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江苏无锡 214187)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真菌感染影响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其与疾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我院ICU收治患者中选取104例进行研究,以血液培养结果为依据,将其分成参照组(28例)、真菌组(26例)、细菌组(32例)、真菌合并细菌组(18例),比较四组在PCT水平上的差异,并分析PCT水平与疾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相比于参照组、细菌组,真菌组、真菌合并细菌组的PCT水平更高(P<0.05),而这两组的PCT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真菌组中各检出真菌的PC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真菌组病情控制良好者PCT水平低于死亡者(P<0.05)。结论:按照患者感染症状,并与其PCT水平相结合,可有效控制真菌感染疾病。
【关键词】真菌感染;降钙素原;水平差异;预后
【中图分类号】R446.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6-0182-02
伴随临床中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真菌感染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增加。PCT水平在病情预测上具备显著价值[1]。本文主要探究不同真菌感染影响下PCT水平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其与疾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0年我院ICU病房收治104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54例,女50例,年龄介于28~81岁,平均年龄为(68.77±3.73)岁。所选患者均抽取静脉血,并送检培养,以血液培养结果为依据,将其分成参照组(28例)、真菌组(26例)、细菌组(32例)、真菌合并细菌组(18例),四组临床基本资料数据无明显差异,可比。
1.2 方法
鉴别真菌类型:在无菌条件下,所选患者均抽取10ml血液,通过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鉴别致病菌种类。真菌感染患者血样放置在培养皿中通过微生物培养仪培养,当培养出菌丝后,将其向萨布罗平板中转接,将培养箱温度设置为25℃,继续培养1~2天,针对始终未出现菌丝的血液可延长培养时间(15天),最后通过真菌鉴定系统鉴定真菌菌种。
检测PCT水平:收集每组3~5ml静脉血,以每分钟3500r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时间为3分钟,对上清液作留取处理,通过半定量免疫色谱法联合免疫荧光分析仪、试剂盒对四组PCT水平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涉及的计量资料均通过(x-±s)予以表示,t检验,计算值P<0.05时表明数据差异在统计学层面中存在意义。
2.结果
2.1 四组PCT水平比较
相比于参照组、细菌组,真菌组、真菌合并细菌组的PCT水平更高(P<0.05),而这两组的PCT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不同真菌的PCT水平分析
真菌组中各个检出真菌的PC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真菌感染在长期卧床、大量使用抑制剂、抵抗力低下等患者中较为多见,且通常会伴有细菌感染,患者受到双重感染的影响给治疗增加了难度[2]。因真菌感染与细菌感染在早期特征上存在相似性,所以容易出现误诊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真菌感染导致的死亡例数[3]。
人体处于正常状态下,血清PCT水平小于0.1ng/ml,而如果机体受到严重感染,PCT水平则会明显提升[4]。有研究指出,机体在外毒素、细菌内、其他炎症因子的作用下受到刺激,进而出现PCT。而部分休克患者、急性烧伤患者、肿瘤患者等也会出现PCT水平提升的现象,这就说明PCT水平提升并非仅由细菌感染而导致[5-6]。PCT水平是炎症反应程度的体现。据相关研究表明,将大剂量的PCT向脓毒症模型小鼠注入之后,增加了小鼠病死概率,而抗体注射之后取得相反结果,说明PCT在炎症反应中有一定参与能力[7]。马晓薇,罗永艾[8]研究认为,只有机体处于全身性急性感染状态下,PCT水平才提升;如果机体处于局部感染或慢性感染状态下,PCT水平上升幅度则比较小。另外,在大型外科手术后1~4天之内,患者PCT水平也会出现提升现象[9]。
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真菌组、真菌合并细菌组在PCT水平上比参照组、细菌组高,说明PCT可对真菌、细菌两种感染进行鉴别。虽然细菌组PCT水平也有所提升,但上升幅度低于真菌组。同时,不同真菌感染的PCT水平无显著差异。另外,PCT水平与预后情况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与薛坚,王晓红,李奇等[10]研究结果一致。
4.结语
综上所述,按照患者感染症状,并与其PCT水平相结合,可有效控制真菌感染疾病。
【参考文献】
[1]汪国庆.降钙素原对感染性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2(13):1908-1909.
[2]魏万昆,万程彬,张毅等.不同真菌感染对降钙素原的差异与疾病预后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09):1937-1939.
[3]于歆,马新华,艾宇航等.血清降钙素原在免疫受损危重患者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 2(06):477-483.
[4]吴皖,陈俊清,吴赛君等.不同真菌感染血清降钙素原的水平差异与疾病预后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 2(09):2332-2334.
[5]邓林锋,刘晓峰,陈雪礼等.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血流感染中的临床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6,2(01):34-37,47.
[6]牛毅.降钙素原在重症监护患者细菌感染的预后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18):5252-5253.
[7]阎萍,王萍,刘丰源等.血清降钙素原联合血培养对重症医学科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的早期预测价值[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5,2(03):134-137.
[8]马晓薇,罗永艾.降钙素原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05):904-906.
[9]文艳,刘爱胜,张勇等.ICU 危重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血清中降钙素原和(1,3)-β-D 葡聚糖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5,3(02):120-122.
[10]薛坚,王晓红,李奇等.降钙素原在重症监护室血流感染患者鉴别菌种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 1(01):274-276.
论文作者:周婷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6
标签:真菌论文; 水平论文; 细菌论文; 患者论文; 差异论文; 血清论文; 疾病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