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宗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宗教学会第四次会议暨宗教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12月6—8日在天津举行。这是宗教学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与会代表120多人,分别来自学术理论界、 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宗教界。会议首先对宗教学会第三次会议以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换届选举,并成立了“当代宗教研究专业委员会”、“宗教艺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宗教经济学分会”。接着会议代表集中交流和探讨了“宗教与中国现代化”问题。
一、中国宗教现状的根据
近十多年来,我国宗教状况在逐步地、然而是较明显地变化。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民众中的宗教情绪开始显露,宗教场所得以恢复,宗教活动广泛开展,宗教信众有所增加,我国宗教呈现出恢复并有所发展的趋势。对这种状况如何看待?代表们在讨论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种状况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各族群众,对过去、特别是“文革”期间的“左”的路线和政策进行了彻底清算,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宗教信仰真正成了公民个人的私事;当前的宗教状况不过是党和各级政府认真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一种真实反映。透过现象看本质,与会者对当前宗教状况的原因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些发言者指出,根据历史唯物论观点,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首先,我国今天仍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宗教赖以存在的客观物质根源(人和自然的矛盾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主观认识根源都还远没有消除,因而它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其次,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客观上为宗教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群众性、社会性的物质基础。第三,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人们思想越来越解放,在精神文明领域呈现出某种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格局。因此,在既有需要,又有可能的前提下,又有党和国家坚决执行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我国宗教获得恢复和发展是很自然的。
另有一些发言者则从宗教本身出发,分析了宗教本身的功能和社会作用。认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宗教的社会控制功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群体整合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心理消解功能和情操美感功能;宗教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以及十分具体的宗教意识功能、宗教组织功能、宗教礼仪功能和宗教器物功能等等。宗教在发挥这些功能的同时,必然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这就是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的社会作用涉及社会评价及其评价的标准。发言者认为,虽然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即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并且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评价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总体上还是有一个基本标准可循,那就是看宗教的社会作用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先进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在现阶段,宗教的上述功能和社会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包括宗教界本身的责任,就是要继续发挥宗教积极的主导的社会作用,不断克服尚存在的消极的作用。
还有一些发言者,则分别从不同方面强调当前宗教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有人认为,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市场竞争中,在信仰自由的条件下,得意者和失意者都有可能在宗教里寻找心理的平衡;有人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又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同时还是一种文化、哲理和道德体系,因而宗教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具有某种积极作用;有人强调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思想信仰问题是个可以多元选择的问题,有人选择了宗教作为自己思想的归宿是完全可能的,等等。
二、宗教与中国现代化
党的宗教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能否与社会主义社会、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这是宗教研究中又一个热点问题。在这方面,学者、宗教事务工作部门的干部以及宗教界人士有着比较多的共识,即宗教能够与中国现代化相适应。
1.从理论上来说,宗教具有适应性。从表面看,宗教具有超世俗的内容与形式,但实际上,“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恩格斯)。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更多地是依附于现实社会制度,并随社会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从历史事实看,世界各大宗教都在经历时代变化的考验而绵延不衰。这足以说明宗教对社会的变动不是消极对待,无所作为,而是积极应变,努力协调,表现出很强的应变能力。
2.从实践上看,我国五大宗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广大教徒普遍增强了劳动观念,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自食其力和勤劳致富了。第二,广大教徒普遍都增强了市场意识,都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热心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活动了。第三,广大教徒普遍提高了对外开放和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渗透的意识,既积极地开展宗教界的对外友好往来,又警惕防范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复活动,维护祖国统一。第四,我国广大教徒普遍提高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大都把提高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视为要事,列入必修行列。第五,广大教徒都普遍提高了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捐资献力,义务修桥补路,扶贫救灾,抚孤敬老,助残助学。诸如此类表明,我国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中,宗教信众和宗教道德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变化的总趋势是入世,向世俗社会贴近,越来越适应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
3.宗教界人士看宗教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位基督徒在分析了什么是现代化问题以后指出:经济的发展只是完全意义的现代化的一个方面,真正的现代化必须包括人类的尊严得到更好的尊重,人类的一体性得到更好的体现,人类自身的价值得到更好的重视。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主义伦理和基督教伦理有很多可分享之处,但资本主义伦理却与基督教伦理相去甚远。社会主义经济伦理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为基础,而资本主义经济伦理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基础。社会是由社会的人组成的,人的意义只有在社会意义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的尊严才能得到最大的完善。另一位人士在分析了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后指出:“宗教与中国现代化的许多关系需要清理,这既是宗教本身的问题,也是现代化的中国的问题。虽然现在我们尚不能说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基督教这样的话,但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基督教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4.赵朴初对当今中国宗教特点的论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1995年7月19 日《中国宗教》创刊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论述了当今中国宗教独具的特点。他说:“我认为,当今中国宗教从总体上,从主流上来说,是一种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扩大开放的重要渠道,正日益成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三、气功与宗教
近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气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认为这里已出现建立新宗教的迹象和企图。
有学者根据中医经典指出,气功是一项通过自我心理调整来影响自身生理功能的锻炼方法。用现代科学语言可以表述为:气功是使用自我暗示为主的方法,使意识进入自我催眠状态(入静),通过良性的心理调整,使体内各系统生理功能趋向协调,甚至使病变的形态实质得以修复,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但是,现在社会上出现许多打着气功旗号的伪气功,即以没有严格实验依据的演绎思辨或虚幻臆断为内容,实践上经不起重复验证的一类行为。伪气功当前最突出的表现是所谓“外气”。信仰者认为,经过气功锻炼,可将体内的气发放出来,经过空间作用到人或物上;对人可产生治疗作用,称为外气疗法,对物可改变其分子结构,甚至远隔数千公里都起作用。这些伪气功的倡导者在信仰者中建立组织,自己则成为(自称或被信众和传媒称为)“大师”、“超人”。伪气功早已形成一个浓重毒化人们观念的不健康的文化氛围,不断地误导着气功爱好者走向新式宗教(邪教)的深渊。大量佛教、道教著作被冠以气功著作出版,加速了封建迷信的传播。
还有学者指出,在信仰多元选择的背景下,建立新的宗教的企图也会冒头。在中国,今天最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自称神异者企图建立新宗教的迹象。这一迹象突出地表现在气功圈中的某些现象身上。古代中国的气功文献,主要保留在道教中,现在的人们,把佛教的止观、坐禅、手印皆看成气功,于是它又牵涉到佛教的显密各宗。气功与宗教的历史联系,它本身带有的神秘色彩,极易被人利用来宣扬宗教神秘主义思想,甚至把自己打扮成通神的“宗师”,欺骗群众。在宗教史上,不少创建宗教的人便是自称通灵开始的。现在有的气功师自封宗师、佛子,被当成通灵人物。同时,有的已着手建立组织,有严格的帮规并着手编写书籍,传唱会歌,俨然有经典有赞辞,极象一个新教派的雏形。因此,目前建立新宗教的企图比较明显的是在气功圈中冒头。
注释:
〔1〕参看亚洲协会《法国东方学白皮书(Livre blanc del'orientalicsme francais)》,巴黎,1993年。还请参看福井文雅《处在转折点的法国东方学(French Oriental studies at a turningpoint)》,《日本佛教会馆·日本佛教协会通信》,第69期(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