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是党的“十五大”所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持续发展战略本身要求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而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剖析
要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弄清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目前我国学术界大多数学者都接受和赞同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布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给“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定义,即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但是,作为研究问题,还必须对这个定义作进一步的剖析。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这个定义中提出的“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不仅包含了上下两代人、前后多代人的持续发展的关系,而且也内在在包含了“当代人”内部的人与人的关系。因为作为全球性组织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所说的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当然不是只满足当代的某个人、某个集团、某个民族、某个地区、某个国家的需要,应当是满足当代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所有的人需要。要满足当代所有人的需要,就必须解决好当代人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要解决好当代人内部的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只有首先在解决好当代人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满足其发展需要的矛盾的基础上,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解决好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满足其发展需要的代际矛盾。当今世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中,依据“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含义的规定,不仅提出要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为后代人的发展留下良好的基础,而且指出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强调国内在解决环境问题上要注重各地区协调、进行综合治理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报告”所理解和规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不仅注重解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矛盾,而且也十分注重解决当代人内部的人与人之间满足其发展需要的矛盾。
其二,这个定义中所说的“能力”,其含义最为根本的就是指人类的实践能力。而人的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更包括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能力。因为在人口众多的现代,如果当代人不注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能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相反只能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从而造成诸如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等问题。由上分析可见,这个定义不仅看到了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要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在深层次上隐含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关键的思想。
二、精神文明建设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精神文明建设可塑造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在价值主体上,强调“类”与“群”的有机统一,这里所说的“类”与“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类”是指历时态(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所有人类的整体;“群”是指分别作为不同历史时代的前代人、当代人、后代人。从狭义上说,“类”是仅指共时态(包括当代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内)的所有人;“群”是指分别隶属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的集合体。可持续发展观在其价值主体上,既强调历时态下的“类”与“群”的有机统一,又重视共时态下的“类”与“群”的不可分。在注重当代人发展需要的同时,又把目光瞄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在强调当代人类整体需要的同时,又顾及当代不同群体的需要。在价值目标上,可持续发展观以追求社会的综合发展为目标。在这种新发展观看来,“发展”不再等同于“经济增长”,不单是追求国民收入的单一经济目标,而是涵盖着经济、资源、环境、人口四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观突破了那种把经济和技术增长作为社会发展充分内涵的传统观念,把社会发展理解为人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在价值评价上,可持续发展观念由以往“利已型”的评价模式转为“互利型”的评价模式。从广义上说,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利已型”的价值评价模式,是指以往的发展观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只注重强调自然对人类的意义,而忽视甚至无视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应当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过分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征服作用;与此相反,可持续发展观所主张的“互利型”价值评价模式,不仅看到自然对人类的意义,而且还看到人类的活动及其结果给自然所造成的影响,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共竟共生、协调发展。从狭义上说,即从人与人的关系看,“利已型”的价值评价模式,只以自己所处的一时一地的发展为评价标准,而无视他人他地、更无视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发展;与此相反,“互利型”的价值评价模式,不仅看到自己的发展,当下的发展,更看到人的发展、人类未来的发展。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这种社会价值观,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塑造。首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所强调的集体主义原则,就明确提出要坚持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有机统一。这就可以塑造可持续发展观在价值主体上所要求的“类”与“群”的关系。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要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强调社会物质文明与人的精神状态,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要同步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等等。这就可以塑造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综合价值目标体系。在我国,有的地方、有的单位只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严重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例子很多。比如,有的地方、有的单位片面追求物质文明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忘掉”,只把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的价值目标,从而无理性地向自然开战,乱采自然资源,其结果虽然带来了一时一地经济的片面发展,但却造成了一方受益,八方受害,一时受益,长久受损的恶果,从而影响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再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社会风尚,不仅可以塑造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人与人之间要遵循“互利型”的价值评价模式,而且这种注重先人(后代人)后己(当代人)的代际平等,也就内在地隐含了人与自然之间也要遵循“互利型”的价值评价标准。
第二,精神文明建设可建构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伦理道德观。首先,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包括代内人之间、代际人之间)的关系看,可持续发展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可持续发展观主张当代人在满足自身的需要时,不能威胁和危害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这就是说,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视野内,人们不任意去做“能做”和“想做”的事,而且应该以既不损害当代人的需要和利益,也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作为道德尺度,去做那些“应当”做的事。当代人、前代人在考虑自己的发展时,不能以先入为主、只顾眼前、不思未来、尽情而全力地去享受自然界所能给予的一切的道德观为标准,而应当以满足人类整体需要和个体需要相统一、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相统一、当代人需要与后代人需要相统一为道德标准,那种只以“已”(可以是个人、群体、当代人)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显然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悖的。这就要求当代人在谋求社会发展时,不仅要有所节制,更要给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创造并留下先进的生产力和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当然,那种要求当代人在考虑发展时,就一定要节衣缩食,为了后代人的发展而做苦行憎的观点,同样也是同可持续发展观相左的。这不仅是因为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处理好价值主体“类”与“群”关系的重要内容,还因为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是建立在前代人发展的基础上,没有前代人的发展,后代人的发展肯定要受到影响和制约。
其次,从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看,可持续发展观同样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严格地说,道德是人类社会内部的一种社会现象,仅就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征服、索取和占有本身本说,无所谓什么道德的问题。但是,如果从人类前后延续的角度、把人对自然的占有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确有道德问题。因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人的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所在。当代人、前代人若是无情的占有自然、消费掉从自然中所能获得的一切,而又没有有创造并留下使自然再生的能力,超前占有、消费、享受应属后代人的那份自然,那么当代人的这种占有征服自然的活动就是不道德的。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折射和反映。从这种意义上说,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具有浓厚道德色彩,可持续发展观很好地体现了道德的完满和健全,它不仅着眼于当代人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而且着眼于人类的未来,注重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平等等道德问题。
但是,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道德完满和健全,它还只是一种要求,只是一种理想客体。这种要求与理想何以变为现实?可以说在人们的思想觉悟还没有得到极大提高之前,特别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社会还存在不同利益主体的前提下,人类在对待自身需要满足的问题上,是难以出现性本善的。这就是说,适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观的形成,需要通过社会个体后天的道德践履和社会整体有意识的建构。对此,精神文明建设正可大有作为。因为我们所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中就包含了注重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要素。首先,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的内容看,它不仅十分注重倡导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及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而且强调倡导满足社会需要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可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既考虑到了当代人的需要与发展,也考虑到了后代人的需要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构和塑造的这种伦理道德,正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伦理道德观。其次,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的层次看,它主要包括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三个层次。通过全社会的道德建设,社会成员“三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会公德意识增强,不仅对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对于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比如,社会公德就包含着环境道德的重要内容,如果人们的环境道德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就不会去做那些有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有害人与人关系的“想做”和“能做”的事。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帮助人们确立人类整体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至上的原则,从而确立与协调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相适应的崭新的现代伦理道德观。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文化支持。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紧紧依靠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因为:首先,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很多问题只有依靠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发现。科学是把双刃剑,它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很多问题都是由教育和科学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水平又不是很高所造成的。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既带来了人类生产力和实践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也是人类的更大规模上向大自然宣战、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紧张的开始。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等问题,都是近代和当代科学发展所造成的。但是,这些问题的发现也是得益于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国曾经出现的砍树造田、毁林造田,虽然带来了一时的粮食产量的增加、农业的发展,但是却造成了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严重问题,从而给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造成威胁和损害。造成这一恶果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当时从事这一危害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人们,缺乏应有的科学知识,根本不知道自己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会给后代人发展造成什么有害影响,因而都满怀巨大热情向大自然宣战的。相反,现在人类所认识到的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很多因素,如人口剧增,无节制地开伐自然资源和能源、乱排乱放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等等,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目前还没有认识到的、需要将来的人类去认识的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其他因素,也只有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发现它。
其次,要真正解决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更离不开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不仅因为只有依靠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改变人们的社会发展观念,由只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单一型社会发展观转变为追求经济、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综合型社会可持续发展观,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保持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还因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解决影响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物质技术手段。无论是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节约,还是新资源、新能源特别是能够再生的新资源、新能源的寻找与开发,无论是环境问题的整治,还是人口问题的解决等,所需要的科学论证、技术设备,都必须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
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一样,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也需要人类自觉地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此正有用武之地。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也包括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等,这些都为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文化支持。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