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口控制与社区建设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省论文,社区建设论文,人口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人口控制工作长期以来一直以宏观控制为主,由国家制定统一的人口政策和人口控制目标,逐级下达到省、地区、县、乡、村,主要依靠行政力量保证人口计划指标的完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控制工作的深化,宏观控制所考虑的整体环境与微观主体面临的生育环境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基层的自觉程度难以提高,基层的每一生育个体都有可能形成一种对策,所以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社区及其成员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解。
作为人口控制中观领域的社区(乡、村、企业)是宏观和微观相连接的区间,在乡、村、企业共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社区的凝聚力保证了社区事业的成功性。在社区层次上开展的计划生育活动,有利于逐步形成低生育率的环境。有效地抓住社区这一中间环节,充分发挥社区的参与功能,可以逐渐缩短国家和个体的距离,使横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障碍和矛盾得以缓解。通过身边的事实,让群众在感情上把计划生育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社区的控制职能使社区成员在生育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趋同性,使传统社区规范向现代化社区规范转化。
基于以上认识,1996年10月7日至13日,全国政协人口组由林佳楣委员带队组织了本次题为《人口控制与社区建设》的专题调查,旨在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社区网络建设情况的了解,在制定社区规划,掌握不同类型社区的核心特征,对社区建设与原有人口控制工作接轨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本次调查的地点选在山西省,该省地处太行山西侧,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山西省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存储量大,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和重化工基地。1995年末,全省总人口为3077.3万人,其中育龄妇女748.7万人,占总人口的25%。
调查组调查了晋中、阳泉、太原三个地区,榆次、和顺、昔阳三个县,听取省、地、县各级汇报17次,走访计生机构8个,乡卫生院4个,并走村入户与十余户农民进行了座谈。对山西省三类不同地区人口控制与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调查。山西省各级领导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计生网络的健全,计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老区人民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都给调查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为突出的是:榆次市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条件下,通过社区服务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妇幼保健相结合,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作为省级贫困县的和顺县把扶贫与计划生育工作紧密结合,因地制宜以多种方式开展“三结合”,走出了一条在贫困地区开展“三结合”工作的新路子,促进了社区内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阳泉市矿区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抓好人口管理,企业与社区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创造了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模式;昔阳县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计生保险等等,颇有成效,亦有经验。
一、山西省计划生育工作的概况
根据山西省统计局公报,1995年末山西省人口为3077.3万人。“八五”期间,全省共出生277.03万人,出生人数比原计划少32.17万人,年平均出生率由“七五”时期的21.60‰下降到“八五”时期的18.51‰,年均自然增长率由“七五”时期的15.16‰下降到“八五”时期的11.92‰,多孩生育率由“七五”时期的2.46下降到“八五”时期的更替水平以下。五年来,全省11个地市均圆满完成了年度人口计划和“八五”人口计划。1993年以来,山西省人口出生率一直稳定在全国第16位,工作进步很大,但生育水平仍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属计划生育的二类地区。
二、计划生育与社区妇幼保健工作相结合,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榆次市是晋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48万,是一个以城郊型农业和多元化工业为基础的现代化工贸城市。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4元。人口出生率由“七五”期末的16.8‰下降到“八五”期末的12‰,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0.8‰下降到7.7‰,计划生育率由83.3%上升到92.7%,圆满完成了“八五”期间的各项人口计划指标。目前计划生育工作已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正努力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两个转变。
榆次市在经济条件较好,人口控制工作已步入正轨的情况下,没有停步不前,而是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以社区建设为契机,从控制人口数量阶段迈向了提高人口素质的新阶段。
榆次市在做好计生工作的同时,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妇幼保健服务。遍及全市城乡的妇幼保健网络,广泛开展了妇女病普查防治,婚前检查、新法接生、母乳喂养、婴幼儿保健、早期儿童教育等多种服务,新法接生率已达到100%,有效地降低了孕产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消灭了新生儿破伤风,使妇女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98%,有力地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该市三湖村社区建设中,地区投资1万元开办了母婴学校,分期分批对孕产妇进行孕期营养与保健,孕情监护、围产期保健、婴儿被动操等方面的指导;投资建立了儿童发展早期活动中心、幼儿园,独生子女免费入园,入园率达100%;利用闭路电视开办广播电视人口学校,定期播放计生和致富信息,使95%以上的村民掌握了一项以上的实用致富技术。完善的社区建设,优质的社区服务有效地促进了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搞得好,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计划生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提高人口素质则离不开计生部门与妇幼保健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榆次市调查的过程中,调查组深刻地感受到,计划生育部门与妇幼保健部门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是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搞好社区服务的根本保证。据一位计生干部介绍说,地、市领导对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这一问题十分重视,一手抓计生,一手抓卫生,要求各负其责,加强配合,搞好协调,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难以协调的关系到他那里就迎刃而解了。事实证明,领导的重视程度、协调能力对于两部门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领导人认识不够,或协调不力,那么是否会影响到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呢?调查组带着这个问题与基层计生和妇保干部进行了座谈,答案是肯定的。一个计生干部十分激动的对我们说:“基层计生部门的工作实在是不好做,老百姓一时理解不了,骂我们干的是断子绝孙的活。为了使群众理解我们,必须还得做一些服务性工作,比如妇女病的检查,防治、围绕孕前型管理做一些查孕查病工作,计生站有的医生技术好,上门服务态度好,群众也愿意在这儿查病分娩。这样与群众建立起了感情,计生工作也好做了。目前有许多问题需要澄清,比如,基层计生服务站可不可以连带做一些妇幼保健工作?计生站应该具备怎样的服务条件?上岗人员应具备怎样的水平?考核发证机关是谁?这些问题,希望及早明确。”带着同样的问题,我们与一位妇幼保健工作者进行了交谈,他认为,目前的一些计生服务站的设施配备、操作规程的确达不到国家的有关规定,有些医护人员的素质也较低,该用的药不用,该打的针不打,手术并发症的比率还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接受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性。当谈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时,计生干部与妇保人员的答案却是不谋而合的,他们都认为,计划生育工作与妇幼卫生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服务对象、服务手段、工作性质上都有相似之处。目前由于体制的原因,工作中的确有重复或不够协调的地方。各部门应在当地党和政府的协调下,以大局为重,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县级以下计生指导站与妇保站可否考虑合并,成立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开展计生管理、宣传教育、婚前检查、孕产期保健、母乳喂养、产后随防、避孕指导等服务工作。在目前情况下,各部门应本着对孩子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加强配合,共同为计划生育工作和妇女儿童的健康做出贡献。国家已经出台的计生和妇幼保健方面的政策法规,各地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体制未理顺前由主要领导搞好协调,明确部门职责、义务和权力,对开展计生和妇幼保健工作的机构应具备怎样的工作条件,上岗人员应达到怎样的水平等问题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三、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有机结合起来
10月9日,调查组来到了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中段的和顺县。和顺县是山西省50个贫困县之一,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差,但在计划生育工作方面却独具特色地因地制宜把扶贫与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
山西省开展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推广,不搞“一刀切”和一个模式,防止一哄而起而又一哄而散。他们针对各地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在政策制定、载体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顺县李阳镇三奇村种兔场,是利用集体经济逐步壮大的优势,通过集体供贷,群众集资入股等方式办起来的,集体饲养种兔,优先供给计划生育户饲养,由集体统一收购出售。通过群众集资入股这种方式,既确保了资金的到期回收、滚动发展,又促进了计划生育户脱贫致富,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查组认为,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是在贫困地区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正确之路、必由之路,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涉及到载体建设和资金、技术投入两大方面。在载体建设上山西的有关经验值得推广,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只要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控制人口的结合点,都可以作为载体。在资金技术投入方面,重视增加科技含量,将科学技术与扶贫资金、项目配套投入,一边培训技术,培养人才,一边投入资金,保证有限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
关于扶贫与计生相结合工作的考核,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具体的工作由涉农部门来做,计生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在扶贫与计生相结合的工作中穿针引线,铺路搭桥,提供信息,搞好服务。计生部门应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资金的投入、回收,项目的管理、考核。调查组认为,“三结合”作为一种工作思路,真正体现了实行计划生育,造福人民的宗旨,也是毛泽东同志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经济、社会、人口的协调发展是计划生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而决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人口计划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三结合”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群众,帮助计生户率先脱贫致富,使“少生快富”从理论上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中的收益,解除一些群众因实行计划生育而带来了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通过帮扶计生户的示范作用,逐步使计划生育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各级党政领导应把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的工作提高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来理解,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九五”期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目前,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在各地开展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工作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当地领导的认识,如何把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避免使此项工作因领导者的认识不同而产生差别,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开展计生保险,解除后顾之忧
山西省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老边穷地区较多,118个县(市区)中有50个贫困县,其中有31个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由于经济发展较慢,群众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实行计划生育的确存在后顾之忧。针对这种情况,山西省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兴办计划生育系列保险,主要险种包括:双女户养老保险、独生子女“两全”保险、独生子女婚嫁金保险和节育手术安全保险等。目前,全省计划生育保险投保人数累计已达86万人,投保金额达9600万元。山西省为了把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搞好,促进计生工作的更好开展,主要采取了三种作法,一是由计生协组成保险代办所开展日常工作,保险公司负责业务指导;二是由计生协与保险公司联合组成保险代办所,开展保险业务活动;三是由计生协做好社会宣传工作,组织动员育龄夫妇积极参加投保,保险公司负责具体的保险业务。山西省的实践证明,成立计划生育保险代办所便于操作,便于管理,便于扩大业务,采取这种办法,计生部门有积极性,育龄群众有积极性,保险部门也有积极性。昔阳县充分利用集体经济壮大的优势,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共收取保金43万元,参保人数达到3000余人。大寨乡大寨村不忘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忘为家乡做出贡献的老同志,60岁以上的老人按时发放养老金,同时为双女户父母投了养老保险,育龄夫妇负担小收益大,解除了广大计生户的后顾之忧。调查组认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基层解决保金筹措渠道问题,可考虑把部门计划外生育费用于计划生育系列保险,这样既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使计生家庭得到实惠;又可以加大基层对计划生育的投入,有利于“三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和“三结合”工作的开展。
五、加强企业与社区配合,管好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是处于一定方向下持续移动的人口。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趋于弱化,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多,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改变家庭长久居住地的流动人口。他们流动的时间有长有短,空间上有远有近,其基本目的是为了谋生和就业。
应该充分肯定的是,流动人口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过度城市化现象的日趋严重,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准确把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重点、难点,调查组特地来到了地处矿山的阳泉市。
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侧太行山腹地,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阳泉矿务局所在地。阳泉市总人口为123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投入和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开发利用,阳泉市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最高时曾达10万多人。阳泉矿区总人口207509人,而流动人口就占到矿区总人口的12%。流动人口的基本特点是年龄结构轻,文化程度低,适应能力强,构成复杂,居住分散且不稳定,流动比较频繁。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是摆在阳泉市以及阳泉矿务局领导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在阳泉市矿区管辖范围内,有十多个驻区单位,有国家部属企业、省属企业,也有市属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不隶属于矿区,但上级在考核计生、治安、卫生、精神文明等工作时将矿区作为一个考核区。在这种条块交叉的情况下,阳泉市政府与阳泉矿务局采取了协调管理与依法行政并重,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双重管理的办法,走出了一条企业与社区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路子。
以块管理,就是由街道办事处牵头,驻地企业、工商所、派出所、居民区配合进行管理,凡属于本地区的人口,不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都要实行统一管理。如工商个体户,不论属流动人口的工商个体户,还是常住人口的工商个体户,都由工商局牵头,各所、科室配合管理。以条管理,就是由驻区单位主管部门牵头,属于矿务局范围内,不论是正式职工,还是农民协议工、包工队,不论是常住居民,还是流动人口,均由矿务局牵头,各矿配合管理。阳泉市沙坪街道办事处地处阳泉市西北郊,与周围六个农村相邻,居住人口34700人,其中临时居民5329人,管辖区域内有驻地单位13个,其中有大型煤矿阳泉矿务局一矿。沙坪街道办事处在人口控制与社区建设中与驻地企业紧密配合,做到了三个经常,即:经常召开联系会,沟通信息;经常交流工作方法,相互促进;经常通报人口动态,使统计数字不漏不重。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了街道办事处熟悉情况,工作深入的优势,对临时住户区经常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登记表,流动人口孕检登记表,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生育、节育和流动情况,真正做到了统一管理,跟踪管理。
阳泉矿务局一矿做为沙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驻地企业,共有职工14424人,其中流动人口794人,主要分布在五个职工家属临时居住区,包括了人在户在,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三种类型的流动人口。1987年以来矿区流动人口急剧上升,一些流动人员把煤矿临时居住区作为偷生、抢生、超生的“防空洞”,逃避政策约束。不仅违反国家生育政策、同时也给矿区的各项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矿区在继续深入搞好双职工计划生育的同时,在沙坪街道办事处的积极配合下,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进行了有效管理,阳泉矿务局一矿按照户在人在、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等三种类型,以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委员会和矿计划生育办公室为总枢纽,采取了纵横双向结合,网络式的管理办法,形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基本框架。在纵向管理方面,以矿属车间、队、班组为单位,做职工的计划生育工作;在横向方面,以职工家属临时居住区为单位,每个区设一名专职计生员,同时聘请两名职工家属,与街道办事处密切配合,做流动居住区人员的计划生育工作;对户在人不在的流动人口专门有两名计生员进行追踪计划生育管理。他们还实行了矿党、政、工、团、妇联齐抓共管,企业、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相互协作,做到了有点有面,分片负责,具体管理,从而形成了上下联网,条块结合的齐抓共管局面。
一种好的组织形式是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目前,如何使流动人口的管理手段更趋完善,是需要我们共同研究探讨的一项课题。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国营煤矿、市营煤矿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抓得较紧,而县营煤矿、私营煤矿及乡、村煤矿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基本上放任自流。有些煤矿领导认为,临时工的计生工作应由原籍负责,害怕流动人口劳动力因抓计划生育跑了,影响煤矿生产,因而,对流动人口既不验身份证、就业证,更不验计划生育证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可以预见,企业的职能将进一步趋于单化,针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调查组建议,中央应及早出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本着谁受益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的地盘谁管理的原则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而阳泉矿区把企业管理与矿区建设紧密结合的办法,克服了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的弊病,为在新形势下抓好流动人口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