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媛媛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 福州 350003)
【中图分类号】R749.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6-0183-01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抽动症发病原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合阐述,以期对该病的治疗拓宽思路。
【关键词】:抽动症 发病原因 影响因素
抽动症,即抽动障碍(ticdisorder,TD),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多在儿童时期发病,临床表现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抽动可随病情进展逐渐多样化,并可于情绪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TD起病多在2-15岁之间,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3倍,病程持续时间长,可自行缓解或加重。
TD共患病现象明显,常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但患儿智力不受影响。约85%的患儿有拔毛癖等轻中度行为异常,约半数患儿可同时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即多动症,并可伴发精神分裂症、偏头痛、腹痛、睡眠障碍等疾病,引发学习困难、个性发展、社交障碍、焦虑及抑郁等多方面危害,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引起患儿生活质量下降。关于TD的发病原因,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目前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因素
国内外大量关于家系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TD具有明显的家族易感性,但其具体基因定位及遗传方式均尚未明确。近些年来,研究者相继提出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不完全、主基因传递效应、杂合子的外显度低于高危纯合子外显度的附加模式、遗传印迹以及多基因遗传等遗传模式[1],但目前都尚无定论。
2. 免疫因素
国内外学者多认为病菌感染后产生的自身免疫反应带来的损害可能导致抽动的发生,其中以对A组溶血性链球菌(GAS)感染的相关研究最多,如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儿童自主免疫神经精神障碍学说,即PANDAS学说[2]。提示中枢神经组织的损伤可能会参加或促进自身免疫应答机制的激活,抑或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应答过程直接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3. 微量元素
实验表明铅能对人体的基因产生影响,特别是对脑、骨髓、肺、肝细胞的影响较为明显,故铅过量时可直接通过基因对人体的多个系统产生影响[3]。TD患儿的血铅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其铅中毒的发生率也较正常儿童明显升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且经排铅药物治疗后,其血铅含量下降与抽动症状的减少水平呈正相关。此外,TD患儿的缺铁、缺锌也与其抽动症状有关。因此,微量元素的过量或缺乏均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引发抽动。
4. 社会心理因素
临床研究发现,TD患儿的主观生活质量多低于正常儿童,且其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与抽动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TD患儿的主观生活质量受到年龄、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等多方面的影响[4],心理压力大、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长不良情绪等不良环境因素会使患儿出现紧张甚至焦虑、抑郁等情绪,使其生活质量下降,抽动症状加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抽动患儿的家长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且与患儿的焦虑等情绪呈正相关,因此,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情绪和心理也对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5. 神经解剖因素
影像学研究发现,TD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解剖和发育的异常,其病变主要集中在额叶皮质、基底节、边缘系统等部位。功能影像学显示,TD患儿的额叶、顶叶、颞叶活性较正常儿童增加,而大脑基底节神经元活性降低,基底神经节部位的异常,可能与TD的发病有关,同时也可能是导致多种其他精神疾病的病理解剖学基础。目前多数学者认为TD的发病以基底节为中心,与前额皮质及基底节等部位发育异常有关,为其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皮质神经环路(CSTC)的结构及功能发生异常所致[5]。
6. 损伤因素
多数儿童时期发病的神经精神疾病多与围生期有关,因为此期为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母亲在孕期受到惊吓、情绪紧张、抑郁、营养不良等因素都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同样,因各种围生期异常而造成出生时患儿的缺氧窒息,也会使儿童发生神经系统疾病的几率增加。
7. 其它
临床观察得出,接触过敏原、使用变态反应的药物、季节性变态反应都会加重患儿的抽动症状。且多数TD患儿喜欢食用洋快餐、膨化食品、甜食、碳酸饮料等,而其中含有的咖啡因、添加剂、甜味剂成分都与TD症状的加重呈正相关。有研究报道,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中枢兴奋剂、抗癫痫药物等都可能导致TD的发生,而各种化学物品中毒也可能引起抽动[6]。
综上所述,TD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与多种因素相关,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单独、特异地解释TD的发病原因与临床表现。因此TD的发生是遗传与非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治疗可通过对相关影响因素作用的干预来减轻症状,减少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颐,刘协和,郭兰婷等.抽动障碍遗传印迹的家系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0,4(81):402-405.
[2] 乔阳,赵雅君,任丽丽等.抽动障碍儿童免疫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6(21):2951-2953.
[3] 赖永艺,罗树荣,陈娟等.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与全血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1,10(1):57-58.
[4] 张禹,陈虹等.抽动障碍儿童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大连医科大学,201
2.4.
[5] 李秀丽,孙锦华,李飞,等.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研究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基底节及丘脑微小结构异常[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2010,41(2):284-287.
[6] 王姝.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5,12,(6):54-55.
论文作者:高媛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9
标签:患儿论文; 因素论文; 基底论文; 儿童论文; 障碍论文; 异常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健康必读》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