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改进路径分析论文_耿祺云 杜雅文 林晨晖 郭箐雯

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改进路径分析论文_耿祺云 杜雅文 林晨晖 郭箐雯

(东华大学,上海市 201620)

摘要:近几年来,电视上出现不少兼具原创性和教育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中国汉字拼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引起广泛关注,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但其发展仍存在局限性和缺乏可持续性,本文将对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改进路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人们对于原创化、品质化、本土化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情日益高涨,如《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等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阵阵热潮。这股热潮不仅源于节目本身的创新,还得益于受众需求、互联网营销以及政府政策扶持。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已经越过“从无到有”的阶段,并向着“从有到优”的方向前进。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被访者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前景持看好态度,同时也有63.95%的人认为这类节目仍需改进。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文献查阅以及实践观察等方式,我们发现文化类综艺节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同质化严重、难逃“泛娱乐化”趋势以及缺乏可持续发展性。

1.文化类综艺节目趋于同质化

自《中国诗词大会》成为“爆款”之后,《向上吧诗词》《诗书中华》等相似题材的节目被各地方卫视争相模仿出品。节目主要元素不外乎取自诗词、成语、汉字、谜语等内容,节目形式也多集中于“平民参与——答题竞赛——嘉宾点评”的模式。

虽然专家嘉宾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观众能对原本晦涩难懂的词语诗句有更为形象直观的感受,但是受众的小众化、节目内容和形式拟合度高,文化程度较低的观众观看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节目的同质化会带来许多问题,最直观的就是导致文化类综艺节目市场缺乏竞争力与创新性,质量参差不齐的节目会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2.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泛娱乐化”趋势

文化类综艺节目由于其综艺性质,难逃“泛娱乐化”趋势。“泛娱乐化”指的是以让娱乐成为一切的中心和主导,来获取高度关注。“泛娱乐化”由于其短时间内效果突出的特征被广泛运用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中。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初衷是用喜闻乐见的综艺方式更好地传播发扬传统文化、提高群众继承意识。文化本身是严肃的,但综艺本身是娱乐的,两者在结合过程中发生冲突存在必然性。为了提高收视率,不少文化类综艺节目过分利用明星名人的光环效应以博取关注度,“泛娱乐化”趋势严重,而本应是节目核心的文化要素反倒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本末倒置。

3.文化类综艺节目缺乏可持续发展性

文化类综艺节目缺乏可持续发展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现有的节目陷入困境:新的形式出现后引起热议,然而一季节目结束后关注度也随之下降。从《中国诗词大会》到《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无不如此。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文化深度与内涵,难以引起持续的文化热潮。

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仅是一个传扬文化的工具,更是一部综艺作品。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制作方多以收视率为目标,往往采用大众普遍知晓的文化元素、创造舆论热点、增加娱乐性等方式来保证收视率。最后展现在大众眼前的文化缺乏原有的灵气和深度,必然导致新鲜感过后的倒退与衰落。越是缺乏关注度,节目组越会急功近利地引入娱乐化元素以提高收视率,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针对上文所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改进途径:

1.提升节目内容质量,深化文化内涵

尽管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开辟了新的综艺节目模式,但“高大上”的节目也掩盖不住深层文化内涵的缺失。

正如前文所述,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大多过于同质化、娱乐化,无非是节目制作者对于文化其本身的认识不够,要真正做到文化类综艺节目蓬勃发展和可持续性,从根本上改进此类综艺节目,就必须从节目内容入手。无论节目形式多出彩,内容才是关键。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节目目的也是为了向大众传播并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因此,对于电视媒体来说,要有自己的认知判断、节目定位和价值引领,思考如何将受欢迎的节目和传统文化有效结合,深挖其他文化题材,不仅局限于诗词、成语等,实现差异化竞争。

其次,注重文化与时俱进,调研了解与当下社会更为契合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内容本身,更要将其引申,实现公众对文化的共鸣,达到文化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再者,邀请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对文化进行专业、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浅层次背诵古诗文或是听故事,走马观花,要做有文化厚度、文化底蕴的好节目。

同时,对于政府管理部门,要严格把控这类节目过度开发,加强对此类节目的审批与规范,不盲目求量,对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

2.打造节目品牌影响力,创新节目内容

品牌体现节目核心影响力,是节目质量的保证和象征。节目发展运营离不开品牌的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对节目持续性发展有利无弊。如今不同类型和质量的节目数量太多,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影响力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节目要想发展,必定要打造品牌影响力,优化品牌形象,固定观众人群,制造观众黏性。

那如何提高节目的品牌影响力呢?这就要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质量、传播范围、传播效果几方面入手。首先,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明确节目内容定位,提高节目内容和质量是基础。通过节目内容选择、语言表达方式、节目嘉宾邀请、内容解析视角等方面强化节目的核心文化价值。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对节目进行宣传推广,让观众了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容,巧妙利用社会热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造势,培养潜在受众人群。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互动手段受到一定的限制,就要求借助其他媒介与观众产生联系,搭建更多的互动平台,扩大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范围。同时,在节目内容上,创新节目形式编排,引导观众参与互动,通过微博留言、微信推送等渠道和方式和观众保持互动,听取观众建议,集思广益,思想碰撞。单一乏味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必定不能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跳脱出来,注重节目创新必不可少,需要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不能仅局限于答题、讲故事、比赛等形式,引进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电视人才,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3.明确节目针对性,满足不同受众的节目需求

现存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针对的观众具有泛化倾向,缺乏针对性,没有节目是单单针对某一类人群而设立的。不同受众有不同的节目需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目标受众群体,节目要有精准内容定位,避免在大量节目竞争时,出现重复的内容。

建议节目制作可以将受众群体按年龄划分,或按所受文化教育程度进行划分,在不同的节目中各有侧重,文化类综艺节目必然能发挥更有效、更直接的积极作用。例如,针对年轻观众,节目可用新颖的节目模式和广受年轻人喜爱的明星嘉宾来吸引青少年及大学生,主题可联系学习、就业、青春等主题,注重受众的情感体验,利用节目内容取胜。对于中老年受众来说,很多中老年人对综艺节目热情并不高,但喜爱传统文化、国学国粹,可以在节目时间的设置以及内容的理性专业化入手,吸引中老年人观看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罗丁元.《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探索[J].新闻传播,2018(02):80-81.

[2]王保升.文化传递与心灵抚慰——《朗读者》节目的传播价值解析[J].当代电视,2017(12):52+51.

[3]胡安华,刘丽,马云.央视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7(21):98-99.

[4]张曙光.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学解读——以《朗读者》为例[J].河南农业,2017(21):38-39.

[5]蒋婷婷.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与传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6]郑潇.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和展望[J].视听纵横,2015(03):39-41.

[7]王昭钧.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创新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5..

作者简介:耿祺云(1997.01-),女,江苏省海门市人,学历:本科;

杜雅(1997.03-),女,安徽省宣城市人,学历:本科;

林晨晖(1997.06-),女,浙江省温州市人,学历:本科;

郭箐雯(1997.02-),女,江苏省南通市人,学历:本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论文作者:耿祺云 杜雅文 林晨晖 郭箐雯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改进路径分析论文_耿祺云 杜雅文 林晨晖 郭箐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