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工作:经验、问题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群众论文,经验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0)09-0017-04
党的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党的性质和党群关系的基本原理,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长期性工作。我们党在8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重视和做好群众工作的强大传统优势,成为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力量源泉与根本保证。新形势下要弘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必须积极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的形式,进一步密切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
一、珍视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
党的群众工作,从本质上讲是把党的主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群众的心里,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使党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接受、支持和拥护,使党的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等得到贯彻落实。1921年建党以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一)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早在1943年6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所包含的内容和实施的步骤。毛泽东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这里毛泽东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化为领导方法。到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1](P440)这个表述全面概括了党的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体现了我们党当时作为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党与人民群众应当保持的基本关系。
(二)在实践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毛泽东1944年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中明确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P1004)除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点的目的,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群众观点中的具体体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
(三)在工作上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点的本质,揭示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而外,中国共产党是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而中国工人阶级的奋斗方向,跟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历史地去看,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表现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虽然不是绝对同一的,但不论什么人、哪个层次、何种性质的错误,都是有悖于人民根本利益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共产党员和党的组织,都应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这从另一种意义上表现了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的一致性。
(四)在方式方法上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不断提高群众的觉悟,坚定群众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刘少奇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光荣和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共产党人在群众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应该到处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和向导,而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代替人民群众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但马克思主义又认为,无产阶级群众的自发斗争,不可能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因为,无产阶级群众的自发斗争,不可能产生出马克思主义;而没有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就不可能产生无产阶级政党;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群众的斗争就会陷于分散、涣散,没有远大目标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就不会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这无疑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点的实践方法,揭示了党所承担的依靠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的双重责任。
二、正视人民群众自身发生的重大变化
始终保持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成功的根本。历史上,我们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出发,坚定不移地依靠群众,取得了革命的成功。今天在执政条件下,人民群众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自身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
(一)群众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的群众,既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的群众,也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群众。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了。更为需要注意的是,群众的阶层分化明显。工人是我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阶层,总体上讲,工人阶级素质有所提高,但分化严重,由原社会地位和收入大体相当的工人队伍,分化瓦解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等不同的阶层,整体差别很大。农民是指农村的劳动者,他们占有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分化瓦解也最为显著。尤其是城乡差距扩大,农民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福利、环保等公共事业方面与城市居民差别明显。除工人、农民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它主要是由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两个群体组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有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庞大的私有经营者阶层已成为我国独立的社会阶层。正确看待社会阶层的分化问题,是执政党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开辟的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协调。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要善于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大规模利益的调整和政策的变动,往往使一群人甚至整个群体受到影响,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民工、低保人员等等,因此正确协调人民利益是对执政党的新考验。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问题
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政治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不是任何人恩赐的,是经过革命流血牺牲得来的。一方面要看到,人民群众参与选举、参与决策、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监督,这是宪法所赋予、不可剥夺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从党群关系的角度看,政治参与有利于政党体系的稳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要执政并长期执政,扩大政治参与有利于把不同利益群体纳入到现有政治体制内消化。同时,这种参与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因为通过参与,人民群众可以增强主体意识,增强当家作主的认同感、责任感、自豪感。
三、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和过去相比确实出现了很大不同,做好群众工作的难点重点都不一样了。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因而,我们应该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的形式,进一步密切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
(一)坚持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虽然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可以变,党的中心任务可以变,党的具体工作也可以变,但党的群众观点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我们要把历史上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传承下来,就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并结合人民群众自身发生的重大变化,切实做好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工作。必须始终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作为党的阶级基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社会变革中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员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我们党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不断增强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二)构建常态环境下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
表面上看,党群关系指的是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谓密切党群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围绕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构筑一个能够互动起来的党群关系模式。
1.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关于民主选举对规范党群关系的重要性,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过程中说得很明确:“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务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它工人同样的工资。公社所曾付过的最高薪金是6000法郎。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代表机构的代表签发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3](P12-1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特别指出要扩大选人用人的民主,“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可见,改革选举制度是加强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
2.致力于发展,提高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党群关系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所谓的互动也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动。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因而我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其中首先要提高生产力水平,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使群众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断有所增加。这样才能使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从而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在政治发展上,一是要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建立协商和对话渠道。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反映问题的渠道。这一渠道必须是通畅的,是受到党规党法直至法律保护的。二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强调的是整体和统一,不强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更不强调个人和局部利益的表达。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各自的利益,是非常自然的,也已成为一种正当的权利。因此,靠压抑个体和局部利益,已经不现实。因此,我们急需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多元化相适应的联系群众、保持社会稳定的方式。“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4](P279-280)
3.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党的十七大指出:“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同时强调,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党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地位,给我们党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但是,权力如果得不到监督,就会滥用,就会产生腐败,这是古今中外的事实所证实了的规律。我们的党员和干部,虽然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但这只是为党员、干部正确运用权力奠定了自律的思想基础,还必须有强有力的监督,发挥他律的作用,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三)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做好群众工作,既要有热情但同时又要掌握必要的工作本领。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随着国际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与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领导干部仅有做好群众工作的良好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索适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要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聚群众,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尤其要做好五个结合,一是把做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二是把依法办事与带着感情做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四是把发扬优良传统与不断开拓创新结合起来。五是把体制和机制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