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筠连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法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直接和间接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要进行情境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而阅读课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开展情境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情境教学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使世界通过形象进入到学生的意识中。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学生本身的自我运动。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从情境中进入课文内容产生心灵对话,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课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行语文新课标试验教材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景内容。情境教学讲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的特点被广泛运用,拓展了教学情景,遵循了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诸如多媒体之类的教学手段进行情景创设,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济南的冬天》,用多媒体播放收集的冬天的图片入手,引出文章作者一开始就拿北平、伦敦冬天的特点与济南对比,引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在许多人眼中冬天就是冷的、枯燥的代名词,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呢?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后,接下来就来体会作家老舍眼中济南的冬天,体会他笔下的一幅冬天的水墨画。从播放济南的地势,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了什么济南是一个宝地。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诸如多媒体之类的教学手段进行情景创设,为课堂教学提供形象逼真的环境,鲜活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在表演创设和体会情境是情境教学中常见的方法,学生对此也是兴致盎然。表演有两种,一是扮演角色,二是进入角色。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风筝》中的小兄弟其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物,文章对小兄弟对风筝的入迷情态的描写使人想到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但这种情态在小兄弟因风筝被作者毁坏的“惊惶”、“绝望”的痛苦中荡然无存。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并比比谁表演得更好,这样学生的兴致一起充满活力,课堂气氛随即热闹起来,更能理解弟弟对哥哥的怕,哥哥对弟弟的“爱”。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随着年龄的升高,直观手段逐渐减少,单纯运用语言描述带入情境增多,教师用语言描述情境,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例如教师用语言讲述: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学生们感受到教师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自主地进入思考话语中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会迫不及待地要去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古人所说的“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即“陶情冶性”。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感染性、强化性的辅助认知功能。语文课本来是中学里一门应用最广泛、内容最丰富、情节最有趣的课,语文却没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究其原因是语文教学出了问题,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在关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因受中考的影响,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解题技巧的传授。不重视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角色的扮演或是实物的演示,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教师应该通过优化情境,学生在审美的乐趣中,获得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启迪,引导学生用他们的眼睛去凝望,用他们的耳朵去倾听,用他们的心灵去体验唤醒学生的情感与智慧。语文课充满活力,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能使他们积极上进乐观求知。
论文作者:陈梅 李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6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济南论文; 角色论文; 形象论文; 冬天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