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市场的特殊性分析_石油论文

石油市场的特殊性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特殊性论文,石油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石油在各国的经济、政治和国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商品也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特点,从而决定了石油市场的特殊性。

一、勘探成果——储量价值与价格的特殊性

(一)储量也是商品

长期以来,人们只承认原油和天然气是商品,而很难理解油气储量也是一种商品。要培育规范化石油市场,必须突破储量无偿使用的传统观念,使勘探企业的劳动成果——储量商品化。油气勘探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找到油气资源,而是要找到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油气资源,获得最佳的利润。因此,勘探活动就成为一种商品生产活动,其成果——储量自然就是一种商品。然而时至今日,在我国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后,经济界仍然不承认勘探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不承认油气储量是商品,致使勘探成果长期被无偿使用,勘探费用不进入原油成本。尽管自1988年开始,国家允许在原油成本中提取储量有偿使用费,但这种政策性规定某一定额值的提取方法,既未完全考虑为获得某一探明储量的勘探投入,也未考虑由于地区资源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级差地租,最终还是一种不完全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勘探成果应有偿使用,勘探投入要转化为资本,并获得必要的补偿和收益。储量的商品化,既可反映油气勘探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又可将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跟油田作为资源经营者的地位分开——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获得级差地租,而各油田作为资源经营者,则可获得投资利润。这样油田开采企业作为项目的甲方,从油田的勘探企业收购储量,可使勘探企业获得一定的合理利润。勘探企业的责、权、利结合,既可促使勘探企业多找储量,找优质储量,又可使开采企业有可靠的储量保证。储量商品化后,油田开采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必然尽可能地降低开采成本,保持合理的开采速度;否则极易出现掠夺性开采的现象。

按照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结算,由于账上成本远远低于原油价格,便出现虚效益。目前国家规定吨油储量有偿使用费为59元,这一水准显然不符合实际。在国际上,原油成本中勘探、开发、采油费用所占比例分别为40%、40%、20 %, 而我国原油成本中这三项费用的比例分别是20%、40%、40%。这种状况是勘探费用未全部进入原油成本造成的。考虑到我国石油工业的实际情况, 应将吨原油有偿使用费标准提到120元。

(二)作为商品的储量价值与价格的特殊性

国际石油经济界一般认为,储量是一种“递耗资产”,即储量这种特殊资产不是通过折旧,而是通过“折耗”的形式转入产品成本的,随着油气生产而最终耗竭。国际石油界对储量原值的确定,一般采用成效法和全部成本法。

我国许多石油经济专家认为,探明储量的价值应等于其重置成本。即在同一年中,现有探明储量的价值是相同的,都等于该年探明单位储量的费用,而不考虑过去实际勘探费用。这种方法可使储量原值计算过程简化,但由此来确定储量的价值与价格也过于简单。油气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被探明后,方具有价值与价格。其价格不仅仅是勘探费用的回收问题,还应包括风险收益、极限利润以及地租等因素。即:储量价格=勘探费用+风险回报+极限利润+级差地租

石油天然气在我国属于短线产品,加之近年来我国资源条件恶化加剧,为鼓励石油工业向更复杂地区勘探油气,按国内劣等资源条件确定储量的价格是必要的,也是合乎逻辑的。这样,由劣等资源条件边际成本确定的储量基本价,再加上级差地租,就构成了储量的实际价格。即:储量价格=劣等资源条件储量价格+级差地租

油气资源是有限的,而油气价格为社会需求所决定的;劣等资源条件油气的个别生产价格,也是因此而生成的。因而,优等资源条件油田的经营者就会因其较高自然力的自然性垄断,以较低的个别生产成本获得级差收益(即级差超额利润)。这部分级差收益,在生产者对优等资源条件油田经营权的竞争中,将全部或大部分以级差地租形式转入油田土地与资源所有者手中。国家应以征收资源税的形式将这部分级差收益收缴国库。具体说来,储量级差包括地区级差和品质级差两部分。

二、油价的特殊性

(一)影响油价的多因性分析

一般商品的实际价格走势主要是商品价值和供需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力的结果,而石油作为商品的价格并不主要取决于其价值和供需状况,而是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合力。下面试对影响油价的诸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石油的稀缺性和垄断性

石油除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外,又有其特殊性质,即它是一种可耗竭的不再生资源,具有稀缺性。石油的稀缺性及由此而产生的垄断性是影响油价的重要因素。当蕴藏石油的特定区域被所有者垄断时,就产生垄断地租。由垄断地租所形成的垄断价格,是由购买者的欲望和支付能力来决定的,与它的自身价值无关。而购买者的欲望是因时、因地、因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同的,所以其变化的幅度往往很大。因此,石油价格只能以它的垄断价格为基础,既不是由石油的生产成本所决定,也不是由石油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石油的生产成本最多只能作为确定石油最低销售价格的依据,而由于石油的稀缺性和垄断性所产生的垄断价格,在国际石油市场竞争条件下,在石油价格形成中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

2.石油资源的不确定性

对世界可采石油资源量的估计,往往相差十分悬殊。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如果市场参与者认为世界石油资源量满足不了未来需求,石油价格就会提高;反之,石油价格就会降低。对世界石油资源量的估计差异,往往给石油市场带来不安定的心理因素。

3.石油需求、经济增长与油价的关联

在一定的能源结构下,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石油需求越大,油价越高;反之,油价也就越低。

4.替代能源的回止价格

石油替代品也是影响石油价格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两次石油危机后,迫使使用石油的部门以其他燃料来进行局部替代。显然,当油价提高到一定水平时,使用其他燃料或技术就比使用石油便宜。可以取代石油的技术,通常称为回止技术(Back Stop teohnology),它提供了一个回止价格。石油价格的高低是石油被取代速度快慢的重要因素。至于回止技术是否能提供比石油更有竞争性的燃料,这与今后油价的运行走势密切相关:油价越高,发展替代能源的前途越广阔,可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到新技术的发展中;若油价低,则情况相反。

那么,石油究竟达到多高的价格才有可能大部分被替代呢?在70年代初,石油经济分析家普遍认为油价若高于14美元/桶,将会产生一个庞大的合成燃料工业部门;70年代末,又预言油价若高于30美元/桶,合成燃料会替代石油;到80年代初,对石油替代品回止价格的普遍估计,提高到了40—65美元/桶。目前尚无法预见在21世纪上半叶及其以后将会出现哪些对石油供需有很大影响的重大技术突破,有哪些技术突破可能使合成燃料达到与常规石油竞争的地步。但是,有些发展趋势是很明朗的,例如如果再发生一次石油危机,油价暴涨到一定程度,如涨到50美元/桶左右,就肯定会推动一场新的能源技术革命,使合成燃料生产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5.欧佩克的产能利用

从国际石油市场走势可以看出,当欧佩克的产能利用率较高时,市场参与者就会产生心理恐慌,于是,油价就上扬;反之,当产能利用率较低时,市场参与者就会认为石油“用之不竭”。于是,油价就会疲软, 因市场上尚未被利用的生产能力会给油价造成巨大压力。 1982 —1984年油价的持续下降就是当产能利用率趋于50%—60%之间时发生的;1986年的油价暴跌,又发生在产能利用率仅50%稍多时; 而1979 —1980年的油价暴涨,则发生在产能利用率接近90%的时候。

(二)油价波动的特殊性:价格振幅大,暴涨暴跌周期短

表1:1970—1990年三种原油价格变化表 单位:美元/桶

年份 伊朗轻油 印尼米纳斯油 阿拉伯轻油

34[.]API 34[.]API

34[.]PI

1970 1.36 1.67

1.35

1971 1.76 2.18

1.75

1972 1.91 2.96

1.90

1973 2.11 2.96

2.10

1974 10.63 10.80

9.60

1975 10.07 12.60 10.46

1976 11.62 12.80 11.51

1977 12.81 13.55 12.09

1978 12.81 13.55 12.70

1979 13.45 13.90 13.34

1980 30.00 27.50 26.00

1981 37.00 35.00 32.00

1982 34.20 35.00 34.00

1983 31.20 34.53 34.00

1984 28.00 29.53 29.00

1985 28.00 29.53 29.00

1986 28.00 28.53 28.00

1987 16.14 16.28 16.15

1988 15.55 17.56 17.52

1989 12.75 15.50 13.15

1990 18.29 18.55 18.40

资料来源:Annual Energy Review.

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油价振幅比一般商品价格振幅要大得多,而且暴涨暴跌周期短。这也是国际石油市场不同于其他市场的重要特点。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种商品市场象石油市场一样多次经历了暴涨暴跌的历程。油价经常在短期内大起大落,起伏不定,致使石油市场风险性增大,可控性减少(见表1)。

(三)价格与供求关系互动的长效性与油价变动的滞后性

一般市场上的“供不应求→价格提高→生产者增多→产量增加→供过于求→价格降低→生产者减少→产量减少→……”的供求与价格的互动链条在石油市场上表现得不很明显。

石油工业投资规模很大,周期很长,生产滞后于勘探的时间长,少则三、五年,多则八、九年,投资的减少要在若干年后才能在市场上有所反映。况且,削减投资会使投资者失去未来的盈利机会。石油公司一般不会因油价低迷而停产。1986年油价暴跌时,高成本的英国海上北海油田产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这是因为北海绝大部分大油田都已从开发阶段进入生产阶段,减产、停产都会造成更加惨重的损失,故而欧佩克一再呼吁,要求英国相应减产,但未得到合作,主要原因即在于此。故实际上低油价不会使投入市场的产量在一定时间内有多少下降,只有象美国那样大量石油产自高成本的低产井以及二、三次强化采油的油田才会因低油价而导致短期内产量的削减。由于未来油价的不确定性极大,石油公司不会坐等将来油价上升而牺牲目前的利益。因此,短期石油供应的多少对油价并不十分敏感;同样,价格对供需的依赖也不很明显。

(四)石油市场上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异化的价值规律

如果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在油价形成中起决定作用,那就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拥有并开采特别富集储油区块的石油公司将获得超额利润,而开采劣等油藏的石油公司将会倒闭。最后只剩下海湾等石油富集国家生产原油,而大部分产油国停采。这显然不符合国际上大多数产油国和消费国的利益。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只有一条:以高于石油价值的价格成交。事实正是如此。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油价不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沿着一条高于价值的基线(这条基线与价值大致平行)上下波动,(见图1 )油价是决定油价的诸因素共同作用的合力,价值规律在这里被异化了。在石油市场上起作用的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异化的价值规律。

由于油价总是高于价值,故生产原油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石油公司一般也不会倒闭,而仍盈利。这就是说,在石油资源稀缺、储量有限、分布不均、投资风险大、技术含量高以及勘探开发一次性投入大的情况下,必须使经营劣等油藏构造的石油公司也获得平均利润时,才有助于建构一个稳定有序的国际石油市场。投资于中、优等含油区块同量资本而获得的超过劣等含油区块的级差石油收入,便以级差地租的特殊形式落入资源国的腰包。为什么投资于劣等含油区块也可在行业内获得平均利润呢?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是对稀有资源的独占权使然。经营这种商品(或独占这种商品)可获得垄断价格、垄断利润。

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的实际运行同样证明了上述分析的正确性。许多能源专家以大量令人信服的计算证明,即使在80年代的低油价时期,原油价格也远远超过其价值。在异化的价值规律支配下,实际油价仍然是竞争的结果。这一点,可以从国际石油市场机制的演变中得到证实。

三、石油工业无法与全社会共同形成平均利润率

石油工业无法与全社会共同形成平均利润率,而是游离于这个平均利润率之外,又单独形成了本行业内的“平均利润率”。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石油工业是一种高垄断、高投入、高风险产业。介入石油行业的资本一般都是垄断程度最高的企业。在西方最大的50家垄断工业公司中,石油以及与石油有关的企业占了30多家,而且获利最大的前5家, 一般是石油公司。因此在石油资本的生产价格中,包含的常常是垄断利润而不是平均利润。

这就是说,由于石油工业是资金密集、人才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高投入、高风险产业,因而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也加大了转产的难度,加之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再生性,从而使该行业容易形成垄断局面,无法与全社会共同形成平均利润。

四、全面深入认识石油市场特点,培育我国的规范化石油市场

目前,我国石油工业正在加速其自身的市场化进程,在培育规范化石油市场的实践中,必须对石油市场的特有属性有充分、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既然作为勘探成果的储量的价值与价格以特有方式存在,与一般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不同。那么,我们就不仅要使储量商品化,培育可动用储量市场,而且在储量商品化过程中,通过准确预测可采储量和可采边际界限,科学地界定储量价格的波动区间,使可动用储量市场步入规范、有序的运行轨道。

(二)既然原油生产成本具有一般商品所不具有的特点,那么,在对比分析我国及世界原油生产成本时,要正视我国原油成本较高的现实。要看到,各国的原油成本有一定差异甚至超常差异是正常的。为了给我国经济提供足够的能源,为了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我们必须最大程度地实现原油自给,而不能简单地沿用一般商品的比较成本法则决定是否生产、生产多少。这就是说,比较成本法则不完全适用于石油生产领域。

另外,石油工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本沉没的必然性和暂时性,正确界定资本沉没度,以吸引投资。

(三)既然油价与一般商品价格不同,那么,合理的石油市场定价机制必须以决定油价的多因性、油价波动的“无序性”、油价与供求互动形式的特殊性、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异化性为参数,将经济发展、国际政治、后备储量、回止价格、暴涨暴跌的概率等因素综合考虑,然后得出石油市场价格的动态近似值域,以增强我国石油市场的防范力度,用经济手段调节波动区间,避免对国民经济造成大的冲击。

(四)既然容易形成垄断局面的石油工业无法与全社会共同形成平均利润,国家就要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加大调控力度,避免绝对垄断,有计划地培植竞争对手,形成一定限度的竞争局面。同时,国家还要将远远超过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部分以级差地租形式收归国有,以防石油工业利润虚胀。

总之,对石油市场的固有特点,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以便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趋利避害,尽量减小勘探风险和市场风险,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培育我国的规范化石油市场。

标签:;  ;  ;  ;  ;  ;  ;  ;  ;  ;  ;  ;  ;  

石油市场的特殊性分析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