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四川广元 628000)
【摘要】目的:分析两种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观察。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于我院妇产科收治的80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组,即为第一组40例选择全麻方式,第二组40例在第一组的基础上进行硬膜外麻醉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第二组术后,患者麻醉平均苏醒时间为(6.03±2.01)min;第一组术后,患者麻醉平均苏醒时间为(16.01±3.04)min,第二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明显短于第一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患者自主恢复时间、导管拔出时间明显长于第二组,第二组患者的术后追加镇痛药物的例数明显少于第一组,对比两组数据,数据之间具有明显差距,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接受全麻加硬膜外麻醉,疗效显著,患者的苏醒时间和自主恢复时间短于全麻,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麻醉方法;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9-0123-02
子宫切除术是临床上的常见术式,其适用范围较广,比如子宫内膜异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早期宫颈癌等[1]。本次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于我院妇产科收治的80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于我院妇产科收治的80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组,为第二组和第一组。第二组40例,年龄35~61岁,平均年龄(47.3±3.7)岁。第一组40例,年龄36~63岁,平均年龄(47.6±3.6)岁。两组基本资料以及入选标准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需要进行常规身体检查,以满足妇科腹腔镜手术要求。术前八小时,患者禁食禁饮。麻醉前15min,需要对患者进行阿托品静脉注射,并对患者的心率、呼吸及血液等进行监测。第一组行全麻,首先给予患者40mg的丙泊酚、4μg/kg的芬太尼、0.1~0.15mg/kg的维库溴铵、3mg的咪唑安定予以静脉诱导麻醉。之后还要使用静脉泵入丙泊酚维持麻醉,直到手术结束前的10min停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二组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全面方式与第一组抑制,而麻醉用药剂量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适当增减。在硬膜外麻醉时,要对患者的第一腰椎及第二腰椎间隙予以穿刺,并置入导管以备用。同时通过导管注入2%的利多卡因3ml,在5min后观察患者的反应。无异常注入0.5%的罗哌卡因20 ml+1%利多卡因10ml。之后需调整麻醉平面到第八胸椎水平。若是患者的手术时间超过1h,还需要使用2%利多卡因5ml以维持麻醉30min/1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自主恢复时间、导管拔出时间、术后镇痛药物的追加例数。
1.4 统计方法
通过对SPSS 22.0软件的采用,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统计的相关方法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
2.结果
第二组术后,患者麻醉平均苏醒时间为(6.03±2.01)min;第一组术后,患者麻醉平均苏醒时间为(16.01±3.04)min,第二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明显短于第一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患者自主恢复时间、导管拔出时间明显长于第二组,第二组患者的术后追加镇痛药物的例数明显少于第一组,对比两组数据,数据之间具有明显差距,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是临床妇科中常见的一种微创手术,其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2]。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手术效果及麻醉技术。因此有效的麻醉方式,也是确保手术效果的一种重要措施。早期的硬膜外麻醉为腹腔镜手术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麻醉方式,然而这种麻醉导致膈肌上抬,对患者的呼吸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并导致患者出现高碳酸血症[3]。临床上通常使用全麻方式进行诱导麻醉,但会由于正压通气而对患者的心率、动脉及动脉压造成影响,并导致气道内压力提升,进而损伤到患者的气道[4]。全麻复合硬膜外麻,该种麻醉对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影响较小,用药剂量较小,能够避免患者出现心及血压波动,术后苏醒时间相比较单纯全麻更早。
在本次研究中,第二组术后,患者麻醉平均苏醒时间为(6.03±2.01)min;第一组术后,患者麻醉平均苏醒时间为(16.01±3.04)min,第二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明显短于第一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患者自主恢复时间、导管拔出时间明显长于第二组,第二组患者的术后追加镇痛药物的例数明显少于第一组,对比两组数据,数据之间具有明显差距,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概而言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接受全麻加硬膜外麻醉,疗效显著,患者的苏醒时间和自主恢复时间短于全麻,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琛.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J]. 北方药学,2013,21(03):121.
[2]叶建平.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36(15):3468-3469.
[3]代玉超,于鹏,刘晓花.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5,10(17):115-116.
[4]张晓佳,纪钦泉,周赞得.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3(02):87-88.
论文作者:李斌,张蓉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9
标签:患者论文; 子宫论文; 全麻论文; 腹腔镜论文; 第一组论文; 术后论文; 时间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