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眠症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分析论文_徐松

关于失眠症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分析论文_徐松

摘要:近年,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各领域竞争的日渐加剧,以及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患失眠症人数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在,这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既往研究文献,就此病的病因病机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失眠症;病因;病机

失眠症实际就是睡眠出现障碍,或者是难以维持正常睡眠的一种情况;如果睡眠质量难以满足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那么便会对其健康、生活造成影响;轻者会出现难以入睡的情况,或是多梦易醒、睡眠表浅、醒后难以再寐,重者可出现彻夜难眠的状况[1]。在中医中,此病属于“不寐”范畴,大多由于脏腑相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所引起。本文就此病病因病机的当前研究进展作一探讨。

1.失眠症病因病机的现代医学研究

1.1病因

(1)遗传因素。有研究[2]以120例慢性失眠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失眠病史,且用多导睡眠记录仪进行评估,与对照组就家庭成员失眠基础发病率进行对比,结果得知,在原发性失眠患者(51例)中,有家族性失眠现象的占71.6%,其中,母亲最易相子代遗传失眠的亲属。(2)环境因素。有学者[3]指出,如下因素均会引发失眠症:卧具不适、噪声、睡眠环境改变、温度异常及强光等。(3)生活习惯。有报道指出,在由不良睡眠卫生习惯所造成的失眠当中,最为常见的是饮咖啡、吸烟、睡前饮茶等。(4)精神因素。失眠患者经常会伴有一些精神病理症状,如抑郁、焦虑等。如果有着较差的睡眠质量,通常会出现心身症状加重的情况,而其加重又会反过来影响睡眠质量,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有研究[4]指出,失眠症患者除了存在比较严重的焦虑、紧张症状外,其在抑郁水平上也较睡眠正常组偏高。

1.2与睡眠有关的神经生理机制

(1)中枢神经结构及生理作用。有研究[5]认为,睡眠并非觉醒的单纯终结,而是中枢神经系统内节律性、主动的过程,此节律是自我维持的(与自然界的昼夜交替相独立),其中,在睡眠机制的特殊神经结构当中有所参与的有孤束核、大脑皮质、交叉上核、丘脑等。现阶段。另有学者[6]认为,觉醒、睡眠实为中枢神经系统主动活动的主要结果,借助生物钟,将睡眠诱导区、觉醒诱导区有周期性的开启,使上行的激活系统、抑制系统借助特殊的神经递质,抑制或者易化大脑皮层,从而引发睡眠障碍。(2)与睡眠有关的递质。有研究[7]指出,多巴胺是一种促醒物质,而去甲肾上腺素与快速眼动睡觉有关,5-羟色胺与慢波睡眠有关。还有学者指出,褪黑激素所具有的催眠作用,与其能够加速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下丘脑)的大量分泌相关。

2.失眠症病因病机的中医学研究

2.1不寐的病因分析

(1)外感六淫。古医家都注重外感邪气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提出许多可作用于人体的因素,如湿、燥、火、风、寒、暑等,并指出此类因素能诱发疾病,且还会对睡眠造成影响[8]。如医著《素问·太阴阳明论》记载道:“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喘呼也”。从中可知,外感六淫对人体造成侵袭,可引起失眠,其中,最多见的是暑热、风寒等。(2)内伤情志。医书《景岳全书·不寐》记载道:“神安则寐,神不安则难寐”。伴随当今人们生活压力的日渐增大,人之情绪易浮动,且易烦躁,大起大落,此些均能诱发失眠[9]。在当前社会当中,情志致病已成为诱发失眠的典型诱因。(3)饮食不节。医学著作《素问·逆调论》指出:“胃不和,可致卧不安”。即经脉气逆之,使胃气难以下行,终不得安卧,引其失眠。(4)久病不寐。医著《伤寒论》曰:“少阴不得眠”、“伤寒不得眠”。另有《金匮要略》中记载:“虚劳虚烦难入眠……”。翻阅古籍得知,与失眠证有关联的疾病为热病、虚劳等,病位多为脏器,如心、肝、脾等[1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不寐的病机

(1)阳不入阴,营卫不和。医著《灵枢·寒热病》记载:“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阳气盛而瞋目,阴气盛则瞑目”[11]。无论是哪一种因素造成阳气失常,阴阳跷脉而不平衡,均可致失眠。(2)脏腑损伤。古代医者将脏腑损伤人为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而主要脏腑为肾、胃、心、肝等。医著《素问·病能》记载道:“人有卧而难安睡,多由脏伤所致,精有所之寄,可安”[12]。由此可知,脏腑损伤是引起不寐的常见病机。(3)气血亏虚。在人体脏腑各类功能活动当中,气血津液为其物质基础,当出现气血亏虚情况时,会抑制或损伤脏腑功能,不寐乃发。古书《景岳全书·不寐》记载道:“劳倦思虚甚,可使血液耗亡,神魂不在,终致不眠”[13]。过度的思虑,可造成思不遂,造成气结、气滞,神魂无依托,致使不寐发生。

3.小结

综上,汇总上述文献可知,失眠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其会使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有研究尽管对此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仍有不足的地方,如现代医学理论难以为此病治疗提供定性、定位依据,使得此病治疗缺乏针对性方案。而在中医层面,有关其病理机理方面的研究,缺乏创新之处,多为古书之记载,未能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因此,尽管现代医学以及传统医学对失眠症已有深入研究,成果丰富,但许多较难满足实际临床需要,需持续创新与优化。

参考文献:

[1]张颖, 吴旭东. 失眠症因素分析与对策[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025(5):12-14.

[2]牛桂英. 骨折患者失眠症原因100例分析及护理[J]. 实践医学杂志, 2017, 014(001):38-39.

[3]李融, 蔡志强, 侯钢, 等. 失眠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6, 11(5):530-531.

[4]刘伊玲. 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失眠症状、原因及护理干预[J]. 卫生职业教育,2017, 024(2):138-139.

[5]柳群方, 郭军, 魏月玲. 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7, 13(3):296-297.

[6]孙阳, 曹贵方, 毕晓霞, 等. 失眠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7, 17(1):22-24.

[7]滕晶. 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J]. 中医研究, 2018, 21(5):1-3.

[8]高东升, 程志清. 中医历代医家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J]. 吉林中医药, 2018, 029(001):84-85.

[9]李桂侠, 王处渊, 周璇梓. 中医对失眠症病因病机的认识[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8, 11(3):183-188.

[10]刘英杰, 齐向华. 从情志伏邪理论探讨失眠症的病因病机[J]. 湖南中医杂志, 2017, 30(10):124-125.

[11]张云静, 张箫月, 杨云霜, 等. 疏调平衡针刺法治疗慢性失眠症的理论研究[J]. 光明中医, 2016, 31(12):1716-1718.

[12]孙志慧, 吴明华.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017(4):21-22.

[13]景兴文, 陈维, 吴丽娟. 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7, 03(8):320-321.

徐松

出生年月:1992.08.15

性别:女

民族:韩国人

籍贯(精确到市):韩国,首尔

当前职务:研究生

当前职称:研究生

学历:在学硕士

研究方向:中医认为失眠症的病因病机

作者单位全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

单位所在地(精确到市):上海市

单位所在地邮编:200071

论文作者:徐松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20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2

标签:;  ;  ;  ;  ;  ;  ;  ;  

关于失眠症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分析论文_徐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