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与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快速增长论文,中国出口论文,效应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19世纪的经济国际化不同,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是以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为载体的生产、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1]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各国商品与服务市场扩大开放、各种生产要素和技术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世界产业重新布局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越来越多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近几年中国出口快速增长就是中国经济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标志之一。
如果以1995年为基期,到2004年,中国出口总额增长了2.99倍,GDP增长了1.33倍;如果以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为基期,到2004年,中国出口总额增长了31.75倍,GDP增长了29.22倍。[2] 这两组数据均说明,中国出口增长明显快于经济增长。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加快(2001 年出现暂时波折),大大超过经济(GDP)增长率。
附图
图1 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中国出口快速增长说明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中国经济越来越“外向化”,越来越融入经济全球化。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一直面临内需不足的困难,这几年经济增长率之所以一直保持在7%以上,主要原因之一是出口快速增长弥补了内需不足的缺口。
一、出口快速增长的宏观经济背景
那么,在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一直处在总供给短缺或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的状态,多数投资品和消费品供不应求。正是由于总供给严重不足,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前期,凭票供应、排队抢购、黑市交易成了中国经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总供给能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断丰富。到1997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开始转型——由短缺型经济转变为过剩型经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恶化了中国周边的经济环境尤其是中国的进出口市场环境,从而加剧了中国经济的过剩。进入21世纪,中国国内市场上有70%以上的消费品出现过剩,而且这种大面积过剩的情况持续存在(见表1)。这种经济形势说明,自1997年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来自于总需求一方,总需求不足是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以扩大国内总需求为主要目的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表1 1995年以来消费品市场上商品供求状况的变化(%)
日期供不应求 供求平衡 供过于求
1995年上半年 14.467.3 18.3
1995年下半年 13.372.3 14.6
1996年上半年 10.574.5 15.0
1996年下半年 6.2 84.7 9.1
1997年上半年 5.3 89.4 5.3
1997年下半年 1.6 66.6 31.8
1998年上半年 0.0 74.2 25.8
1998年下半年 0.2 66.1 33.8
1999年上半年 0.2 27.6 72.2
1999年下半年 0.0 20.0 80.0
2000年上半年 0.0 21.6 78.4
2000年下半年 2.0 18.4 79.6
2001年上半年 0.2 19.3 80.5
2001年下半年 0.0 17.0 83.0
2002年上半年 0.0 13.7 86.3
2002年下半年 0.0 13.0 87.0
2003年上半年 0.0 14.5 85.5
2003年下半年 0.0 15.2 84.8
2004年上半年 0.0 23.0 77.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历年抽样调查数据整理得到。
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获得了高速增长,从而确保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但是,在投资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却增长缓慢。可以说,中国经济近几年的高增长主要是靠投资高增长拉动的,扩大内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只是扩大了内需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见图2)。这个结果是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相悖的。
附图
图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居民消费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有关数据计算得到。
我们在图2中可以看到,1998年以来,中国居民最终消费增长率在5.9%~9.1%之间,而同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除了1999年偏低(5.1%)以外,其他年份均在13%以上,近两年甚至超过了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的差距越来越大。
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和居民消费的低速增长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在中国的GDP构成中,资本形成所占的比重(投资率)越来越大,最终消费所占的比重(消费率)越来越小(见图3)。
附图
图3 中国的投资率和消费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978—1992年,中国的消费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最高达到67.5%(1981年),投资率一直低于39%,最低为32.1%(1982年)。但是现在,中国的消费率已经下降到54%以下,投资率上升到43%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率大约偏低20个百分点,投资率大约偏高15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存在的隐患之一。
无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消费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消费既是一个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也是下一个生产过程的前提条件。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进入到消费领域,它的价值或效用才会实现,生产过程才算全部完成。消费不但使劳动力得以再生产,而且为下一个生产过程创造出新的需求,从而创造出生产的动力或刺激。没有现在的消费,就不会有未来的生产。就一般意义来说,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的生产成果不能算是最终的生产成果。虽然在短期内我们可以通过扩大投资需求、提高投资支出的增长率来弥补消费需求不足,但是从长期来看,过分依赖扩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是有风险的。这是因为,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虽然都会扩大本期的有效需求,但是二者的长期后果是不同的。投资具有二重效应[3] ——本期投资既会增加本期的有效需求,又会通过资本形成扩大经济的总供给能力,这种扩大了的总供给能力将在今后若干期都会存在。因此,从长期来看,没有足够的消费需求来支撑的生产难免会出现生产过剩。
笔者注意到,在近几年中国居民消费低速增长中,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见图4)。考虑到在中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为60%以上,笔者有理由认为,近几年中国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主要是因为农民消费增长缓慢。
附图
图4 中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进一步的问题是,中国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为什么缓慢?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笔者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在中国GDP的高速增长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过慢(见图5)。
附图
图5 中国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比较(注:根据中国的统计规则,城镇居民的收入是指“城镇居民户的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的收入是指“农村居民户的纯收入”,后者是农村居民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由图5可以看到,自1998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在多数年份低于经济增长率,农民纯收入的增长率大体上只有经济增长率的一半。在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中,平均每个城镇居民享用的份额要大大多于每个农民得到的份额,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在扩大。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经济近几年的高增长是由总需求中的“两高一低”——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和出口高增长、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水平低增长——来支撑的,而消费水平之所以低增长,是因为居民收入的增长落后于GDP的增长。出口的高速增长与居民消费的低速增长形成鲜明的反差(见图6)。
附图
图6 中国出口增长与居民消费增长的比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二、原因与效应分析
笔者认为,近几年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国内居民的收入低增长和消费水平低增长为条件的,出口过快增长挤压了国内居民的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的增长;或者说,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代价是压低了居民收入的增长,从而压低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上述观点的根据何在呢?
中国出口贸易的现状是:(1)以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为主,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例很小。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达到最高,但在出口总额中也不到28%。即便是在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品生产中,中国企业承担的只是这种高新技术产品生产链中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这个环节的生产还是劳动密集型的。(2)服务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货物出口占总出口额的90%以上。(3)外资企业出口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自2001年开始,这个比例就突破了50%,2004年这个比例已接近60%(见图7)。
附图
图7 三大主体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商务年鉴(2005)[Z].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既然近几年中国产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为主,那么,这种出口的快速增长是依靠什么因素来支持的呢?答案是低劳动(力)价格。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且使用劳动力的成本很低。表2 是以各国和地区的本币表示的若干国家或地区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
表2 若干国家或地区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
国家或地区 单位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中国内地月588.67 649.5
729.17 814.5
916.75 -
中国香港日335.3
334.7
335.4
342.6
326.1
322.4
日本月289600 291100 293100 297500 296400 296500
德国时-
-
14.414.72
15.09
-
菲律宾 月640069007300-
-
-
新加坡 月271628033036311731543265
英国时8.028.388.949.349.8310.21
美国时-
-
14.4-
-
-
说明:本表中的平均工资单位为本币单位,比如,中国内地为人民币元,德国为马克,美国为美元,依此类推。
资料来源:国际劳工组织.劳工统计年鉴(2005年)。
我们由表2中的数据并根据当年的汇率进行换算发现,以2000 年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为例,美国是中国的27倍多,日本是中国的31倍多,或者说,美国和日本制造业每个工人每天的工资报酬相当于一个中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报酬。
我们还不能仅仅根据统计数据来判断中国出口产品中的劳动成本的高低。由图7我们看到,在中国出口的产品中,70%左右的产品是由外资企业和中国的私有企业生产的。在一些外资企业和多数私有企业,延长工时,加班加点不付报酬或少付报酬,提高劳动强度等,是普遍存在的。同时,外资企业和私有企业大量使用的是农民工,而农民工的工资普遍要比城镇工人的工资水平低得多。从工资以外的福利或收入来看,农民工也比城镇工人差得多,并且有些外资企业和私有企业对农民工不支付或少支付医疗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不难理解,中国出口产品中的劳动成本实际上要比统计数据上显示的低得多。
进一步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工人(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一直明显偏低呢?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有:(1)一个国家的工资水平的决定有其历史因素。[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一直实行低工资、低物价的政策。(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工资决定的市场化程度很低。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在总体上供给过剩,并且中国没有建立行业工会,这使得在工资和劳动条件谈判中,雇主一方总是处于支配地位,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处于垄断地位时,劳动者讨价还价的能力非常弱。(3)农村劳动力(农民工)供给过剩,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存在着农村劳动力对城市工业的无限供给;[5][6] 并且农民工没有自己的劳动组织,没有集体谈判工资的力量。(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了鼓励出口、控制通货膨胀,一直实行工资总额和工资增长率控制或指导的政策。(5)在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中,政府政策偏向于重视和鼓励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尤其重视的是引进外资和引进外国技术(例如中国给外资和外企很多优惠政策),既不重视劳动力增长(因为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偏高),也不看重劳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几点结论
由上面的分析笔者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结论一:低劳动成本虽然不是近几年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唯一原因,但却是主要原因;中国出口快速增长是以中国国内居民(尤其是农民)的收入低增长从而消费低增长为代价的。中国出口快速增长隐含着较高的机会成本或政策支持成本,这个成本就是中国居民的福利损失和环境污染。笔者的这个结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和出口的高增长过程中,中国多数居民感到得到的实惠不多,收入水平提高没有经济增长那么快,为什么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比例的农民觉得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改善得不快。
结论二:就出口来说,与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方式是独特的:目前中国出口的产品的很大一部分是用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还有廉价的土地)相结合生产出来的,然后利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销售网络出口到世界各地。在中国越来越大的出口额中,真正属于中国的只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土地资源。对于大多数从中国出口的产品来说,中国只是处于这些产品全球化生产链条中的末端。这些产品表面上是“中国制造的”,实际上则是在中国“加工组装的”。中国劳动者(包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际上是外资企业的“打工者”。在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中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收益大量外流,是中国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廉价优质的产品,是中国国内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是工人、农民的收入和消费增长缓慢。其结果,一方面加剧了中国国内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利益矛盾。因为中国出口的大量廉价优质的产品,在给发达国家带来实惠和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挤占了这些国家的一些市场空间和就业机会。于是,近几年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和经济纠纷越来越多。
结论三: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打工者”地位,必须从体制和政策调整入手,鼓励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民族工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中的自主技术和知识含量;逐步取消给予外资和外企的“超国民”待遇,使外资企业和民族企业平等竞争;逐步提高中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使用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价格。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的自然资源来扩大出口、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是没有前途的,是不可持续的。
标签: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上半年gdp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