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至高无上”引文中诗歌的赞颂与韵律_古尊宿语录论文

《古尊宿语录》偈颂用韵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录论文,古尊宿论文,偈颂用韵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禅宗是佛教中的一派,注重“顿悟”,常以师徒间的问答作为使人开悟的手段。这种师徒间的问答被记录下来并传至后世就是“语录”,既然是师徒间的问答,那么“语录”就应是口语的实录。因此,禅宗语录不仅是研究禅宗思想演变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考察近代汉语的重要的语料之一。事实证明,前修时贤通过对唐宋时期的禅宗语录如《六祖坛经》、《祖堂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大都体现在词汇、语法方面,而在语音方面略显不足。

《古尊宿语录》,宋赜藏主编,是晚唐五代至南宋初期禅宗的一部重要语录汇编。该书四十八卷,收集了上自南岳怀让,下至南岳十六世祖佛照德光,共三十七家禅师的言行。《古尊宿语录》收录的禅师人数虽不及《祖堂集》、《五灯会元》,但对禅师的言行记述则比较详尽,不仅有行迹、拈古、奏文与帝王的对答,而且有偈颂。偈颂为韵文,其韵脚是研究语音的最好资料之一。禅师所作偈颂应不受格律的限制,其追求的应是韵脚的和谐、朗朗上口的效果。因此,禅师的偈颂用韵反映的应是时音,或是通语,或是方言。

我们对三十七位禅师中有偈颂的十八位禅师的用韵作了全面的考察(禅师及用韵概况见附表),在方法上,采用“丝贯绳牵法”,系联韵脚,对照《广韵》音系,确定每一韵段的押韵组合,统计各种押韵的组合频率,在这个基础上确定韵部间的异同或归并,从中归纳偈颂的韵部系统。在附表中凡是没有合韵的基本上是以宋代通语18部为基础进行押韵,但也有一些韵段超出18部体系,以18部中的某两部相押。本文重点讨论其中异常相押的性质。

一、萧豪尤侯

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因僧请益五位有颂》:187“(到)造走”。原文:“兼中到,黑白已前休作造。须明露柱未生儿,莫认狂辞途路走。”

文偃匡真禅师《通宾主》:338“休遥”。原文:“自远趋风问,分明向道休。再三如不晓,消得个非遥。”

云峰文悦禅师《示学者》775“(了)草宝咬口”。原文:“赫日光中谁不了,底事堂堂入荒草。担簦负笈苦劳心,从门入者非家宝。演宗乘,提祖教,千年枯骨何堪咬。南北东西归去来,拈得鼻孔失却口。”《颂古》:775“(道)草晓走”。原文:“平常心是道,举步入荒草。翻嗟王老师,到底不能晓。玉兔金乌任飞走。”《颂古》775“(斗)恼老”。原文:“休问藏身北斗,撩他露柱烦恼。跳撞入灯笼,穿却湖南长老。”

在宋代韵文中,萧豪尤侯相押,四川词韵2例(鲁国尧1981)、福建词韵16例(鲁国尧1989)、诗文韵22例(刘晓南1999)、江西词韵35例(鲁国尧1992)、诗韵20例(杜爱英1998)、湖南诗韵2例(田范芬2000)、温州诗韵6例(丁治民2003)。鲁先生指出:“在宋元江西词中,这种通叶现象显得颇为突出,4300首词中有35例,不少著名作家亦然,范围遍及全省。”杜爱英发现中古的萧豪尤侯两部在现代江西方言的好多点中韵母相同,如南昌话中“偷投超烧”的韵母为[εu],余干话为[εu],宜春话为,都昌、抚州同为[eu],临川话为[ε:u],据下断语:萧豪尤侯通叶当是宋代江西方音的反映,但并非宋代江西方言所独有的特点。现代闽南话、莆田话豪韵和侯韵的白读仍为[au];今湘方言的益阳话中,萧豪部与尤侯部的韵母多相混,如“头逃、抖祷、走早、漏赵”的韵母为[au]。这一现象在《古尊宿语录》中有5例,其中云峰文悦禅师就有3例,而文悦禅师为南昌人,因此,云峰(文)悦禅师偈颂中3例萧豪尤侯相押反映的是宋代江西方音的特点当无疑义。《古尊宿语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二、《禅林僧宝传》卷二一、《续传灯录》卷三等载:石霜楚圆慈明禅师为全州清湘(今广西桂林)人,少为儒生,潜心举业。二十二岁回心向道,于湘山隐静寺出家。闻汾阳善昭之名,遂前往依止,二年后得悟。服侍善昭左右七年,尽得宗旨,嗣其法。……后欲归乡省母,过筠州(今四川筠连),见晓聪法师,依止三年。又游仰山,住袁州(今江西宜春)南源广利寺三年。……后住石霜山(今湖南浏阳境内)崇胜寺,大扬临济宗风。《古尊宿语录》卷一八、《景德传灯录》卷一九、《传法正宗记》卷八、《人天眼目》卷二等载:云门文偃匡真禅师,俗姓张氏,世为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少从嘉兴空王寺志澄出家。初参睦州(治所今浙江建德)道踪领得玄旨,又参雪峰义存。出住韶州(治所今广东韶关)云门山光泰禅师,法侣云集。世称“云门文偃”。慈明禅师游历之所多为萧豪尤侯相押之地,如四川、江西、湖南等,而文偃匡真禅师游历之地仅为今浙江和广东两省,而这二地尚未见到萧豪尤侯在古文献中相押或在现代方言中同韵母的现象。但雪峰义存禅师为泉州人,虽其偈颂中未见两韵相押的现象,(周长楫1994)但在宋代福建文士笔下两部相押38例中就有4例见于为操闽南话刘克庄和苏颂两人诗作中。因此,二位禅师偈颂中的这一现象可能是受到了具有该特点的方言影响所致。

二、歌戈萧豪

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僧请益古人十二时歌乃颂之》:188“卯坐”。原文见尤侯鱼模。

守初禅师《彭殿直问和尚年多少,师有颂》:727“高劳忉多”。原文:“一腊更一腊,相续已年高。住持无别物,化道勿劬劳。劝人常有语,不用苦忉忉。只为他不信,佛大即泥多。”

歌戈萧豪相押为闽音的特点,这不仅在宋代笔记《贡父诗话》、《老学庵笔记》、《齐东野语》、《古今词话》、《西塘集·耆旧续闻》、《二老堂诗话》、《四朝闻见录·丙录》、《履斋示儿编》、《类说》等文献中有记载(刘晓南2003)、诗词用韵中也多有表现,如词韵11例(鲁国尧1989)、诗文韵69例(刘晓南1999)、释绍昙诗韵29例(丁治民2004),而且从现代闽方言中歌豪同韵也可以得到直接的证据。此外,其他地区仅四川词韵1例(鲁国尧1981)、诗韵14例(丁治民2005)、江浙诗韵3例(张令吾1998),但其相押是何性质还没有得到确认。守初禅师为凤翔傅氏子,十六出家,事渭州崆峒山志谂为师。既长,南游参云门文偃,默悟其旨。巡行至襄汉,众请住洞山(今湖北境内),学侣萃集,声誉顿起。云门文偃为五代时神僧,是雪峰义存弟子。雪峰义存为唐代泉州人,在现存的义存42首诗中,歌豪通押就有4例。(周长楫1994)周先生指出:“我们能不能从义存诗作里出现的歌豪通押的情况,把歌豪同韵的这一语音现象,往上推至唐代,换句话说,古歌豪两韵早在唐代的闽南泉州话里已经合为一韵了。”守初禅师的偈颂中歌豪通押是否是受到云门文偃禅师的影响所致,但云门禅师偈颂中未见歌豪通押例;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在四川依止三年,而四川诗词韵中也有15例。

三、尤侯鱼模

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僧请益古人十二时歌乃颂之》:188“丑卤”。又《僧请益古人十二时歌乃颂之》:188“酉拄”。原文:“鸡鸣丑,梦里逢人莽莽卤。平旦寅,觉来路上弄精魂。日出卯,赫赫光明影里坐。食时辰,食饱还知是病因。禺中巳,买卖论量入市肆。日南午,万像分明作笑具。日昳末,张公吃酒李公醉。晡时申,省来端坐醉醺醺。日入酉,茆蓬竹户硬撑拄。黄昏戍,日落西山狐魅出。夜半子,一轮明月苏哩。人定亥,老鼠状头作队队。”

朱熹《晦庵集》卷七一:“大抵方言多有自来,亦有暗合古语者,……,如闽人谓口为苦,走为祖,皆合古韵,不能尽举也。”刘晓南先生(1999)指出:“他(朱熹)所说的‘古韵’,当指吴棫《韵补》中所述之‘口’音孔五切,‘走’音子与切。”在《韵补》中,尤侯韵字用鱼模韵字作反切下字的还有12例。这一现象与闽籍文士尤侯部非唇音字与鱼模部相押12例是相一致的。在现代闽方言中,一些古尤侯部字的白读与鱼模部的韵母相同,如“有、柩”在厦门、泉州读[u]。尤侯非唇音字与鱼模相押在宋代还见于江西诗韵中,计有4例。(杜爱英1998)在今江西余干话中还存在“鱼尤”同音现象,如“奴卢刘流留如儒”同音,。石霜楚圆慈明禅师曾游仰山,住袁州(今江西宜春)南源广利寺三年。虽今宜春与余干相距不远,但宋代鱼尤同音的现象在江西可能比现代区域要大得多。

四、咸山庚清

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因僧请益三玄三要颂》:185“(玄)明山”。原文:“第二玄,伶俐衲僧眼未明。石火电光知是钝,扬眉瞬目涉关山。”《因僧请益风穴佛话》:187“(鞭)千程”。原文:“杖林山下竹筋鞭,南北禅人万万千。莫怪相逢不下马,东西各自有前程。”

神鼎洪諲禅师《偶述》:467“(言)千行”。原文:“神鼎一言,瞥尔三千。禅客一来,急急前行。”

清远佛眼和尚《无着道人求赞》:579“山然成”。原文:“植杖望云,何处空山。独立凝情,愧我萧然。无物谢伊,装点相成。”

寒先庚清相押,宋代江西词韵1例(鲁国尧1992)、诗韵2例(杜爱英1998)、福建词韵1例(鲁国尧1989)、诗韵7例(刘晓南1999),江浙诗韵1例(张令吾1998)。刘晓南先生指出寒庚通押在福州地区最多,与福州方言中两韵是由中古梗摄、山摄字组成是一致的。这一现象在《古尊宿语录》中计有四例,押入庚清部的多为寒先部中三、四等字、即“鞭、千、言、然”等,这也与上述各例情形相同。《广韵》山、咸两摄三四等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表现可分为三类:一类仍然保持韵头、韵腹和韵尾,如北京、武汉、成都[iεn]、一类是鼻音韵尾弱化为鼻化音,韵腹也由低元音高化,高化的结果是韵腹与介音合流为前高元音[i],如济南、西安>扬州、长沙>[ie]>合肥[iI]>苏州[iI]>温州[i]、一类是韵腹由于受到高元音性的介音和前鼻音韵尾的自然拼合而导致音质趋于消失,如广州、阳江[in]。第二类是空间分布,但空间的分布往往折射历史的演变。鼻音韵尾弱化为鼻化韵,虽然没有了发鼻音的实际动作,但还总保留着发音特征,因此鼻化音与鼻音之间在音质上还是比较相近的。而真文庚清相押屡见不鲜,这大多是作者方音的反映,在地理上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现代汉语方言前鼻音韵尾与后鼻音韵尾同音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古尊宿语录》卷二四载:神鼎洪諲禅师,襄水扈氏子,初隐南岳,会湘阴豪贵来游,请主其邑之神鼎,诺之。居之十载始成丛席。《古尊宿语录》卷三四、《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十九等载: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临邛李氏子,十四岁出家。先习律学,后感“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乃南游江淮间,遍参尊宿。闻法演之名,往依门下,终得心印。出住舒州(今安徽境内)龙门山,鼓吹杨岐宗风。因此,神鼎洪諲禅师、清远佛眼和尚和石霜楚圆慈明禅师主要的活动区域就是在长江流域,寒先庚清相押当是方音特征。

五、真侵东钟

汝州叶县广教归省禅师《送供养主》:446“东通空坤”。原文:“化主别仙邑,南北无西东。超然威音外,纵横处处通。明暗皆自尔,寂然天地空。万缘俱顿息,哮吼振乾坤。”又《僧请益》:450“(沉)冬音”。原文:“兀兀随缘任浮沉,不拘春夏及秋冬。阇黎请益平生事,问取寒山始知音。”

清远佛眼和尚《吴公明求赞》:579“人春真通”。原文:“欲识坦然老,乃是龙门人。声名落四方,坐卧今十春。会见移庵去,何妨邈形真。平生香火缘,对比即神通。”

守初禅师《十心颂》:727“用稳”。原文:“心是秤,万户千门同共用。纤毫轻重自低昂,便合自知不高稳。”

真侵东钟同韵的现象在现代方言中主要分布在晋语、徽语、浙江的吴语和闽语中,而在历史上,宋金时代的韵文用韵与现代方言基本上是相应的。晋南侯善渊诗韵20例(丁治民2002)、徽州诗韵1例(丁治民2005)、浙江诗韵1例(张令吾1998)、福建诗韵2例(刘晓南1999)。江西诗僧德洪有3例,(杜爱英1998)杜先生说:“这种臻摄合口字押入东钟部现象,笔者于音理上无法解释,置此存疑。”其实从德洪的经历看,这种现象可以得到解释,“他(德洪)又曾长期在湘、吴两地生活,对湘、吴方言也应当熟悉。”(杜爱英1998)我们认为德洪诗韵的这一现象应是受吴方言影响所致。广教归省禅师虽为冀州人,但长住叶县(今河南)。而“唐宋时代秦晋方言的范围比现代晋南、关中、陇东、豫西要大”,(李如龙、辛世彪1999)丁治民(2002)进一步畅其说:“唐宋时代,晋南、关中、陇东、豫西同属一个大的方言区”;清远佛眼和尚“三领名刹,所至莫不兴起”,师所领名刹均在舒州境内,而舒州与徽州相距甚近;守初禅师祖籍为凤翔,十六出家,事渭州崆峒山志谂为师。不论是凤翔,还是渭州,今皆属于陇东地区。因此,真文东钟相押出现于三位禅师的偈颂用韵中并非偶然,而是母语方音的反映,或是长期居住地方音的反映。

六、支微庚清

守初禅师《投机颂》:725“机惺明惊谁误生”。原文:“向你道,泄天机。我不会,汝惺惺。遍法界,何不明。开眼睡,悟即惊。好问尹,是阿谁。共商量,莫相误。快道取,者众生。”又《十心颂》:727:“(镜)正漆”。原文:“心是镜,照破人间邪与正。对面言谈恰是直,背后犹来黑似漆。”

第二首好像应分为两个韵段:“镜正”和“直漆”,其实不然。《十心颂》总计十首,十首中每一首的句数和字数与其他九首均相同。其他九首均为一、二、四句的尾字入韵,或二、四句的尾字入韵,而未见如一、二句与三、四句尾字分别相押的情况。如第一首:“心是春,普雨山河及大地。涩酸咸淡甘与苦,尽受春功滋助力。”

支微庚清同韵主要在西北方言区,自古而然。反映五代敦煌方音的《开蒙要训》中就不乏其例,其中以庚注齐3例、以庚注祭1例、以清注齐2例、青齐互注4例。(罗常培1961)宋人刘攽《贡父诗话》云:“国人语转,亦如关中以中为蒸、虫为尘、丹青之青为萋。”陆游《老学庵笔记》亦有相同的记载:“秦人讹萋字,则以青为萋,谓经为稽。”反映金末晋南方音的侯善渊词中有1例(丁治民2002)。这一特点在现代西北方言中仍然保存至今。守初禅师十六岁出家,出家前后以至成年均生活在陇东地区。因此,这二例应是其方音特点在偈颂用韵中的体现。

偈颂是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字数、句数、格律等方面不受此限制,但要求韵脚和谐与诗是一样的。在研究语音史时,偈颂与诗词文的用韵相比具有同等或更高的价值。我们在研究《古尊宿语录》时发现其韵部系统为18部,这就再一次证实了宋代通语18部的可信度;以方音入韵的,词韵主要集中在今福建、浙江、江西等地,而偈颂韵除这三地之外还有西北、四川、安徽等地,这些特点有的还仍保留在现代方言中,有的已不见踪迹,这就显示出“二重证据法”(鲁国尧2003)在确定方言特点形成或消失于何时和何地的准确性的长处。

标签:;  ;  ;  ;  

论“古代至高无上”引文中诗歌的赞颂与韵律_古尊宿语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