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体育研究回顾与展望
严文华1,胡安义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体育部,上海 201600; 湖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摘 要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可视化法以及逻辑推理法,从军事体育理论研究现状的外部特征和军事体育理论研究历程概述两个方面对军事体育进行回顾和研究。研究表明:1.研究现状的外部特征在纵向时间上表现为“前期零零散散,后期大幅度波动增长,且后期呈双峰型”,在横向文献来源上表现为“一家独大,但核心期刊占比较低”,在横向作者分布上表现为“高产作者年龄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在横向关键词共现上表现为“军事体育训练成为军事体育研究大方向下的小领域”;2.军事体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萌芽期、恢复探索期、快速发展期、高速发展期和发展新时期五个阶段;3.从学科建设发展角度对军事体育的整体发展进行评述与展望。
〔关键词 〕军事体育;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评述与展望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期强军目标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求“军队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军事体育训练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军事训练水平,增强部队战斗力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从逻辑学上讲,军事体育理论不仅是军事体育训练的基础理论,也是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目前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和部队训练实战化的形势下,通过对近70年军事体育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摸清其历史发展脉络,并且在扬弃的基础上探索军事体育的内部发展规律。如此一来,一是可以拓展中国军事体育的理论体系,对现代化军事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构建意义;二是对指导目前军事体育训练实践而提升部队战斗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三是为今后军事体育训练的继续深化改革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综上,商家主动提供运费险对大部分消费者而言在购买产品时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而对退货则并非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退货费用的降低只是影响退货的众多因素之一,并非决定性因素。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首次将“军事体育学”纳入国家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并成为军事学门类(代码11)下“军队指挥学”(一级学科,代码1105)中与“军事教学训练学”并列的二级学科,名称为“军事教育训练学(含:军事体育学)”(代码110506)[2]。次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向国务院委员会申请军事体育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并获得批准。然而,时至今日,20年过去了,最新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在历经修改后再也找不到“军事体育学”字样,取而代之的是“军事训练学”[3]。同时,2014年四总部颁布了《军事体育训练改革发展纲要(2015-2020)》,“军事体育训练”的提法从“军事体能”中重新回归[4]。于是,很多质疑出来了,如“军事体育可能是错误的提法”或“军事体育学还不是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笔者认为这其实是混淆了学科的成立条件和成熟标准这两个问题。现代学科的两重建制理论认为一门独立并成熟的学科是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统一体,是观念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结合体,其中内在建制是核心,也是学科独立存在和发展的根本[5]。如果一门学科的内在建制没有建立起来,从本质上讲就不存在这门学科,而外在建制又能推动内在建制的发展。尽管军事体育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历程曲折,比如其称谓一直存在争议(或国防体育、或军事体育、或军事体能、 或军事体育训练等等 )。但是纵观关于军事体育的理论研究却相当丰硕。
临床病理教学的“精英教育”,培养职业精英,高校或教育企业将投入巨大资源,作为投资的回报,势必会追求相关的利润,这也正是目前世界各国C型慕课平台发展的一个普遍特征[5]。
本文主要基于学科建设的双重建制视角,在假设军事体育学作为一门独立但不够成熟的学科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对军事体育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综述研究:第一,从外部特征分析军事体育的理论研究现状;第二,结合实践发展,概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体育研究发展历程,同时,探讨今后军事体育的发展路径。
周所长仔细一看肯定地说是,喊来站前所民警小张认一认,小张跑进来一看就说:“这是老赵和老常,他们在车站做搬运工已经好多年了的。”
1研究发展现状分析
在中国知网中(跨库选择:期刊、博士、硕士、国内会议和国际会议等五类),以“军事体育”或“国防体育”或“军队体育”或“部队体育”或“部队体能训练”或“军事体育训练”为主题词或篇名进行检索,如果不限检索时间,可检索出2600余条相关文献资料。鉴于部分文献不属于军事体育的研究领域,再通过对“篇名、关键词、摘要、作者和刊名”逐一对照、比较和筛选,最后精选出563条有效文献资料(其中期刊论文518篇;硕博学位论文23篇;国内会议19篇;国际会议3篇,研究时间跨度为1953年2月15日-2018年4月20日)。同时,利用相关可视化研究软件(知网计量可视化和Cite Space软件)对军事体育理论研究的外部特征进行描述分析。主要包括纵向上的年度期刊发文量和横向上的文献来源分析、作者分布、关键词共现等等。
1.1 年度期刊发文量
按照时间顺序将60余年的关于军事体育理论研究的发文量汇总(如图1),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其总体发展趋势。由图1可知,总体上,发文量表现为前期零零散散,后期大幅度波动增长,且后期呈双峰型。1993年以前相关研究很少,1993年之后出现大幅度增长,并且在2000年(28篇)和2015年(51篇)出现两次陡增现象。笔者认为:第一,“1993年开始出现大幅度增长”是由于从该时间节点开始,以马巍然(1994)、刘德佩、陈南生和林建棣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开始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思考到军事体育;第二,“2000年出现的第一次理论研究高峰”与1997年“军事体育学”被纳入国家学科目录以及1998年原解放军体育学院被授予军事体育学硕士点有重要因果关系;第三,“2015年出现再次高峰增长”与2014年先后颁布的《纲要》和《考核大纲》有重要因果关系。
图1 年度期刊发文量趋势图 图2 中国军事体育研究作者分布图
1.2 文献来源分析
表 1文献主要来源期刊载文量的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排名前10名的文献期刊来源贡献了超过60%的文献,其中军事体育学报(期刊名称经过若干次修改)贡献度最大,227篇,贡献率超过40%。同时,有26家中文类核心期刊一共刊发过关于军事体育的文章65篇,占总文献数量比11.5%,其中体育文化导刊(原体育文史)、兰台世界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贡献37篇。
自“军事体育学”被国家学科目录收录以及原解放军体育学院获得其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关于军事体育的理论研究可谓走上正轨,并相继迸发丰富理论成果。一是在学术著作方面:伍绍祖(1999)[26]、林建棣(2002)[27]、于庆金和林建棣(2002)[28]、林建棣(2003)[29]、吴铨叙(2003)[30]、刘德佩(2006)[31]均发表著作。二是在学术论文方面:林建棣在上体学报探讨“军事体育的理论建设与体系构筑”[32]、刘德佩(2000)探讨军事体育的由来以及军事体育的概念[33]、郑洲(2000)对解放军体育训练发展概况进行研究[34]、李明(2004)探讨军事体育的发展趋势[35]、袁俊(2010)分析了军事体育学的学科属性是交叉性[36]。三是学术会议方面:郑洲在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讨论解放军体育训练发展状况研究、2001年中国广州承办了国际军体理事会体育科学研讨会。
第二阶段(1974-1992):军事体育研究发展的恢复探索期。
表 2主要高产学者发文量与文章被引次数统计
1.3 关键词共现网络
图3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关键词共现是指两个能表达某一学科研究主题或研究方向的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出现时,表明这两关键词具有一定内在联系,联系越紧密距离越近[8]。同时,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对应的圆圈越大,两个关键词之间共同出现次数越多对应的连线越粗,距离越近。从图3中可以看出:一是“军事体育”出现次数最多,“军事体育训练”次之;二是“军事体育训练”与“军事体育”相距很远,似乎没有内在联系 ;三是“军事体育”与“训练”相距最近。笔者认为:“军事体育训练”是“军事体育”大研究领域内新兴分支小领域,但是由于语言逻辑的运用习惯所以会在关键词共现图中出现这种情况。
我又听到许先生说“无力回天”这几个字,心里突然一冷,五月天打了个寒战。十三年前,许先生这几个字送走了我的大女儿;那今朝,这几个字又要送走可怜的二丫吗?我噙着眼泪,见金宝愣在那儿,就代他送走了许先生。刚转过身,大梁跑来,拉着我就走,说:“杨先生叫你去!”
2军事体育理论研究发展历程概述
马巍然(1994)在中国体育科技发表一篇名为“论军队体育与军事体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16]。可谓军事体育理论研究史上的第一次站在学科建设的角度上真正思考军事体育的学科建设问题。此后,众多学者开始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思考军事体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在学术著作方面:王文胜(1996)[17]、林建棣(1996)[18]、李之文和陈孝平(1997)[19]等发表重要论著。二是在学术论文方面:林建棣(1996)指出军队体育训练只有依赖于体育研究的额科学化才能转化为战斗力[20];陈南生(1997)对军队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探索[21];刘德佩(1997)提出军事体育是体育科学中亟待投入的研究领域[22];林建棣(1997)探求军队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上的特点和规律[23];陈孝平(1997)认为有必要在军事学学科门类中增设“军事体育学”[24]。三是在学术会议方面:刘德佩在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军事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体系中的新学科[25]。
法治作为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的导向和标杆,政策法规和政府机构作为国家政治力量的直接表现,不仅是某领域社会实践的具体表现,更会对该社会实践的理论认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主要是以学科建设的视角,结合中国军事体育的实践,针对军事体育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所以将军事体育的政治性实践事件作为第一划分标准,对阶段性的军事体育理论研究发展成果进行梳理。
第一阶段(1949-1973):军事体育研究发展的萌芽期。
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信息数据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及时将最新的数据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村地区[2]。要强化数据库管理,保证农业信息记录的正确性,确保入库信息真实、准确,实现农业信息共享。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合理运用农村信息管理技术,保证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相关信息,最大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
建国后学习苏联模式,于1952年6月成立“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于1956年改为“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后于80年代取消国防体育组织建制)[9];1952年8月,青年团中央发出的“关于青年团各级组织建立军事体育部的通知”,最早出现“军事体育”一词,但是并没有对这一次概念进行解释[8];1954年开始,国防部和训练总监部先后颁发了 《体育教令》、《体育工作指南》和《干部战士体育训练年度规划》等文件[10];1956年全面推广实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并随着文革持续到1973左右[8];1965年5月,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军事体育工作要点”并列明了军事体育的具体活动项目,一定程度上讲是军事体育概念外延的说明[8]。
秉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本文结合国内外城市关于住房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一般经验,使用人均住房面积、房价收入比、住房消费占总消费比三个指标分别从住房使用价值、住房支出负担、整个消费结构三个方面反映住房民生的状况。因此,笔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民生改善状况和新时代上海市住房民生改善趋势的考察和预测也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1.1 对象 选择2011年8月—2012年7月我院4个病区(呼吸内科、老年科、神经内科和骨科)护士54名,平均年龄(29.6 ±6.5)岁;平均工作时间(8.7 ±7.3)年;学历:硕士1名,本科15名,大专32名,中专6名;职务:护士长4名,护士50名;职称:护士26名,护师22名,主管护师6名。住院患者258例,男154例,女104例,平均年龄(65.7±17.5)岁,沟通良好,并取得患者本人同意。
1974年国务院批准在国家体委成立军事体育局,管理国防体育项目,部队军事训练开始全面恢复正常[11]。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入世界上唯一的军事体育组织——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International Military Sports Council——CISM)[12]。这一时期内,关于军事体育的理论研究可谓处于探索期,因为学者们关于军事体育的研究基本都停留在军事体育的具体内容层面(如军事体育训练方法、古代某时期的军事体育史以及军事体育训练后的生理生化反映等),没有以学科建设思维深入思考“军事体育”这一理论。如:人民军医(1977 )刊发了一篇“军事体育训练中的安全卫生保障”[13],刘甫等(1987)发表“论商代的军事体育”[14],林建棣等(1990)在体育科学上发表“某些军事体育项目的血乳酸变化探讨 ”[15]。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鑫两优212杂交标准种及其亲本,以及纯度待测的鑫两优212样品,均由合肥市蜀香种子有限公司提供,在光照培养箱(恒温30 ℃)中培养7 d左右。SSR引物和DNA聚合酶购自上海生工,引物序列(表1)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水稻品种鉴定技术规程SSR标记法》(NY/T 1433—2014)。
第三阶段(1993-1998):军事体育研究发展的快速发展期。
前人有很多关于军事体育发展阶段的划分,其划分依据和标准基本都是结合中国社会变革发展史以军事体育实践为主要内容么而形成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第一,以中国不同社会时期的军事体育训练方式为划分依据;第二,以中国不同社会时期的重大军事体育活动事迹为划分依据;第三,以中国不同社会时期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战略为划分依据。
此期间有四件标志性事件值得一提:一是1993年原解放军体育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与当时的陆军参谋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联合培养;二是1994年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体育锻炼标准》;三是1997年的国家学科目录修订,首次将军事体育学纳入国家学科目录中,并成为军事学门类下军队指挥学一级学科中与军事教学训练学并列的二级学科,名称为“军事教育训练学(含:军事体育学)”;四是1998年原解放军军事体育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作战学院)获得军事体育学的硕士授予权。《标准》作为军事体育的重要实践,其对军队此后十多年的军事体育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可想而知。“军事体育学”被国家学科目录中收录、大学获得学科硕士点授予权以及开设相应的体系课程作为学科建设成熟的相当重要的外在标志对此后军事体育理论研究发展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总体上来看,关于军事体育理论研究较早,但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研究比较晚。纵观军事体育的学科发展脉络,尽管其学科建设的外在建制情况起起落落,或多或少影响学科内在建制的发展,但是并不能否定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可以说军事体育学是一门由军事学领导、体育学为基础以及生理学、管理学和生理学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交叉性应用学科。并且在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它俨然成为中国军事学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但是,目前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作者分布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位学者,发文量越高,则节点和字体越大,而连线反映了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6]。从上图2可以看出关于军事体育研究领域的高产学者有林建棣、陈南生、刘德佩、武玉林和李明等。同时,结合表2可以看出:第一,林建棣、陈南生、李明、刘德佩、黄为根和柯杰兵不仅是高产学者,且文章被引率也相当高;第二,关于军事体育领域大部分研究学者基本都是解放军特种作战学院。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原解放军体育学院倪宏强刊发一篇“关于新形势下军人体能训练与军事体育教育的若干思考 ”被引高达48次[7];第三,高产作者年龄段集中于40-75岁,40岁以下的几乎没有,则表明科研人员年龄结构存在一定问题。
在此期间有两件标志性事件值得一提:一是1998年底原国家体委改组,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挂牌成立,伍绍祖担任国剧体育总局第一任局长;二是2006年总参谋部批准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体能标准》[37]。
自2011年新颁布《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科目》中不再出现“军事体育学”。军事体育理论发展可谓进入新阶段。一是在学术著作方面:林建棣和包瀛春(2013)[38]、李之文(2014)[39]均发表论著。二是在学术论文方面:张翔(2011)构建军事体育学学科体系和探析建设途径[40];在新形势下,柯杰兵(2013)认为有必要在军事训练学下设自设军事体育学二级学科[41];刘德佩(2013、2014)再次讨论军事体育的概念和特征、分析军事体育的基本理论以及明确几点对军事体育的认识误区[42-44];林建棣等(2014、2015)明确目前军事体育学学科建设的挑战与方向,并提出推进军事体育训练改革和发展新态势[45-47];黄为根、韩枫(2016)再次探讨军事体育概念[4,48];黄静冉(2017)研究军事体育训练评价体系优化方法[49]。三是在学术会议方面:2011年黄为根[50]、刘卫忠[51]和李华军[52]等均在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讨论过军事体育话题;刘显毓[53]、孙佳佳[54]和常敏[55]等均在“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国际会议上表关于军事体育话题的讨论。
《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的对话》中林毅夫教授对于理论与经验的看法是:“现有的理论是过去的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需要通过历史经验检查才能知道那些理论是可以暂时接受的,那些理论是可以暂时舍弃的,所以我们必须给予历史经验足够的重视。”他的看法与老师在课上给我们总结的关于经验与理论的看法是相似的。老师和我们在课上探讨的关于理论与经验的看法得出的结论是:契合性与错位性。并且在处理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得出的结论是:既要尊崇契合性,又要尊崇错位性。
第五阶段(2011至今):军事体育研究发展的新时期。
此期间有三件标志性事件值得一提:一是,2011年新修订学科目录中,将军事学门类中原有“军事教育训练学(含:军事体育学)二级学科从“军队指挥学”一级学科中脱离出来,升级为“军事训练学”一级学科,其下拟设的3个二级学科中不再含“军事体育学”这一学科名称[40]。但是,按照新管理办法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的单位,可在目录外自设二级学科[56];二是,2014年12月四总部颁布《军事体育训练改革发展纲要(2015-2020)》;三是,2015年2月总参谋部颁布《军事体育训练与考核大纲(试训纲目)》以及制定了《军事体育训练教程》。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军事体育的理论研究始终围绕着其实践活动开展的,两者相互交织发展。从最基本的称谓变化“国防体育——军事体育(体能训练)——军事体育训练”就可以看出军事体育的理论在不断丰富。
3研究评述与展望
3.1 评述
第四阶段(1999-2011):军事体育研究发展的高速发展期。
从学科建设的外在建制可以看出:
第一,规范学科培养计划方面的挑战。自2011年军事体育学不再列为是新版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二级学科,加之军队院校教育战略从学历教育转向任职教育,这些均从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科发展。
第二,科研人才建设方面的挑战。一是科研人员年龄结构发展不均衡,出现断层现象;二是科研人员分配不均衡,大部分集中于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少有一般体育院校、军事院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长期进行军事体育研究。
第三,学术交流平台的单调性。一是目前绝大部分军事体育的科研成果几乎都发表在军事体育学报上,发表在核心类期刊上的论文寥寥无几。军事体育学报的影响力与军事类和体育类核心期刊相比,仍旧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在著名国际会议、国内体育会议中关于军事体育的讨论仍旧凤毛麟角。
从学科建设的内在建制可以看出:
第一, 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不足,研究方向不明晰。尽管有专家出版过关于军事体育的论著,但是少有系统对军事体育学进行分析,明确军事体育学下的细分研究方向。
第二, 科研成果溢出效应和部队实战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关于军事体育理论研究成果在指导军事体育训练、军事体育管理等实践活动上还存在力不从心的问题。更多时候是军事体育实践活动倒逼军事体育科研发展。随着新时期军队实战化需求对军事体育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展望
第一, 坚持使命目标导向的原则。始终牢记军事体育的根本目的,紧紧围绕军事体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学科建设。这是军事体育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的根本价值所在。
第二, 协调统筹发展内外建制。一是努力完善学科内在建制。包括明晰军事体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以及相对稳定研究方向;优化军事体育的课程体系;积极申报争取科研基金项目等等。二是积极推动外在建制。包括在军事训练学或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积极申报军事体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积极开展军事体育的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军事体育学报专刊的影响力等等。
第三, 牢牢抓住人才这一关键。军事体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均离不开人这一关键因素。一是可以利用现有院校培养相关人才;二是直接利用现有科研人力资源。比如在总部下达的任务课题组中可吸引体育学、管理学、生物医学等其他领域中优秀科研工作者加入科研团队。
[参 考 文 献 ]
[1]《军队军事体育训练改革研究论证》课题组.关于推进我军军事体育训练改革的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2015,34(01):23-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Z].19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Z].2011.
[4]黄为根,林建棣.对“军事体育”概念的再探析[J].军事体育学报,2016,35(04):10-12+79.
[5]刘小强.高等教育学学科分析:学科学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07):72-77.
[6]高思垚,唐嘉岭. 基于知识图谱的体育舞蹈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8):127-131.
[7]倪宏强.关于新形势下军人体能训练与军事体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01):1-4.
[8]殷沈琴,张计龙,任磊.基于关键词共现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热点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9(04):25-30+38.
[9]刘德佩.军事体育的由来与军事体育的概念[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03):1-4.
[10]胡移山.新中国军事体育工作初探[J].体育文史,2001(04):26-27.
[11]刘德佩.军事体育的由来与军事体育的概念[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03):1-4.
[12]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BD%E9%99%85%E5%86%9B%E4%BA%8B%E4%BD%93%E8%82%B2%E7%90%86%E4%BA%8B%E4%BC%9A/1704423.2018.4.20
[13]军事体育训练中的安全卫生保障[J].人民军医,1977(08):17-19.
[14]刘甫,曹福顺.论商代的军事体育[J].山东体育科技,1987(02):1-3.
[15]林建棣,刘明舫,白深圳.某些军事体育项目的血乳酸变化探讨[J].体育科学,1990(01):58-60+95.
[16]马巍然.论军队体育和军事体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体育科技,1994(09):13-15+48.
[17]王文胜.军事与体育训练科学化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18]林建棣主编.部队基层体育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19]李之文,陈孝平主编.军事体育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20]林建棣,陈南生.论军队体育训练与研究的科学化——军队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一[J].体育学刊,1996(02):123-125.
[21]陈南生,林建棣.军队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体育学刊,1997(04):123-124+101.
[22]刘德佩.军事体育——体育科学中一个亟待投入的研究领域[J].福建体育科技,1997(01):21-22.
[23]林建棣,陈南生.论军队体育科学研究的设计方法[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1997(01):37-45.
[24]陈孝平.对在“军事学”学科门类中增设“军事体育学”专业必要性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1997(01):15-18.
[25]刘德佩.军事体育学——我国体育科学体系中一个亟待开拓的新学科[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1997:1.
[26]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3.
[27]林建棣.中国军人体质体能与战斗力研究[G].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2,6.
[28]于庆金,林建棣.新时期军事体育教育深层次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2
[29]林建棣.军事体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10-20.
[30]吴铨叙.军事训练学 [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3,1.
[31]刘德佩等.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史研究 [A].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6 年)[G]. 人民出版社,2007.
[32]林建棣,黎维修,邹承英,陈南生,王蓉.军事体育的理论建设与体系构筑之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02):35-39.
[33]刘德佩.军事体育的由来与军事体育的概念[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03):1-4.
[34]郑 洲.我军体育训练发展概况研究[D].解放军体育学院.2000.
[35]李 明.论军事体育的发展趋势[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01):5-7.
[36]袁 俊,李大富.论军事体育学的学科属性[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29(03):71-74.
[37]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体能标准[S].2006.
[38]林建棣,包瀛春 .军事体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39]李之文.军事体育理论[M].北京: 军事谊文出版社,2014.
[40]张 翔.军事体育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建设途径探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30(02):80-81.
[41]柯杰兵,肖庚庆,吴倩倩,陈啸.在军事训练学下自设军事体育学二级学科的必要性论证[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3,32(01):41-44.
[42]刘德佩.论军事体育的概念及其特征[J].军事体育学报,2013,32(03):35-38.
[43]刘德佩.军事体育学的基本理论[J].军事体育学报,2013,32(04):36-40.
[44]刘德佩.当前我们对军事体育认识的几个误区[J].军事体育学报,2014,33(03):5-9.
[45]林建棣.军事体育学科建设的挑战和方向——以特种作战学院为例[J].军事体育学报,2014,33(04):18-21.
[46]《军队军事体育训练改革研究论证》课题组.关于推进我军军事体育训练改革的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2015,34(01):23-28.
[47]林建棣.军事体育训练改革与发展的新态势[J].军事体育学报,2015,34(02):26-29.
[48]韩 枫.探析“军事体育”的概念[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7):227-228.
[49]黄静冉,陈小春.军事体育训练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法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2017,36(02):1-3.
[50]黄为根. 军事体育市场开发:概况、瓶颈和前景[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1:2.
[51]刘卫忠. 北约部队军人作战体能研究及对我军军事体育研究的启示[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1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1:2.
[52]李军华. 我军与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的合作历程及意义[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1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1:1.
[53]刘显毓.江西省普通高校国防生军事体育教学现状分析[A].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Proceedings of the 2011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ESE 2011 V2)[C].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2011:3.
[54]孙佳佳. “进门槛效应”:国防生军事体育教学[A].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Proceedings of the 2011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ESE 2011 V4)[C].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2011:4.
[55]常 敏.部队体能训练损伤调查及心理因素分析[A].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Lecture Notes in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ociety Management (ICPESM2011 2011 V2)[C].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2011:3.
[5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Z].2009.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3130(2019)02-0070-07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上海市学校体育科研青年项目(HJTY-2018-D16)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 ]2019—01—10
[作者简介 ]严文华,男,安徽池州人,助教,研究方向:军事国防教育与体育教育。
doi :10 .3969 /j .issn .2096-3130 .2019 .02 .015
(责任编辑:胡乔)
标签:军事体育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理论研究论文; 评述与展望论文;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体育部论文; 湖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