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变革背景下的远程教育研究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远程教育论文,中国社会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95(2009)04-0005-05
远程教育理论来源于远程教育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理论,当然应该而且也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果,但更重要的还是建立在中国远程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现在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探索,理论研究与远程教育发展进程是不相适应的。不管是着眼于解决现实的问题还是发展的问题,目前的理论研究都还没有起到本来应该起到的作用。但换个角度看,这里所说的滞后或者不适应,恰恰又给远程教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以及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尖锐性是相当严峻的,这给远程教育研究提出了许多挑战。这些挑战正是我国远程教育研究不断提高水平、走向成熟的巨大驱动力。发现并提出我国远程教育发展中需要研究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研究者的责任,也是研究者的机会。虽然解决那些较深层次的问题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正因为如此,更可能取得有特别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温故知新,探索发展规律
广播电视大学已经走过了30年发展历程。对于远程教育研究者来说,广播电视大学在相当程度上还是尚待深入发掘的“宝藏”。对邓小平同志批准创办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的决策,对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经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新的视角和新的层面“温故知新”,不仅是广播电视大学实现“内涵发展”的现实诉求,而且对于整个远程教育的发展,乃至推进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都会提供很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
温故知新最重要的应该是研究发展规律,包括内部发展规律和外部发展规律。这里主要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应该将邓小平同志的决策放在邓小平理论及教育思想体系中,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和战略意义,并将广播电视大学置于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及进程中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评价。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考察远程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功能作用,就会发现这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演进过程。比如从社会学视角研究远程教育,包括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历程,很可能会有许多新的认识,得出许多新的结论,甚至作出一些完全不同的判断和评价。对于广播电视大学的创办与发展,包括其发展进程中的那些“碰撞”和“冲突”,或许能品味出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东西。对于远程教育包括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愿景”,对其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价值取向和功能作用的内涵的认知,甚至包括可能做出的发展路径选择,也可能获得更多的认识。二是笼统地罗列成就或经验可能没有太大意义,更不能总是重复那些说了无数遍的套话,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要探索规律,得下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夫,尤其不能回避那些复杂甚至有些敏感的问题。三是有必要特别强调着眼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理解和认识远程教育的历史使命与现实挑战,研究和解决广播电视大学面临的课题。
梳理电大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创办到1986年底,是创办阶段。现在通常说到的广播电视大学的特点,在这个阶段实际上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来了。这里不是说后来没有发展,而是说那些基本特点都已经有了。比如开放办学,后来很长时期不见得超越了当时的认识水平。还有现代化,电大一开始就特别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邓小平同志甚至亲自拍板购买通信卫星,以解决电大的播课手段问题。那个时候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有些方面恐怕比现在强,虽然那时还没有网络,只有电视。也就是说后来归纳出的两大命题,实际上电大在创办初期就提出来了。当然还有其他特点,比如“四个面向”,与行业、企业合作,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最优秀的教师担任主讲和利用全社会教育资源等。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最优秀的教师担任主讲,现在恐怕还没有那个时候做得好,原因当然是复杂的。还有系统办学,当时的系统所表现出的开放性,以及作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的特色,后来也曾一度趋于弱化。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深入研究。
第二阶段从1987年到1998年底。这段历程很复杂,如果要拎出一条基本线索,简单地说就是陷入困境和困境突围。这样说当然不是很准确,但可能有助于认识和把握这段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电大的历史是一部“熬”的历史,这里所说的“熬”,主要指的是逆境中的坚持与奋斗,在这个阶段表现得尤为充分。当然,很多国家开放大学的发展历程其实都是充满曲折的,包括英国开放大学,其发展历程也不是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顺利。大约是1993年,有报纸报道电大甚至用了这样的标题:电视大学作鸟兽散渐成趋势。当时各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包括1995年启动的注册视听生试点和1996年启动的专升本试点。现在对这两项试点有些不同看法,但如果放到电大的发展进程中考察,应该能够作出新的判断和评价。我国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在邓小平同志的主导和推动下,曾有过两次大的思想解放。教育是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重要突破口,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可以说是第一次思想解放的产物。80年代中期后曾陷入困境的广播电视大学重又逐渐焕发生机,也与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为标志的第二次思想解放,以及当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后加速改革开放的形势密切相关。这里有许多历史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第三阶段从1999年到现在,或许可以称为“转型期”,这个“转型期”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教育部于1999年启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给电大的改革和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电大通过试点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但试点毕竟只是电大改革和发展的“特定阶段”,虽然试点确实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有些方面的进展甚至可以说是突破性的,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试点在一些重要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还是有限的,或者说只是阶段性的,有比较显著的“形成性特征”。尽管试点现在被普遍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但试点所能实现的其实只是“有限目标”。冷静审视试点取得的进展,“内涵”的提升显然相对滞后于“外延”的扩张,不少制约电大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未真正得到解决。总体上说,电大是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都并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创办和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因此而出现的各种问题,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局面,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有待发掘和研究。
二、审时度势,把握发展趋势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特别花些工夫“审时度势”。有时候“度势”似乎显得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要“动态”地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研究远程教育发展问题,不能脱离中国社会及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对于中国教育正在发生的各种变化,也应该保持特别的“敏感”。
1.应该更多关注社会教育需求和社会成员学习需求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以更好地适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引这些需求变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所揭示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新走向。报告还将教育列为推进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无疑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乃至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对教育事业发展必然会产生非常深刻和深远的影响。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形态。建设学习型社会,显然不仅是教育改革课题,更是社会发展课题。如果说在此前的教育发展阶段,远程教育的作用可能显现得还不是那么充分的话,那么,当中国社会进入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阶段,特别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成为新的社会发展目标时,远程教育应该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又意味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教育变革,中国社会和教育转型期所难以避免的各种矛盾冲突,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远程教育领域。远程教育面临诸多新挑战,有许多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考察远程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功能作用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并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关注,但遗憾的是相关研究目前还相对薄弱。如果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样的大视野、大格局中来认识和把握远程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功能作用,会在许多方面得出和以往不同的结论。如果广播电视大学不能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这样的发展趋势,将很有可能陷入新的被动,事实上现在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内涵是极为深刻、极为丰富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最大的两个教育思潮,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现在的全民教育更加强调将教育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强调教育对于人与社会发展的作用。我们在理解时不能重其表而轻其里。全民教育的概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越来越强调有质量的全民教育,并将青年和成人的终身学习纳入其范围。我们的视野可能有些狭窄,相关课题研究还相当滞后。远程教育在全民教育的广大领域中,尤其是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的独特作用,是有必要予以更多关注的课题。1993年在新德里召开的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会议,曾就“远程教育联合创新计划”一致达成协议,强调在教育中利用通信技术和大众媒体之力量的特殊需要、机会和挑战。我国远程教育这些年应该说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全民教育发展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2009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认为,各国政府尚未在教育政策中优先考虑青年和成人的学习需要。满足青年和成人的终身学习需要,不但要求作出更为坚定的政治承诺,提供更多公共资金,还要求概念定义更加明确。这正是我国远程教育发展中有待破解的难题,包括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所提供的那些新的可能性,也有待于在实践中进行新的探索。教育部高教司启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数字化示范学习中心建设”和“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等教改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的重大项目课题“数字教育公共服务示范工程”等,关注的都是同样的课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需要在特有国情条件下,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与创新的艰难过程。在中国社会及教育转型期,各种矛盾冲突错综复杂。面对这些矛盾、冲突和“不确定性”,远程教育研究当然不能缺席。对研究来讲,挑战也意味着机会。
2.远程教育研究有必要特别关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国家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趋势和国家推进教育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国民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远程教育的发展应该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远程教育的发展对于消除所谓“数字鸿沟”,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进程应该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国务院2007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教育等服务事业。教育服务业涵盖面很广,首当其冲的就是远程教育和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现代教育服务业具有服务业的普遍特性,其发展也将遵循其他服务业的规律发展,同时又可能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将服务业的特性应用到刚刚起步的中国现代教育服务业,是非常现实的课题。
我们强调研究和认识把握趋势,重点不是那些“大而化之”的东西,而是许多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研究网上教学,不去研究需求变化,研究学生和学习的变化,怎么可能适应需求?这里说的适应不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适应,包括重视引导和养成学生网上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培养和强化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个非常重要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这些都不是虚的,要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有许多课题要研究。
远程教育发展还有特别值得关注的几个发展趋势:开放,共享,多元,合作,竞争。这些特征或者趋势都各有其丰富内涵,并且会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进程不断有所充实、更新和提升,涉及许多较深层次的问题。从远程教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问题可能都是研究者的机会。
三、固本培元,破解发展难题
“固本”是夯实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培元”是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对于广播电视大学来说,则是要固开放大学的生存之本,培开放大学的发展之元。而无论“固本”还是“培元”,“内外兼修”是必要的选择。一方面要争取政策支持,营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必须做出更大努力,改变自身在新形势下日趋凸显的各种“不适应”。最要紧的是根据自身发展定位,付诸破解难题和提升能力的实际举措。邓小平同志当年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电大,初衷是要办中国的开放大学。到1995年8月,国家教委转发《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明确提出电大的发展总目标是“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实现或者走近了这样的发展目标?当然,建设开放大学本来就是渐进的过程,要循序渐进。但循序渐进的关键还是要进,而“循序”的含义,应该强调的是探索和遵循规律。
开放教育的发展重点正在转向“内涵建设”,但对“内涵建设”的认识恐怕还有待深化。“内涵建设”的重点应该是电大作为开放大学的教学建设,尽快改变教学基本建设相对薄弱的状况。这既是发展战略诉求,又是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当年创办电大有个指导思想是“先上马后备鞍”,这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但也给电大发展造成了不少持续至今的困扰,包括作为“大学”的教学基本建设,从总体上看相对于别的方面取得的进展明显滞后。电大的教学基本建设固然有其“特性”,但也有其作为大学而不可回避的“共性”,只讲共性不讲特性不行,只强调特性而忽视共性也不行。特性和共性怎样有机融合,许多规律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确,电大作为开放大学的教学基本建设受到来自内部、外部的各种制约和干扰,是等电大真正被当成开放大学了再强调教学基本建设,还是将推进教学基本建设作为建设开放大学进程中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其实我们无可选择。因此,亟待凝聚新的共识,形成新的合力。教学基本建设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应该成为电大当前推进教学基本建设的两个“兴奋点”。而教学中心建设,可能同样是电大作为开放大学的教学基本建设,其内涵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基层电大建设。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中心建设,甚至应该成为电大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遗憾的是,对于这些课题的相关研究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引领创新,影响发展进程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是展示电大教学和科研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的进程中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电大作为高等学校,和传统意义上的高校相比,尽管在许多方面有它的特点,但这绝不意味着电大不应该或者不可能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作为和建树,恰恰相反,无论是立足于现实的需要,还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科研和作为科研成果载体的学术刊物,都是电大作为高校不能忽略的重要工作,如果缺少这些要素,就很难说已经建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如果电大不能拥有高水平的学报,电大的学校形象可以说是不完整的,电大要想真正跻身于国内高等学校和国际开放大学之林,其说服力也将明显削弱。现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学术刊物,在远程教育研究中应该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或许,这本身就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怎么才能办好学术刊物?从总体上说,一要抓质量、二要抓特色。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刊物质量?怎样才能逐步形成刊物的特色?对于这些问题,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朝深里说,取决于刊物所恪守的学术规范、所坚持的评价标准、所倡导的“内容维度”和“方法维度”等共同体现出来的价值导向和文化特征。最关键的,可能是刊物能否比较充分而适当地呈现并影响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领学术创新的作用。刊物要为实践者、研究者的创新提供适宜的平台或环境,也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制造和运作有创新价值的自己的“话题”,还要有成为“常态”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批评。这对于学术创新,对于学术刊物的成长,同样至关重要。学术刊物的成长其实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长期过程。在目前的学术环境中,刊物要想坚守学术立场,引领学术创新,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仍被认为是一个“研究不充分的领域”,远程开放教育研究在相当程度上仍是一个未能真正进入“主流”的新兴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要将刊物办成人们所希望的高水平学术刊物,显然是个极具挑战性的使命。但所有问题都不能成为懈怠的理由。事实上,学术刊物在营造“学术生态”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挑战也可能恰恰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刊物如果不能呈现并影响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进程,实际上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要呈现这个进程、影响这个进程,还要在这个进程中一定程度上起到引领学术创新的作用。这说起来比较容易,但做起来难度很大。刊物要发现、制造有创新价值的自己的“话题”,就不能坐在家里等自然来稿。要研究刊物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内容维度”和“方法维度”,不能都等现成的,需要运作。
潘懋元教授指出:“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不论是宏观的外部关系或微观的内部结构的研究,都涉及到诸多学科的支持,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审视、探索,才能比较全面和深入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掌握高等教育的内外关系规律。”作为新兴的教育学科,更由于研究和解决远程教育发展中那些实践和理论问题的需要,远程教育研究不仅要从教育学科中汲取丰富营养,而且更要有多学科及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多学科视角研究同样要聚焦问题,至于将来会不会像一些研究者热切希望的那样,形成远程教育经济学、远程教育传播学以及远程教育社会学等“交叉学科”,这在相当程度上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当前,还是要特别强调聚焦于远程教育相关问题的多学科及跨学科研究,为在实践中探索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或研究思路。开展远程教育的多学科及跨学科研究,显然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更不是贴“标签”。对于国外同行的相关研究成果,自然应该在研究的基础上学习与借鉴,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我国远程教育实践。远程教育研究不是那么容易就形成什么“学”的,需要积淀,要有足够的理论支撑,而且需要经过实践检验。何况把学科建设本身作为目的,或者把创建或重建某种理论,视为学科建设的首要或终极目标,都是值得商榷的事。因此,最关键的还得看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相关的研究对于解决我国教育问题到底起了什么样的实际作用。我们与其将兴奋点放在开创这个“学”那个“论”上,不如更多些对问题的关注,致力于发现并提出远程教育发展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这对于新兴的远程教育研究及学科建设恐怕是至关重要的。
标签:远程教育论文; 电大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论文; 网络远程教育论文; 电大开放教育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