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三医院 411100
【摘 要】目的:研究肺栓塞患者的有效临床治疗方法,获取临床治疗前瞻性数据。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到2015年9月间收治的128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将其中仅进行抗凝治疗的41例患者设为研究A组,42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设为研究B组,另外采用介入治疗的45例患者设为研究C组。统计并比较三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病死率结果。结果:研究C组(15.6%)的病死率要明显高于研究A组(0.0%)和研究B组(2.4%),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97.6%)的治疗总有效率要高于研究B组(83.3%),也要显著高于研究C组(73.3%),其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肺栓塞,应该以抗凝治疗作为基础,深入分析患者的病情、体征表现,辅助使用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以保证治疗效果,挽救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肺栓塞;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方法
肺栓塞(PE)主要是由肺动脉或者肺动脉分支出现栓子堵塞而引起的一组肺循环障碍疾病。该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比较高,患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胸痛、胸闷、咯血以及呼吸困难等[1]。因此,研究有效、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法对于缓解患者的症状表现、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基本生活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我院2012年9月到2015年9月间收治的128例肺栓塞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肺栓塞患者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我院2012年9月到2015年9月间收治的128例肺栓塞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通过CT检查确诊,其中38例来自呼吸内科,11例来自普通外科,神经内科14例,心血管内科有35例,重症医学科有17例,肝胆外科有6例,心脏外科3例,另有4例来自血液肿瘤科。将患者中将其中仅进行抗凝治疗的41例患者设为研究A组,42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设为研究B组,另外采用介入治疗的45例患者设为研究C组。研究A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为(48.72±8.50)岁;研究B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为(50.03±6.47)岁;研究C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为(49.89±7.91)岁。将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之后均接受对症支持治疗,给予吸氧,建立起生命体征监测和症状观察系统。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以及介入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措施如下所示:(1)抗凝治疗:研究A组仅进行抗凝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皮下注射,剂量4000U,每日2次,共使用3~5d;部分患者采用的是LMWH联合华法林治疗,LMWH剂量为4000U,华法林剂量为2.5mg/d,以5~7d为一个疗程[2]。(2)溶栓治疗:研究B组接受溶栓治疗,取75~140万U尿激酶与50ml生理盐水混匀后,行静脉泵注,或者加入100ml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间2h。此后常规应用LMWH连续治疗3~5d,剂量与抗凝治疗相同,此后适量减少剂量,改为1次/d;同时按照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给予适量华法林[3]。(3)介入治疗:研究C组实施介入治疗,按照肺动脉影像学检查结果使用导管、导丝使血栓破碎,此后由导管向栓塞血管注入25~50万U尿激酶,患者中有6例仅采用了碎栓术,其复查结果均未发现有管内充盈缺损出现。实施介入治疗之后12h开始给予4000U的LMWH于皮下注射,每日2次,3~5d为一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①治疗总有效率:观察并统计三组的治疗情况。显效标准为:症状明显减轻,超声心动图或者肺血管CT复查均显示正常,血流分布缺损情况明显改善;有效标准为:症状有所减轻,肺动脉压、右房右室情况均有改善,或者肺血管CT复查结果显示有进步;无效标准为:基本症状无变化或进一步加重,影像学复查显示病情未能得到缓解。根据显效和有效例数在总例数中的占比,计算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效率,使用百分比统计。②病死率:观察和记录三组患者的病死例数,统计其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上述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0.05为存在显著差异及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三组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对比具体情况如下:研究A组病死率为0.0%(0/41),研究B组病死率为2.4%(1/42),研究C组病死率为15.6%(7/45),研究A组与研究B组间的病死率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χ12=0.99,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C组的病死率要明显高于研究A组(χ22=6.94)和研究B组(χ32=4.52),组间对比均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高于研究B组,χ42=4.82,也要显著高于研究C组,χ52=9.81,其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下表1。
3 讨论
肺栓塞的发生一般与手术创伤、深静脉血栓、肿瘤以及心肺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其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抗凝、溶栓以及介入治疗等,且运用上述治疗方法的患者的肺栓塞病死率能够显著下降,说明上述几种治疗方法都是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是其中最为常见、应用率相对较高的一种,适用于肺栓塞面积相对较小、右心室和血压功能基本正常或者溶栓治疗不甚理想的患者[4]。在本次研究结果中,研究A组与研究B组间的病死率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仅采用抗凝治疗可以取得与溶栓治疗相当的治疗结果,说明可将抗凝治疗作为肺栓塞的基础疗法。研究C组的病死率为15.6%,要显著高于研究A组(0.0%)和研究B组(2.4%),说明在临床治疗中应该慎用介入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仅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才会考虑到应用介入治疗。特别是针对血流动力学未发生改变或者右心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仅实施抗凝治疗就可以改善基础病情,有效地降低了不必要的手术风险。同时,这一研究结果并不意味着介入治疗是失败的,大多数采用介入治疗的患者多属于重危患者,其起病急,疾病发展变化速度较快,栓塞面积较广,因而存在一定的病死率。事实上,针对危重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是远胜于抗凝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抗凝治疗(97.6%)的治疗总有效率要高于溶栓治疗(83.3%),也要明显高于介入治疗(73.3%),说明抗凝治疗在预防栓塞发展、复发等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对于病情程度相对较轻的患者而言,仅接受抗凝治疗就可达到90%以上的有效率,无需再进行溶栓和介入治疗,对于降低治疗风险是十分有益的。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溶解肺动脉血栓,促进血液动力学改变,但是常常伴随着出血并发症,适用于近期新鲜血栓栓塞及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的患者。综合上述分析,抗凝、溶栓以及介入治疗均有着较好的疗效,但在临床诊治过程当中,要依照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症状表现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范阳,黄鹤,王纯奕.不同方法治疗肺栓塞的临床疗效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03):430-433.
[2]施蓉萍,李华.肺栓塞24例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2,05(03):239-241.
[3]陆学超,王燕青,闫云霞.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肺栓塞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08):1922-1924.
[4]麦伟忠.肺栓塞治疗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07):1603-1604.
论文作者:谢明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0
标签:患者论文; 肺栓塞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高于论文; 溶栓论文; 统计学论文; 肺动脉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