕,28天抗压强度是47. 9兆帕,完全达到了规定标准。拆模完成之后混凝土表层十分平整,没有出现蜂窝以及麻面等问题;实际检测表层垂直程度是2毫米,平整程度是3毫米,实际检测点达标率是94 %,均满足相关验收要求的达标标准。
6、结语
本项目转换层梁本身重量较大,钢筋十分密集,建设难度系数较大,质量标准较高。借助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严格策划、精心布置,确保了转换层框支梁的建设质量以及简化模板支撑体系的目标;另外,还对日后建设同类项目供给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历晓红.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13):60.
[2]刘福荣.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24):161.
[3]张果秀.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分析[J].山西建筑,2015,41(30):99-101.
[4]岑志毅.关于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分析[J].科学之友,2010(06):38-39.
论文作者:任先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2
标签:混凝土论文; 钢筋论文; 温度论文; 差值论文; 位置论文; 直径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