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鸟类研究的灯塔——评《中国辽西中生代鸟类》

原始鸟类研究的灯塔——评《中国辽西中生代鸟类》

一、原始鸟类研究的灯塔——评《中国辽西中生代鸟类》(论文文献综述)

汪筱林,李阳,裘锐,蒋顺兴,张鑫俊,陈鹤,王俊霞,程心[1](2020)在《中国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及其多样性对比》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发育中生代河湖相沉积的陆相盆地,其中赋存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群,包括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天山南部吐哈盆地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辽西热河生物群富含翼龙化石。乌尔禾和哈密翼龙动物群都发现于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中,两者的繁盛时间大致相当,这两个动物群的翼龙个体数量巨大,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多保存在半深湖环境沉积的细砂岩和粉砂岩中,化石保存较为完整,主要为正常死亡;哈密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富集保存在滨浅湖环境事件沉积的风暴岩中,大都经过了大型风暴的短距离搬运和快速埋藏,骨架分散,但几乎所有单个骨骼完整。东北地区的热河生物群翼龙种类众多,共生包括鱼类、两栖类、恐龙等其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大多保存在半深湖-深湖环境形成的页岩中,骨架多为完整保存,是火山爆发事件导致其集群死亡,并被火山灰快速埋藏,与新疆的动物群面貌明显不同。根据天山南北的翼龙动物群初步对比,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主要优势类群准噶尔翼龙类,在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相邻的蒙古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与天山南部的哈密翼龙动物群中已知唯一翼龙类群哈密翼龙完全不同,两者亲缘关系很远。因此认为在中生代,天山的隆升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对翼龙的南北迁徙交流形成了有效的地理阻隔。依据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对比,认为辽西及相邻周边地区由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大量火山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种类的快速更替,从而形成了热河生物群独有的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而缺少火山活动、环境相对单一的西北陆相盆地,虽然翼龙类具有数以千万计的庞大居群,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的辽西地区频繁而强烈的火山活动,是形成中国西北和东北早白垩世生物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石鹤翾[2](2020)在《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一反鸟类新材料(PMOL-AB00024)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介绍了反鸟类的研究简史、地质背景、和反鸟类生态类型。整理归纳了迄今外止已公开发表的反鸟化石名录,目前为止,中国已正式报道的反鸟类已达53个。本论文主要对发现于中国辽宁省朝阳市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中的一件反鸟类标本进行生物学特征及系统发育研究。运用传统的骨骼形态描述方法,对标本的骨骼进行详细的系统描述,根据反鸟类的近裔特征确定标本属于小型反鸟;同时,根据头骨及后肢的形态特征可判断其为一小型树栖反鸟。本论文将新标本与其他已报道的小型反鸟类进行详细的骨骼形态比较与讨论,发现新标本的一些特征:头高吻短,上下颌发育,且上下颌牙齿异形;具有较为发育的前肢、肩带及胸骨,但后肢发育有些滞后。由此看来,新标本具有反鸟类进步特征的同时还具有反鸟类的原始特征。本论文通过支序系统分析,对比关键性特征,进一步证实新标本在鸟类演化中的分类位置。另外,对新标本的飞行能力和生态类型进行总结分析。通过以上所述,判定新材料为一具有较强飞行能力、以昆虫为食的树栖型小型反鸟类。

覃祚焕[3](2020)在《冀北滦平盆地早白垩世介形类生物地层及古生态环境演化》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冀北地区滦平盆地下白垩统大北沟组-西瓜园组沉积连续、保存相对完整,产有着名的热河生物群,包括丰富的介形类等微体化石,是研究早白垩世陆相地层及热河生物群早-中期演化的理想地区。介形类个体较小、数量丰富、演化较快、较易保存成为化石,在非海相中-新生代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探讨古环境的标志之一。前人对滦平盆地的介形类做过大量研究且取得了系列成果,然而,由于对介形类动物群属种分异度的过高估计和部分介形类分类单元的不同认识,给介形类的分类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生态学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争议和困难。本论文旨在以介形类的分类学研究为主线,在详细的岩石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根据介形类的最新研究进展,开展滦平盆地早白垩世介形类的系统分析和地层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盆地间介形类生物地层的对比。利用介形类化石的现今亲缘类群的习性,结合埋藏学等手段,讨论大北沟组-西瓜园组介形类的古生态特征及古环境演替。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整理了滦平盆地下白垩统大北沟组-西瓜园组一段的6条代表性剖面的野外描述,通过岩性特征,结合同位素测年、生物面貌等手段,建立了滦平盆地各剖面大北沟组-西瓜园组的划分和对比关系。系统整理和厘定了滦平盆地下白垩统大北沟组-西瓜园组一段的介形类化石,识别出介形类化石15属44种。大北沟组的介形类可建立Luanpingella-Eoparacypris-Ocrocypris组合带,大店子组的介形类可建立Cypridea-Tmiriasevia-Daurina组合带,西瓜园组的介形类可建立Cypridea-Linnocypridea-Lycopterocypris组合带。其中,大店子组的介形类又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带,包括:一段的Cypriidea dabeigouensis(富集)亚带、二段的Cypridea luanpingensis亚带、三段的 Cypridea sudcata亚带、四段的 Cypridea pangi 亚带。总结了大北沟组-西瓜园组其他门类化石的生物地层,以及年代地层、磁性地层等各分支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完善了冀北阶的相关内容。提出Cypridea在我国华北的最低层位的年龄为~130 Ma,年轻于J/K界线年龄。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连续沉积中相继保存的非Cypridea动物群与Cypridea动物群之间具有探索Cypridea起源的潜力,例如大北沟组的Eoparacypris和Daurina等属中的部分种类很可能是Cypridea的先驱分子。另外,大北沟组中繁盛的Luanpingella,很可能由“下伏”土城子组中占据优势地位的Djungarica中的某些种类演化而来。早期热河生物群向中期热河生物群的转换,包括Cypridea在大店子组的出现及快速繁盛,和大个体介形类向小个体介形类的演变,很可能响应了大北沟组-大店子组沉积时期逐渐升温的古气候环境。通过介形类化石的现生亲缘类群的生态特征,结合沉积学、其他指相化石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滦平盆地早白垩世介形类的古生态特征及古湖泊环境演替。

许江[4](2018)在《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湖相碳酸盐岩特征及环境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西地区产出大量种类繁多、保存精美的热河生物群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宝库。然而研究区沉积学和古环境的研究相对薄弱,且随着对该地区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问题愈发凸显。湖相碳酸盐岩作为分布范围最广的陆相碳酸盐岩,对古气候,古水动力,古水介质化学条件,陆源物质等条件非常敏感,然而其研究程度较低,还处于对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时期单个盆地沉积特征的研究中。本位以义县组湖相碳酸盐岩为切入点对义县组地层形成环境进行分析的同时为湖相碳酸盐岩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义县盆地是义县组地层非常发育的中生代盆地,同时也是辽西地区湖相碳酸盐岩产出规模最大、沉积层数最多的盆地。本文查明盆地内8个义县组剖面中共计40层湖相碳酸盐岩的层位和空间分布。依据颗粒物的种类、基质类型、沉积构造以及生物化石等特征,在义县组碳酸盐岩中识别出7个标准微相类型。通过镜下观察,在义县组湖相碳酸盐岩中共识别出5种生物构造,包括微核形石,微生物-石蚕巢礁及单体石蚕巢化石,似生物球粒和钻孔遗迹Petroxestes。其中微核形石,微生物-石蚕巢礁和单体石蚕巢化石,似生物球粒以及Petroxestes均为首次在义县组中发现。论文中详细描述了这5种生物构造的形态、结构特征,并详细分析了它们的成因类型,形成机制,生长模式以及可能的建造者。论文中还对这些生物构造对古气候,古水动力等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辽西义县组湖相碳酸盐岩内包含多种沉积构造,包括泥晶构造、纹层构造、石盐假晶、燧石结核,滑塌构造和纹层状泥灰岩角砾等。论文对每种沉积构造指示的古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特别对产出于英窝山北剖面顶部碳酸盐岩层内的滑塌构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探讨了其对古沉积环境的指示。根据义县组碳酸盐岩中生物构造,沉积构造以及野外特征,辽西义县盆地碳酸盐岩形成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总体可划分为6类。1.形成于水动力条件弱,沉积速率缓慢,的静水环境中的碳酸盐岩,微相类型以LMF1和LMF2为主;2.形成于极端干旱气候环境中的碳酸盐岩,以出现大量的石盐假晶、燧石结核构造特征;3.形成于水动力条件强,快速沉积的环境中的碎屑碳酸盐岩,以出现大量的岩屑、长石石英颗粒为特征;4.碳酸盐岩中的颗粒物以微核形石为主,形成于水体动荡,富氧,且沉积速率相对缓慢,适宜微生物大量繁衍的环境中;5.介形虫灰岩,以大量介形虫壳为特征,指示短期适宜介形虫生存环境的出现;6.SFT-1为藻灰岩,指示水动力条件中等,富氧,富营养条件下,水体中碎屑含量低,沉积速率缓慢的水体环境。利用义县组碳酸盐岩中分布范围广、单个剖面内重复性低的沉积构造和生物构造,分析了盆地内各剖面层位关系。总体而言,业南沟剖面层位较低,其顶部YNG-1和英窝山北剖面中下部YWS-B-1具有可对比性;英窝山北剖面中部(YWS-B-3,YWS-B-5-5),英窝山南剖面底部(YWS-N-1),王家沟剖面中上部(WJG-0,WJG-1,WJG-2),四方台剖面顶部(SFT-2,SFT-3),潘家沟剖面下部(PJG-1),形成时期相近;枣茨山剖面中部(ZCS-1,ZCS-3)和英窝山北剖面中部(YWS-B-4-4,YWS-B-5-3)形成于同期。老公沟剖面与英窝山北剖面和枣茨山剖面顶部沉积于同期。根据义县盆地义县组各剖面中碳酸盐岩及陆源碎屑沉积特征,义县湖盆的演化经历了早期逐渐发育,前期动植物繁盛,中期干旱湖泊萎缩,晚期短暂恢复和末期繁荣5个阶段。伴随湖盆的演化,湖泊的沉积中心不断向东转移,并终止于枣茨山剖面附近。

王铁晖[5](2018)在《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中段沉积环境及演化》文中提出早白垩世辽西地区火山沉积盆地发育,如义县盆地、金-羊盆地,盆地内以巨厚的火山岩系充填为主,并出现多个沉积夹层。义县组沉积层中发现丰富的“热河生物群”化石,以恐龙、鸟类和古果等最为世人所瞩目。国内外诸多学者投入到对“热河生物群”化石、古生态、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收集以往资料及全面野外地质学工作基础上,对义县组中段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展开更加深入研究。通过对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标准剖面详细的描述,划分岩相类型,并依据岩相组合识别出多种沉积相。在建立垂向沉积序列基础上,分析其沉积环境的演化,探讨沉积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重点对沉积层中出现的纹泥和火山碎屑泥灰岩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辅以地球化学手段,分析物源特征、古气候特征及火山活动对沉积层的影响。根据岩石结构和构造,砖城子层中可识别出17种岩相类型,包括:基质支撑砾岩相(Gm)、凝灰质含砾粗砂岩相(Sm)、平行层理含砾粉砂岩相(Sp)等。垂相沉积序列特征指示该时期为扇三角洲-湖泊沉积,包括:泥石流相、滨浅湖相和深-半深湖相。沉积初期湖泊环境演化受构造活动控制明显,中-晚期主要受古气候控制。大康堡层中可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包括:杂基支撑砾岩相(Gm)、平行层理凝灰质中-粗粒砂岩相(Sp1)、平行-交错层理中-细粒砂岩相(Sp2)等。垂相沉积序列特征指示该时期为湖泊沉积,包括:滨浅湖相和深-半深湖及浊流相。古气候变化是沉积期湖泊环境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沉积学工作表明大康堡层沉积中纹泥占据很大的比例(约60~70%),沉积期周期性(季节性)气候变化明显。纹泥厚度变化,指示了沉积期降水量的波动及温度(高温季节)的变化。大康堡层沉积期降水量逐渐减少,沉积速率逐渐降低。沉积初期洪水频发,气候相对温暖。纹泥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在65~67之间,变化幅度较小。Rb/Sr值较低,由下至上逐渐增大,大康堡层沉积期气候较温暖、湿润,存在寒冷、干燥向温暖、湿润变化的趋势。成分变异指数ICV值在1.3~11.6之间,均大于1,代表了初始沉积的产物,沉积期活动的构造环境。据标准化稀土模式分配图、A-CN-K、Co/Th-La/Sc源岩属性判别图解,大康堡层物源以偏酸性火山岩为主,主要为下伏义县组主期火山岩。沉积期稀土元素的分异程度Lan/Ybn值均明显大于1,且下部值略大,向上存在变小的趋势,代表了沉积物沉降速率加快,湖水盐度升高。通过与近现代湖相纹泥对比,大康堡层湖相纹泥发育于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于火山口湖环境,沉积物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发生沉淀(河流携带碎屑、化学沉降、大气粉尘等)。湖泊处于封闭状态,湖水发生分层。湖泊周围植被较好,针叶林比重较大,较现代气候略冷,东部高原可能存在于辽西地区。沉积期火山活动会对沉积层影响较大,表现为对沉积物的控制和改造。砖城子层火山碎屑泥灰岩(火山事件层)和纹层状泥灰岩夹层、大康堡层纹层状泥灰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火山事件层富集SiO2、K2O、Li、Sc、As、Sr和Ag元素。样品CIW值在82~91之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指示风化作用强烈。沉积层中出现多层特殊沉积,包括:老公沟层紫红色-红褐色中细粒砂岩,为典型的陆相红层沉积,指示义县组早期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砖城子层纹层状硅化白云岩沉积,指示该时期炎热的古气候;各个沉积夹层中均可见湖相碳酸盐岩及钙质沉积,指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存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分析各沉积层样品CIA值、CIW值、Rb/Sr比值及氧同位素,老公沟层、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元素比值与古温度(通过氧同位素计算)存在较好的一致性。金刚山层元素CIA值较低,而古温度值极高,认为沉积层中碳酸盐岩沉积与沉积期火山活动有关。本文通过对火山活动间歇沉积层特征的变化,把义县盆地的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初始裂陷阶段、持续裂陷作用阶段、裂陷作用最强阶段、裂陷作用末期、裂陷作用结束。义县盆地的演化受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影响强烈。

张志斌[6](2018)在《平庄断陷盆地北缘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研究》文中指出辽宁西部地区中生代构造盆地非常发育,盆地充填的陆相火山-沉积地层岩相变化较大、间断多,古生物化石分布不均一,从而导致区域性地层对比困难。平庄盆地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华北陆块北缘与兴蒙复合造山区结合部位,为一个北北东向延伸的断陷盆地,其东、北、西缘均以断裂为界。研究区处于平庄盆地的北缘,其地质构造复杂,第四系覆盖层较厚,地质体呈孤岛状且不连续展布。本次研究在详细收集前人资料基础上,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及剖面测制,系统采集了各类测试样品,运用野外调研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采用地层学、同位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地貌学等多学科相联合的方法,对中生代平庄断陷盆地北缘的基底及盆地内充填序列进行了剖析,进而对盆地构造演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以下主要认识:中生代平庄断陷盆地基底由变质表壳岩、变质深成岩及岩浆岩组成:古元古代宝音图岩群及朝阳沟片麻杂岩;岩浆岩包括早三叠世大萝卜沟岩体及晚侏罗世烧锅营子岩体。中生代平庄断陷盆地发育于早白垩世,底部由下白垩统义县组构成,盆地依次充填下白垩统九佛堂组、阜新组及上白垩统孙家湾组地层,盆地顶部发育古新统五枝箭组、太平地组,渐新统昭乌达组及中、上更新统,全新统沉积地层。依据岩石组合、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将研究区内义县组划分为三个段,义县组火山岩LA-ICP-MS测年结果为127-114Ma,时代为早白垩世,推断辽西地区义县组火山岩活动结束时间大约114Ma。义县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具有壳源岩浆的典型特征,应是下地壳基性火山岩部分熔融作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上地壳物质的混染造成。九佛堂组依据其岩石组合及化石种属总体显示为湖泊沉积特征,九佛堂组为断陷盆地快速沉降至稳定沉降的产物,古地理景观为扇三角洲-湖泊环境组合。阜新组沉积时期冲积扇始终较发育,并与河流共同作用,对泥炭沼泽相和煤层的形成与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古地理景观为三角洲-河流相环境组合。孙家湾组沉积时期为干旱—半干旱,到半潮湿、半干旱交替,最终形成潮湿-暖温的古气候。孙家湾组上段灰色砂砾岩层是在晚白垩世干旱炎热古气候的大背景上出现的短暂半潮湿—潮湿古气候条件下的沉积产物。通过钻孔分析隐伏地质体的空间展布状态,平庄盆地为断陷盆地,控盆断裂明显,盆地北缘物源区为晚侏罗世烧锅营子岩体,盆地北缘的控盆断裂为同沉积构造的控盆断裂,盆地的演化模型为簸箕状形态,展布趋势南东方向逐渐变薄,西南方向逐渐变厚。

杜圣贤,宋香锁,陈军,刘凤臣,张尚坤,陈诚,刘书才[7](2017)在《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文中提出古生物化石是确定地质时代、研究古生态环境以及探索地球演化的重要材料。我国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一些重要的化石和化石产地是我国乃至世界宝贵的自然遗产。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在充分研究全国古生物化石典型产地资料的基础上,对全国17个古生物化石典型产地的化石属种、保护的重要意义、自然地理、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保护现状进行详细的总结论述。同时通过对全国73家与古生物化石相关的博物馆的现场调查,摸清了各省拥有和建设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基本情况。根据野外调研和综合分析,对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类型进行了划分。认为我国现行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可分为化石产地保护工程和化石标本保护工程两大类。分析论述了水、冻融、风化、地形地质条件对化石产地保护工程的影响,以及温度、湿度等对古生物化石标本保护工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进行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工程的规划部署建议。

裘锐[8](2016)在《辽西早白垩世小盗龙亚科一新标本的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辽宁西部及周边早白垩世地层中已产出大量保存有精美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其中小盗龙亚科恐龙因骨骼特征与鸟类极为相似,并且在顾氏小盗龙的前后肢上都发现有长的飞羽,为认识恐爪龙类的演化和鸟类起源、以及鸟类飞行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和信息。小盗龙亚科位于驰龙科的基干位置,目前有8属10种被描述。本文描述了一件产自辽宁建昌九佛堂组地层的小盗龙亚科新标本(PMOL-AD00055)。标本为体长约90cm的成年个体,除头骨后部和前部背椎丢失外基本保存完整。该标本不仅具有驰龙科的共同衍征:齿骨上下边基本平行;尾椎前关节突和脉弧向前伸长使尾部僵直;乌喙骨具发达的肩臼下凹;脚部第II趾第1节短于第IV趾第1节,第II趾爪大而弯曲等。标本也具有小盗龙亚科的共同衍证:耻骨中部具一侧突;跖骨细长,第III跖骨近端被第II、IV跖骨挤压等。新标本与小盗龙亚科已知属种的区别表现在:前颌骨上颌骨突长,向后延伸超过鼻骨突,长度约为前颌骨体长的2倍,前颌骨上颌骨突腹缘平滑,基部无明显的凹陷,上颌骨孔大而接近圆形;背椎椎体横突不明显,具有明显的侧凹;第I掌骨相对长,长度达第II掌骨长度47%。综合上述特征和系统发育结果,初步认为该标本(PMOL-AD00055)为小盗龙亚科一新属种。对其研究也将是对小盗龙亚科骨骼特征补充和修正。本文也回顾了近年有关小盗龙亚科的一系列发现:归纳并讨论修订了该类群各属种的鉴定特征;同时详细归纳了小盗龙亚科对鸟类起源以及鸟类飞行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骨骼和羽毛特征,并对与飞行有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功能分析,功能分析结果进一步支持“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

崔莹[9](2015)在《辽西义县盆地义县组中部孢粉组合分析及古气候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辽西地区早白垩世义县组以产出大量精美的热河生物群珍稀化石而闻名于世。义县组岩性为一套基性-中基性-中性-中酸性陆相火山喷发岩系,在其喷发活动间歇期形成了七个规模不等的河湖相沉积夹层,自下而上有老公沟层、业南沟层、砖城子层、大康堡层、朱家沟层、金刚山层、黄花山层。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作为热河生物群化石的主要产出层位而研究意义重大。以沉积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等理论为指导,作者在辽西义县鹰窝山地区义县组砖城子层和王家沟地区大康堡层进行了系统采样,通过对其中孢粉化石的处理、鉴定和分析,划分出孢粉化石组合Cicatricosisporites-Protoconiferus(无突肋纹孢——原始松柏粉)。组合当中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尤其是松柏类双气囊花粉占绝对优势,而蕨类植物孢子较少,有少量疑似被子植物花粉。其中在砖城子层中鉴定出蕨类植物孢子18属24种,裸子植物花粉28属37种,被子植物花粉3属(?);在大康堡层中鉴定出蕨类植物孢子16属22种,裸子植物花粉27属36种。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分析,通过与内蒙古二连盆地欧特里夫期—巴列姆期(Hauterivian—Barremian)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地区凡兰吟晚期—巴列姆期(lateValanginian—Barremian)的孢粉属种进行对比,作者认为其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巴列姆期(Hauterivian-Berrimian)。结合孢粉、双壳类、植物、介形类化石和同位素测年数据综合分析,义县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欧特里夫期—阿普特期早期(Hauterivian-Early Aptian),由此推测,义县组中部地质时代应为欧特里夫期—巴列姆期(Hauterivian-Barremian)。同时,对侏罗系/白垩系界线进行了初步探讨,如果按照国际地质年代表提出的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龄为145Ma,那么义县期已进入早白垩世中晚期,界线只能在义县组以下寻找,可能在土城子组内部,更多的化石证据有望在冀北地区张家口组或后城组层位寻找。应用孢粉植被的概念,依据孢粉谱和孢粉类群的古生态特征,对辽西地区义县组砖城子层的植被类型、气候带类型、干湿度类型分别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划分,并得出其演化趋势。结果显示,在辽西义县组砖城子层沉积时期,总体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类型多样,有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草丛、灌木等多种植被;局部气温变化趋势是从温暖向更温暖、气候从半湿润向湿润方向演化,气候变化有季节性。同时,砖城子沉积层中部出现一定厚度的纹层状白云岩,显示温暖湿润的大气候背景下可能还存在短暂的或局部的干热气候环境。辽西义县组大康堡层沉积时期,总体气候温暖,半干半湿,说明在经历了火山期之后气候有干旱的趋向,但是大环境趋势仍是向温暖方向转变,植被类型仍然多样,各种植被类型共存;局部气温变化趋势是从温暖向更温暖、气候从湿润向半干半湿方向演化。值得注意的是,义县组中部植被类型以针叶林为主,且占50%左右比例,各种植被类型共存和温暖的气候背景应该引起我们对植被垂直分带现象的足够重视,显示辽西义县组沉积时期地貌反差可能很大。

吴昊[10](2014)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朝阳化石文化介绍的汉译英实践报告》文中认为1990年,中国学者在辽宁朝阳地区发现了鸟化石。这次发现填补了许多鸟类早期演化的空白历史并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这些发现和研究也被全球媒体纷纷报道。因此,朝阳化石文化文本的翻译在促进朝阳的文化发展,促进中国和世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方面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尝试探讨了辽西朝阳地区的化石文化文本的翻译,提出化石文化文本的翻译原则和具体翻译方法。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得到功能翻译者的特别关注。本文在仔细分析关于朝阳地区化石文化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的功能、翻译目的和翻译要求的基础上,总结出化石文化文本的翻译应面向目的语接受者和宣传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原则。此外,化石文化文本中有关中国当地地名的翻译要求译者审慎、特别处理,最重要的翻译原则就是以目的语接受者可接受的方式尽可能保留这些内容。在功能理论的关照以及上述三条原则的指导下,本文最后探讨了化石文化文本翻译的一些具体方法,如增添法、删减法、重写法等具体翻译操作方法。目前,对朝阳化石文化文本资料的汉英研究还很有限。因此,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对朝阳化石文化文本翻译进行尝试性的研究,促进对朝阳化石文化文本翻译的多维研究。

二、原始鸟类研究的灯塔——评《中国辽西中生代鸟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始鸟类研究的灯塔——评《中国辽西中生代鸟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及其多样性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翼龙动物群的地层层序与化石层位
2 翼龙动物群化石富集层的沉积学特征与化石特异埋藏
3 天山南北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对比及差异分析
4 新疆的翼龙动物群与热河生物群多样性不同的原因分析
5 结论

(2)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一反鸟类新材料(PMOL-AB00024)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反鸟类研究简史
    二、地质背景及分布
    三、反鸟类生态学分析
        (一)反鸟类的食性分析
        (二)反鸟类的栖息环境分析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第三章 系统古生物学研究
    一、反鸟类形态特征
    二、新标本的骨骼形态学描述
第四章 比较与讨论
第五章 系统发育学分析
    一、性状矩阵的构建
    二、系统发育分析
    三、讨论结果
第六章 生态学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3)冀北滦平盆地早白垩世介形类生物地层及古生态环境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项目依托
    1.2. 冀北介形类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进行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构造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盆地基底
        2.2.2 中生代地层
        2.2.3 新生代地层
    2.3 岩浆岩、火山岩分布概况
第三章 岩石地层
    3.1. 地层剖面描述
        3.1.1. 张家沟剖面
        3.1.2. 三道沟-马圈沟剖面
        3.1.3. 井上-大店子东沟剖面
        3.1.4. 大北沟剖面
        3.1.5. 小东沟剖面
        3.1.6. 李营剖面
    3.2. 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3.2.1. 地层界线与标志层
        3.2.2. 地层划分沿革
        3.2.3. 李营剖面地层的归属问题
第四章 介形类生物地层
    4.1. 介形类生物地层的划分
        4.1.1. 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4.1.2. 三道沟-马圈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4.1.3. 井上-大店子东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4.1.4. 大北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4.1.5. 小东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4.1.6. 李营剖面介形类生物地层
    4.2. 介形类组合带的分布
    4.3. 介形类组合带的时代
第五章 陆相早白垩世多重地层划分及白垩系底界探讨
    5.1. 冀北其他门类生物地层特征
        5.1.1. 叶肢介生物地层
        5.1.2. 孢粉生物地层
        5.1.3. 轮藻生物地层
        5.1.4. 腹足类生物地层
        5.1.5. 双壳类生物地层
        5.1.6. 昆虫生物地层
        5.1.7. 脊椎动物地层
    5.2. 同位素年代地层
    5.3. 磁性地层
    5.4. 我国陆相J/K界线的研究进展
第六章 白垩系冀北阶的完善
    6.1. 冀北阶名称、来源及存在问题
    6.2. 层型剖面位置及描述
    6.3. 岩石地层与沉积相特征
    6.4. 生物地层划分对比
    6.5. 底界层型与标志
    6.6. 时代对比
第七章 介形类古生态与古环境演替
    7.1. CYPRIDEA的繁盛与古环境演替
    7.2. 介形类与古湖泊深度
第八章 介形类演化谱系
第九章 介形类系统描述
    介形虫纲CLASS OSTRACODA LATREILLE,1802
    速足目ORDER PODOCOPIDA MULLER,1894
    速足亚目SUBORDER CYPRIDOCOPINA JONES,1901
    金星介超科SUPERFAMILY CYPRIDOIDEA BAIRD, 1845
    女星介科FAMILY CYPRIDEIDAE MARTIN,1940
    女星介亚科SUBFAMILY CYPRIDEINAE MARTIN,1940
        女星介属Genus Cypridea Bosquet,1852
    准噶尔介科FAMILY DJUNGARIDIDAE GOU ET HOU, 2002
        达乌里亚介属Genus Daurina Sinitsa,1973
        燕山介属Genus Yanshanina Pang, 1984
        脊星介属Genus Ocrocypris Zhang, 2016
        金星介属Genus Eoparacypris Anderson,1971
        准噶尔介属Genus Djungarica Galeeva,1977
        滦平介属Genus Luanpingella Su and Yang, 1981
    球星介科FAMILY CYCLOCYPRIDIDAE KAUFMANN,1900
        达蒙介属Genus Damonella Anderson,1966
    土星介科FAMILY IL YOCYPRIDIDAE KAUFMANN,1900
    土星介亚科SUBFAMILY IL YOCYPRIDINAE KAUFMANN,1900
        刺星介属Genus RhinocyprisAnderson, 1941, emend. Gou (in Hou et al. 2002)
    金星介科FAMILY CYPRIDIDAE BAIRD, 1845
    真星介亚科SUBFAMILY EUCYPRIDINAE SARS,1925
        假似斗星介属Genus Pseudoparacypridopsis Anderson,1971
        狼星介属Genus Lycopterocypris Mandelstam,1956
    浪花介超科SUPERFAMILY CYTHEROIDEA BAIRD, 1850
    湖花介科FAMILY LIMNOCYTHERIDAE KLIE,1938
        季米里亚介属Genus Timiriasevia Mandelstam, 1947
    达尔文介亚目SUBORDER DARWINULOCOPINA SOHN,1988
    达尔文介超科SUPERFAMILY DARWINULOIDEA BRADY AND NORMAN, 1889
    达尔文介科FAMILY DARWINULIDAE BRADY AND NORMAN, 1889
        达尔文介属Genus Darwinula Brady and Robertson, 1885
第十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附录1: 介形类系统描述英文翻译
附录2: 个人简介

(4)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湖相碳酸盐岩特征及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湖相碳酸盐岩研究现状
    1.1 国外湖相碳酸盐岩研究
    1.2 国内湖相碳酸盐岩研究
    1.3 辽西地区义县组碳酸盐岩研究
    1.4 湖相碳酸盐岩受控条件和一般特征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构造
    2.3 中生代盆地演化特征及分布
    2.4 义县盆地地层构架
        2.4.1 太古宇
        2.4.2 中生界
    2.5 义县组地层划分
第3章 辽西义县组碳酸盐岩产出层位及特征
    3.1 老公沟剖面
    3.2 业南沟剖面
    3.3 英窝山北剖面
    3.4 英窝山南剖面
    3.5 王家沟剖面
    3.6 四方台剖面
    3.7 潘家沟剖面
    3.8 枣茨山剖面
第4章 义县盆地义县组碳酸盐微相类型
    4.1 老公沟剖面
    4.2 业南沟剖面
    4.3 英窝山北剖面
    4.4 英窝山南剖面
    4.5 王家沟剖面
    4.6 四方台剖面
    4.7 潘家沟剖面
    4.8 枣茨山剖面
第5章 义县组碳酸盐岩生物、沉积构造识别
    5.1 义县组碳酸盐岩生物构造
        5.1.1 微核形石
        5.1.2 微生物-石蚕巢礁及单体石蚕巢化石
        5.1.3 介形虫壳化石
        5.1.4 似生物球粒
        5.1.5 钻孔遗迹Petroxestes
    5.2 义县组碳酸盐岩沉积构造
        5.2.1 滑塌构造
        5.2.2 具纹层构造泥灰岩角砾
第6章 义县组碳酸盐岩古环境分析及层位对比
    6.1 义县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分析
        6.1.1 古环境研究依据
        6.1.2 义县组碳酸盐岩形成环境
        6.1.3 各沉积剖面形成环境
    6.2 义县盆地义县组剖面地层对比
    6.3 义县期湖盆演化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5)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中段沉积环境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背景
    2.4 义县盆地义县组火山旋回特征
第3章 义县组中段砖城子层、大康堡层沉积环境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3.1 砖城子层岩石序列特征
    3.2 砖城子层沉积相分析
    3.3 砖城子层沉积环境演化及控制因素
    3.4 大康堡层岩石序列特征
    3.5 大康堡层沉积相分析
    3.6 大康堡层沉积环境演化及控制因素
    3.7 义县组中段湖泊环境特征
第4章 大康堡层纹泥特征及意义
    4.1 纹泥特征
    4.2 纹泥的古环境意义
    4.3 纹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4.4 义县组湖相纹泥与近现代湖相纹泥沉积环境对比
第5章 沉积层对火山活动响应
    5.1 火山活动及火山岩分布特征
    5.2 火山活动对沉积层的控制
    5.3 火山活动背景下沉积物特征及形成机制
    5.4 火山事件层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第6章 沉积期古气候及义县盆地演化
    6.1 沉积期古气候
    6.2 义县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作者简介
附表

(6)平庄断陷盆地北缘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地层概况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 遥感解译
第3章 盆地基底分析
    3.1 古元古代宝音图岩群(Pt_1by)
        3.1.1 岩石学特征
        3.1.2 地球化学特征
    3.2 大萝卜沟岩体(ηγ~fT_1)
        3.2.1 岩石学特征
        3.2.2 地球化学特征
    3.3 烧锅营子岩体(ηγJ_3)
        3.3.1 岩石学特征
        3.3.2 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盆地充填序列
    4.1 义县组(K_1y)
        4.1.1 岩石地层特征
        4.1.2 地球化学特征
        4.1.3 区域岩石地层对比
        4.1.4 区域同位素测年对比
    4.2 九佛堂组(K_1jf)
        4.2.1 岩石地层特征
        4.2.2 区域岩石地层对比
        4.2.3 沉积环境分析
    4.3 阜新组(K_1f)
        4.3.1 岩石地层特征
        4.3.2 区域岩石地层对比
        4.3.3 区域生物化石年代地层对比
        4.3.4 沉积环境分析
    4.4 孙家湾组(K_2sj)
        4.4.1 岩石地层特征
        4.4.2 区域岩石地层对比
        4.4.3 区域生物化石年代地层对比
        4.4.4 沉积环境分析
    4.5 研究区多重地层划分
第5章 断陷盆地分析
    5.1 同沉积断裂
    5.2 盆地分析
    5.3 盆地演化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与创新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获奖情况
作者从事科研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7)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概况
2 古生物化石保护现状
    2.1 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概况
    2.2 典型古生物化石产地及保护现状
        2.2.1 贵州瓮安生物群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2 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3 山东临朐山旺生物群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4 甘肃刘家峡恐龙足迹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5 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6 山东诸城恐龙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1)化石原产地保护
        2)装架保护
        3)馆藏保护
        2.2.7 云南禄丰恐龙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8 四川自贡恐龙化石群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9 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0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恐龙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1 山东莱阳白垩纪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2 内蒙古古二连恐龙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3 宁夏灵武恐龙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4 新疆奇台硅化木化石及恐龙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5 北京延庆硅化木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6广东南雄恐龙及恐龙蛋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7甘肃和政脊椎动物群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3 保护工程
    3.1 保护工程分类
    3.2 保护工程分类概述
        3.2.1 化石产地保护工程
        (1)原产地自然状态保护工程
        ①加固防护工程
        ②人为损害预防工程
        (2)原产地场馆保护工程
        ①遮蔽保护工程
        ②防水、排水工程
        (3)原产地发掘保护工程
        3.2.2 化石标本保护工程
4 保护工程部署
    4.1 总体措施
        4.1.1 产地保护主要措施
        4.1.2 标本保护主要措施
    4.2 具体部署
        4.2.1 东北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2 华北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3 西北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4 华东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5 华中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6 西南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7 华南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3 法规建设与组织管理
    4.4 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5 结论

(8)辽西早白垩世小盗龙亚科一新标本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
第一章 小盗龙亚科的研究历史
    一 小盗龙亚科简介
    二 小盗龙亚科研究历史
    三 小盗龙亚科分类位置
    四 小盗龙亚科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研究材料及方法
    一 研究材料
    二 产地及层位概述
    三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章 系统古生物学
    一 化石描述
    二 讨论
第四章 小盗龙亚科各属种命名有效性探讨及近鸟类谱系分析
    一 小盗龙亚科各属种命名有效性探讨
    二 小盗龙亚科的谱系发育
第五章 小盗龙亚科的演化意义
    一 小盗龙亚科对于恐爪龙下目的分类意义
    二 小盗龙亚科为“鸟类恐龙起源假说”提供了重要证据
    三 小盗龙亚科为鸟类飞行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9)辽西义县盆地义县组中部孢粉组合分析及古气候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孢粉化石研究
        1.2.2热河生物群研究
        1.2.3义县组地质时代研究
        1.2.4 孢粉植被与古气候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1.6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辽西地区中生代盆地演化
        2.2.2 义县盆地构造特征
    2.3 区域地层特征
        2.3.1 太古宇
        2.3.2 中元古界
        2.3.3 中生界
第3章 研究区采样剖面及实验方法
    3.1 采样剖面
        3.1.1 野外剖面概况
        3.1.2 孢粉样品基本情况
    3.2 孢粉化石的处理
    3.3 孢粉化石的制片
    3.4 孢粉化石的鉴定
第4章 义县盆地义县组中部孢粉生物地层
    4.1 义县阶生物地层概况
    4.2 义县组中部孢粉生物地层
        4.2.1 砖城子层孢粉化石组合及特征
        4.2.2 大康堡层孢粉化石组合及特征
    4.3 特殊孢粉类型的生物地层意义
        4.3.1 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
        4.3.2 纵肋单沟粉(Jugella)
        4.3.3 克拉梭粉(Classopollis)
        4.3.4 “新型”和“古型”双气囊松柏类花粉
第5章 义县盆地义县组中部地层时代
    5.1 孢粉地质时代
    5.2 其它生物地层时代
        5.2.1 双壳类
        5.2.2 植物化石
        5.2.3 介形类
    5.3 同位素地层时代
    5.4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讨论
第6章 义县盆地义县组中部孢粉古气候研究
    6.1 早白垩世微植物地理区
        6.1.1 全球微植物地理区
        6.1.2 我国微植物地理区
    6.2 义县组中部古植被、古气候分析
        6.2.1 义县组砖城子层古植被、古气候分析
        6.2.2 义县组大康堡层古植被、古气候分析
        6.2.3 义县组中部孢粉植物群古气候演化
第7章 关于辽西义县组中部被子植物花粉的探讨
    7.1 被子植物起源的时间
    7.2 早期被子植物花粉认识过程及特征
        7.2.1 早期错误认识阶段
        7.2.2 正确认识被子植物花粉的外壁结构
        7.2.3 最早的被子植物花粉被发现
    7.3 辽西地区被子植物花粉研究现状
    7.4 研究区疑似被子植物花粉描述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论文及参与项目
作者简介
图版说明

(10)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朝阳化石文化介绍的汉译英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文本内容介绍
    1.2 文本选择原因
    1.3 翻译意义与挑战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朝阳化石文化及其发展
    3.2 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朝阳化石文化汉英翻译研究对象
        3.2.1 功能翻译理论的概况
        3.2.2 朝阳化石文化文本的文本类型和功能
        3.2.3 朝阳化石文化文本的翻译目的
        3.2.3.1 翻译发起者的作用
        3.2.3.2 目标文本的功能
        3.2.3.3 源文本和目的文本接收者的作用
    3.3 两种翻译原则翻译朝阳化石文本
        3.3.1 添加法
        3.3.2 删除法
    3.4 译文中出现的中国特色名词的翻译方法
        3.4.1 音译
        3.4.2 意译
第四章 结论
    4.1 主要发现
    4.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原始鸟类研究的灯塔——评《中国辽西中生代鸟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及其多样性对比[J]. 汪筱林,李阳,裘锐,蒋顺兴,张鑫俊,陈鹤,王俊霞,程心. 地学前缘, 2020(06)
  • [2]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一反鸟类新材料(PMOL-AB00024)研究[D]. 石鹤翾.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冀北滦平盆地早白垩世介形类生物地层及古生态环境演化[D]. 覃祚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湖相碳酸盐岩特征及环境意义[D]. 许江. 东北大学, 2018
  • [5]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中段沉积环境及演化[D]. 王铁晖. 东北大学, 2018
  • [6]平庄断陷盆地北缘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研究[D]. 张志斌. 东北大学, 2018(01)
  • [7]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J]. 杜圣贤,宋香锁,陈军,刘凤臣,张尚坤,陈诚,刘书才. 山东国土资源, 2017(01)
  • [8]辽西早白垩世小盗龙亚科一新标本的系统研究[D]. 裘锐. 沈阳师范大学, 2016(09)
  • [9]辽西义县盆地义县组中部孢粉组合分析及古气候探讨[D]. 崔莹. 东北大学, 2015(07)
  • [10]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朝阳化石文化介绍的汉译英实践报告[D]. 吴昊. 沈阳师范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原始鸟类研究的灯塔——评《中国辽西中生代鸟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