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在城市中,社区规划推进社会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本文从新时代城市社区规划的作用、内容等角度,提出了一些关于城市社区规划的思考。
关键词:新时代;城市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精神文化生活规划;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规划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了社区规划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这一大前提的引导下,社区作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城乡空间最基本的“细胞”。在新时期,如何让美好生活从美好社区出发,是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重要问题。未来的社区规划势必将更加重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求。
1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现状及挑战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扩张,人口加速增长,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例如城市住房供不应求,社区形式单一,城市道路资源严重匮乏、交通拥堵,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等。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老年人口比例显著上升,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更是剧增。外来人口主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卫生环境、户籍人口管理、治安秩序、就业安置等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同时,由于城市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以往的胡同、弄堂等居住格局被打破,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交通、活动等更多地依附于小区的规划和建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也发生着重大转型,由过去人口增长或者土地增长为主的规划发展模式,转向了以人为核心的重视生活质量的生活导向的规划。2017年6月“城市更新4.0”主题论坛上发布的《城市更新4.0: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白皮书报告显示,城市更新伴随着中国大中城市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迎来了以存量焕新、内涵增值为发展诉求的全新4.0时代。由此可知,社区规划将成为一种新的规划范式。
2新时代社区规划的作用
2.1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社区规划不同于传统的住区规划,打破了“见物不见人”的局限,用系统和发展的视角关注社区社会、经济、空间、文化、制度等多维度的互动和共生,强调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共同体和精神命运家园,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一方面,最新修订完成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新标准将“居住区-小区-组团”的空间组织层级更新为“15-10-5分钟社区生活圈”。城市社区和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间,需要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只有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基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普及,惠及每个公民,才能促进的社会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公民民主参与、公平法治、监督维权等意识的不断增强。城市社区规划可以辅助建立公众参与平台,广泛充分吸纳群众发声,实施社会监督,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同时,社区规划是由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和实施的,规划过程本身就能激发社会活力,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2.2有利于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土地的有偿使用和住宅的商品化,促使房地产业飞速发展,人们对住房的需求由原来的“住得下”变成了现在的“住得好”。而由于当初许多规划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开展城市建设,在取得GDP神话的同时,许多问题不断呈现出来。当大量的民生问题出现在城市中,不断有民众投诉、上访,希望完善自己的生活空间,解决自己生活问题。但是形形色色的问题,决策者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但社会组织更加“接地气”,与民众的沟通更顺畅,作为社区生活的参与者,协调者更加了解老百姓想要什么。同时,当社区发展进入瓶颈时,通过动员能力和中介能力,适时的推动变革,引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和政府的不足,承担政府的部分公共职能。需要社区规划转变以往计划摊派公共服务与空间资源的做法,应从根本上提高居住环境与居住需求匹配水平的潜力,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有利于丰富城市风貌特色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编制社区需要对社区进行现状调查,具体包括社区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人口构成、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情况等;在此基础上,盘点社区资产,包括物质资产、人力资产和社会资产,同时总结社区的不足。以“资产为本”的发展理念指出,应从社区内部提升社区能力—建设和加强社区资产,即提升社区价值,这样能形成独特的社区定位,打造独特的社区风貌,实现社区间的差异化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也会促进社区间交流互动,还会推动城市风貌多样化。
3城市社区规划的内容
3.1、是一种综合性的社区空间规划
社区规划作为综合性的社区空间规划,不是几个专项规划的简单拼接,而是需要一支跨学科整合行动的社区规划专业队伍对社区物质空间环境进行全面规划,包括居住区的用地与建筑、配套设施、道路、居住环境等方面。《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出台,标准提出,居住区规划应以营造宜人的居住生活环境为中心,向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转变;还提出了营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美丽、和谐及多样化的居住环境的目标要求。社区规划应该逐步推进新版居住区规划的实施,为城市居民建设美丽家园。
3.2一种强调实践指向的社区行动规划
社区规划首先要考虑各个社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人口状况等不同特点,重视规划的可落地性。需要关注规划作为一种行动过程,包括社区主体性、自组织能力、社区集体行动、多元协作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对各个原则所占的权重进行调整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从而达到理论本土化运用的目的。此处建议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对社区规划体系赋权:该方法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针对多层次结构的系统,用相对量的比较,确定多个判断矩阵,取其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权重,最后综合出总权重并排序,最后基于定权方案。并根据不同任务、场景因地制宜选取专业化的社区规划形式和工具,如多方参与的议事协商平台、共同缔造工作坊等,达成共识和实现共同行动,最终形成与之匹配的行动方案和全程参与规划实施,为社区规划落地做好充分工作。
3.3一种强调主体性的立体化架构
社区是具有能动性和建构性的主体,社区规划要认真审视、深度挖掘和全面连结内外资源,搭建平台、明确边界、挖掘和提升社区能力,全面激发多方主体的动力与活力,从“为社区的规划”走向“与社区的规划”。目前,社区规划面对的是“小社区大问题”的挑战,现实显示,很多的社区问题如果仅在社区层面寻求规划方案,几乎无解,或者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代价,例如老城区的机动车停车问题、养老设施短缺问题,因此,需要在更高层级协调统筹资源和提供制度保障。需要建立强调主体性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架构,以保障社区规划建设发展。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包括:社区管理机构、社区配套设施及社区管理与服务体制机制。(1)社区管理机构的建立,即社区委员会。(2)社区配套设施即居住区配套服务设施(3)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运行机制包括:①与上级政府、社区专业机构(学校、医院等)、社区居民及社区其他成员的对接机制。②社区活动的开展机制,包括组织活动的预算、场地、参与人员、活动形式、举办时间等;并与相关的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社会组织、政府部门进行对接协调,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等。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建立,需要各层级各有侧重,相互对接,形成上下呼应,左右联动立体化构架,保障规划的有效落地和社区效能提升。是指将社区事务与社区机构部门对应,以及探索和形成一系列的运作机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社区规划尚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城市已经在尝试编制社区生活圈规划,规划师已经在探索社区规划的很多问题,也做了一些社区营造、社区治理的探索性工作。但是还没有成熟的概念体系、理论方法、操作模式、管理办法、机制转变等。社区规划其作为促进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推手,应该提到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重要日程上来。另外,在规划内容上看,社区规划需要同时具备空间规划、行动规划、制度架构三方面的内容;社区规划本质是生活质量的改善,不仅是空间资源的布局。编制合格社区规划需要全面推进居民参与,关注营造和谐包容的社区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期社区规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体现“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接近“社区”的完整内涵。
参考文献
[1]黄瓴,许剑峰.城市社区规划师制度的价值基础和角色建构研究.规划师,2013(9):11-16.
[2]刘艳丽,张金荃,张美亮.我国城市社区规划的编制模式和实施方式.规划师,2014(1):88-93.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
论文作者:马嵩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社区论文; 城市论文; 社会论文; 居住区论文; 空间规划论文; 资产论文; 资源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