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羽[1]2002年在《花后灌水对两种筋型小麦品种品质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于1999~2000年度和2000~2001年度,在全生育期控水条件下,选用强筋型和弱筋型两个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对开花后不同水分处理对其品质、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开花后不同水分处理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表现为,开花后只灌1水,以处理7d和处理28d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开花后灌水次数增加则蛋白质含量下降。开花后灌1水,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随灌水时间后移逐渐降低;所有灌水处理的醇溶蛋白含量均低于CK,花后灌1水各处理的麦谷蛋白含量均较高。两品种湿面筋含量均以CK和处理21d较高,以灌4次水的处理含量最低。沉降值的反应趋势与湿面筋基本一致。两种筋型小麦品种开花后不同灌水处理除对豫麦34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最大抗延伸性影响较大外,对两品种其他粉质仪和拉伸仪参数影响较小。而且,灌多水的处理与开花后灌1水处理、CK差异很大,开花后21天和28天灌水处理的多项品质指标都大于CK。不同水分处理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趋势表现为,开花后灌1次水,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抗延伸性、最大抗延伸性、拉伸面积等有随灌溉时间推迟而提高的趋势;开花后灌多次水,上述品质指标数值有随灌水次数增多而下降的趋势;弱化度、出粉率、延伸性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 2、在不同水分处理下,强筋型小麦品种豫麦34品质指标变异系数较大,其中,变异系数超过10%的品质指标有弱化度(122.8%)、面团稳定时间(44.8%)、面团形成时间(16.0%)和沉降值(12.1%), 彭羽:花后灌水对两种筋型小麦品种品质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其余品质指标变异系数都低于 8%,其中,最小的为吸水率门.8%人 其次为延仰性Q石%)和出粉率u石%人弱筋型小麦品种洛阳8刀6 各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都低于20%,其中,变异系数较人的品质指 标有沉降值门.7o入面团稳定时间门.6O人比值门.2OL 抗 延伸性门.3O人 较小的有吸水率门.0OL 出粉率门.90)和延 仲叮u.5%人 表明两种筋型小麦品种的出粉率、吸水率、延仰件、 湿面筋含量、蛋白质等品质指标与品种遗传特性关系密切,受外界 环境条件影响较小。 3、小麦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为,出粉率、软化度与多数 品质指标之间呈不显着或显着的负相关;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问、 评价值、抗延伸性、最大抗延伸性和拉伸面积分别与多数品质指标 之间呈不显着或显着正相关:而吸水率与多数品质指标之间在两种 筋型小麦品种表现相反,即在一品种中表现为正相关,而在另外一_品种中表现为负相关:沉降值、延伸性、湿面筋含量与多数品质指 标间相关性不显着。 4、冬小麦后期旗叶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均以开花期最高,之 后不断下降,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不同灌水处理下则有升有降。在 开花后灌 1次水的各处理中,花后 7大、14大灌水能减缓卜汁绿素含 :量、旗叶光合速率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则相对减少,开花后ZI天、 28大灌水,则导致旗叶叶绿素降解加快,光合速率下降迅速,而类__胡萝卜素含量则有增加趋势。花后灌水2次以上对提高旗叫汁绿素 含量和光合速率有较人的促进作用。两品种类胡萝卜素川dw绿索比他 均随直株哀老而逐渐提高,即仙花后灌水也仍呈现这种趋势。浴阳 8刀6开花朋旗叶光合速率大于豫麦34,之后则比豫麦柏下降迅速。 河南农业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5、花后灌II){/R,灌水推迟则产量降低,花后灌多次水,I“最 增加,而耗水量加大,水分利用率下降。品种豫麦34水分利用效率 较高,在节水灌溉--卜仍能获得高产;洛阳 8716水分利用效率低于豫 麦34,要获得较高产量,必须注意保持牛育后期的水分充足供应, 才能发挥其增产潜力。
郅娟娟[2]2010年在《水分和氮素形态耦合对两种筋型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及淀粉积累的影响》文中提出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我国小麦单产平均年增幅保持在3.78%,但愈发频繁的干旱等自然灾害时刻提醒着我们粮食生产的稳定丝毫不容松懈。水氮运筹是小麦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栽培措施,但在具体生产实践中水资源紧缺、氮肥污染环境、二者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并存。前人有关水氮耦合效应的研究多集中在氮肥用量、施用方式、施用时期与定量灌水次数的耦合下对小麦产量、蛋白质品质等的影响上,关于水分和氮素形态耦合对小麦旗叶衰老及淀粉积累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2008~2009年,以强筋小麦郑麦9023和弱筋小麦豫麦004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分和氮素形态对两种筋型小麦花后旗叶荧光特性、旗叶衰老特性、籽粒淀粉积累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水分和氮素形态对不同品种小麦灌浆中期旗叶荧光日变化、旗叶衰老相关酶、旗叶与籽粒碳代谢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淀粉及其组分含量及最终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等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2.水氮互作对郑麦9023旗叶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日变化的影响在个别时间存在互作效应。3.灌水能显着增加灌浆后期两种不同筋型小麦花后旗叶SOD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游离脯氨酸含量及灌浆末期MDA含量。但氮素形态及水氮互作效应则不尽相同。4.灌水能提高不同筋型小麦花后旗叶可溶性总糖及蔗糖含量峰值,并能增加灌浆中期旗叶可溶性总糖产生速率,延长郑麦004产糖高峰期,能加快不同筋型小麦灌浆前期籽粒可溶性总糖及蔗糖下降速率,并于灌浆后期增加强筋小麦和降低弱筋小麦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弱筋小麦蔗糖含量。5.增加灌水能有效提高两种筋型小麦灌浆不同时期旗叶SS活性、籽粒AGPP、SSS、GBSS活性;施铵态氮有利于提高灌浆不同时期郑麦9023旗叶SS活性、籽粒AGPP、SSS、GBSS活性,而对于郑麦004则酰胺态氮能提高郑麦004灌浆前期籽粒GBSS活性,然不利于其灌浆后期籽粒GBSS活性的提高;从水分和氮素形态互作效应看,郑麦9023表现为W3N3处理能提高灌浆不同时期郑麦9023旗叶SS活性、籽粒AGPP、SSS、GBSS活性,而郑麦004则W3N1整体表现突出,W3N3较有利于提高灌浆后期籽粒SSS与GBSS活性。6.郑麦9023的水分、氮素形态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灌浆前期,且水分调控效应大于施氮形态效应。郑麦004则水分影响出现在灌浆早期,氮素形态的影响出现在早期和中期,水氮互作效应出现在灌浆晚期,且施氮效应大于灌水效应。7.水分、氮素形态及二者的互作对两种筋型小麦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直/支比的调控效应存在明显的时期差异。水分和氮素形态对郑麦9023籽粒淀粉直/支比影响较大,且水分效应与氮素形态效应不同步。8.水分和氮素形态对两种筋型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总体表现为W3N3水氮模式下,郑麦9023的产量构成因素及最终的产量表现较优;W3N1水氮组合模式下,郑麦004因显着高的穗粒数而获得较优的产量。
王晨阳, 郭天财, 彭羽, 朱云集, 马冬云[3]2004年在《花后灌水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池栽防雨条件下 ,研究了小麦花后不同灌水时期、不同灌水次数对籽粒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花前限量灌水条件下 (135mm) ,花后灌水 (4 5~ 90mm)可显着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及蛋白质产量 ;虽然多数品质性状在花后不灌水 (CK)条件下获得最大值 ,但灌 1水未引起品质性状的明显变化 ;随灌水次数增加 ,各品质性状变劣 ,其中灌 2水或灌 4水使部分品质性状显着或极显着下降。不同品种对灌水反应有明显差异 ,其中豫麦 34较为敏感 ,灌水量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及弱化度显着相关 ;洛阳 8716品质性状相对较稳定 ,受灌水量影响的主要是蛋白质含量、评价值和拉伸阻力。作者据此对小麦保优节水栽培、提高水分利用率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 花后灌水对两种筋型小麦品种品质及产量影响的研究[D]. 彭羽. 河南农业大学. 2002
[2]. 水分和氮素形态耦合对两种筋型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及淀粉积累的影响[D]. 郅娟娟. 河南科技大学. 2010
[3]. 花后灌水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王晨阳, 郭天财, 彭羽, 朱云集, 马冬云. 作物学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