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心理学研究状况分析——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83;心理学》看发展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民大学论文,报刊论文,心理学论文,状况论文,心理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杂志 2013 年全年共转载 143 篇文章,这些文章是从 2700 多篇学术论文中选出的。与 2012 年 147 篇文章相比,转载量整体上是基本稳定的。和往年一样,选编的多数为心理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另外也比较多地转载了各个大学学报及社科期刊上刊登的文章,文章选自心理学核心期刊和其他刊物的比例为 4∶1 。
关于 2013 年的刊物编辑思想,基本沿袭了近几年的办刊宗旨:为心理学工作者服务,面向各大院校的心理学研究人员、教师、硕博研究生及其他科研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主要荟萃心理学核心期刊、大学学报和其他社科期刊上发表的优秀论文,集中展现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最新研究成果。在选文过程中,力求重点突出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充分体现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理念,为构建中国的心理学体系添砖加瓦,为心理学服务于民生提供有力帮助。在所有的栏目中,无论是理论进展、基础新论,还是专题研究、应用平台、域外视点、方法探讨等,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宗旨完成的。
近些年,心理学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感有突出的认识和体现,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激处理,为政府和市民排忧解难,把理论与实践切实地结合起来。这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刊载于传统媒体或纸质出版物中的数量和质量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新媒体中,心理学工作者也在积极发声,比如有不少心理学专家在经营着微博,有些心理学专家的粉丝数量将近 100 万之多,通过这个最时尚的平台,他们积极地传播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心理学一直与现实生活互相依托。有鉴于此,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杂志也在努力展现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在 2012 年 12 月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会议强调了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国际化问题和实践性问题,在 2013 年刊载的文章中,也能够看到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与这个主题是相吻合的。
2 理论进展
关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一直都没有冷清过,心理学界的普遍共识确定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的重要地位。 2013 年理论进展栏目共收录了 11 篇文章,均为研究比较深入、分析比较完整、主题比较新颖、可读性也很高的论文。和 2012 年全年比较,理论进展的载文量基本持平。
在 2013 年第 1 期中刊发了张文新、王美萍、曹丛的文章“发展行为遗传学简介”(心理科学进展, 2012.9),文章介绍了发展行为遗传学这门新兴的发展心理学与行为遗传学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脉络。他们认为,发展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50、60年代,到 1983 年, Rohert 在其为 《Child Development》撰写的“发展行为遗传学”的专题序言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发展行为遗传学”的概念,标志着发展行为遗传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文章重点介绍了比较重要的研究方法:定量遗传学研究、分子遗传学研究,还深入地介绍了当前的研究热点。“随着分子遗传研究技术的发展,研究中的遗传因素不再是模糊而笼统的潜变量,而是具体的、可以观测的遗传指标——基因。目前,心理学家的主要任务是将有关基因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个体发展研究中去,与此相应,候选基因与行为的关联性,以及候选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日渐成为发展行为遗传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在几十年的研究中,发展到今天,这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逐渐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参与,他们发现,“近几年其发展的势头非常强劲,成为个体发展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此理论介绍是相对比较新近的研究成果,是非常有意义的。
2013 年第 3 期上转载了董蕊、彭凯平、喻丰、郑若乔的“自由意志:实证心理学的视角”(心理科学进展, 2012.11),这篇文章对自由意志的基础概念、当前的研究成果做了全面的阐释,清晰地论述了有关自由意志的研究重点和未来设想。在文章中他们指出,关于自由意志最早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里,“毫无疑问,自由意志问题是所有哲学问题中最微妙、最迷人的问题之一,也是最令人头疼、最难以把握的问题”,所以,这是个极其有趣的问题,又是难于确切说明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由与意志是重要的心理活动,对自由意志概念的复杂性,心理学是有充分认识的,这也吸引了很多心理学家对此探讨。董蕊等人的研究指出,“心理学提供的最直接、可量化、较客观、能证伪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解决自由意志的几个基本问题,如人们能够证明自由意志存在吗?如果存在,是如何拥有它的?自由意志的心理后效是什么?关于自由意志的研究,还可以做些什么?”董蕊等人的研究给出的结论是,在心理学领域,自由意志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研究的侧重也不同。但他们同意这样的观点,即“普通人在自由意志及相关问题上的态度比哲学家们所预想的要复杂得多。”由此可以设想,自由意志的话题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
3 专题报告
依据原发期刊展现的热点、焦点研究,本刊在 2013 年共组织了三个专题,他们是,第 4 期中的“父母教育行为”,第 5 期的“面孔研究”,第 9 期的“流动儿童心理研究”。
3.1 父母教育行为
关于子女教育的问题是当代社会很重视的一个大问题,教育学家纷纷著书立说谈教育,那些培养了“出色”儿女的家长们也不甘寂寞出书介绍教育经验。现实中,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教育的关注度非常高,对子女教育的看法也非常复杂,所以,教养方式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缺位的问题、心理健康的问题等在近年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中是极其突出的。在众多观点中,父母教育行为这一研究视角就是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的一个问题,是最近研究成果比较多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专栏里,收录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是刘文婧、许志星、邹泓“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6),作者把父母教养方式分成民主型、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经过对 2288 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不同父母教养类型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和人格是有显著影响的,“除撤回爱护与行事效率之间相关不显著外,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各维度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积极性教养行为(规则引导、支持陪伴、自主准予和知晓度)与积极社会适应显著正相关,与消极社会适应显著负相关,消极性教养行为(强加干涉、撤回爱护和消极控制)则相反。”他们的研究结果还同时确认,“人格类型在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预测中有调节作用”。依据此研究成果也可以再次确认父母对子女成长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二篇是伍新春、郭素然、刘畅、陈玲玲、郭幽圻“社会变迁中父亲职能的凸显: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作者分析认为,在我国的教育现状中,“父亲在亲职教育中一直处于被忽略地位,致使亲职教育等同于母职教育”,这是因为社会变迁、文化发展过程中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然而,子女教育问题的凸显,父亲的社会角色的变化,从“宏观系统”“外观系统”“中观系统”“微观系统”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父亲的职能体现是越来越突出的,是非常“独特的”,父亲也渐渐“领悟到自身参与到孩子成长过程的必要性,不希望自己在子女教养方面被隔离,有的父亲甚至比母亲更为投入,并且成效卓著。”这个研究的结果说明了心理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面。
第三篇是吴艺方、韩秀华、韦唯、罗良“小学生 父母教育卷入行为理论模型的建构与验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作者用自制量表进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父母教育卷入行为结构理论模型包括 5 个维度,这 5 个维度既包含主要基于家庭发生的家庭监控、学业辅导、亲子沟通等,也包含以与老师交互为主的共同活动、家校沟通”。和上篇文章一样,吴艺方等人的研究也再度确认父母教育对子女的重要影响。
3.2 面孔研究
面孔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这几年是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这次选编的面孔研究专题,从新近的众多研究成果中选出了三篇文章,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成果展示。
这三篇文章是:王敬欣、贾丽萍、白学军、罗跃嘉“返回抑制过程中情绪面孔加工优先: ERPs 研究”(心理学报, 2013.1) ,徐莲、卢宁艳、王逸雯、陈晓媚“面孔性别判断信息偏好的分布模型”(人类工效学, 2012.4) ,杨文、阴国恩、肖艳丽、王正光“面孔部件相似性判断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2.6)。王敬欣等人的研究是以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 ERPs技术进行的,侧重的是情绪面孔与注意辨别和偏向的关系,作者用 120 张中国面孔图片系统的图片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认为:“首先,本研究将情绪面孔置于返回抑制中的目标位置,发现了情绪面孔加工与返回抑制的分离。但返回抑制的发生是否受情绪刺激的调节也是研究的焦点问题。其次,情绪刺激不仅包括情绪面孔,情绪场景及情绪词对个体而言也是重要的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其结论说明,“当要求被试做情绪辨别任务时,返回抑制与对情绪信息的反应之间发生了分离,表现出情绪加工的优先。这说明返回抑制和情绪偏向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神经通路上的适应机制,也为进一步探究注意与情绪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来自神经电生理学的证据。”这篇论文从文献综述到研究设计到分析论述都很清晰,研究结论也具有理论价值。
徐莲等人的研究证明,“在特定任务下的面孔判断对面孔上的信息具有特定的偏好,且面孔上的每一点都具有一定的权重值,从最关键到最不关键可以建立一个分布模型。在面孔性别判断中,最为关键的信息为眼睛部分的信息,接着是嘴巴和鼻子的信息。”这些结果是非常精细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成果。
杨文等人的研究证明,“面孔部件物理相似性与心理相似性间是 3 次函数关系;整体原型中其他部件降低了耳朵、脸型、眼睛等部件样例对整体原型中对应部件的隶属度,而提高了嘴巴样例对整体原型中嘴巴部件的隶属度。”这也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报告。
3.3 流动儿童心理研究
第三组专题“流动儿童心理研究”也是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核心是社会变迁过程中,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引起社会关注,带来大量的分析研究,心理学在此过程中逐步加深研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
这组专题的两篇文章分别是刘霞、赵景欣、申继亮的“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2013.5) ,雷鹏、瞿斌、陈旭、彭丽娟、邹荣的“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学校态度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3.3 )。刘霞等人的研究关注的是流动儿童幸福感的状况。幸福感的研究几年来比较受重视,研究成果比较多,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等各个分支中,幸福感的研究都是比较充分的。本刊再次转载刘霞等人的研究,是因为作者在总结了前人研究基础上找到与众不同的视角,给出流动儿童的特点状况。他们对1551 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首先对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歧视知觉与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进而纳入归属需要这一个体变量,探讨不同归属需要下中介作用的具体表现及差异。”其数据分析的结果包括“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群体幸福感”,“不同归属需要下歧视知觉对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研究结论,对教育实践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雷鹏等人的研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流动儿童的困境。首先,他们认为流动儿童背井离乡到陌生的环境中,心理发生了巨大改变,“一系列的适应问题可能会诱发流动儿童的疏离感”。在借鉴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雷鹏等人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流动儿童疏离感的具体特点以及疏离感、应对方式、学校态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l)流动儿童疏离感各维度显著高于城市儿童;流动初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流动小学生,且男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2)流动儿童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社会疏离感最高,其次是环境疏离感,人际疏离感最低;(3)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喜欢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学校回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态度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些成果都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心理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4 基础新论
基础新论栏目和应用平台栏目是转载量最大的两个栏目,转载内容涉及心理学研究主要分支,从论文品质上来说,几乎可以说篇篇是精品,可以说比较完整地反映了 2013 年度心理学论文成果。在 2013 年的基础新论栏目中,共转载了 54 篇文章,比 2012 年 52 篇多出 2 篇。这些文章可以反映心理学的突出成果,研究相对深入,资料很丰富,论证很全面,立意也比较新颖。
有很多论文都值得推荐,比如,第 2 期中任俊、黄璐、张振新“冥想使人变得平和——人们对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反应可因冥想训练而降低”(心理学报, 2012.10) ;第 5 期中杨小洋、李散瑶、周晖“中学生个人认识论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自我提问的调节作用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6) ;第 6 期中罗非、姜召彩、王锦琰“条件位置范式在疼痛研究领域的应用”(心理科学进展, 2013.2) ;第 7 期中段朝辉、颜志强、王福兴、周宗奎“动画呈现速度对多媒体学习效果影响的眼动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1) ;第 7 期中吕军梅、鲁忠义“为什么快乐在‘上’,悲伤在‘下’”,(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1);第 8 期中任俊、彭年强、罗劲“乐商:一个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命运的因素”(心理科学进展, 2013.4);第 8 期中许颖、陈启山“人类的判断为什么不精确:进化论和脑科学的解释”(心理科学, 2013.2);第 9 期中杨昕岳、王权红、陆其林“地震经历对插入空白间隔的汉字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心理学报, 2013.6);第 10 期中刘志方、闫国利、张智君、潘运、杨桂芳“中文阅读中的预视效应与词切分”(心理学报, 2013.6);第 11 期中彭文会、黄希庭“美德幸福观: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话题”(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 ;第 12 期中乔佳佳、莫雷、王雨函、田一甲、张婷、吴小文“文本中‘神秘人物’对记叙文阅读加工过程的影响”(心理学报, 2013.8)。
“冥想使人变得平和——人们对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反应可因冥想训练而降低”是一篇情绪心理学的长篇研究,在文章中,任俊等人对冥想的概念、发展过程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他们关心的是已有研究还没有解释清楚的问题:“冥想究竟会使人们对外部施加的情绪刺激的敏感性增强还是减弱?如果冥想能够调节和缓解人们的情绪反应的话,那么,这种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即对正性或负性情绪刺激能产生具有不同效价方向的调节作用)还是‘单向的’(即对正性或负性情绪刺激产生具有相同效价方向的调节作用) ? ”通过他们的实验研究,他们认为:“冥想之所以具有帮助个体减少焦虑、降低压力等情绪调节功能,可能是由于冥想能改变人的情绪认知。其心理机制在于冥想使个体的脑?琢波指数显著升高,大脑放松、清醒和平静,此状态下人对外界情绪刺激对自身影响的估量更客观,减少了其情绪认知上原有的消极,同时也可能降低了情绪认知中原有的积极,使得情绪更平和。”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现实的意义,对个人的情绪调整、心理健康都有帮助。
在“动画呈现速度对多媒体学习效果影响的眼动研究”一文中,一方面,本研究使用了另一种常用的技术——眼动技术,另一方面,作者立足多媒体这个当前学生接触很多的应用方式开展研究,因此,本研究可以说是从新颖的视角以大学生为被试尝试分析了动画呈现速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他们“采用经典的闪电形成原理作为刺激材料,设置了慢速、正常、快速三种速度水平,运用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测量其学习效果,利用眼动技术记录和评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转换和对任务相关区域的加工,以此来探讨动画呈现速度对多媒体学习效果的影响。”而经过对 39 名被试的测试,对“速度对多媒体学习识记和理解的影响”和“速度对多媒体学习注意转换的影响”做了全面的分析,他们得出这样的结果:“对于渐进变化的动画多媒体学习材料,动画速度变慢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动画呈现速度不会对知识的识记产生影响。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动画呈现速度是独立于学习者的注意转换来影响知识深层次加工的,并且材料呈现速度对学习者眼动的影响是微弱的。”他们的研究对认知心理学很有益处,也是一份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有意义的研究报告。
5 应用平台
2013 年的应用平台栏目共转载了 57 篇论文,比 2012 年的 52 篇略多几篇。和 2012 年一样,本栏目所选用的论文包含了众多心理学分支的文章,也同样有很多分量很重的论文出现。
在第 1 期中,张梅、林崇德、辛自强“惯例的实证研究进展:心理学的视角”(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4);第 2 期中,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情绪智力在农村留守老人感恩与自我和谐之间的效应:中介还是调节”(心理学探新,2012.4);第 3 期中,曾祥龙、周瀚、王晨“心理接纳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6);第 4 期中,王明辉“员工变革承诺研究:概念、测量、诱因及效果”(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第 5 期中,周春燕、郭永玉“公正世界信念——重建公正的双刃剑”(心理科学进展, 2013.1);第 6 期中,邹泓、刘艳、李晓巍、张冲“中国七城市青少年适应状况的综合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第 8 期中,汤晨笑、卞冉、车宏生、林培剑“人事选拔研究的新领域:应聘者标准识别能力”(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2);第9 期中,陈文平、段锦云、田晓明“员工为什么不建言:基于中国文化视角的解析”(心理科学进展,2013.5);第 10 期中,张力为“运动员的自我控制:重要理论及研究进展”(心理科学,2013.3);第 11期中,孙连荣、杨治良“社会偏见与群际威胁在群际冲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心理科学, 2013.4);等等。这些研究是相当有新意的,论述充分,结论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是值得推荐的文章。
比如,邹泓、刘艳、李晓巍、张冲“中国七城市青少年适应状况的综合评估”的研究是应用性很强的一篇论文,他们综合的数据非常丰富,是一个很深入的研究。他们对全国 7 个城市的 4898 名中学生进行研究,关于青少年的适应状况得出几项结论,包括“所在城市的 GDP 水平对青少年社会适应也有所影响,在自我肯定、自我烦扰、违规行为、积极应对以及消极退缩 5 个维度上,欠发达的第三类城市优于第一、二类城市”;“存在显著的校际差异,在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所有维度上重点学校都优于非重点学校,两类学校的学生在三种社会适应状况类型中的人数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大多数维度影响显著,与中、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青少年相比,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更为理想。”这些结论对学校教育和心理学研究都有非常高的借鉴价值。
陈文平、段锦云、田晓明“员工为什么不建言:基于中国文化视角的解析”这篇论文也是非常有看点的研究。组织行为心理学近年的研究相当丰富,无论从研究数量上讲还是从研究的品质上讲,都呈现了明显的强劲态势。这篇关于员工为什么不建言的研究,看到了组织研究中的细节问题,试图进行分析说明。他们探讨“中国组织中员工建言匮乏的文化根源”包括“中庸思想”“关系、面子和人情”“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以及“长期观念”这五个方面,得出的结果是“中庸思维的整合观念不利于员工的自我冒进式建言;上下级关系不佳员工更可能不建言,强烈的面子意识和人情观念,在混合性关系的互动中,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抑制建言行为的表达;集体主义关注组织和谐的特征抑制员工表达具有冲突性的建言,尤其是员工对表面和谐的关注更加不利于抑制性/自我冒进式建言;权力距离是中国组织中建言行为匮乏的重要文化根源之一;长期观念可能也会抑制建言行为的发生。”他们也谈到,建言行为的研究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国文化对建言行为的独特影响”,还应该“验证并阐释文化因素对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这些研究结论在组织行为心理学中是很有作用的。
6 域外视点
在 2013 年 11 月于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的开幕式上,第一个特邀报告就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尼尔森教授(Lars-G?觟ran Nilsson )关于老年心理学的演讲报告“ Is dementia inevitable?" (老年痴呆是不可避免的吗?) ,足见中国心理学会对外国心理学研究的重视。从本刊的编辑宗旨来说,也非常重视心理学的国外研究动态,2013 年关于国外心理学的研究介绍共有 7 篇论文,其中有 3 篇是翻译文章,和 2012 年的 8 篇论文,其中 3 篇翻译文章的数量持平。
2013 年国外研究突出应用性这一特点,第 2 期中艾莉森·斯帕克斯(美)、伊莱恩·里斯(新西兰)“从回忆到阅读:低收入家庭对儿童语言和读写发展的影响”(东吴学术, 2012.6);第 8 期中麦克纳马拉(美)、杰克森(美)、蒂勒克(美)、何先友“积极阅读与思维的交互式策略训练系统(iSTART-ME) ——基于自然语言加工与游戏环境的理解与训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第10 期中小约翰·柯布(美)“过程中的心理治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均如此。
例如,艾莉森·斯帕克斯等人的研究中,分析了“读写的心理语言学预测因素”“增加社会互动因素进行读写习得的研究”“回忆与阅读”“与幼儿一起阅读故事书”“读写能力习得中儿童自身的因素”等很多与儿童阅读有关的内容,提出研究假设,对结果进行了细致缜密的讨论,他们认为,比如“儿童印刷文字技能的获得是在分享性图书阅读情境下偶然习得,而不是通过直接的指导”,“儿童可以通过参与故事讲述习得谈话的复杂规则,从而发展出读写学习所需的心理语言学工具”,“研究建议,训练家长进行详细回忆至少和训练家长图书阅读对儿童的语言和读写萌发一样重要,也许对低收入家长特别重要,因为他们似乎不太进行分享的图书阅读。”等等。这些结论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对国内的研究和教育应用也很有启发。
7 方法探讨
方法探讨栏目由于受原发文章数量的影响,和域外视点栏目一样,不能每期都推荐优秀文章, 2013 年,本刊共转发了 5 篇文章,比 2012 年的 11 篇减少很多,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论文同样是高水准的报告。在方法研究中,涉及统计方法和问卷编制、检验的论文比例相对大,研究模型、研究范式的论文比例相对少一些。
本刊所选的 5 篇论文包括:第 3 期中王博、卞冉、车宏生、王蓉“主观评分保守现象的形成机制与控制研究”(心理学探新,2012.5);第 4 期中张洁婷、张敏强、耿爽“心理学研究中潜变量空间的特性探讨”(心理学探新, 2012.5);第 6 期中刘茜、徐建平、许诺“人事选拔中作假的内涵及测量方法”(心理科学进展, 2013.2);第 7 期中熊建萍、李悦“任务指导语及实验范式对朝向和反向眼跳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3.1);第 9 期中熊红星、张璟、郑雪“方法影响结果?方法变异的本质、影响及控制”(心理学探新, 2013.3)。
像“方法影响结果?方法变异的本质、影响及控制”这样的论文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这篇文章分析指出,“方法变异既可能产生结构层面的影响,也可能产生题目层面的影响;既可能影响单个结构的测量,也可能影响用相同方法研究的多个结构之间的关系,还可能影响用相同方法研究的多个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相关领域的理论建构。”由此可见,方法变异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统计问题了。作者一共从四个方面对方法变异进行讨论,包括“方法变异与方法”以及“方法变异影响的层面”“方法变异影响的范围”“方法变异的控制”,最后他们总结道:“方法变异是社会与心理研究中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但也不能把其影响妖魔化。方法变异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对研究结果造成根本性偏差。只要采取合适的控制方法,各种量表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还是可用的。”
8 心理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贴合
心理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贴合是近年一直被强调的心理学研究方向,这类论文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说明心理学研究与社会现实的贴近,也证明了心理科学的应用价值,也因此,这些成果都对社会各环节的工作有现实的推动作用。
在 2013 年第 1 期中,转载了董秀珠、杨连谦“婚姻暴力的干预:婚姻治疗是否有一席之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9)。婚姻中的暴力行为频繁发生,对受害者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这里面涉及的问题相当复杂,单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解决婚姻中的暴力问题这篇文章做了很明晰的说明,他们指出以婚姻治疗的方式解决婚姻中的暴力问题、干预问题是较适合的方式。最后他们提出建议:“尚未法定施暴者标准治疗程序的社会,应将婚姻治疗纳入更大的干预模式中,优先对有意愿共同生活、改善关系的轻型暴力夫妻施行婚姻治疗,积累实践经验并实验设计成效研究,以制定更合乎婚姻暴力受暴者及施暴者需求的政策。”
吴昌旭、马舒、庄想灵的论文“行人过街的认知心理过程和模型”(心理科学进展, 2013.7)是 2013 年第 11 期转载的,文章对交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讨论,该论文的研究初衷是对道路交通的繁复、对路人和驾驶员的伤害、对社会财富的影响的思考,作者对行人过街的认知过程进行全面梳理,包括对闯红灯行为、对“中国式过马路”等认知方式也做出分析,最后建立了从“观察感知”到“判断决策”的一个复杂的认知模型。
在 2013 年 11 期还转载了石臣鹏、欧居尚、曹锦“不良驾驶行为人心理、生理特性分析”(人类工效学, 2013.2) ,这也是一篇关注社会问题的研究报告,切入问题的角度也是比较少见的,很有价值。作者指出,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比较严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伤害,他们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找到发生事故的驾驶员的一些生理、心理具体特征,给全社会提供避免事故的可行数据。他们以普通职业驾驶员和有违章记录并有不良驾驶行为的驾驶员为被试进行对比,发现:“不良驾驶行为人多数指标方差明显高于普通职业驾驶人,速度估计均值小于普通职业驾驶人,深度知觉均值高于普通职业驾驶人,选择反应错误次数少,但是反应时间明显偏长,处置判断错误次数远高于普通职业驾驶人。”而且,“不良驾驶行为人这一特殊驾驶人群体个体差异大,对运动车辆的速度估计能力和前后车辆距离感能力不高,应对复杂交通场面机敏性较差,行车中随着交通场景的不断变化注意力分配及转移的能力明显欠缺,易引发交通意外。”
这三篇文章都是应用性很强的文章,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莫雷教授在 2013 年 11 月举行的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指出,心理学必须要科学标准、国际标准、立足本土、顶天立地,“顶天”要在重大理论上有新突破,要建立中国心理学的新理论;“立地”要研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要研究公众心理,为社会实践服务。中国心理学界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还会做得更好,人们相信,心理学的发展是前途无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