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维基百科信息自组织模式分析_百科全书论文

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维基百科信息自组织模式分析_百科全书论文

维基百科信息自组织模式探析——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浙江论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论文,天宇论文,维基百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Wiki思想的提出和维基百科的发展

1.1 Wiki思想的提出

Wiki,中文翻译有维基、维客、围纪、快纪等[1],是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提出并创立的一种可在网络上开放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据说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quick)的意思。今天,wiki已成为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2]。作为一种新型的超文本系统,在wiki页面上每个人都可以浏览、创建、更改文本,系统可以对不同版本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保存所有的修改记录。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对共同的主题进行写作、修改、扩展甚至探讨。[1]

实际上,wiki就是一种提供“共同创作(collaborative)”环境的网站,该类网站赋予用户相当大的编辑修改权,允许任何人创建新网页,编辑自己或他人已经创建的网页。这样,同一个wiki网站的写作者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了简单的交流工具。为吸引用户参与,wiki使用比HTML语法更简单的写作语法——“格式化语法(Formating Rule)”,这样用户就可以在轻松驾驭该语言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内容编辑和写作上。为避免恶意修改或删除网页,所有wiki都有“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的概念,用以帮助使用者找回之前的正确版本;用户也可以帮wiki加入权限管理(Access Control)的机制,保证万无一失[2]。这样,基于wiki的简单便捷,通过无数网络用户的协同合作,wiki就能快速发展,wiki社群也飞速成长起来。

沃德·坎宁安提出wiki概念的同时,于1995年建立了第一个wiki网站。从1996年到2000年间wiki的概念不断丰富,同时wiki的理念也得到了传播,网上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其中最有名的是维基百科(Wikipedia)。[1]

1.2 维基百科的历史发展

Wiki技术之所以会作为新兴的web2.0概念的标志流行起来,首先应归功于维基百科(wikipedia)项目。维基百科是一个由全球志愿者协作完成的以网络为基础的免费百科全书。它利用wiki技术,通过网络用户的参与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涵盖了人类所有知识领域,成为网络世界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

2000年,美国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和拉里·桑格(Larry Sanger)提出了一个伟大设想,他们要“用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免费传递一个完整而全面的百科全书,即使最贫穷和最受压迫的人也能轻松查阅”。但是他们的计划实施并不顺利,直到利用wiki技术以后,他们设想的“百科全书”才顺利出台,并迅速发展。

维基百科提供了一个知识共享和协作创新的平台。通过维基百科,每一个参与者贡献他们在不同领域中所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总体构成人类知识),同时又受益于这些知识。比如一个人往往很难写出无可挑剔的文章,但如果多人共同合作,要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则容易得多。今天,维基百科这种知识共享和协作创新的模式和精神已形成了一股无法忽视和回避的强大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有着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3]

维基百科的发展速度惊人。利用wiki技术,维基百科于2001年1月15日开始建设,当年9月达到1万个条目。一年后维基百科拥有了2万多条目,平均每月增加1500条。到2006年3月英文维基百科已拥有100多万条目,接近有233年历史的《大英百科全书》条目数(《大英百科全书》拥有约120万个条目)。而且在条目激增的同时,维基百科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也大大增强。

维基百科迅速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2001年5月,13个非英语维基百科版本计划开始实施,很快覆盖了几乎所有主要语种。中文版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也应运而生。截止2005年底,来自世界各地的中文使用者已撰写了超过5万个条目。[1]

维基百科的条目类型也在不断分化和发展。目前维基百科不仅包括了传统百科全书的条目,还包括了年鉴、地名词典、时事等条目。它已经基本实现了“以尽量多的语种建立和发布一个全球范围的免费百科全书”这个目的。

当前维基百科拥有了十分庞大的规模,已成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网络百科全书。它已包含了195种语言版本,总条目超过380万条,全球注册用户达到32万余人,经常参与维基百科编辑工作的人员有13000多人。而且维基百科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参考资料查询网站。根据网站流量统计分析公司Hitwise的调查,维基百科的多语言版本网站访问量自2004年以来上升幅度高达154%。[1]

2 维基百科的信息自组织模式分析

维基百科的信息组织模式迥异于印刷文本信息,也与其它网络信息组织有很大的不同。它按照自组织的模式运作,通过网络用户的协同最终形成了超大规模的网络百科全书。这种信息自组织模式十分有效,在各方面表现出全新的特性,开辟了网络信息组织的新途径、新境界。

2.1 兼收并蓄与中立的定位

与传统百科全书相比,维基百科独具特色。维基百科将自己定位为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而不仅仅是一本问典、在线论坛或其它。这种包容性是维基百科定位发展的基石。

为了实现维基百科的包容性,维基百科采取开放多元的中立观点。由于维基百科的参与者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与背景,来自于世界不同的角落,维基百科坚持中立态度不但可包容更多、更全面的观点,而且可使维基百科的文章尽量客观、公正。[3]维基百科的编辑方针也采用中性观点NPOV(Neutral Point of View),以免维基百科像BBS一样争论不休。维基百科的词条撰写由集体来完成,争论难以避免。遇到争论时,维基百科尽量去“叙述”而不是去“采取某一特定的立场”。比如,不断言“上帝存在”,还是“上帝不存在”,而是叙述“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上帝存在”这个事实。

维基百科的开放多元要求它必须能包容所有人的观点。实际操作中,维基百科把不同的观点和事实以及它们的变化都记录下来,而不判断“正确”和“错误”,或根据这种判断隐藏“错误”的观点和事实。维基百科有管理员,但管理员主要干预人们讨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并注意向读者展现相关问题的讨论[1],管理员不作为最终的裁定者出现。维基百科开放多元的定位为其实现自组织管理和自组织发展演进奠定了基础。

为保证开放中立的定位,维基百科由一个非盈利组织——维基百科基金公司负责运作和管理。该公司只有3名拿薪水的全职雇员:2名助手和1名软件工程师,维基百科的运营和维护主要由热心的网络用户志愿完成。同时为避免广告损害维基百科中立的形象,维护维基百科的品牌信誉,迄今为止维基百科仍拒绝接受广告。[4]

开放多元的中立定位保证了维基百科的词条质量。尽管维基百科首页的免责声明是“不保证其提供内容的真实性”,维基百科也不保证其发布信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但据BBC报道,通过测验证实维基百科在科技方面与《大英百科全书》一样准确。[1]

2.2 内容与用户的开放性

作为一个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具有无与伦比的开放性。维基百科允许网络用户广泛参与,其各项内容材料实行完全“开放”,每一位注册用户都有机会直接参与充实和编辑网站的内容,可以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再发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这样,同一个词条往往经过上百人的修改,如同“一块任何人都可以上去涂抹的黑板”。[1]这改变了传统百科全书的内容只能由受聘的专职人员或少数智库专家来编写的传统方式。

为了实现信息的开放共享,吸引更多用户的参与,维基百科降低了用户参与的门槛,系统使用非常方便。维基百科信息的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并为写作提供了帮助。[5]维基百科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HTML的复杂格式标记,类似所见即所得的风格。维基百科的维护并不复杂,用户可以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而且链接方便,通过简单标记,可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各种链接(页面、外部连接、图像等)。[2]

2.3 用户的协作共享

维基百科的信息是有组织的。与传统模式下通过他组织实现信息有序化不同,维基百科是通过用户的协作共享,以自组织方式实现信息有序化的。因此,维基百科的有组织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它虽然在不断演化,但是在向着有序化程度更高的水平和层级演化。不但维基百科页面的内容不断改进,水平不断提高,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也是可以修改、演化的。同时其内容也会逐渐形成会聚,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可以被汇聚于其中的某个页面,相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

Wiki的思想是自由、开放、合作、平等、共享,最重要的协作基础是信任。维基百科的目的在于和所有人分享知识,贡献自己的所知所学。维基百科中的内容均为众人思想的混合物,是许多人积极参与的共同结果。同时任何一个人在任何地方只要能使用互联网,就可以无条件获取其中的知识。维基百科采取了一种开放式的协作模式[3],使个人通过奉献自己的知识,而获得全体的智能。这种信息的共享协作是维基百科能够不断演进的动力。

2.4 信息的自组织管理与修改

在维基百科中,人性被设定为“初本善”,所以注册用户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在修正错误方面,维基力图做到让“更多的眼睛发现更多的错误”。一篇文章往往由上百人审查,而且是在不断讨论的基础上接受检阅。显然,与权威校正不同,维基百科提出了一种新的质量保障方式:只要有足够多的读者关注,所有的条目问题都会最终被发现并得到纠正,大家最终会将一个文档修改得更好,而不是更差。这种“真理越辩越明”的思想让维基百科拥有了其“修订版控制系统(RCS,Revision Control System)”来管理节点的内容[5],用户可以随时找回以前的数据并对比。版本控制使多人协作成为可能,既可以保护内容不会丢失,又可以让任何信息被任何人修改和删除,由于系统会清除垃圾文字,最终剩下的就是最有意义的内容[6]。同时,维基没有最终的正确条目,它永远都是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中,参与的人越多就会越完善。

维基百科对用户提交的内容实行自组织模式下的自治管理,没有传统百科全书的总编辑。它要形成有序的信息结构,完全是依靠维基百科用户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包括管理员自己也要受到其他维基百科用户的监督和制约。维基百科主要依靠网络的注册用户来纠正错误,并发现版权侵权行为。这些注册用户不但负责监测网站,对新的供稿和更正进行监督,还要警惕捣乱分子、狂热分子和被误导的人在网站上进行破坏活动。对于某些恶意修改的用户,维基百科可以封锁其IP,使其无法再从事破坏活动。同时维基百科在技术上和运行规则上做了一些规范,尽量降低众多参与者带来的风险。比如维基百科通过保留网页每一次变动的数据使恢复页面十分方便,用户也可以与管理员对话,使自组织管理机制更为顺畅。[6]

事实证明,维基百科的自组织运行机制运转比较完善。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统计,一条随便加入维基百科的不良信息会在平均1.7分钟内被删除;而据IBM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发现,维基百科遭遇的多数破坏活动5分钟内就能修复。[1]

2.5 信息的增长

维基百科是多人协作的产物,是不断发展、不断增长的有机体。用户通过点击链接,可以不断创建新的页面,从而使wiki系统得到增长。同时由于系统已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用户可以随时获取页面的各个版本。

维基百科的信息内容呈现持续的增长性。不但信息量不断增加,内容越来越丰富,涵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维基百科平台上,通过用户的相互协作,正在生长出越来越多的新的信息资源平台。如维基词典(Wikitionary),作为一部涉及面很广的多语词典,目前在许多志愿编辑者的协同合作下逐渐成形。而喜欢格言警句的用户则在尝试编写“维基引语”(Wikiquote),已逐渐发展为收录30多种语言的引语库。同时维基百科还开设了维基书库(Wikibooks)项目,在此项目中用户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帮助编写学校教科书,如帮助完成《塞尔维亚历史》、《放射肿瘤学》等教材,这些都需要非常专业化的知识。维基百科也开设了维基新闻(Wikinews),这是一个自由的新闻链接,把各种不同新闻组织(如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英国的BBC和中国的新华社)的报道合成在一起,全面展示世界报道[4]。维基百科的这种增长性非常类似于生物体的生长,它不但是信息范围和数量的扩展,还是信息内容质量的提高,使维基百科平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是维基百科自组织特性的具体体现。

维基百科通过集合全体用户的智慧,形成了超强的信息集合,这种信息集合不是死的、静止的信息堆积,而是动态发展演化的活的有机体。在广大用户的积极参与和协同下,维基百科呈现出了整体的智能,而且与传统经典百科全书相比,这种智能表现并不逊色。

2.6 通过用户互动形成规范

自组织不是无组织,自组织系统也需要规范。与他组织系统不同的是,自组织系统规范的形成也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维基百科的运行规范是通过用户互动不断修改形成的,具有因时应变的特色。这使得维基百科不但在信息内容质量和数量方面不断演进,也能有效抗击来自系统内外的恶意攻击或非恶意的操作失误。

基于对用户开放共享理念的认同,维基百科允许任何注册用户编辑、修改和删除其网页。这样维基百科通过用户的合作共享实现了快速的信息整合。但是用户无意的误操作以及恶意的篡改、删除还是无法完全避免的。通过用户的自律及互动,维基百科已形成了相对稳固有效的运行机制,并最大可能防范可能发生的不测。

通过用户的参与,并经过用户协同的检验,维基百科形成了成熟的技术和规范:

(1)保留网页每一次更动的版本:即使参与者删掉整个页面,管理者也会很方便地恢复。

(2)版本对比:每个页面都有更新纪录,维基百科会自动在任意两个版本之间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差别。

(3)更新描述:用户更新页面时可以在描述栏中说明,使管理员知道更新页面的情况。

(4)Sand Box(沙箱)测试:初次参与的用户可先使用Sand Box页面做测试,Sand Box与普通页面一致,在这里用户可以任意涂鸦、随意测试。

(5)IP禁止:维基百科有记录和封存IP的功能,使破坏者、恶作剧者无法胡作非为。

(6)页面锁定:极端情况下一些页面可以用锁定技术将内容锁定,其他用户无法再编辑。(这是极端的特例,一般情况下使用甚少。)

(7)编辑规则的制约:通过用户的互动,维基百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编辑规则,这些规则一旦形成就对使用者具有约束力。[2]

维基百科也通过用户的互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版权约定。尽管注册用户人人都可以编写维基百科词条,但并不意味着编写维基百科词条是件轻松的事情,因为维基百科的版权要求非常严格——维基百科要求每一个条目都来自于书写者的原创:不但词条内容不能抄袭,未经授权也不能使用相关的图像。除非得到作者的授权许可,否则不能转贴别人的文章。

在维基百科条目自身版权问题上,维基百科的版权约定则宽松得多。维基百科遵守GNU自由文档许可证(GFDL)的有关规定。这是一个反版权的内容开放协议,允许第三方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修改和发布修改版本的作品,同时用户必须保证允许公众对自己的作品拥有同样的自由。用户可以自由获得、自由复制、甚至自由销售维基百科,不能独占所有的权利[1]。这样维基百科作为自由的百科全书以其自组织的运作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网络世界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资源。

3 维基百科信息自组织模式的启示

综上所述,维基百科的高速发展完全得益于它从一开始就确立的一系列创新的价值观念与有效的运作规范。在此基础上,维基百科按照自组织的模式运作管理,不但吸引了越来越多各界高素质的人士自发参与,而且影响力逐渐扩大,使维基百科达到和保持较高的文化学术水准。尽管目前维基百科在权威性上还谈不上对传统百科全书构成威胁,但其资料性和启发性却是不容置疑的;而时效性、动态性更是它比传统百科全书优胜的地方。

维基百科以自身取得成功的事实,说明自组织、开放性的wiki理念不仅是完全实际可行的,还使知识生产与共享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维基百科自组织运作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书写知识,并与他人共享知识成果;但每个人又都不可能成为绝对的权威,生产和拥有知识将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利。网络文化正呈现出向多元化、开放性、平民化和非权威主义发展的趋势。

维基百科正在不断发展之中。与全球维基百科相比,中文维基百科还有待大力发展。中文维基百科现注册用户比英文版维基百科要少得多,中文维基百科的内容还很不完善,许多长条目都是译自英文版,还有许多条目虽然已经搭起了框架,但里面的内容还比较贫乏。这说明中文维基百科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维基百科还计划将维基百科网站的内容印成教科书,发放到非洲经济不发达国家的贫民手中,以真正实践维基百科的理想。维基百科的知识管理模式,也被国内很多网站借鉴,如新浪的“爱问知识人”等。就知识的平等发布和共享、知识的自组织演进和自组织管理方面来看,维基百科的确是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收稿日期:2006-11-29

标签:;  ;  ;  ;  ;  ;  

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维基百科信息自组织模式分析_百科全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