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国外党史研究述评_中共党史论文

新世纪以来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党史论文,述评论文,中共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5-1597(2012)02-0096-12

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一般没有非常明确的中共党史研究概念。但从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起,中国以更快的步伐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到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从关注中国怎样发展,到思考日益崛起的中国如何影响世界,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共产党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本文沿用国内常用的党史分期,对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新世纪以来国外有关中共党史的重要著述加以概述,语种主要涉及英文(含由其他语种译成英文)、日文和俄文。

一、新世纪以来国外中共党史研究的主要成果

本世纪最初几年,国外比较集中地出版了一些反映20世纪中国历史的著述,这些著述多具通史意味,有些兼具工具书特点。如毕仰高的《20世纪中国的农民运动》①、Graham Hutchings的《近代中国:世纪变迁指南》②、Paul John Bailey的《20世纪的中国》③、John Bryan Start的《了解中国:中国经济、历史、政治结构指南》④,James H.Cole的《20世纪中国:中文、日文和西文相关论著目录》⑤、Kenneth James Hammond的《从尧到毛泽东:中国五千年史》⑥、Jonathan Fenby的《近代中国:一个大国的衰落与复兴(1850—2008)》⑦、James Gao的《近现代中国历史辞典(1800—1949)》⑧、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精神文明大典》⑨等。值得一提的是北欧亚洲研究所出版的《中共党员与西方——中共党员及其西方支持者简明手册》⑩一书。该书虽名为“手册”,实质类似专题研究,从国际共运的大背景入手,集中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留学欧美的中共党员和欧美赴中国的共产党员及左派人士的情况,为中共党史重要人物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史研究

这方面有概述性的著作,如R.L.Jarman主编的《中国政治报告(1911—1960)》(11)、Peter Gue Zarrow的《战争与革命中的中国(1895—1949)》(12)、Xiaoyuan Liu的《民族政治与中国共产主义的兴起(1921—1945)》(13)等,更有相当数量的专题研究成果。

1.关于五四运动研究,有一篇论文和一本论文集值得关注,因其反映了西方特别是美国五四运动研究方式的变化。2003年,由三位华人学者撰写的述评文章《中国现代化的多面性:五四运动研究的新动向》(14)指出,五四运动研究中有一种“将五四运动脱离中心化”的趋势,即研究五四运动不再将目光主要集中在精英人物、思想史研究上,而是试图从更宽广的层面加强对这段历史本身的研究。2008年,上述论文作者中的两位又与其他学者合编了论文集《超越五四范式:探寻中国的现代性》(15),再次阐述上述观点,认为近年的五四研究结合了社会史、文化史等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内容从上层转移到下层,从城市扩大到乡村,展示了中国现代化的多元性、多样性。

2.关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三者之间的关系仍然备受学者青睐。新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者利用新掌握的档案资料,不断推出新成果。当前西方学者中较为普遍的一个看法是,苏联和斯大林在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中始终以本国利益为基点,大革命的失败与此有很大关系。美国学者Bruce Elleman著《莫斯科与中国共产主义力量的兴起(1925—1930):南昌起义与红军的诞生》(16)一书在研究大量解密的托洛茨基档案基础上,提出斯大林与苏联国内以托洛茨基为首的联合反对派的斗争对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中国革命的进程也影响着苏联国内的派系斗争。不过俄罗斯学者对于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继续持积极评价,对联共(布)、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经费支持、领导策略指导以及干部培养等方面的帮助予以充分肯定。(17)

3.关于抗日战争研究,本世纪以来从中共党史角度反映这段历史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数量各国差异较大。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研究明显偏少,相关研究侧重对根据地建设和共产党游击战的研究。日本出版了大量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18),并不断推出研究文集和专著,其中很多涉及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内容。菊池一隆的《中国抗日军事史(1937—1945)》(19)是一部反映抗战史的重要著作。而马场毅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民兵》和佐佐木太郎的《太平洋战争时美国与中国共产党的情报关系》(20)、梅村卓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广播工作》(21)等则从某一个侧面细致深入地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共党史。此外,2010年初公布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项目成果中也有涉及中共党史的内容。俄罗斯2007年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文件集》第5卷《抗日战争时期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1937—1943.5)》(22),对抗战时期中共党史研究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关于解放战争研究,总的说来成果数量有限,但有一定深度。较有影响的研究专著有:2003年出版的英国学者Odd Arne Westad著《决定性的较量:中国内战(1946—1950)》(23),运用大量多国档案资料以及人物回忆录和访谈材料,不仅全景式地描述了国共双方的战争,还反映了战争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共执政合法性的诸多要素来源于其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胜利;2007年出版的美国学者罗其韬著《中国不可避免的革命:美国丢失中国再思考》(24)较为全面地研究了1947年至1948年中国中间派民主力量发展状况,以及美国和中国共产党为赢得中间力量支持所分别采取的政策。作者认为,在1947年至1948年中国内战的关键时刻,美国扶持蒋介石和日本的政策最终使中国的中间力量摒弃蒋介石而与中国共产党结盟,“无意识”地“帮助”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2009年出版的美国学者Christopher R.Lew著《中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5—1949):共产主义的策略与领导》(25)从军事战略史角度描述了战争的整个过程。作者结合附图对各次战役作了具体叙述和分析,强调战事进展与国共双方重要战略决策密切相关,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结果,认为“是中共制定策略、争取主动、比国民党更深谋远虑的能力使他们赢得了这场战争”。此外,围绕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军事较量,国外学者发表了一批军事学方面的研究论文(26),其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战场、淮海战役中的军事思想、军事策略以及国共两党军事策略的比较研究。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共党史研究

国外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前七年的研究表现出浓厚兴趣,成果较多。(27)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有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巩固、中国共产党政治制度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与群众运动等内容。其中两本论文集可以反映新世纪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一本是2006年末《中国季刊》以专刊形式出版的文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28),体现了西方学者对新中国历史研究视角的多样性和资料来源的多样化;一本是2007年由美国学者毕克伟和周荣杰主编的论文集《早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困境》(29),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后英语世界根据开放档案和口述史料研究1956年以前中国历史的重要成果,其研究重点不是中国高层政治,而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在保留海外学者对新中国前七年历史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又因作者各自不同的关注点,大大丰富了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与认识。

“文化大革命”研究一直是国外中共党史研究中的热点。新世纪以来比较有影响的成果有美国宋永毅等编写的《文化大革命辞典》(30)、麦克法夸尔的《毛的最后革命》(31)、毕克伟等编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32),澳大利亚高默波的《为中国的过去而争论:毛泽东与文化大革命》(33)、泰伟斯的《毛主义时代的终结: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中国政治》(34),新西兰Paul Clark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35),日本福冈爱子的《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与忘却》(36)、中津俊树的《由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民间言论看“社会主义”认识》(37)、谷川真一的《延安武斗(1967—1968)》(38)等。学者们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重点各有侧重,研究也从精英政治角度开始向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拓展,研究更加细化,开始突出这一动荡时期国家与社会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由政治权力高层引发的重大事件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回应又怎样将“文化大革命”带入无计划和不可预料的方向。美国学者Andrew G.Walder一直致力于红卫兵运动研究,2009年推出的新著《破裂的造反:北京红卫兵运动》(39),被认为是细致深入研究红卫兵运动的代表性著作。作者将历史叙述与社会学分析相结合,全面反映了北京红卫兵运动从1966年兴起到1968年终结的完整过程,探讨了其中复杂的派系斗争、社会影响及其最终失败。此外国外学者对“文化大革命”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也颇多关注。

外交关系方面,中美、中苏和中日关系均是学者们热衷的课题,特别是近年来与冷战史研究相交叉,研究成果颇丰。2006年、2008年分别出版的《美国对外关系丛书(1969—1976)》第18卷即中国卷的1969—1972年和1973—1976年两个分册(40)是极具价值的中美关系研究资料性文献。此外一批研究中美关系恢复、中美建交及这一时期中美关系与两国国内政治关系的著述(41),丰富了中美关系研究的内容。一批中日建交亲历者回忆录的出版(42),对中日关系研究也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中苏关系研究中,得到学术界肯定的成果较多(43),2010年再版的加拿大学者吕德量著《中苏关系破裂:共产主义世界的冷战(1956—1966)》(44)(2008年初版)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作者研究了中苏关系破裂对两国经济发展、政党关系、外交政策的重大影响。Thomas P.Bernstein和Huayu Li主编的《中国向苏联学习:1949至今》(45)一书是2007年6月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1949—1991年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论文题目范围较广,除苏联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外,还包括其对中国军事、外交关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三)关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共党史研究

学者们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角度,或宏观或微观地分析中国社会的现状与相关问题,追溯改革的历史轨迹,试图从不同层面解读中国的发展、中国所取得的经验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这里主要选取从政治经济层面研究中共党史的成果。

研究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成果,集中体现在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前后出版的一批图书上,如《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46)、《中国伟大的经济变革》(47)、《中国经济的复兴》(48)、《中国的崛起:挑战与机遇》(49)、《龙的崛起:改革时代的中国对内对外投资(1978—2007)》(50)等。之前出版的著作还有《南巡讲话遗产与后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发展》(51)、《中国的改革与改革者》(52)、《十字路口的中国》(53)、《转型中的中国:全球化、改革与发展》(54)、《中国的发展奇迹:起源、改革与挑战》(55)、《后邓小平时代的多样性与国家一体化》(56)、《中国社会主义的变革》(57)等。这些著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源与发展,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经济改革的著述数量巨大,重要著作较多,篇幅所限不再列举。本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由经济转型向经济增长问题转移。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方式,增长的潜力、前景成为热议的话题。Loren Brandt、Thomas G.Rawski编的《中国伟大的经济变革》和巴里·诺顿的《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58),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角度比较独特,预测比较到位。巴里·诺顿在广泛吸纳中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对194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作了全面介绍和系统分析。他指出,一方面,中国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且向“更加正常”的经济体迈进的长期趋同过程并未改变,但过程可能会因国内制度因素和国际经济环境制约变得缓慢;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些危机,最明显的就是增长的失衡,未来中国需要在经济增长中驾驭向新的增长模式的转型。这些看法与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是一致的。

政党政治也是国外学者关注较多的内容,形成一大批研究成果。(59)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发展对政党政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问题、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问题、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等问题,其中对中共政治体制改革关注较多。针对西方学者那种自由市场本质上与共产主义不可调和,明显感到中国缺少政治改革的言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政治学教授Lance P.Gore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资本主义革命》(60)一书中指出,对中国政治改进的判断不能够仅仅局限在民主化、多党竞争、言论和结社自由这几个方面。过去30年,中国已经经历了深刻的政治变化和一定程度的政治进步,基于市场经济对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对中共基层组织影响进行的广泛而实际的调查,该书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在许多领域进行着深刻的变革。《1978—2005年改革过程中的中国政治体制与法制》(61)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和国家与法学研究所、莫斯科大学亚非国家研究所、俄外交部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研究人员集体研究的成果。此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中国共产党、国家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民主党派、非政府组织、基层群众自治机构、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及台湾政治体制一一作了阐述;另一部分是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俄罗斯学者Н.Л.玛玛耶娃的《政党与权力:中国共产党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62)一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政治建设的一系列新举措,如平稳地实现政党、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司法检察机构的改革,强调了腐败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政治改革环境的复杂性,阐明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必须与社会、政治发展相协调。结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的不断提高为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提供了保证。日本学者加加美光行编著的《中国内外政治与相互依存》(63)一书从内外联动方面的横向角度和由基层群众组织、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上下联动的纵向角度分析了中国政治的现状。

二、新世纪以来国外中共党史研究的热点

本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研究重新走入国外中国学学者的研究中心。不过与以往从政治斗争、精英政治角度研究中共不同,新世纪再次兴起的这一研究热点重在依托现实,围绕中国共产党面临挑战、应对挑战、未来发展这条线索进行研究,归结到一点,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行动和能力的研究。

(一)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研究

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国外学者给予了及时关注。(64)日本学者寺内伸章提出,只要看一下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经过与特点就会明白,它没有意识形态色彩,和发达民主主义国家的社会建设方法也没有差异;正如阐释科学发展观时指出的“发展是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正在出现“发展党”的态势。(65)俄罗斯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和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和思想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М.Л.季塔连柯认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统一。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着重强调的是矛盾的统一。因此,倡导考虑到各方面利益协调发展的“和谐”思想,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思想,是在折衷基础上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共同利益的实现为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建立基础。Н.Л.玛玛耶娃认为,中共十七大对党章的修改,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味着所有党的政治与经济理论创新都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框架中进行。(66)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日本学者渡边英雄的《挑战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胡锦涛政权:“四位一体”和谐论》(67)一文,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社会背景,考察了其主要内容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俄罗斯学者Д.А.斯米尔诺夫的《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68)一文全面阐述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过程。А.В.洛马诺夫的《“和谐社会”思想与中国当前形势》(69),阐述了“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形成与发展,分析了它提出的社会背景及其意义。两篇文章都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给予了很高评价。

(二)对中国共产党“适应性”的研究

当前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与危机,必然考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学者们主要持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中国共产党无法应对种种危机;一种则认为中国共产党有能力也正在努力加强和提高自身执政能力,以应对危机。中国现实的发展印证了后者的看法。以最近出版的一些著作为例:

在《中国共产党:退化与调整》(70)一书中,沈大伟通过比较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东欧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历史,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处在衰退与调整共同作用的过程中,但中国共产党思维敏捷,不断反省,特别是面对苏联与东欧共产主义的瓦解,认真从那些共产主义政权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调整自身,积极应对,其加强自身建设、加快推进市场经济建设、注意社会问题的解决、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针政策都是积极应对的具体体现。

在《财富渗透权力:中国共产党对民营经济的接纳》(71)一书中,Bruce Dickson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努力将民营企业家们转化成保护现存政治体制的一种力量,而不是将其变为对立群体。而从政治取向、社会背景和生存策略考察,可以证明中国民营企业是一个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关键力量。有评论家认为这本书挑战了传统的关于经济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化的观点,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很强适应性和发展空间的党的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

在《专政的市场化运作:当代中国的宣传和思想工作》(72)一书中,Anne-Marie Brady描述了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以来加强思想宣传工作的过程,指出面对电讯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治理压力,中国共产党通过娴熟地利用传播工具和宣传技巧成功地加强了自身合法性,不断增强其执政能力。

在《今日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改革党》(73)一书中,Falk Hartig认为中国共产党显示出令人惊讶的适应能力。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党的领导就开始以务实的国家意识形态来适应中国的情况,如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近又提出“和谐社会”概念。这一切让人感到中国的改革与创新并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党对严峻挑战的回应。

正如美国学者裴宜理在《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否具有活力?》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在处理突发性危机时表现出惊人的管理能力,从而巧妙地转化种种社会挑战,使之成为权力再生资源。新中国60年的历史表明,中国国家体制的健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共产党的创新与适应能力,这与它是否持务实主义的态度密切相关。(74)

(三)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运行机制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运行机制表现出很大兴趣。与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国家能力”研究不同,新世纪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国家能力”研究体现在国家权力的特点变化、形成、构成以及环境约束对权力实践的影响方面。学者们的研究各有侧重,结论各不相同,充分显示出这一问题研究上的开放性,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决策能力研究方面。

英国学者曾锐生的《协商的列宁主义:中国新政治框架》(75)一文用“协商的列宁主义”概念描述中国当前的政治体系,认为中共在面对巨大的社会政治挑战中,通过结合“现实”的要素,使其本质上的列宁主义政治机制更加富有弹性。作者认为,“现实”的列宁主义有五个特征:迫切地着眼于维持权力;为了适应公众民主化要求而持续先行地改革;为加强党引导、回应和直接转变公众意见的能力而持续努力;在经济和金融管理上的实用主义;发扬民族主义代替共产主义。

德国学者韩博天认为,中国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关键在于把广泛的政策试验和设定长期政策重心加以结合。在《从地方试验到国家政策:有中国特色决策过程的起源》(76)一文中,他从中共党史中为自己的论点找到依据。他对土地革命以来中共的“试验”决策方法进行历史考察,研究了其在中共革命与建设时期的起源、机制与运行特点,指出在中共历史上十分有效的“试验”决策方法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形成和推进中仍发挥作用。作者在研究“试验”决策方法的时候运用了术语学的一些方法,通过对反映试验方法的一些词汇,如“典型试验”、“试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因地制宜”的分析,反映了这种决策过程的发展。作者认为“毛主义革命方法”和“后毛时代”的改革是有极大联系的,中央与地方互动作用在政策制定时的特殊过程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驱动力之一。

美国学者Bonnie S.Glaser和Evan S.Medeiros合写的文章《变化中的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环境:“和平崛起”理论的演变》(77),按时间顺序考察了“和平崛起”理论在中国的起源、政府将之视为外交政策的过程和对其表述方式的修正、“和平崛起”表述被“和平发展”所替代的过程以及围绕这一理论的争论,以此说明在比较敏感的外交政策的制定中,一些新的外交思想可能来自中国政府外部;中国分析家和学者的争论,通过特殊渠道或公共传媒可能对中国外交政策产生一定影响。

三、新世纪以来国外中共党史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研究目的日趋复杂。国外中共党史研究从来都不只是为了纯学术目的,而今这种趋势进一步增强,更多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为政府、公众、媒体和商业机构服务。为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不同背景机构学者的研究目的自然不同。在当前国外中国问题研究迅速扩展的情况下,对这一点有所认识,有利于我们在海量信息面前冷静客观地把握和分析研究。

第二,研究机构数量增加,分布广泛,研究趋于国际化。这表现在:一些传统的以中国政治问题研究见长的学术机构研究力量进一步加强。如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2007年7月1日更名为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以更加突出和集中对中国的研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2009年将原中国政治历史研究中心分设为当代中国政治和中国历史两个研究中心,以增强研究力量。一些曾偏重汉学研究的国家,如西欧、北欧一些国家以及澳大利亚都在原有机构中或直接成立新的中国研究中心,或建立多国联合研究机构,以加强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一些过去对中国问题研究比较薄弱的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印度、拉美地区,中国研究也不断升温,如近年来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异军突起,追踪研究中国现实政治,以郑永年、薄志跃等学者为代表,著述颇丰,成果受到学术界关注。

第三,研究人员人数增加,学者间流动频繁,一批年轻学者崭露头角,华人学者影响力继续增强。目前各国研究人员已不仅仅局限于高校和学术团体、政府智囊机构等常规研究机构,大量媒体记者、外交官、在华机构人员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在老一代中国问题专家(78)继续笔耕不辍、执著研究的同时,一批新人(79)已崭露头角,发表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述。大批既熟悉中国情况,又接受国外教育的中国留学生、华人学者也纷纷加入这一队伍当中,不少人的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他们在所在国的中国学研究领域的地位不断增强。

第四,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增多。一大批主题鲜明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促进了相关研究的交流和发展。如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国、中国文明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仍隔年举行;2003年,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举办了“重新评价毛泽东”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以及重大党史事件、人物纪念日,美国波士顿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日本爱知大学等研究机构都会召开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些研讨会主题明确,包括大陆学者在内的各国与会者可以及时充分地交流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问题研究的国际化。

第五,注重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中共党史研究的重点从民主革命时期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研究的趋势继续发展,已然形成了围绕中国现实问题展开研究的新格局。但中共党史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或是一个历史大背景越来越成为研究中国现实问题时追根溯源的依据,并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以史见今”的功能。不能割断历史已经成为国外主流学者的共识。正如裴宜理所言:“中国革命遗产中的某些要素事实上推动了市场改革中正确决策的实施。”(80)要了解中国,就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的观点,已受到国外学者的普遍认可。

近十年来国外中共党史研究的“热潮”,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巨大发展的一种肯定。大量成果对国际社会认识中国有着积极作用,对国内党史研究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研究成果虽然丰硕,但多分散在论文集或专业期刊中,高质量的学术专著数量有限。这种情况下,一些过去出版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修订再版,在学术界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1995年出版的李侃如的《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2004年出了修订版(81)。June M.Grasso等的《中国的现代化与革命》2004年出版第3版,副题为“从鸦片战争到世界强国”(82);2009年出版第4版,副题为“从鸦片战争到奥林匹克”(83)。

第二,研究方法上,普遍加强了量化研究等方法,但一些研究结果缺乏足够的代表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日渐把对中国政治研究的注意力分散到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领域,在研究方法上更多地借助社会科学的统计、数量、田野调查,在细节研究上着力更多,这种研究风气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深化。但一些大量采用量化路径的研究,却由于全国性大规模调查的匮乏而有所局限;不少学者因而进行区域性的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结合量化进行案例研究,但研究结果因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巨大而缺乏足够的代表性。因此中国研究中量化研究的方法论革新以及诸如比较政治学学科理论等的再度兴起,都有利于当代中国研究的发展。

第三,研究视角上,对于细节的过分关注影响了整体性研究。一些学者过于注重微观分析,“对于越来越小的问题知道的越来越多”,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研究状况。(84)在过去20多年里,学者们以这种极为关注细节的方式解构中国的研究做了很多,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对中国整个历史进程的研究上。虽然建立差异性是社会科学的基础,但这么做首先应该确定总的模式。

第四,国际化趋势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国际间机构与学者个人的交流合作加强,更多信息资源共享,无疑会推动研究的发展,缩小地区间研究差异。但国际化趋势也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对资源的管理和控制成为新的挑战。因特网一方面为学者提供了海量信息和查找便利,另一方面又对学者挑选资料的能力和时间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新资源,渐成主流的“学术性”规范也在影响着中国研究的议题设置。学者在研究中经常引入某种分析和解释范式,或者直接套用其他领域的理论范式。例如20世纪70年代盛行的“利益集团”理论和90年代的“市民社会”概念都被用来分析中国,结果这些范式在实际研究中效果并不理想。

总之,新世纪以来国外有关中共党史的研究成果十分繁杂庞大,从中梳理出有价值的信息与线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只是尽力而为,但愿能对这方面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注释:

①Lucian Bianco,Peasant Movement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M.E.Sharpe,2000.

②Graham Hutchings,Modern China:A Guide to a Century of Chan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③Paul John Bailey,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Blackwell Publishers,2001.

④John Bryan Start,Understanding China:A Guide to China's Economy,History,and Political Culture,Hill and Wang,3rd,2001.

⑤James H.Cole,Twentieth-century "China: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Reference Works in Chinese,Japa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M.E.Sharpe,2003,

⑥Kenneth James Hammond,From Yao to Mao:5000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3Vol.,Teaching Co.,2004.

⑦Jonathan Fen.by,Modern China,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Mien Lane,2008.

⑧James Gao,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a (1800—1949),The Scarecrow Press,Inc.,2009.

⑨Гл.ред.М,Л.Титаренко,,в 5 т./Издателъская Фирма《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РАН,М.,2006—2010.

⑩Thomas Kampen,Chinese Communists and the West——A Concise Biographical Handbook of Chinese Communists and Western Supporters,Nordic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2004.

(11)R.L.Jarman,ed.,China:Political Reports,1911—1960,11 Vols.,Archive Editions Ltd.,2001.

(12)Peter Gue Zarrow,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1895—1949,Routledge,2005.

(13)Xiaoyuan Liu,Froutier Passages:Ethnopolitics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Communism,1921—1945,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4)Hung Yok Ip,Tze-ki Hon,Chiu-chun Lee,The Plurality of Chinese Modernity:A Review of Recent Scholarship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Modern China,Vol.29,No.4,2003.

(15)Kai-wing Chow,Tze-ki Hon,Hung Yok Ip,Don Price,eds.,Beyond the May Fourth Paradigm:In Search of Chinese Modernity,Lexington Books,2008.

(16)Bruce Elleman,Moscow and the Emergence of Communist Power in China,1925—30:The Nanchang Uprising and the Birth of the Red Army,Routledge,2009.

(17)В.Усов: 20—30,№ 1.

(18)如藤原東一郎著、藤原邦也編《羅山に散ゐまで:日中戦争隊付軍医の日記》,文芸社2008年版;早坂隆:《戦時演芸慰問団「ゎらゎし隊」の記録:芸人たちが見た日中戦争》,中央公論新社2008年版;佐藤正導:《日中戦争——ぁゐ若き軍僧の手記》,文藝春秋企画出版部2008年版。

(19)菊池一隆:《中国抗日军事史1937—1945》,有志舍2009年版。

(20)参见日本軍事史学会編《日中戦争再論》,錦正社2008年版。

(21)梅村卓:《抗日·内戦期中国共產党のラジ放送》,《ァジァ研究》2008年1月。

(22)Ред.коллегия:М.Л.Титаренко,М.Лёйтнер и др.,: РОССПЭН,2007.

(23)Odd Arne Westad,Decisive Encounters:The Chinese Civil War,1946—195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4)Thomas D.Lutze,China's Inevitable Revolution:Rethinking America's Loss to the Communists,Palgrave Macmillan,2007.

(25)Christopher R.Lew,The Chinese Third Revolutionary Civil War,1945—49:An Analysis of Communist Strategy and Leadership,Routledge,2009.

(26)如Harold Miles Tanner,Guerrilla,Mobile,and Base Warfare in Communist Military Operations in Manchuria,1945—1947,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Vol.67,No.4,2003; Cheng,Victor Shiu Chiang,Imagining China's Madrid in Manchuria:The Communist Military Strategy at the Onset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1945—1946,Modern China,Vol,31,No.1,2005; Victor Shiu Chiang Cheng,Modern War on an Ancient Battlefield The Diffusion of American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in the Chinese Civil War,1946—1949,Modern China,Vol.35,Issue 1,2009; Gary J.Bjorge,Moving the Enemy:Operational Art in the Chinese PLA's Huai Hai Campaign,Combat Studies Institute Press,2004.

(27)如Mechthild Leutner ed.,Rethinking China in the 1950s,Berlin:Lit Verlag,2007; Julia C.Strauss,Paternalist Terror:The Campaign to suppress counerrevolutionarics and regime consolid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50—1953,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Vol.44,No.1,2002; Morality,Coercion and State Building by Campaign in the Early PRC:Regime Consolidation and After,1949—1956,The China Quarterly,Vol.188,No.1,2006;山口信治:《毛沢東にょゐ戦略転換としての新民主主義階段構想の放棄》,《ァジァ研究》2008年1月;泉谷陽子:《中国建国初期の政治と經濟:大衆運動と社会主義体制》,御茶の水書房2007年版等。

(28)Julia C.Strauss,ed.,The History of the PRC (1949—1976),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9)Jeremy Brown,and Paul G.Pickowicz,eds.,Dilemmas of Victory: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30)Jian Guo,Yongyi Song,and Yuan Zhou,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Scarecrow Press,2006.

(31)MacFarquhar,Roderick and Michael Schoenhals,Mao's Last Revolution,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2)Joseph W.Esherick,Paul G.Pickowicz,and Andrew G.Walder,eds.,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as Histor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3)Mobo Gao,The Battle for China's Past:Mao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Pluto Press,2008.

(34)Frederick C.Teiwes,and Warren Sun,The End of the Maoist Era:Chinese Politics during the Twiligh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1972—1976,M.E.Sharpe,2007.

(35)Paul Clark,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A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36)福岡愛子:《文化大革命の記億て忘却》,新曜社2008年版。

(37)中津俊樹:《文化大革命初期の民間言說に見ゐ「社会主義」認識にっぃて》,《中国研究月報》2008年4月。

(38)谷川真一:《延安におけゐ武闘(1967—1968年)》,《中国研究月報》2008年4月。

(39)Andrew G.Walder,Fractured Rebellion:The Beijing Red Guard Movemen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40)David P.Nickles,ed.,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9—1976,vol.18.,China,1969—1972/1973—1976,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6/2008.

(41)如Yuwu Song,Encyclopedia of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McFarland & Co.,2006; Robert S.Ross,and Changbin Jiang,Reexamining the Cold War:U.S.- China Diplomacy,1954—1973,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Evelyn Goh,Constructing the U.S.Rapprochement with China,1961—1974:From "Red Menace" to "Tacit All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42)如林祐一:《日中外交交流回想録》,日本僑報社2008年版;中江要介:《日中外交の証言》,苍天社2008年版;岡田実:《日中闋係とODA——对中ODAをめぐゐ政治外交史入門》,日本僑報社2008年版。

(43)如Shu Guang Zhang,Economic Cold War:America's Embargo Against China and the Sino-Soviet Alliance,1949—1963,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Mari Olsen,Soviet-Vietnam Relations and the Role of China,1949—64:Changing Alliances,Routledge,2006; Dieter Heinzig,The Soviet Union and Communist China 1945—1950:The Arduous Road to the Alliance,M.E.Sharpe,2004; Sergey Radchenko,Two Suns in the Heavens:The Sino-Soviet Struggle for Supremacy,1962—1967,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44)Lorenz Lüthi,The Sino-Soviet Split:Cold War in the Communist Worl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

(45)Thomas P.Bernstein and Huayu Li,eds.,China Learns From the Soviet Union,1949—Present,Lexington Books,2010.

(46)该书2008年12月先出中文版,2009年由Wiley出版社推出英文版:Robert Lawrence Kuhn,How China's Leaders Think:The Inside Story of China's 30 Year Reform and What This Means for the Future,Wiley,2009.

(47)Loren Brandt,and Thomas G.Rawski,eds.,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48)Dilip K.Das,The Chinese Economic Renaissance:Apocalypse or CornucoPia?,Palgrave Macmillan,2008.

(49)C.Fred Bergsten,Charles Freeman,Nicholas R.Lardy,Derek J.Mitchell,eds.,China's Rise: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

(50)Kerry Brown,The Rise of the Dragon:Inward and Outward Investment in China in the Reform Period,1978—2007,Chandos Publishing,2008.

(51)John Wong,and Yongnian Zheng,eds.,The Nanxun Legacy and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Post-Deng Era,World Scientific Press,2001.

(52)Alfred K.Ho,China's Reforms and Reformers,Praeger,2004.

(53)Peter Nolan,China at the Crossroads,Blackwell,2004.

(54)Peter Nolan,Transforming China:Globalization,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Wimbledon,2004.

(55)Alvin So,ed.,China's Developmental Miracle:Origins,Transformations,and Challenges,M.E.Sharpe,2003.

(56)Barry Naughton,and Dali L.Yang,eds.,Holding China Together:Diversity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the Post-Deng Er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57)Chun Lin,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alis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6.

(58)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安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9)如Gerry Groot,Managing Transitions: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United Front Work,Corporatism,and Hegemony,Routledge,2004; Kjeld Erik Brodsgaard and Zheng Yongnian,eds.,Bringing the Party Back In:How China Is Governed,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2004; Catherine Keyser,Professionalizing Research in Post-Mao China:The System Reform Institute and Policy Making,M.E.Sharpe,2003; Kjeld Erik Brodsgaard and Yongnian Zheng,eds.,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Reform,Routledge,2006; Cheng Li,ed.,China's Changing Political Landscape:Prospects for Democracy,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8; Yongnian Zhen,-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s Organizational Emperor,Routledge,2010; Tun-jen Cheng,Jacques deLisle and Deborah Brown,eds.,China under Hu Jintao:Opportunities,Dangers,and Dilemmas,World Scientific,2006; André Laliberté and Marc Lanteigne,eds.,The Chinese Party-State in the 21st Century:Adaptation and the Reinvention of Legitimacy,Routledge,2008; David Shambaugh,China's Communist Party:Atrophy and Adaptation,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 Yiu-chung Wong,From Deng Xiaoping to Jiang Zemin:Two Decades of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2005.

(60)Lance P.Gore,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China's Capitalist Revolution:The Political Impact of Market,Routledge,2010.

(61)Руководителъ авторского коллектива Л.М.Гудошников,,,2007.

(62)Мамаева Н.Л.,,,2007.

(63)加美光行編《中国内外政治と相互依存》,日本評論社2008年版。

(64)西方学者关于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思想的研究,参见王爱云:《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2期。

(65)寺岡伸章:《胡錦濤の「科学的発展觀」とはぃったぃ何なのか》,《中国科学技術月報》2008年1月号。

(66),2008,№1.

(67)渡辺英雄:《「和諧社会」の構築に挑む中国·胡錦濤政権:「四位一体」の調和論》,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2007年版。

(68)Д.А.Смирнов,2007,№1.

(69)

(70)David Shambaugh,China's Communist Party:Atrophy and Adap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

(71)Bruce Dickson,Wealth into Power:The Communist Party's Embrace of China's Private Secto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72)Anne-Marie Brady,Marketing Dictatorship:Propaganda and Thought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Rowman and Littlefield,2008.

(73)Falk Hartig:Die Kommunistische Partei Chinas heute:Von der Revolutions——zur Reformpartei,2008.

(74)裴宜理:《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否具有活力?》,小乐译,《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13日。

(75)Steve Tsang,Consultative Leninism:China's New Political Framework,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18,Issue 62,2009.

(76)Sebastian Heilmann,From Local Experiments to National Policy:The Origins of China's Distinctive Policy Process,The China Journal,No.59,January 2008.

(77)Bonnie S.Glaser and Evan S.Medeiros,The Changing Ecology of Foreign Policy-Making in China:The Ascension and Demise of the Theory of "Peaceful Rise",The China Quarterly,No.190,June 2007.

(78)如美国的沈大伟、裴宜理、鲍姆、罗德明,俄罗斯的齐赫文斯基、季塔连科,日本的天儿慧、石川祯浩、国分良成,德国的韩博天等。

(79)如美国的罗其韬,加拿大的吕德量,英国的克里斯·布拉莫尔、拉纳·米勒,澳大利亚的埃迪·U等。

(80)Elizabeth J.Perry,Studying Chinese Politics:Farewell to Revolution?,The China Journal,No.57,January 2007.

(81)Kenneth Lieberthal,Governing China: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W.W.Norton,2004.

(82)June M.Grasso,Jay P.Corrin,and Michael Kort,Moderniz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a:From the Opium Wars to World Power,3rd,M.E.Sharpe,Inc.,2004.

(83)June M.Grasso,Jay P.Corrin,and Michael Kort,Moderniz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a:From the Opium Wars to the Olympics,4th,M.E.Sharpe,Inc.,2009.

(84)参见翟亚柳编译《“西方缺乏对中国的概括性研究”——美国学者沈大伟谈〈中国季刊〉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10日。

标签:;  ;  ;  ;  ;  ;  ;  

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国外党史研究述评_中共党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