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暨九八年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会论文,思想政治论文,第五届论文,代表大会论文,新局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暨1998年年会于当年12月10—14日在福建厦门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153 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开创高校德育新局面作贡献,重点是总结高校德育实践新经验,探讨高校德育规律新特点;探索解决高校德育面临难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会议总结了第四届理事会工作;表彰了第三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专著获奖单位及个人;修改了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制订了研究会“1999—2002年科研选题指南”。会议共收到论文65篇,论文作者分别在大会或小组会上进行了交流。现将讨论和交流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知识经济与德育走向研究
与会代表讨论和交流了知识经济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种种挑战以及如何适应这些挑战。
1.知识经济强调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拓展和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涵。知识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由此决定了知识创新的特殊地位和关键作用,而知识创新离不开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强调基础知识、注重基本素质、倡导人文精神、重视发展个性,这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崭新的课题,也有力地拓展了德育的领域和空间。
2.知识经济提出的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问题,确立和强化了以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能力为基础的终身德育观念。高校德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阶段,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它既存在着与中学德育衔接的问题,也存在着与社会“接轨”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要求的问题,高校德育应该拓展到个人发展的各个阶段,树立终身德育的观念。
3.知识经济极大地加速了政治经济国际化、信息全球化、多元化的进程,提出了德育环境的开放性和开放德育的问题,从而使高校德育在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上的难度加大,客观上要求高校德育必须具有开放的意识、开放的教育手段、开放的教育方式,把握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高校德育思路。
4.知识经济使德育工作更加复杂、更加艰巨,促使高校德育坚定不移地走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它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第一,要加强德育学科建设,深化德育科学研究,尽快健全和完善德育科学理论体系;第二,要大力倡导科学的德育实践,不断研究、完善德育工作的操作方式,努力使德育工作达到理论和实践、科学性和艺术性、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统一;第三,要塑造自己的学者形象,走专家化道路,以胜任日益繁重、复杂、艰巨和高标准的德育理论研究和日常实践工作。
二、关于面向21世纪的德育模式前瞻研究
代表们认为,面向21世纪的高校德育,必须主动进取,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建构新的德育格局。
1.关于21世纪高校德育根本任务的理念。确定21世纪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依据柞以下四个条件:党的教育方针、21世纪的中外社会生活环境、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发展历程理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1世纪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理念应确定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一理念的要义是:第一,21世纪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第二,面对更加现代化和复杂化的国内外社会生活条件,21世纪的大学生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第三,健全人格与合格公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前者是条件性目标,后者是根本性目标。
2.关于21世纪高校德育目标的理念。根据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可以把21世纪高校德育目标的理念简约地表述为:培养学生“真善美勇”的人格。这四种人格力量恰好与四种中国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素质相对应:智慧力量——对应于创造性精神品质——可以表述为“真”;思想道德力量——对应于协调性精神品质——可以表述为“善”;反省力量——对应于超越性精神品质——可以表述为“美”;意志力量——对应于进取性精神品质——可以表述为“勇”。
3.关于21世纪高校德育方法的理念。21世纪高校德育方法理念可以概括为“双主体互动式理论与方法,即“两重四化模式”。其基本涵义是: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重启发诱导的德育方式,努力实现高校德育的体系化、法制化、个性化和现代化。
4.关于21世纪高校德育队伍建设的理念。21世纪高校德育队伍,必须是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理论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都要过得硬,其基本要求是走“高学历、专家化”道路。这样,才能创造21世纪高校德育的新水平,完成21世纪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
三、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德育工作基本经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工作在恢复、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认识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路子,取得了新的成就。这些新成就突出地表现在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创新。
四、关于邓小平理论教育研究
与会代表认为,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是我国迎接新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客观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也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走好人生之路的客观要求。
抓邓小平理论教育,必须抓好主渠道,确保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其中,进教材是基础,进课堂是关键,进头脑是最终的目标。要做好“三进”工作,首先要开好邓小平理论课。
“两课”的其他课程,也都要贯彻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具体运作时要注意处理好四个问题:一是内容的递进性,把“两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统筹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在教学内容上不能重复,也不能脱节,但要有所侧重;第三,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第四,教学内容的实效性,要让学生感到学了管用,有助于自己的成长、成才。还要开辟多种渠道,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把主渠道、主阵地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努力营造邓小平理论教育的良好氛围。比如,办好学生党校,加强对学生马列协会或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的指导,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竞赛活动等。
五、关于学生道德教育研究
与会代表强调,道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我国的道德文化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出现了新旧道德相互冲突又相互交织、东西方道德观念相互矛盾又相互渗透,以及多元化、多层次道德观念并存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因此,加强道德教育,努力建立、健全道德教育体系,从而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关于今后的道德教育,有代表提出,应该考虑建构“三大支柱”、“五个基本点”的道德教育基本框架。“三大支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五个基本点”是为人民服务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