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辽宁省抚顺市创建文明景观带写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抚顺市论文,辽宁省论文,人与论文,和谐发展论文,景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辽宁省抚顺市文明办与市交通局联手,开展了文明景观带创建工程,形成了以创建文明景观带为牵动,文化带、文明带、经济带、景观带共建的新格局。
文明景观带创建工程其主要内容是:以路带村,以村促路: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畅、洁、绿、美、安“五位一体”,经济、文化、景观相互协调、齐头并进。
活动中,抚顺市始终把思想道德建设寓于文明景观带建设之中,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丰富思想道德建设内涵,使思想教育与文明景观带创建活动相得益彰。在群众不理解的情况下,做群众思想工作、广泛深入发动,村镇党员干部冲在第一线,仅一年时间,景观带建设就初见成效,山绿了,水清了,村亮了,路平了。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了文明景观带建设不是搞形式,是真正为农民办的好事、实事。一些文明村创建工作滞后的村,由过去“要我文明”,变成了“我要文明”。在创建工作中农村各级干部率先垂范,千方百计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新宾县2004年村班子换届选举时,为群众搞创建谋发展的干部得到了群众大力支持和拥护,而那些不干事、干不好事的村干部都“下了岗”。文明景观带创建恰似一条纽带,拉近、和谐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解决了一些村镇干群关系紧张问题。农民群众说:街直了,路通了,事明了,气顺了。村干部说:文明村建设,既得到了农民夸奖又得到了上级颁奖,既赢得了民心又赢得了党心。现在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对文明景观带创建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文明景观带创建不是形象工程,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为使环境建设与人的文明进步相和谐,全市各县、乡镇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新“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办法,引导教育农民树立诚信意识,建立全新的道德观念和致富理念。市文明办协调相关部门广泛开展了“城乡共建”、“六进村”、“三下乡”、“三讲一树”、百村百场电影下乡巡回播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抚顺县各乡镇普遍组建了农民乐队、篮球队、秧歌队等“十支队伍”,常年活跃在村屯。
农民对创建文明景观带的评价是:地上有绿木花草,低头受熏陶;墙上有政策警句,抬头受教育;报里有先进人物,做人有榜样;牌上有村规民约,做事有标准。人们普遍感受到文明景观带沿线的村屯酗酒赌博的人少了,打架斗殴的人少了,想科学致富的人多了,讲文明的人多了。
在文明景观带建设中,抚顺市文明办以山、水、林、田、园、路作为文明村建设的大环境和依托,实施了“生态富民工程”。把重点放在建设优美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导入现代生态文化上。市各部门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把食用菌、山野菜以及乳品果品业、绿色粮食、无公害反季蔬菜等绿色、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各部门、县区还积极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采取植树造林、节柴改灶、山区综合开发等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现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6.8%。各村镇大力实施绿化、美化、种植观叶、观花、观果等观赏性庭院植物,效果十分明显:新宾县罗圈村在生态村建设中改造500亩林地,对整个街道、巷道、农户院落进行了绿化、美化,实现了一街一品,一户一样。春天一片花,夏天一片绿,秋天一片果,冬天一片白的自然美景给游人提供了全季候的旅游环境。抚顺县建成千亩生态园27个、百亩生态园56个、农业示范小区36个,初步形成了山上有木材、林下有野菜、药材、庭院有香菇、木耳的经济新格局。如今,盘活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环境资源已成为文明村建设的新时尚。
为在景观带建设中,既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又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文明景观带创建工程全面深化了农村精神文明村创建活动,实现了五个转变:由“单打独斗”,向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转变;由过去侧重抓精神、文化,向推动经济、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由过去“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由过去抓示范、选亮点,向整体联动,创建区域文明转变,并培养和发展了一大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