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在《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考察、摘录、借鉴与吸收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的两种生产的观点,同时深刻阐发了两种生产理论,不仅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丰富和发展,而且,对于今天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两种生产理论

《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以下简称《摘要》)是199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一书中的一篇重要笔记。人们从《摘要》所占《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的篇幅来看,就可以说明它的重要性。《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一书由5篇笔记组成,共计544页,而《摘要》就占有244页之多,是5篇笔记中篇幅最大的笔记。《摘要》不仅篇幅大,而且内容丰富,其中两种生产理论就是马克思在《摘要》中所阐发的重要思想之一。马克思在《摘要》中不仅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的两种生产的观点进行了考察,而且做了摘录,并写下了许多表达自己思想和看法的批注,深刻阐发了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在《摘要》中所阐述的两种生产理论,不仅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而且,对于今天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对摩尔根两种生产观点的考察与摘录

所谓的两种生产,指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有对两种生产的阐述,但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未能明晰两种生产的概念;二是没有阐述两种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三是还带有某些主观因素。所以,在笔者看来反映在摩尔根著作中的两种生产只能称之为“观点”。马克思对摩尔根两种生产的观点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并就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的这些观点做了摘录,在摘录的过程中,马克思深刻揭示与阐发了两种生产理论。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从物质生活资料的视角,考察了人类社会初期的“发展阶梯”[ 1] ,这一发展阶梯即是从“底层出发,向(P14)高级阶段上升” [1 ]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P14)中,摩尔根认为“人类进步过程中每一个重要的新纪元大概多少都与生活资源的扩大有着相应一致的关系。”[ 1] (在这里可以把“生活资源的(P14)扩大”理解为“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为了说明这个观点,摩尔根把“人类的食物资源分为五种” [1 ]。对此,马克思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摘(P14)录。其摘录如下:

好的住培制度,还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的激发和持续推进,这一点在国家住培相关文件中也是被强调的重点。齐鲁医院重点在专科层面、师资层面和学员层面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保证住培工作的可持续进展。

2月21日下午,水利部在北京举行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成立仪式。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第一种是“天然食物” [2 ] 。此时,人类(P126)社会处于原始时期,人类至少是部分栖息在树上,获取“天然食物”是以热带或亚热带的气候为前提的。

第二,深刻揭示和阐明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特征的人类自身生产是构成史前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两性的结合是人类再生产的方式。在史前社会,处于蒙昧时代初期阶段的人类,两性结合不存在什么社会规范。处于这种杂乱关系状态的异性结合,还不是家庭,这就是马克思在《摘要》中所指出的人类的原始群的生活,没有婚姻和家庭的状况。但是即使在那样的年代,也自然而然地存在着血缘亲属关系,也就是说,血缘亲属关系是人类自身生产的显著特征,这个特征对人类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从《摘要》中我们看到,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最终导致了个体家庭的产生。马克思十分赞赏摩尔根关于“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 [2 ] 的思想,充分肯定摩尔根(P147)对五种家庭形式历史发展的考察。马克思指出:家庭“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由较低级的形式进到高级的形式。”而作为“亲属制度却是被动的” [2 ]。这种被动性体现在它把家庭经过(P147)一个长久时期所发生的进化历程记录了下来,并随着家庭形式的变化而变化。亲属制度相对于血缘亲属关系的被动属性是由其所具有上层建筑的特点所决定,正如马克思所深刻指出的:“政治的、宗教的、法律的以至一般哲学的体系,都是如此。” [2 ]马克思区分物质的血缘亲属关系(P148)和思想的亲属制度的意义在于:既确认了前者在史前社会所具有的基础地位,同时又肯定后者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推动作用。

第二种是“鱼类食物” [2 ]。最早的一种(P126)人工食物;若不烹煮就不能充分食用;火首先就是用于这种目的。自从有了这种新的食物以后,人类就摆脱了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他们沿着海岸和湖岸,沿着河道,即使在蒙昧状态中也可以散布在大部分地面上了。

马克思在借鉴与吸收摩尔根两种生产观点的基础上深刻揭示和阐明了两种生产理论。尽管马克思对两种生产理论的阐发是结合对原始社会的研究而作出的结论,但是应该说马克思所揭示和阐明的两种生产理论的适用范围绝不仅仅局限于原始社会,它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两种生产理论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每次训练只集中培训一项临床操作技能,便于医学生掌握;微格教学的教案要求说明所训练临床操作技能的目标,并要求详细说明操作过程中哪些行为是该项操作技能评价的要素。

马克思摘录摩尔根“五种家族形态”是有着自己的思考的。马克思将原来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第二编”的标题删除,即去掉了“政治观念的发展”的表述,直接写下“第三编第一章古代家庭” [2 ]。马克思在具体摘录摩尔根(P131)关于“五种家族形态”的描述时,又进一步细化了关于“家庭”发展过程的描述。马克思所摘录与描述的家庭发展历程是:“第三编第一章古代家庭”、“第三编第二章血缘家庭”、“第三编第三章普那路亚家庭”、“第三编第四章对偶婚家庭和父权制家庭”、“第三编第五章专偶制家庭”。

第五种是“通过田野农业而获得无限量的食物” [2 ] 。家畜以其畜力补充了人类的筋力,(P130)它是具有极大意义的新因素。后来,铁的生产提供了装有铁铧的犁以及更为合用的锹和斧。“由于这类工具的出现,并且在以前的园艺的基础上,便产生了田野农业,从而第一次提供了无限量的食物。”[ 2](P130)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企业的微观和宏观发展方面其作用还有待发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会更深的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通过以上马克思的摘录,我们可以看出摩尔根在把“人类的食物资源分为五种”的过程中,描述了人类早期“生活资源的扩大”的大致发展进程,同时,在这个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生活资料的利用和控制,导出相应的生存技术的出现,诸如:火的使用、园圃耕种、驯养动物、铁的使用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摘要》中,马克思不仅明确指出,人类自身生产在史前社会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认为,正是血缘亲属关系构成了史前社会的社会基础,同时还揭示和阐述了两种生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制约因素以及对两种生产之间辩证关系的揭示和阐发,所有这些就构成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的丰富内容。在我们看来马克思关于两种生产理论的深刻揭示和阐发也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与发展。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在有文字记载的文明社会中,只有把上层建筑归结的决定为经济基础,把生产关系归结的决定为生产力的高度,才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分析。那么,在史前社会,只有把亲属制度归结为血缘亲属关系,把血缘亲属关系归结为人类自身生产的高度,才能洞悉史前社会的发展真谛。

摩尔根不仅对人类早期“生存资源扩充”也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予以重视,而且非常重视“人类自身的生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分析来加以说明。

首先,摩尔根有关“人类自身的生产”的阐述在《古代社会》一书中篇幅巨大。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有关“人类自身的生产”的阐述占据重要的位置。摩尔根有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的描述是在其《古代社会》一书中的“第一编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中作为“第二章生存的技术”而存在的,而且阐述的非常的扼要,在《古代社会》一书中仅有5页。 [1 ]而对于“人类自身的生产”,则是(P14-18)《古代社会》作为“第二编政治观念的发展” [1](P33)整篇的阐述。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占据237页之多,要知道《古代社会》一书的正文总共计有402页,由此可见摩尔根对人类社会早期“人类自身的生产”的重视程度。

其次,“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推动力。摩尔根之所以如此重视“人类自身的生产”,这是因为,在他看来,“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并非并行不悖,前者是后者的推动力。因此,当他一描述完人类食物的五种类型后,紧接着就先扼要阐述“下一编中经常要提到这些家族形态” [1] ,(P18-19)之所以这样做,摩尔根认为“至少得预先说明一下它们的定义,以便读者了解” [1 ]。在此,(P19)摩尔根给“五种家族形态” [1 ]下了定义。在接(P19)下来的“第二编政治观念的发展”中,摩尔根详尽描述“五种家族形态”的产生、更替及其发展的历程。在摩尔根看来,“家族形态”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正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导致史前社会家庭变化和推动人类“生存技术”的发展,从而最终决定了其食物资源的五种类型。

同时,马克思还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和发挥,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笔者将在本文的第二大部分中作进一步的阐述。

马克思在摘录摩尔根“五种家族形态”时特意写下了这样的批注:“摩尔根把家庭形式分为以下各种” [2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摩(P130)尔根关于家庭形式划分是有保留的。而且,马克思不用摩尔根“五种家族形态”的表达,而是用“五种家庭”来表达。于是,马克思就把摩尔根关于五种“家族形态”,即:血婚制家族、伙婚制家族、偶婚制家族、父权制家族、专偶制家族,[ 1] 改写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P19)偶婚家庭、父权制家庭、专偶制家庭。[ 2](P130-131)

不同领域、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可能会影响智慧城市信息智能化的建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实行标准化。建立统一的产业规范和标准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对加强智慧产业的聚集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种是“肉类和乳类食物” [2 ] 。两个(P128)半球在这方面的差异以及在谷物品种方面的差异,在已达到了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的那一部分人的发展上,造成了显著的差别。“驯养动物,可以经常得到肉类和乳类食物;拥有家畜的部落便从其余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 2](P129)

马克思对于摩尔根有关“人类自身的生产”的描述和阐述非常重视,因为在摩尔根的描述和阐述中已经触及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劳动越不发达,劳动产品的数量(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大程度上受到血缘关系的支配。只是摩尔根未能作出准确的阐述。所以,马克思在《摘要》中较为详细地摘录了摩尔根关于“五种家族形态”的描述,用来说明“人类自身的生产”的历史发展进程。马克思这方面内容的摘录在篇幅上也是比较大的,在《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中就有41页之多。

二、马克思对两种生产理论的深刻揭示与阐发

马克思在阅读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之前,由于客观材料的限制,当时,马克思对史前社会状况的了解是很有限的,他虽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触及两种生产的论述,但尚未科学、明确地阐述与揭示出两种生产理论的丰富内涵。而这方面的不足在《摘要》中得到了解决,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深刻揭示与阐明:

第一,深刻揭示和阐明人类自身生产在史前社会的决定作用。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存在着两种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两种生产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那么在史前社会,两种生产究竟是哪一种更为重要呢?对此,马克思在《摘要》中进行了揭示和阐明。《摘要》在“第三编第一章古代家庭”的一开始,马克思就写下了自己的话语:“最古是:过着杂交的原始群的生活;没有家庭” [2 ] 。(P131)史前社会这种最古老的、杂交的、没有家庭的原始群的生活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在马克思看来“在这里只有母权能够起着某种作用” [2 ] 。(P131)强调母权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充分肯定人类自身生产在史前社会所具有的决定作用。史前社会由于劳动生产力极端低下,在这种劳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母权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母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最初的食物如上所述是“天然食物”,“天然食物”主要是以采集为主,这种劳动女性擅长且为主体。另一方面,在产生生命的“类生活”方面,由于是“过着杂交的原始群的生活;没有家庭”, 因此母权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作用,就使得人类自身生产在史前社会是起着决定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行业随之兴起并繁荣,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而各类传统报纸(党报、专业报、综合商业报)继续探索转型之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基本形成了“两微一网一端”的数字化布局,并不断与新媒体融合。

第三,深刻揭示和阐明两种生产都要受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总是在具体的社会中进行的。这样,它们就不能不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这一点在史前社会也不例外。上文就曾提过,马克思之所以认为在史前社会人类自身生产在那个阶段是起决定性作用并且是构成史前社会的基础,正是由于史前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物质资料生产也是极其有限的,因此,马克思在《摘要》中摘录摩尔根有关“生活资源的扩大”的叙述时是相当谨慎的。上文我们就指出,可以把摩尔根关于“生活资源的扩大”视为“物资生活资料生产”。马克思在摘录时就将“扩大”改为“扩充” [2] ,(P126)而且对摩尔根所说的“一切生物之中,只有人类可以说达到了绝对控制(?!)食物生产的地步”[2] 的说法提出质疑。马克思特意用(P126)“(?!)”来表达,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不可能达到对食物生产的绝对控制。应该说,马克思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两种生产应该来说都不可能离开具体的社会需要和条件,所以考察两种生产,一定要同社会的需要和条件联系起来。因此,马克思在《摘要》中考察两种生产,一方面,非常重视在史前社会人类自身产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性,这一重要性即便是在史前社会也是不应该被忽视。

第四,深刻揭示和阐明两种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摘要》中,马克思深刻指示出两种生产在史前社会中的辩证关系。这就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人类社会越往前追溯,人类自身生产的作用就越大。也就是说作为个人越往前追溯,就越依附于血缘亲属关系。这是由史前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所决定的,这时人类自身的生产就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摘要》中,马克思在对“第三篇第二章血缘家庭”进行摘录时,以肯定的方式摘下了《古代社会》一书中一段话:“在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中,都必然流行生活上的共产制,因为这是他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共产制现在仍普遍流行于蒙昧和野蛮部落中” [2] 。 而且马克思随后还特意写下这(P141)样的批注:“(在原始群中!)” [2 ]。另一(P142)方面,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人越往后发展,经济关系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对此,马克思在《摘要》中,通过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的“财产观念的发展”的摘录进行了阐述与揭示。马克思的《摘要》较为详细地摘录和分析了摩尔根关于“蒙昧阶段的财产”、“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财产”、“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的财产”、“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财产”等诸阶段,深刻地指示出,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最终成为起决定因素的作用,取代了原先人类自身生产的决定作用。

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标准化生产滞后。现阶段,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也逐渐凸显出规模化等优势。但是农户与农户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公司和农户之间,普遍存在着很大差异性。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生产技术方面,还包括生产环境、资源等方面,使得品牌的内在一致性难以维护,从而制约农业品牌发展。

三、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三种是“由种植而获得的淀粉食物” [2] 。(P126)两个半球的自然资源不一样:东半球拥有适于驯养的动物和大部分谷物;西半球则只有一种适于种植的作物,这就是玉蜀黍。“为了种植作物而围起来的场地,园圃一词即由此产生” [2 ] 。(P127)

(一)适时调整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马克思所阐述的两种生产理论表明,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是紧密相联、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对两个生产之间辩证关系的揭示,对于我国适时调整生育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极其薄弱。为了医治战争的创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措施,这其中就包含土地改革等,正是由于这些方略的成功实施,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但随后出现人口增长高峰,导致经济发展与人口过快增长的矛盾凸显。再加上“十年文革”所造成经济社会的破坏和影响,维持人口再生产的生产、生活资料供给同就业、就医、就学等民生问题发生严重困难。因此,从1980年开始,从国家层面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应该说,针对当时的情况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是情理之必然。这一政策实行30多年后,我国的人口形势发生新变化,此时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和调整人口结构就成了我国人口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

正是基于对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就我国的生育政策进行适时的调整和完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中,进一步作了这样的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标志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生育政策的顶层设计,实际上体现着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中的辩证关系,即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作用,也只有深刻而正确地把握好“两种生产理论”,并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适时地作出政策的调整,以适应现实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着眼时代发展,注重全面提升人口素质

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不但重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且重视人类自身的生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 [3 ]。(P48)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着眼于时代发展的新阶段和新任务,深入研究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的相关战略问题。应该说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与马克思在两种生产理论所强调的重视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相吻合、相一致的。

我们必须看到,人口是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的重要支撑,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全面提升我国的人口素质。当然人口素质绝不是某一方面单向素质,它是由体能健康素质、智能科教素质、精神文明素质三方面素质组成的综合素质。因此,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就必须着眼于深化与体能健康素质、智能科教素质、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和机制的改革,通过改革,充分激发活力,由此来达到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的目的。

要着眼于体能健康素质的提升,就必须深化医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医药卫生方面,必须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对于体育方面,要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宗旨,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落实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要着眼于智能科教素质的提升,就必须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在教育方面,要进一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真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要把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探索更能发挥和调动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积极性的体制和机制,使大量的拔尖人才、杰出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要着眼于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就必须深化与其相关的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由于精神文明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广泛,既包括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如信仰、信念等,又包括诚实守信等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等法治素质,而且还包含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生态文明的素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因此,就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就应该着重从两个层面来加以落实,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并在实践中转化为人们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自觉地去践行。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建设,应尽可能将人们行为列入法律的规范治理之中,出台较为完备、详尽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以便克服、消除各种不文明的行为,更加有效的弘扬和彰显正气。

(三)应对现实挑战,加快老龄事业产业发展

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十分重视两种生产所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当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和累进增长的特点。面对这个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3] 我们应该看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P48)所指出的“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不仅是应对现实的挑战,而且也与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中所强调两种生产具有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相统一、相一致。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必须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指出,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而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则指出,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从“机构为支撑”到“机构为补充”,不难看出,我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已经逐渐明晰了方向,这就是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居家和社区养老逐渐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应该说这一主要的发展方向是符合目前我国国情的养老、孝老、敬老的发展路径。

其次,必须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一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大力做好该法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尊老、敬老、孝老蔚然成风。二是要积极开展为老年人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针对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组织志愿者走进养老机构、老年社会组织和老人家庭,主动提供家政、照料、护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三是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积极开展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知识讲座,充分发挥老年大学的重要作用,推动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

在工作面布置长度为2N的探测测线,其中U′(ri,tj)为合成孔径处理后i测点探测的合成信号值,M为起始探测点,M+2N为终止探测测点,ri为i点到M+N测点的距离,l为单一测点重复探测次数,Wi,k为相关系数,U(ri,tj)为ri探测测点第j次测量时的波场值,τij为权系数Wi,k取极值时的时移量。

再次,必须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一是积极探索和发展多种模式、多种途径的医养结合新路径,探索打造医疗+居家+养老、医疗+保健+养老、医疗+教育+养老、医疗+旅游+养老等方式,有效推进医养的有机结合。二是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可以积极探索和采用养老机构主办、民营资本举办、医疗机构领办以及医疗机构协办等方式来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三是可以通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功能互补和资源共享,构建集绿色有机食品、中医养生康健、旅游休闲购物、老年服务业于一体的养老产业新模式,不断满足老龄人口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脊柱骨折,患者及其家属均配合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参考文献:

[1] [美] 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7.

[2] 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A Study of two Production Theories and Their Contemporary Value in the Excerpts from Lewis Henry Morgan’s Ancient Society

Ye Zhijian(Dept. of Sociology and Culture, Fuji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Fuzhou, Fujian,350001)

Abstract:In the book of Excerpts from Lewis Henry Morgan’s Ancient Society, Marx absorbed two production viewpoints through investigation, extraction and reference. Marx profoundly explained the two production theories,which not on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materialist historical view, but also had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society today.

Keywords:Marx; notes on ancient social history; two production theories

栏目主持人:张艳涛,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

在21世纪,中国如果要成为文化强国、中国人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人要成为思想的同时代人,就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进行有原则高度的阐释和有原则高度的实践。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学教研部叶志坚教授的《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一文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进行了再阐释,认为马克思在《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考察、摘录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的两种生产的观点,马克思在借鉴与吸收摩尔根两种生产观点的同时深刻阐明了两种生产理论,这不仅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而且对于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郝淑芹的《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的关节点探源——重读〈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与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内在相关。作者主要考察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在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发展变化中的源起意义。《雇佣劳动与资本》第一次全面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阐明,为深入批判资本做好了理论准备,它处于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变化的重要节点。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潘虹旭等的《论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理解维度——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考察》一文指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突出贡献就是将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度融合,把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看作历史性生成的结果,由此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历史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结构理论是理解把握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析框架,也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生长点。这三篇文章都有坚实的文本依据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经典问题进行富有时代气息的阐释,这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正道。希望越来越多的学人能够激活经典、返本开新,面向“中国道路”构筑“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自觉担负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号: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9)04-042-007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研究”(16BKS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叶志坚(1959-),男,福建福州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学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

责任编辑:春 柳

标签:;  ;  ;  

《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