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响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正在加速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步伐,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从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出发,就会失去手段,失去群众,失去阵地,失去优势。本文着重从信息经济学和信息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剖析信息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的挑战与影响,进而对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换,提出具体对策。
一、信息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进行什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着重研究的是第二个层面,即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问题。
1.信息不对称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主客体不平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单向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般是自上而下垂直传输的,最通行的做法是一个人在台上讲,多数人在台下听;二是统一性。教育对象不能自主选择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时间、地点和教员,往往形成上下各级“一般粗”,各类人员“一刀切”;三是封闭性。教育活动基本是在行政建制单位内,按照上级机关的统一计划分别进行;四是不平等性。我讲你听的灌输方式,使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教育对象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信息经济学认为,市场交易双方在信息占有上的不平等、不对称,是市场运作失灵、主体行为失范的根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地位的不平等,实际上也是由教育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决定的。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居于信息优势地位,而教育对象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具体表现为:其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位势差。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一种自上而下、单向垂直的信息传输方式。教育者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源、信息传输时机、传输渠道以及教育内容信息的选择;其二,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信息的时间差。自上而下、单向垂直的信息传输是通过逐级传输即层级式传输实现的,不同层级的信息接收有一定的时间差。有时信息传输到最末一个环节即基层单位时,已经时过境迁,教育作用大大减弱。其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信息的数量差。由于教育者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源和信息选择,加之信息传输渠道的单一和狭窄,信息在逐级传输过程中的自然流失和人为流失,使得教育者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量,相对于教育对象来说占有明显的优势。总之,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占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教育者的单向灌输,教育对象才能获取信息,教育对象明显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2.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息优势的丧失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革命,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垄断地位。具体而言:
第一,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可共享的公共信息源。互联网上的信息无所不包,思想政治信息也是应有尽有。各大综合网站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发布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新闻,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书刊、电子图书馆、电子论坛异军突起,使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思想观点、社会思潮得以更为迅速、广泛的传播。网上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成为面向大众的公共信息源,任何人要想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信息传输的途径和时机都是几无可能的。
第二,国际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集报纸、广播、电视于一身,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使人与人之间广泛、迅速、便捷地交换信息成为可能。这种独特的优势对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促进了多种信息传播形式、信息传播渠道的竞争和融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教育对象现在每天都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获取大量的信息,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不仅不再是教育对象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影响力也大为减弱。
第三,互联网成为个人自由选择的广阔空间。任何人在网上可以浏览世界上任何一份上网的报纸或杂志,收听收看世界上任何一家电台、电视台的网上节目。用户可以登录到与网络相联的任何一台主机上与他人共享信息和资源。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传播形式的发展,使个人的信息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同时,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的个性观念得到张扬,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个人主要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价值取向选择信息。这样,不要说教育者很难占有教育对象所不了解的信息,即使有这种可能,也未必都能被教育对象所选择和接受。
第四,信息化正在推进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进程。电子政务逐步普及,政务公开渐成趋势,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披露越来越透明。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精神,重要文件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多的改变逐级传达的方式,而是通过各种媒体迅速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甚至做到同步传输。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不对称的体制性障碍也已经破除了。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条件下,教育者不再能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源及其传输,教育对象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二者之间的信息位势差、信息时间差和信息数量差被逐渐消除。在教育者失去了信息优势地位的情况下,是不是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用武之地了,甚至不再需要了呢?回答是否定的。信息化虽然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但却给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了全新的问题。
二、信息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的新问题
1.信息超载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经说过:“信息的丰富产生注意力的贫乏。”事实的确如此。信息化虽然打破了信息的人为垄断,但却带来了信息产业经济学所分析的信息超载,即信息的规模大大超过人的接受能力。现在人们不是为信息太少而焦虑;相反,却是为信息太多而无奈。可以预见,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超载的问题将会愈加突出。在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样存在信息超载的问题。君不见,每一次兴起理论学习的高潮时,各种辅导材料就铺天盖地而来,令人眼花缭乱。辅助资料过多过乱,就会使人们舍本逐末,冲淡或代替学习原著,既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影响对学习重点的科学把握和对精神实质的准确理解。
2.信息逆向选择问题。不仅如此,现实的信息空间还是一个良莠并存的世界。即健康信息和有害信息并存,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并存,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并存。在文化市场上,格调低下、内容庸俗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影视作品屡禁不绝,至于虽无重大问题但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精神文化产品更是到处泛滥。尤其是在互联网上,内容反动的宣传、不负责任的言论、不堪入目的网页等信息垃圾充斥其间。而且,越是虚假、有害的信息,发布者越注重宣传的技巧和包装,所以格外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更具有诱惑力。这样,一种常见的情况就发生了,即人们本来应当去选择那些健康的、真实的、有用的信息,但事实上却恰恰选择了有害的、虚假的、无用的信息,这种现象用信息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就是“逆向选择”。
综上所述,信息超载和信息的逆向选择揭示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对矛盾:一是信息多与少的矛盾。在网络时代,信息空间无限扩张,链接无穷无尽,信息趋于无限大。然而单个人的信息需求是特定的,一个人的信息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无限纷杂的信息海洋中寻找特定的有限信息,是一个力不能及的难题。二是信息好与坏的矛盾。信息世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好坏并存。个人直接需要的有限信息被大量的无用信息所裹挟。这就如同在信息的大海里捞针,难免非但没有捞到针,反而捞了一大堆垃圾。特别是那些精神毒品、次品,不仅不能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情操,振奋人们的精神;反而会腐蚀人们的思想,消磨人们的意志,毒化人们的心灵。由此可见,虽然信息化消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不对称,教育者不再能直接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教育对象也能自主地选择和获取信息,但与此同时又产生了信息超载和逆向选择的新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的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面对信息超载和逆向选择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使教育对象能够获取健康、有用的信息,抑制和消除虚假有害信息的影响?回答必然是:需要引导,需要教育。因而,在信息化条件下,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作用了,而是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不是不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而是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三、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换
在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和转换的基本取向是以信息网络为技术支撑,建立资源共享、平等交互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建设资源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现行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在各个基层建制单位内分别进行的,教育资源不能共享,因而教育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各单位领导重视的程度、具体的组织方法和基层政工干部的水平。一般来说,基层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和理论性较强的教育,由于缺乏对全局情况的宏观把握,占有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加之受到基层政工干部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时间精力的制约,所以教育效果好的并不很多,搞教育就是念念文件、读读报纸的不是少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打破行政建制的界限,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资源共享,这是转换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一个新思路。
构筑平等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一种平等、互动、开放和相对宽松的环境。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技术便捷的现代感,海量信息的吸引力,人际关系的平等和实时交互性,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信息交换平台。许多高等院校、企业和部队,将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向网络延伸,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弘扬主旋律的新阵地。他们的成功经验,一是面对信息时代高新技术的无孔不入,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产生的双重效应,不是采取“堵”的办法去封网,而是用“疏”的办法去建“网”,主动介入,积极引导;二是把本单位的局域网建成“网上家园”。设置融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围绕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主题讨论、专题聊天、网上访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网上与教育对象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从中了解网上论坛的动态,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脉搏,以正确的导向加以引导。
开展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要前提是熟悉教育对象,摸准人们的思想脉搏,搞清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由个性十分丰富的个人组成的。例如,部队的一个连或一个团,有干部、士官、义务兵等不同的对象,入伍时间有早有晚,个人经历各不相同;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很大,不同家庭的状况更是相差悬殊;官兵的文化水准参差不齐,兴趣爱好迥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所思所想,各自关注的重点,思考问题的角度,需要解决的问题,必然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下,几乎所有的教育都要落实到各个基层单位来进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基层政工干部头上,要真正做到反映不同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建立资源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之后,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教育对象加以适当的细分,分门别类,按照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时代,对于接受教育的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有效地组织和利用信息,而不是形式上拥有、收集或储存信息。正如经济学家夏皮罗和范里安在《信息规则》一书中所说的:“网络带给我们的新东西是控制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可获得的信息的总量。”特别是在信息超载和存在逆向选择的情况下,如何引导教育对象学会选择信息,而且自觉地选择健康有用的信息,抑制无用有害的信息,这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主要不是提供现成的信息,而是培养教育对象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教给教育对象在信息的海洋里搜寻信息的本领,即“大海捞针术”。此外,教育者还应该提高自身的信息整合能力,进而给教育对象提供新的思想和启迪。毫无疑义,所有这些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