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文学研究17年(1980.1/1997.2)简析_文学论文

韩国新文学研究17年(1980.1/1997.2)简析_文学论文

韩国的中国新文学研究近十七年的情况简析(1980.1~1997.2),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文学论文,韩国论文,中国论文,近十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序言

韩国人民首次知道中国文学革命的情况,是通过韩国《开辟》杂志从1920年11月号到次年2 月号上分四次连载的日本学者青木正儿所写《以胡适为中心打漩的文学革命》〔1〕的韩译文(韩人梁白华译)的, 随后,韩国学界陆续把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介绍到韩国〔2〕。

从此推算,韩国学界把中国新文学介绍并研究,已有77年的历史,这77年间介绍与研究,屡次经过险难曲折,到1997年现在,已经蓬勃发展,翻译、研究的数量与质量上早就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客观的讲,现在已是对这77年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历史,尤其对1980年以后近17年的历史,加以一番整理分析的时候了。但是目前在韩国学界还没有作过总体上的系统分析与详细整理工作,就是说还没有出现《韩国的中国新文学研究史》。这样的工作,应该先把237 篇以上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与一千篇以上的一般论文以及文章〔3 〕详细分类并掌握才好。通过它,应该对我们研究史上的优点与独特性,毛病与问题统统揭示出来,而应该通过历史性的考察纠明其发展规律,才可说是有深刻的意义。但这样的大规模的整理分析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与不少的研究人力,只能等待后日了,但为了后日的工作,笔者认为应该事先作一些准备工作才对。

中国新文学研究论文目录的作成也可以属于这样的准备工作,最初1987年在韩国的学会期刊里发表,1991年再在一个单行本里增补揭载,又在中国的期刊里收录〔4〕。不过, 第一次较有系统的把韩国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历史与动向介绍到中国学界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4期所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南朝鲜的历史与现状》。 此一文章的重点在把韩国的中国新文学研究史分成三个阶段而介绍各阶段的主要研究翻译成果以及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的研究活动。虽然从研究史的角度合理的分析发展阶段,而有尽量详细介绍的意志与首次介绍之功,但总体考察方面上可谓有些疏略之嫌,又对研究专著与学位论文的分析方面不能免有些缺漏之嫌,而且发表的时间(1991.3.3.)上已经过了将近6年, 此一期间里韩国的中国新文学方面的学位论文急遽增加,也有新的介绍的必要了。本报告希望对上面文章的某些疏略与缺漏部分加以补充,以充当于后日作研究史时的某种基础资料,也希望有助于中国读者对韩国的中国新文学研究进一步了解,但整理分析的时候恐怕不能免一些偏见。

二、韩国中文学界的简况

韩国历来受到中国学术的影响,早就形成了汉学界,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汉学者,如崔致远、李齐贤、崔世珍、安向、朴至远、丁若镛等,但从近代的人文科学的意义上研究中国文学,是从1926年日帝在汉城创立京城帝国大学时开设中国文学专业以后的事。但这个学校培养韩国人专攻学者寥寥无几〔5〕,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 在京城帝国大学的基础上就创立国立汉城大学,继续保留中文专业。1954年与1955年,韩国外国语大学与成均馆大学里连续设立中文系,而1972年3 月以后高丽、檀国、淑明女子、延世、全南、岭南等大学里陆续开设中文系,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语文学专业人才,慢慢结成了新的文学研究者队伍,1980年以后全国各大学里开设中文系的风气蔚为大盛1997年2 月现在全国四年制大学中七十三所大学里有八十四个中文系或者中国文学专业了,加上二年制专科学校中十四个以上的学校里已开设了中国语中国文学或者观光汉语专业,虽然实用性强,但终究也属于中文专业范围。合起来看,韩国大学里总共有九十八个以上的中文系或者中国语中国文学专业了,加上设有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的大学已有22个以上,设有博士课程的已有10个以上。

由于这些大学的培养,中国文学研究的专门学者急遽增加, 根据1991年刊的《国内中国语文学研究论著目录》〔6〕所载研究者数目,已达到七百几十人,其中虽然也包括非专业性的,但大都是“硕士”以上的研究者,其中纯粹的中文系专任教员是三百个左右。距1991年已过四年,其数目可能大大的增加了〔7〕。 登刊中国文学研究论文的专门性学术杂志也达到近二十种〔8〕, 至于偶尔揭载中国文学论文的各大学里各种学报以及非专门性的杂志,就达于100种左右,不能确知其数。

从中文学界里面新文学研究所占有的比重上看,中文系或者中国语中国文学专业里的开课数目与专任教员等研究者的数目以及研究成就等方面上都远比不上古典文学或者语学的。这样的情况到1985年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创立之后,慢慢改变,不但在中文系课程中新文学课程所占有的比例渐渐增加,而且专任教员等研究者的数量也有相当的增加,特别硕士生、博士生里面研究新文学的越来越多,研究数量也越来越可观。但到目前为止,除了有些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新颖,论文的质量以及研究者队伍的年轻的热情之外,在各个方面还是比不上古典文学以及语学,但依笔者看,在韩国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前途很有希望。因为研究新文学的大部分学者经过了以激烈的民主化(进步)运动为象征的80年代,大都持有较强烈的进步意识与敏感的触觉,倾向于把韩国的历史与现实的要求跟学问研究互相结合,一面慢慢产出对韩国社会的进步有一定意义的学术成就,一面也能以这样的态度推动古典文学研究而让它获得现实意义或者进步意义,但最近也或多或少露呈研究意识与方法上多元化倾向。

三、近十七年的研究情况简析

韩国的中国新文学研究,到了80年代,蓬勃发展,比起八○年以前,可谓天大的发展了。为了比较起见,先考察八○年以前的介绍研究概况。

根据笔者的调查〔9〕八○年以前的介绍或者研究的概况如下:

〔1〕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介绍的论著与韩译书

(1)论著有2种:1.《中国现代文学史》(尹永春著,鸡林社, 1949年刊/瑞文堂,1974年修订增补);2.《丁来东全集》全三卷(金刚出版社,1971年刊)

(2)韩译书有2本:1.周作人著《中国新文学讲话》(金喆洙译,乙酉文化社,1972年刊);2.林莽著《中国新文学二十年》与王平陵著《三十年文坛沧桑录》(金喆洙、白祯喜译,汎学图书,1975年刊,合订本)

〔2〕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一般的介绍性文章与论文〔10〕

(1)介绍性文章有106篇。

(2)一般论文有96篇。

(3)硕士学位论文有9篇,博士学位论文没有。这就可以说是1980年以前的成就了。

1980年到1997年初现在的十七年里,韩国的中国新文学研究可谓开了一个空前的繁荣局面。不但在研究的数量方面大大地增加,在研究的质量方面也有根本性的变化。先看数量方面的情况,然后分析学位论文的种种情况,最后对这样的质变性的发展,作一番解释。

(一)从介绍·研究的数量上考察

依笔者的调查,1980年到1997年2月现在的17 年中介绍或研究的概况如下:

〔1〕有关中国新文学介绍研究的专著、韩译书

(1)韩国学者专著有14种以上:1.《中国现代文学论》(许世旭著,文学艺术社,1982年刊);2.《苦恋—10亿的政治与文艺(赵庸中著,韩国放送事业团,1992年刊);3.《中共文艺政策的变化—以八十年代为中心》(李充阳著,高大亚细亚问题研究所,1986年刊);4.《中国现代文学论》(金时俊·李充阳共著,韩国放送通信大学,1987年刊);5.《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金河林·柳中夏·李珠鲁共著,HANKIL社,1991年刊);6.《茅盾的文学思想》(朴云锡著,岭南大学校出版部,1991年刊);7.《中国现代文学史》(金时俊著,知识产业社,1992年刊);8.《中国现代诗研究》(许世旭著,明文堂,1992年刊);9.《郭沫若诗与中国革命精神》(赵大浩著,清州大学出版部,1992年刊);10.《中国现代诗与诗论》(许世旭著,册,1994年刊);11.《从小说看现代中国》(林春城著,钟路书籍,1995年刊);12.《韩国与中国的现代小说比较研究》(刘丽雅著,国学资料院,1995年刊);13.《现代中国文学的理解》(全炯俊著,文学与知性社,1996年刊);14.《鲁迅的文学与思想》(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山书堂,1996年刊)。

(2)中国朝鲜族学者的中国朝文本论著韩国版有3种:1.《中国现代文学史》(权哲外著,青年社,1989年刊);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朴龙山编著,学古房,1989年刊);3.《中国当代文学史》(金锺洙著,青年社,1991年刊)

(3)中国汉族学者论著韩译本有11种以上;1.《中国代作家论》(黄南翔外著·朴在渊编译,〈全世界〉,1985年刊);2.《现代中国作家评传》(彦火外著·朴在渊编译,白山书堂,1986年刊);3.《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篇》(朴宰雨外编译,四季节,1986年刊);4.《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朱德发外著·林春城编译,全人,1989年刊);5.《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高大中国语文研究会译,汎友社,1991年刊);6.《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史》(原著名:“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流变”,温儒敏著·金秀永译,文学与知性社,1991年刊);7.《中国现代文学史解说》(原著名:“中国现当代文学二百题—现代篇”,朱德发外著·金泰万译,YONEUM社,1993年刊);8.《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著·申振浩译,新雅社,1994年刊);9.《中国当代文学史》(原著名:“中国当代文学史略”,邱岚著·中国语文研究会译,1994年刊);10.《20世纪中国文学的理解》(原著名:“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陈思和著·朴宰雨监修·韩国外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译,青年社,1995年刊);11.《中国现代小说史》(原著名:“中国当代小说史”,金汉著·全炯俊监修·金正浩译,文学与知性社,1996年刊)。

(4)日本学者论著韩译本有4种,韩译论文有十几篇以上:1.《鲁迅评传》(丸山升著·韩武熙译,日月书阁,1982年刊);2.《中国现代文学史》(菊地三郎著·丁有中外译,DONGNEOIC〈东方〉,1986年刊);3.《中国新时期文学入门》(吉田富夫外著·金良守编译,TOMATO〈番茄〉,1995年刊);4.《一百年间的中国文学》(藤井省三著·金良守译,TOMATO〈番茄〉,1995年刊),韩译论文有〈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鲁迅〉(丸山升著·朴宰雨译)等十几篇以上。

(5)欧美学者论著韩译本有1种:1.《中国马克斯主义文艺理论—以瞿秋白的影响为中心》(paul G.picovitz著·沈揆吴译,青年社,1991年刊)。

〔2〕有关中国新文学的介绍性文章与论文

(1)1980年—1986年之间的介绍性文章:174篇

(2)1980年—1986年之间的一般论文:166篇

(3)1980年—1997年2月现在的国内学位论文:博士论文43篇以上,硕士论文185篇以上。

由此可知,在短短的十七年里介绍研究的物量方面上比起八○年以前有如下的发展。

1.在有关中国新文学介绍研究的论著、韩译书方面—韩国学者专著从2种发展到14种以上, 而且以前没有的中国朝鲜族学者的朝文论著的韩国版也出现了3种,中国汉族学者论著的韩译本从3种(其中2 种合订为一本,故共有二本)发展到11种以上,而且以前没有过的日本学者论著的韩译本也出刊了4种,西欧学者论著的韩译本也出刊了一种。

2.在有关中国新文学的介绍性文章与论文方面,1980年到1986年之间的介绍性文章一共有174篇,1987 年到现在的介绍性文章的数目虽不能确知,但大大地增加是不能置疑的,所以合起来看,比八○年以前的106篇,确定有大规模的增加,1980年到1987 年之间的一般论文一共有166篇,1987年到现在的一般论文的数目虽也不能确知, 但也显出惊人的增加倾向,所以达到几百篇即无疑,比起八○年以前的96篇,可能增加好几倍,在学位论文方面,1980年到1997年2月之间的博士论文43篇以上与硕士论文194篇以上,一共有237篇以上,比起八○年以前的9篇增加到26倍以上,何况其中的43篇以上是比以前的硕士学位论文更有质量的博士论文,真是天大的发展了。

(二)学位论文的情况分析〔11〕

在韩国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学位论文是从1956年开始出现,1980年之前,共出现了9篇〔12〕。都是硕士学位论文, 都对所谓“现代(1917—1949)”为对象加以研究,为了比较起见,先看80年以前学位论文的主要情况。

从作家作品论与文学运动·理论·流派等有关其他文学史的区分上看,有关作家作品的有5篇,有关文学运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有2篇,从文体分类可能论文的区分上看(4篇当中),有关诗的有2篇,有关小说的有1篇,有关戏剧的有1篇,从作家作品与文学思想研究中的对象文人的区分看(5篇当中),有关胡适的有2篇,有关鲁迅的有2篇, 有关徐志摩的有1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2篇当中),中韩现代文学运动之间与作家之间比较研究的各有1篇,共2篇。

那么,八○年以后的情况如何呢?在此把八○年以后在国内发表的博士论文43篇与硕士论文185篇的各种情况加以分析。

〔1〕从所谓“现代”“当代”与“台湾”的区分上看

(1)有关“现代”的—硕士168篇,博士39篇

(2)有关“当代”的—硕士14篇,博士3篇

(3)有关“台湾”的—硕士3篇,博士1篇

〔2〕从作家作品论与文学运动、理论、流派等有关其他文学史的区分上看

(1)有关作家作品论的—硕士131篇,博士21篇

(2)有关文学运动的—硕士5篇,博士1篇

(3)有关文学论争的—硕士9篇,博士3篇

(4)有关思潮流派论的—硕士13篇,博士6篇

(5)有关文学思想的—硕士22篇,博士5篇

(6)其他有关文学史的—硕士5篇,博士7篇

〔3〕从文体分类可能论文的区分上看(硕士127篇,博士22篇当中)

(1)有关诗的—硕士24篇,博士6篇

(2)有关小说的—硕士83篇,博士15篇

(3)有关散文的—硕士9篇,博士1篇

(4)有关戏剧的—硕士11篇,博士0篇

〔4〕从作家作品与文学思想研究中的对象文人的区分看(硕士154篇,博士26篇当中)

(1)有关鲁迅的—硕士24篇(其中1篇与春园合论),博士8篇(其中1篇与胡适合论,另1篇与近代3人合论)

(2)有关茅盾的—硕士9篇,博士3篇

(3)有关老舍的—硕士9篇,博士2篇

(4)有关郁达夫的—硕士8篇,博士2篇

(5)有关郭沫若的—硕士8篇,博士2篇(其中1篇与徐志摩比较)

(6)有关巴金的—硕士9篇,博士1篇

(7)有关丁玲的—硕士6篇,博士1篇

(8)有关徐志摩的—硕士4篇,博士1篇(这一篇与郭沫若比较)

(9)有关艾青的—硕士3篇,博士1篇

(10)有关闻一多的—硕士3篇,博士1篇

(11)有关胡风的—硕士3篇,博士1篇

(12)有关周作人的—硕士3篇,博士1篇

(13)有关叶绍钧的—硕士2篇,博士1篇

(14)有关胡适的—硕士2篇,博士1篇(其中1篇与鲁迅合论)

(15)有关张恨水的—硕士1篇,博士1篇

(16)有关杨逵的—硕士0篇,博士1篇

(17)有关沈从文的—硕士7篇

(18)有关瞿秋白的—硕士6篇

(19)有关曹禺的—硕士4篇

(20)有关谢冰心的—硕士3篇

(21)有关王蒙的—硕士3篇

(22)有关朱自清的—硕士2篇

(23)有关冯雪峰的—硕士2篇

(24)有关卞之琳的—硕士2篇

(25)有关萧红的—硕士2篇

(26)有关沙汀的—硕士2篇

(27)有关张爱玲的—硕士2篇

(28)有关陈若曦的—硕士2篇

(29)有关张天翼的—硕士2篇

(30—49)其他有硕士论文各1 篇的—陈独秀·李健吾·戴望舒·施蛰存·李金发·谢冰莹·田汉·欧阳予倩·钱锺书·周扬·夏衍·臧克家·路翎·朱光潜·赵树理·苏曼殊·秦牧·刘宾雁·刘心武·黄春明等20人

(50—60)其他在硕士论文1篇里合论共同著者的有“白毛女”作者2人·“九叶集”著者9人等2篇论文里11人

〔5〕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硕士4篇,博士1篇中)

(1)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或作家之间比较研究的—硕士2篇

(2)中韩现代文学一般或作家之间比较研究的—硕士2篇, 博士1篇

经过以上的学位论文的情况分析,可以知道以下几点:

1.“台湾”文学的研究寥寥无几,所谓“当代”文学的研究占有绝对少数,所谓“现代”文学的研究占有绝对多数。

2.对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思潮流派、文学思想以及其他文学史的研究占了不少,但是大部分就是对作家作品的研究。

3.从文体上看,研究小说的占有绝对多数,其次是诗歌,对戏剧与散文的研究可谓是冷门儿。

4.最具有吸引力的作家就是鲁迅,其次是茅盾、老舍、郁达夫、郭沫若、巴金、丁玲、沈从文、瞿秋白、徐志摩、艾青、闻一多、胡风、周作人、曹禺、叶绍钧、胡适、谢冰心等,但是最近也对张爱玲、卞之琳、路翎、沙汀、王蒙等发生兴趣了。〔13〕

(三)对质变的解释

比起1980年以前来,1980年以后17年的时间里,除了研究人员与研究数量上惊人的增加之外,研究的立场与著观点,对象与方法,以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论证的细致性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这可以说是质变。

其原因可以从多方面寻找。

1.80年代韩国社会变革运动的扩散与遽速发展对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了。1980年在韩国发生了一个划时代的光州民众抗争,这个抗争虽然被全斗焕新军部集团镇压,但是由此韩国的变革运动根本地检讨自己失败的原因,在新的摸索过程中急速接收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种种激进思想。年轻的大学生受到很大影响,搞变革性的学生运动;学术界也跟着社会变革运动的进展,立场、观点与方法论上或多或少接收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影响,而研究中国文学的学生与年轻学者也不能属于例外。他们保持着从中国现代革命运动以及革命文学运动中借鉴的强烈愿望,开始研究中国新文学了。这样的学术风气,到1990年前后苏俄·东欧等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体制露呈破绽,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相当失去吸引力时为止盛行,但其后也对学界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学术性的影响。

2.1980年以后世界冷战体制慢慢崩坏,韩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国家书籍的禁止政策慢慢缓和起来。因此,从1981—1982年左右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原始资料与研究性资料经过香港·日本渐渐进来,这对中国新文学研究提供了关键性的营养。70年代中后半期毕业本科的年轻学人到此时渐渐加入于中国新文学研究的队伍,这后来跟1980年以后进入大学中文系的后辈一起成长,终于组成一批学术新军。他们在学术态度或者立场上比以前意识性更强,方法也更为彻底,更为科学化了。他们从本科到硕士课程,再到博士课程的研究过程中,受到严格的训练,大大地提高学术能力,这是质变的主要原因,到了90年代,就蓬勃发展了。

3.80年代中期,以国内对当代中国的关心的逐渐增加为背景,1985年“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成立。这个学会虽以既成专任教授为中心,但是过3—4年以后与年轻的学术新军结合,外面上可谓老青二结合,但实质上可谓被学术新军占领,此就促成中国新文学研究上的质变。1990年以后以大幅度增加的韩国内对中国关心为背景,大量增加的新的研究者队伍也进入这个学会里,慢慢表露多样的关心,也渐渐摸索多样的方法研究中国新文学。

4.从1990年前后开始,中国的有关新文学的各种资料大量进入韩国,研究上需要的资料,几乎没有不能求得到〔14〕,这对韩国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发展提供根本性的影响了。又从韩中建交之前开始,韩中学者的交流慢慢增加,1992年8月建交之后各种学术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研究新文学的不少的中国学者也访问韩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或者从事讲学〔15〕,而韩国学者也往往访问大陆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跟中国学者交流,这对韩国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发展有不少的影响。特别一提的是日本的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学者也一再访问韩国发表论文,介绍日本学界的观点与成果,跟韩国学者交流〔16〕。至于1996年10月,韩国学者也访问日本将韩国学界的研究成果介绍,互相进行学术交流〔17〕。

还有补充的一点是,韩国学者去国外留学用新观念新方法研究中国新文学而得到学位的慢慢多起来,到1996年8月现在为止, 先就硕士学位论文而言,在日本写出了3篇以上,在台湾写出了1篇以上,在法国写出了1篇,在中国写出了6篇以上;次就博士学位论文而言,在日本写出了1篇,法国写出了3篇,在台湾写出了2篇以上,在中国写出了2篇以上。在中国可能从九七年开始慢慢大量出现吧,这些学者回国以后也对韩国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界添加了不少的活气。

四、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的活动与其意义

谈八○年以后十七年的研究活动,绝不能遗漏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的活动。

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1985年7月5日在汉城创立,已经有将近十二年的历史了,隔二年改选会长,历任会长的有许世旭(初任)、金时俊(第6任)两位先生,此十二年里, 出版了学术杂志《中国现代文学》总共11号,《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资料与消息》总共6号。 国内性的学术大会开了七次〔18〕,国际性的学术大会开了三次。1992年10月邀请台湾与日本学者几位,在汉城开了“台湾现代文学”为主题的国际学术大会,而在1993年11月特别邀请中国与日本的几位学者在汉城开了以“鲁迅的文学与思想”为主题的国际学术大会,过去也邀请台湾作家陈映真开过演讲会。

1997年2月现在拥有200人以上的会员,其中正会员有120 人以上(专任教员70人,时间讲师20人,博士生30人以上),准会员(硕士生)有40人以上,中国、台湾、日本的名誉会员有13人以上。1995~1996年也开过三次学术大会(总主题:“中国现代诗与诗论”,“中国现代小说与近代性问题”,“韩国文学评论家的东亚细亚文学论”以及六次以上的定例学术讨论会,也发刊过论文集《中国现代诗与诗论》、《鲁迅的文学与思想》〔19〕。

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发刊的各种载体,提供研究者发表论文的纸面,各种学术发表会也提供研究者学术报告的机会,而这样活泼的活动,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促进发挥莫大的影响力,而且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也给予一定的刺激无疑。

五、结语

在上面已经初步分析了近17年中国新文学的研究概况,我们在此应该下一个结论。

韩国的中国新文学研究,已有77年的历史,而从1956年开始出现硕士学位论文,但实际上登上研究的正常轨道,是从1980年初开始的。从1956年到1980年之间的情况不足称道,但可谓是开拓期的成果,从1980年到1987年之间,研究成果慢慢渐增,从1988年到1990年可说是研究成果的第一次高潮期,1993年可谓是研究成果的第二次高潮期,虽然以后显露出一些起伏来,但基本上保持着稳定并活泼的研究局面。总之,韩国的中国新文学研究,已经上了正常的轨道。

但是从上面的分析看,笔者认为显露了一些弱点与问题。

第一,考查学位论文的题目,除了研究韩中比较文学的5篇(硕士4篇,博士1篇)论文之外,关心面都埋没于中国新文学研究本身,不能免启发韩国学者固有的关心面或者摸索独自的研究方法的努力不够的嫌疑。换句话说,就不能免韩国学者对中国新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与文化意义的认识不够的嫌疑。我们不但应该对中国新文学本身系统的进行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而且应该多启发韩国学界固有的关心面与独特的研究方法,这样才对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国际化有所贡献,这样才使中国新文学研究有国际性意义。这个意义上,也需要对韩中文学之间或者东亚细亚文学之间比较的层次更多表示关心,多加研究。

第二,研究对象时期与地区,主要集中于所谓“现代”(1917—1949),这不只是考虑调整平面上的不均衡,而是为均衡的检讨现代中国各历史时期各方面的内容与情况起见的,应该对所谓“当代”(1949以后)与“台湾”文学,也更加表示关心,更需要加以研究。

第三,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作家作品,尤其是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但这可说是研究的一个方面,应该对文学史上的各种现象加以深入研究,显现出某些文学史的规律来,才算是更高的研究层次了。但这是一面,韩国学者对作品本身的背景、版本等问题与作家本身的生平问题等资料考证方面,很少加以研究,这是另外的一面。应该对这个方面也多少倾注关心,并加以研究,以达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观点研究与资料考证均衡发展的地步。

第四,研究的体裁上,较集中于“小说”,其次是“诗”,应该对“散文”与“戏剧”等体裁多表示关心,进一步加以研究。

这些是笔者个人的一些看法。

注释:

〔1〕此文本来在日本月刊杂志《支那学》里自1920年自9月至11月之间分三次连载。

〔2〕例如梁白华写的《吴虞氏的儒教破坏论》(1922 年《开辟》23号所载),《中国的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东亚日报》从1922年8月22日到9月14日连载),北旅东谷写的《从中国旧思想旧文学的改革谈新东洋文化的树立》(1922年《开辟》30号所载)等就是。

〔3〕其目录, 可以参见笔者《国内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介绍文献目录》(1923.8.—1986.12.)(《中国现代文学》1987年创刊号,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刊)与徐敬浩《国内中国语文研究论著目录》(1945—1990)(正一出版社,1991年)的第18—19章。

〔4〕韩国的学会期刊与单行本,可以参考注〔3〕。至于中国的期刊,就指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2期, 这本期刊里就收录着1987年到1990年之间的硕士学位论文目录。

〔5〕根据李章佑《韩国中国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寻找中国文学》,1992年,岭南大学出版部刊)就有崔昌圭(29年毕业)·金台俊(31年毕业)·车相辕(36年毕业)·裴(38年毕业)·李明善(40年毕业)·朴鲁胎(43年毕业)等几位吧了。

〔6〕参考注〔3〕。

〔7〕1997年2月现在韩国专任教员已超过三百六十人以上,中国人教员也超过三十人以上,中文系时间讲师数可能超过正式教员数,但其身分不是固定的,所以没有包括在这个数目里面。

〔8〕参见吴淳邦《韩国中国语文学界的学术活动简介》(《学人》第二辑,1992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刊),但本来有一些漏落者,后来也出现了新设立的学会或者学术杂志,所以实际上相当超过此文的统计。

〔9〕参见注〔3〕笔者所作《国内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介绍文献目录》。

〔10〕至于论文的题目, 可以参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4期所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南朝鲜的历史与现状》。

〔11〕韩国的学位论文可分为博士学位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韩国学界一般认定硕士学位论文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所以国会图书馆与中央图书馆以及主要的大学图书馆里大部分具备着硕士论文,以供研究者参考,这点与日本有所不同,至于学位论文的题目与笔者,发刊年月等情况,可参阅后面的附录。

〔12〕这些硕士论文中前6篇的目录可以参考注〔10〕,另外3篇是《关于三一与五四文学运动的比较研究》(陈祝三,成均馆大学, 1964.2 )与《关于韩国的近代诗人金素月与中国的近代诗人徐志摩的比较研究》(王海伦,庆熙大学,1975.2),《胡适的思想研究》(李锺洙,西江大学,1976.8)等。

〔13〕至于其具体情况,可参阅附录的硕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14〕这主要由于贩卖中国书籍的汉城三联书店等各种大小型书店开门而可能。

〔15〕严家炎·林非·钱理群·王富仁·孙玉石·肖凤·陈学超·杨义·许道明·封世辉·吕湘萍·吴文薇等诸位教授就是。

〔16〕先在1992年松永正义教授访问韩国,参加“台湾现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其后1993年丸尾常喜·松永正义·坂井洋史三位教授访问韩国,参加“鲁迅”国际学术讨论会。

〔17〕金时俊·全炯俊教授与笔者等就是。

〔18〕至于其具体的发表题目,可以参考注〔10〕的报告。

〔19〕《中国现代诗与诗论》是为了纪念初任会长许世旭教授还历而发刊的,1994年,图书出版册刊,里面收录的论文共有16篇。《鲁迅的文学与思想》是为了纪念现会长金时俊先生还历而发刊的,1996年8月,白山书堂刊,可以说是90年代前半期韩国鲁迅研究的一个总结。

标签:;  ;  ;  ;  ;  ;  ;  ;  ;  ;  ;  ;  ;  

韩国新文学研究17年(1980.1/1997.2)简析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