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口结构研究_人口结构论文

俄罗斯人口结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人口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 文章标识码:A

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指按不同的属性划分的各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分为自然构成、地域构成和社会构成等三大类。人口结构表现为质的区别和量的比例,对人口再生产和人口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国民经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俄罗斯拥有国土面积达1707.54万平方公里,横跨11个时区,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人口资源从1993年开始逐渐缩减,截止2009年1月1日,常住人口总数为14190.39万[1],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0多万。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与此有关的变化。已经演变为俄罗斯的人口危机,并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曾警告:如果以目前趋势继续下去,俄罗斯将面临存亡威胁[2]。俄罗斯人口变动趋势同世界人口相比,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这里从俄罗斯人口自然构成的性别年龄结构,地域构成的地理、行政区、城乡分布,社会构成的民族、受教育程度及就业结构等来研究,揭示俄罗斯人口发展现状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 人口自然结构

1.1 性别结构

从性别方面来看,俄罗斯人口构成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性别比极低。国际上通常将男女的性别比在102~107之间为正常值,而俄罗斯社会人口性别结构长期呈现女性多于男性的严重失衡的局面,1989年性别比为87.7,2004年为86.8,2007年为86.2,2008年为86.1,2009年俄罗斯女性7629.2万、男性是6571.7万,女性人数整整超过男性1000多万。事实上,各个年龄段的性别比例也不一样,2008年人口统计表明,0~29岁人口性别比例较为合理,但30岁及以上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特别是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女性人口数量相当于老年男性人口的1.5倍,而70岁及以上的高达2.4倍以上(表1)。

俄罗斯各行政区的人口性别比不同。在7大联邦区中,中央区、西北区、伏尔加河沿岸区3个联邦区的性别比例差距大于全国平均值,乌拉尔区、西伯利亚区、南部区和远东区4个联邦区小于平均值,其中男女比例悬殊最大的是西北区,差距最小的是远东区。

俄罗斯性别比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二战期间苏联主要牺牲者是男性,性别比例从此开始失调;其次,目前有劳动能力的男性由于各种疾病、酒精中毒、交通事故等成为高死亡人群,几乎是女性的4倍,加剧了性别比例的失调[3];第三,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高,导致了人口性别比例差异悬殊[4],2008年俄罗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7.5岁,其中女性为73.9岁、男性为61.4岁[5],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比男性高出12年以上;第四,外来移民中以未婚的青壮年人口居多,也影响了人口性别比例差异。

人口性别女多男少、比例失调,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男性对家庭的责任感下降,又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导致婚姻家庭领域的不健康、女性的权益和地位受到损害、非婚生育儿童的抚养和青少年的教育等问题严重以及人口负增长的社会危机等[6]。

1.2 年龄结构

俄罗斯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典型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形态,即青年、壮年和中年比例大,达到67.3%,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7.1%,少年儿童比例最低为15.6%(表2)。

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1998年首次出现了领取养老金人数超过少年儿童人数。2008年低于劳动年龄的人口仅为总人口的15.9%,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已达20.9%,显然俄罗斯已经属于典型的老龄化社会。另外,中年组的45~59岁是3225.3万人,占总人口的22.4%;50~59岁是2029.8万人,占总人口的14.1%,说明在未来的10~15年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剧,农村老龄化程度还要高于城市。虽然俄罗斯的总体人口在下降,但俄罗斯的人口结构的变化滞后于人口下降的速度,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上升,所以俄罗斯人口结构还处于典型的“人口红利期”;随着持续多年的低出生率,而后将是“人口红利期”向“人口负债期”过渡。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会使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例相对下降,劳动力资源相对缩减;另一方面,劳动力年龄人口老化、持续的低生育率会使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致使劳动力后备资源也不足。老龄化进程就会加快,老年人口系数也会迅速上升,到2008年已达到17.1%,未来还会继续上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生产和开发,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

1.3 人口金字塔

基于2007年俄罗斯人口金字塔(图1),从性别方面看,俄罗斯目前男女比例为100∶116,30岁以下的人口男女比例适当,在40岁以上女性远多于男性,老年人的性别比更高,出现女性远多于男性的分水岭在35岁左右,说明俄罗斯男少女多人口性别比失调现象由来已久。

图1 俄罗斯人口年龄金字塔(2007年)

资料来源:http://www.gks.ru/bgd/regl/b08_12/IssWWW.exe/Stg/d01/05-03.htm.

从年龄方面看,出现三次数量上较为明显的波动,其峰值分别出现在:65~70岁、45~50岁、20~25岁,波谷出现在60~64岁、37~40岁以及6~10岁。也就是说,其峰值出现的年代分别为1935~1940年、1957~1962年、1981~1988年,人口急剧减少的时间分别为30年代初期、1941~1945年、1965~1968年、1996~2000年。另外,俄罗斯年龄性别锥体基本呈现缩减型锥体,65岁以上的老人在很大的比重,是名副其实的老龄化国家。另外,0~1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持续较小,说明俄罗斯近几年是低出生率。

2 人口地域结构

2.1 地理分布

俄罗斯的人口地理分布特点是地广人稀、西多东少,由西向东形成楔形的人口核心带,地广人稀是俄罗斯人口分布的首要特征。俄罗斯每平方公里为8.3人,即按国土面积,俄罗斯为世界之冠,按人口密度,在世界十个人口逾亿的大国中排名只能是末位。其次,人口分布西多东少。在俄罗斯的西部,即其欧洲部分,人口平均密度为27人/km[2],其中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几乎与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接近,而东部地带只有2人/km[2],像埃文克和泰梅尔两个自治区人口平均密度为0.03~0.06人/km[2][7]。可以说是全国总人口的85%集中在不到1/4的国土上,而其余的15%的人口则零星散布在剩下3/4的广大土地上。整体上看,人口由西向东不断收缩,人口密集带是从西北部的圣彼得堡开始沿伏尔加河向东南延伸直达伏尔加格勒,往东则越过乌拉尔山沿西伯利亚大铁路直抵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直到远东才略有增加。这样人口分布的“过疏”地区和“过密”地区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楔形“人口核心地带”[8]。

2.2 行政区分布

人口在行政区分布上的特点是区域之间差异明显,大部分人口集中在领土的欧洲部分。截止2009年1月1日的统计,在俄罗斯七大联邦区中,土地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17.15%的中央区、伏尔加河沿岸区和南部区3个联邦区聚集了全国63.5%的人口,而占全国土地面积86.66%的西伯利亚区、西北区、乌拉尔区和远东区4个联邦区的人口总和只占全国人口的36.5%,其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是中央联邦区3712.2万,其他依次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南部联邦区等(表3),说明,现代俄罗斯人口的行政区域的空间分布极为不平衡,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传统的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乌拉尔山以东辽阔的亚洲部分多为人烟稀少或无人居住的区域。

人口的分布是由社会生产力、经济及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决定的;反过来,人口分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布局[9]。俄罗斯的人口地域结构在沿袭苏联时期基本格局的基础上,又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人口密度小、分布不均衡,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传统的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其中中央区是俄罗斯的基础,有通往东西南北的贸易之路;欧洲部分是俄罗斯经济最发达的地带,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这些因素极大地刺激了人口的集聚。而欧洲北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由于自然地理要素等原因开发较差,因而影响了人口的集中。

2.3 城乡分布

城乡分布上看,俄罗斯不仅城市人口比重大,而且居住高度集中在几座大城市里。俄罗斯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高,2009年1月1日的统计,总人口14190.39万,其中城市人口10369.04万,农村人口是3821.35万,保持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水平都在73%以上[10](表4)。俄罗斯拥有10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有11座,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有23座,人口在25~50万的有40座,人口在10~25万的有94座。将近1/5的全国居民和超过1/3的城市人口聚集在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伏尔加格勒等13座大城市里。各联邦区的城乡人口比例也不一样,最高的西北区人口比例为82∶18,其他的依次为:中央区80∶20、乌拉尔区79∶21、远东区74∶26、西伯利亚区71∶29、伏尔加河沿岸区70∶30和南部区57∶43,凸显了全国人口高度集中在国家的西部。另外,不可忽视的情况是,俄罗斯人口在1993年达到峰值,而后逐年下降;城市人口相对增长速度不及农村,有大规模的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出现“逆城市化”倾向[11]。

城乡人口的分布是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族运动、移民运动、高度有效的农业生产和交通地理状况所决定的,城市和农村居民点是国家和地区不同规模的区域分布和综合发展的原始环节。在苏联时期人口随着区域开发、工业化等有计划流动,以人口城市化为主要特征;近年来,人口主要是从自然资源地区尤其是北方、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量外流,有的地区还出现逆城市化。当然一些城市和城市类型居民点被取消城市建制,城市人口转为农村人口也导致了城市人口数量的减少,但俄罗斯人口仍有进一步城市化的可能。

3 人口社会结构

3.1 受教育结构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良好教育传统的国家,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普通民众,对文化教育和科学普及都十分重视。国家建有完善的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都有系统的教育规范。根据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数据,在年满15岁的人群中有98%的人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其中59%的人接受过各类专业教育,39%的人接受过各类普通教育,只有1.6%的人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而文盲只占0.6%,即在60岁以下正常人口中几乎没有文盲,即便是在农村,也有大量的人口接受过高等专业教育和大学后教育(表5)。

俄罗斯教育体系比较完整,人口受教育结构合理,劳动者群体易于组织、好管理,有着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强、忠于职守、肯吃苦,这是俄罗斯自苏联时期就开始实行全民免费教育,高等教育业相当普及的结果。

3.2 就业结构

根据俄罗斯的现行法律,年满15岁的俄罗斯公民便进入法定工作年龄,男15~59岁、女15~54岁为适龄劳动力年龄,在2005年适龄劳动力年龄人口为9021.5万,占总人口的62.88%,是历史的最高水平。事实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俄罗斯就业人口也在逐年老化,俄罗斯就业人口的平均年龄在逐年升高,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年龄在15~72岁之间。 2007年经济活动人口为7504.6万,就业人口为7081.3万(男性3796.7万,女性3707.9万),就业率达到94.4%[12]。各地区的就业形势有明显的差异,较好的是经济发达的西部欧洲地区,远东和北高加索地区的就业要恶劣的多。

俄罗斯统计部门将就业领域分为工业、农业、林业等15个行业,根据国际上归纳的7大类职业[13],统计2007年的就业结构(表6),可见农业从业人员只占就业人口的4.3%,从事脑力劳动体现白领阶层的有3512.8万人,占就业人口的49.6%;体力劳动的3568.5万人,占就业人口的50.4%,说明俄罗斯的工业化和服务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从就业人口在不同经济成分的比重看,国有和市属单位占就业人口32.0%,超过半数的就业人口在私营经济中工作,比例高达56.4%,这个比例逐年在增加,此外是混合经济占6.9%,外资、合资企业占4.1%,集体或宗教社团所属企业和机构占0.6%[14]。

3.3 民族结构

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国家,2002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搜集到800多种民族称谓,最终在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编制的人口民族统计表中确定了182个民族。目前,俄罗斯族是国内的主体民族,有1.159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9.83%。除俄罗斯外,人口超过100万的民族还有6个,他们依次是鞑靼、乌克兰、巴什基尔、楚瓦什、车臣和亚美尼亚(图2)。这些民族大多分布在交通方便、经济发达的伏尔加河流域和南部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多数组成了民族自治的行政区域。人口在50万~100万的民族有白俄罗斯、哈萨克等11个,人口在1万~50万的民族有43个,人口在1000~1万的民族有49个,人口在100~1000的民族有32个,人口不足100的民族有18个,其中人口最少的民族是克列克8人和卡伊达克5人。大量人数较少的民族集中在远东、西伯利亚和边境地区,多为自然条件较恶劣、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俄罗斯族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文化教育水平较高,遍布于境内各地,尤以欧洲部分最集中。但是近年来,低出生率使自己的民族失去了活力,使俄罗斯族占的份额正在日趋减少。整体看来,斯拉夫民族和乌拉尔民族人口普遍下降,高加索和突厥民族人口持续增加,与民族人口增加有关的基督教信仰人口在减少,而信仰伊斯兰教和喇嘛教的人口在增加。俄罗斯的一系列国家灾难大多直接源于民族关系的恶化,这样的民族人口结构的变化还直接关系到不少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使原本尖锐的民族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化。

3.4 移民结构

当然,确定人口进程的不只是人口再生产过程的特征,同时还取决于外部移民。最近十年许多欧洲国家人口减少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于外部移民得以消除。移民部分地或完全地弥补了居民的自然损失,俄罗斯属于此种国家之列[15]。

早在苏联时期,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有组织地在境内安排和调整移民行为;苏联解体以后,由于经济和民族因素移民行为转变为自发状态,由经济欠发达的、劳动力紧缺的东部和北部向经济发达、劳动力相对充足的中西部地区,由亚洲地区流向欧洲地区,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流向中心地区,还出现了城市向农村的倒流。移民内迁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俄罗斯人口比例下降,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明显上升,这些都影响着民族之间的关系和国家的稳定[16]。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跨国移民活动变得异常活跃。由于苏联解体而引发的移民潮,在1992~1995年之间,每年都有100多万移民进出俄罗斯。俄罗斯的专家指出,在今后的20年里,必须每年至少引进80万新的劳动力,才能填补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缺口。而联合国专家认为,俄罗斯经济的发展需要每年引进200万新的劳动力。事实上俄罗斯21世纪以来,每年净迁移人口占总人口都有相当大的比例(表7)。外来移民中以俄罗斯族或以俄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多数,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的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等都是俄罗斯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俄罗斯的移民除了独联体各国和波罗的海3国之外,还来自于德国、中国、以色列等国家。俄罗斯外迁移民主要接受国是独联体各国外,还有德国、以色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另外,俄罗斯境内还有大量的被迫移民、难民和非法移民。

外来移民的引进对俄罗斯的人口数量起到了良好的补充和稳定作用,缓解了人口快速下降的压力、减缓了人口老化过程,但是外迁移民使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年轻人大量外迁严重地损害了国家利益,民族人口数量的变化,对移民的排外情绪等也带来了新的民族矛盾。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俄罗斯的人口危机不仅面临人口数量急剧萎缩,而且在人口结构上也存在问题。尽管近10年出生并存活的人口性别比趋向合理,但历史的惯性使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女性大大多于男性的局面带来家庭、婚姻等方面的问题,也给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等带来负面的影响。持续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老年人口系数上升、劳动力后备资源不足。楔形“人口核心地带”俄罗斯尚有大部分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未得到开发或有效开发,严重影响俄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主体民族人口数量的减少、移民行为的增加等也影响着民族之间的关系和国家的稳定。

俄罗斯的人口问题正在由社会经济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面对这一危机形势,俄罗斯社会各界都在思考解决办法。鼓励生育、支持育龄人口早婚、早育、多育,是自沙俄时期直至今日历届政府在让人口政策上的共同特点和基本方针。为了逐步稳定人口数量,为未来的人口增长创造必要的先决条件,2001年12月,俄罗斯政府推出了《俄罗斯联邦2015年前人口政策构想》,提出的主要措施是维护居民健康、提高人均寿命;刺激生育、巩固家庭;合理调解和安置移民[17],这些措施不失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有效方略。

人口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社会的其他结构,人口结构的和谐程度是衡量和谐社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尺。因此,构建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能够长期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结构,才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策略。

收稿日期:2009-07-16:修订日期:2009-08-10

标签:;  ;  ;  ;  ;  ;  ;  ;  

俄罗斯人口结构研究_人口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