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盐仪”及其与“海盐腔”的关系_海盐论文

试论“海盐文书”及其与“海盐腔”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盐论文,文书论文,试论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海盐县因海盐腔而在戏剧界享有盛名。诚然,从学术角度看,海盐腔比海盐县更 具知名度。海盐县建于公元前222年,距今已有2223年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人民勤 劳、聪慧,文化遗产丰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起于元、盛于明的海盐腔以其清 柔、细腻的演唱风格作为南戏“四大声腔”之一而名噪全国,对戏剧声腔的发展产生了 巨大影响。但后来,由于昆山腔继承和发扬了海盐腔的清柔特色,从而发展、改造成为 更细腻的“水磨调”,再配上管弦丝乐,海盐腔便逐渐被昆腔所取代。由于海盐腔既没 留下曲谱(至今未找到),也没留下音响资料,因此,要对它进行研究,实非易事。好在 此前已有流沙、苏子裕等先生对此进行多年潜心研究,他们从江西孟戏、江苏昆曲等处 寻找遗音,并已取得可喜成绩。可见,海盐腔虽已销声,但尚未匿迹。本文将在专家探 究的基础上,努力从海盐现存的剧种及各种文艺形式中寻找其踪迹,以便把握海盐腔的 特点,发掘其对后来剧种的积极影响。

“南戏从发源地永嘉流传到南方各地后,又产生出各种声腔流派,如弋阳腔、昆山腔 、海盐腔、余姚腔等,后人称之为明代古老四大声腔。”(注:蒋菁《中国戏曲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5月,第34页)海盐腔,一般认为渊源于元代流行在海盐的“南 北歌调”,经杨梓(?—1327年)等加工后发展而成,当时被称为“官腔”,为士大夫所 喜爱。王骥德在《曲律》中说:“旧凡唱南词者,皆曰海盐。”(注:彭隆兴编著《中 国戏曲史话》,1985年4月,第132页)根据元人姚桐寿《乐郊私语》说:海盐少年多善 于唱歌,又因为元代末年杭州路总管杨梓也是海盐人,他和当时的散曲作家贯酸斋(128 6—1324)很有交情,贯酸斋不但会作散曲,同时也善歌唱。杨梓得贯氏传授,教给自己 的家童,后来杨梓的儿子杨国材、杨少中又和另一散曲家鲜于比较友好,而鲜于也是个 歌唱能手。因此,杨氏家童千指,无一不善南北歌调者。可见海盐少年之善于歌唱,多 得自杨氏家法。另据《金瓶梅词话》记述:海盐腔的著名演员有正旦金凤、小生顺妹等 ,代表作有《白兔记》、《双忠记》、《刘知远红袍记》等。又据明代顾起元《客座赘 语》述:歌者只用一小拍板或以扇子代之,间有用鼓、板者,以其抒情、优雅流传于大 江南北。

在考察海盐腔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海盐县尚有一种古老的文艺形式——奉文 书,它与海盐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规律,任何一个戏曲剧 种中的戏曲音乐总是在当地的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 “海盐文书”这种说唱形式(或它的前身),肯定是形成海盐腔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 试图通过揭示“海盐文书”的演唱过程及音乐特点,找出它与海盐腔的相同点,从这块 活化石中寻找海盐腔的遗音。这对于海盐腔的研究,或许会有所帮助。

一、“海盐文书”及演唱过程

“海盐文书”是海盐地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演唱活动中所使用的抄本,整个演唱过 程称“奉文书”或谓“唱神歌”。旧时,一般演唱于为东家结婚、生子、过继(认干爹 干妈)、生病还愿、祝寿等喜庆之日所举行的一种叫“赕佛”的敬神祭祀活动。它形成 于宋元间,盛行于民国前,历史久远。但由于种种原因,到“文革”结束时,海盐文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已基本停演,到现在会唱者所剩无几;即使能唱,也皆已古稀残年。 可以说,海盐文书已快面临与海盐腔同样的命运——成为“绝唱”。面对这种情况,有 识之士胡永良、顾希佳、钱建中等民间文艺工作者,从1979年就开始了抢救工作,他们 挖掘、收集到近百册海盐文书的原始手抄本,为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颇有学术价值。

海盐文书不同于一般的民间小调,据老艺人介绍,“赕佛”祭祀活动时间较长,少则 一天一夜,多则三天三夜,相传甚至有七天七夜的。无论时间多长,曲目不能重复,所 以必须满腹曲调者才能演唱。而当时大凡演唱者,都会唱几十部文书。从已收集到的文 书看,只有唱词没有曲谱,演唱者均为男性,被称为“骚子先生”。其得名源于演唱后 需焚烧纸扎的“龙舟”或“纸人”,因此称为“烧纸”(取其谐音);又因演唱颇有难度 ,故很受尊重,称为“先生”。“骚子先生”一般是祖传,有代代相传或拜师学艺者, 有些从五六岁时就开始了。活动常在冬春两季农闲时举行,半职业化。它是一种以当地 方言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 艺术,大多是叙事体,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它与海盐腔的演唱形式相同,不用丝竹伴 奏,均是一唱众和的清唱形式,也不化妆。受仕绅富豪之家特邀去府上演唱的情形,仿 佛当年海盐子弟去达官显贵家用海盐腔演唱文本,其所唱内容具有浓重的戏曲风味。从 这一点看来,它多少显露了点海盐腔之遗音遗风。演唱者既区别于巫师,又不同于僧道 。所祭之神包罗了儒、释、道诸教,由能会全套曲本以及剪、画、写、捏、扎的技艺的 掌坛来主持,其余称为客师,仪式一般在东家的堂屋内举行,设列神筵,名目繁多,由 八仙桌、椅子、茶几等组成。相传最多时为十三筵(需一百张八仙桌方可),各筵前插有 各种用纸做的彩印神像,称“马幛”,又称“纸码”,如:玉皇、观音、土地等。桌上 放着祭品,全猪、鸡、水果、等数百件,桌无空隙,整个仪式排场称“赕佛”,有款待 神佛,祈求神灵保佑的意思,既庄严又虔诚。接神前,打扫厅堂、净洗门窗,杀猪宰羊 ,东家和族中诸男沐浴更衣,妇女回避,午夜后接神,手执檀香一股,牌子出厅(另请 的乐队)用唢呐迎接,鞭炮齐鸣,异常热闹。入座后,上香敬酒,骚子先生开始不停地 演唱。次日上午,开始用米粉捏制各种供品;下午结束上筵唱本,上第一汤(豆腐衣), 说明豆腐衣制作过程,作汤头,所唱的即称“汤书”;午夜上第二汤(元宵),第三汤( 茶叶),当时也有新编的适应时事的时政汤书,如尖锐抨击反动派的横征暴敛的和《东 洋人打进来》、《澉浦城里强盗抢》等,针砭时弊,颇受喜爱。后半夜为送神(因传说 中的鬼神均在夜间出没),把所扎的龙舟送到河边焚烧,一路高声吆喝,神情威严。而 后,唱《交纳》,在下筵前跪诵,告诉神界,请勾销此“愿”;加唱各种曲调,非天亮 不得收场;直至众人和歌“禄来,禄里来”,敬神仪式才全部结束。

二、海盐文书的音乐特点

经考察,海盐文书有近百种之多,唱词中有十六个韵脚:如天仙、团圆、堂杏、沙花 等。海盐文书按基本特点,可分为:“正书”,“汤书”两大类。

“正书”俗称“神歌书”,是代代相传或师授的手抄秘本,每部书的内容就是某个神 佛或人物(当地有名之人死后亦被封为神)的传说故事。内容丰富,情节完整。无宾白的 称“小轴书”,如《华光》、《蚕花》;有宾白的称“大轴书”,篇幅长,有“生”、 “旦”、“净”、“末”等多种角色进行演唱,类似现在的戏剧。例子见《直年太岁》 (民国五年抄本)。

正书中每首开头、结尾各唱两句为起调、落调,两句与两句之间为“夹说”(有说“隔 沙”),分“单夹说”与“双夹说”。“单夹说”一般为四句,“双夹说”可以是各种 曲牌,如《陈三姑娘》中的一段:

“花园景致百花香,桃红柳绿倒垂杨(起调)。春景天花草争妍,蝴蝶花对对成双;百 花台万紫千红,茉莉花喷鼻子香(单夹沙)。紫燕穿帘双和合,鸳鸯游湖配成双(落调)。 ”(注:《海盐腔研究》(内部资料),海盐腔艺术馆筹建小组编。第6期(98年4月)第20 页。)

“汤书”的引子部分称“汤头”,后面部分为“汤书”。“汤书”的格式较为自由, 可以有夹说,可以是一唱到底,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转韵。

文书从曲调上分,则可分为“长腔慢曲”、“汤调”、“急板调”、“杂曲”等四类 。

1.“长腔慢曲”一般用于“正书”,占曲本的大多数,有七、八、九、十言四种,具 有抒情、悠缓的特点,字疏腔圆,由相帮叔叔帮唱“禄来,禄里来”作衬词。

4.“杂曲”有世代相传的,也有即兴创作的,一般为艺人在演唱过程中吸收当地流传 与外来传入的曲调后逐渐演化而成,主要在正书中插入演唱。

海盐文书大多为五声调式,以宫调式、羽调式为主,也有商调式和徵调式。旋律平稳 ,以下行为多,笔者认为这与海盐方言为下行语调有关。如“内到阿里启?(你到哪里去 ?)这句话的音调近似”“sol mi re re do”。旋律由高到低,抒情优美。多级进及小 跳进,以大二度、小三度为多,偶有纯四、五度。采用五声级进,是因为级进的旋法最 柔和,旋律中没有尖锐的小二度,乐句起唱位置均为顶板(强起),使之平和、流畅、上 口,如长腔《北岳·游曹王》。

海盐文书中由相帮叔叔帮唱“禄来,禄里来”,这与昆曲、江西海盐腔及文史资料中 记载的海盐腔极其相似,如《白兔记》,当然,它们不完全是巧合。海盐文书一般为单 段体,音域不宽,很少超过八度,节奏变化少,以前倚音及上波音为装饰音的多,几乎 没有变化音,有较多的变拍子,如急板腔《水仙》。休止符也甚少,偶尔用也只是放在 句末一字上,用来换气或停顿,故旋律基本填满。

海盐文书的音乐语言比较简洁,如果是正书中的大轴书,则综合应用各种唱腔以及诗 、词、韵白等手段交待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定调常根据演唱者自身声音条件来定。演 唱时侧重真假声结合,真切感人。与此同时,它也要求气沉丹田,咬字清楚,演唱与动 作表演协调自如。如为正书,通常有剧情,往往一人要同时承担二、三个角色,先是自 报家门,再是各角色登场,有念白,具备戏剧的特点,有别于民间小调,可见与海盐腔 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笔者采访了吴关金(1925—)老先生,耳闻目睹了他的演唱,感到他 气息畅通,声音有较强的穿透力(看得出是经过一定程度的专门训练才达到的),咬字吐 词也十分讲究,极有韵味,而同时具备唱声、字、情、味儿、神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唐 宋的五七言诗式,又有宋元词曲的长短句式,还有元明以来的各种曲牌。

三、海盐文书与海盐腔的联系

综上所述,海盐文书与海盐腔确有密切的联系,可大致概括如下:

1.两者均盛行于海盐县,且海盐腔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影响是 不言而喻的。何况在同一地方,各种艺术形式也总是相互渗透的。

2.两者均用于富家宴请的场合(所),唱者皆穿长衫。海盐腔服饰可参看明刊本《金瓶 梅词话》中的一幅海盐子弟演剧的插图,厅堂里豪绅家中的宾客在两旁饮酒看戏,女眷 在室内垂帘听戏,中间两个角色穿着古装正在表演。

3.“海盐文书”中也有海盐腔那样的戏曲痕迹,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海盐 腔演唱时,以锣、鼓、拍板伴奏,无弦管;海盐文书一般也无丝弦伴奏,唱者常常用手 暗暗打拍子掌握节奏。

4.两者都有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都有衬词“禄来,禄里来”的帮唱。这已在1967年 上海嘉定出土的明成化年间传奇刻本《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中,找到了印证。这个 戏的开头第一段唱词是:“里禄来禄禄里来来来里禄里来来禄来里来……”也有见于福 建“四平调”及江西孟戏演出正本前的《调财神》。由此可见两者的联系,按照民族艺 术发展的规律,一般说来应是海盐腔吸收了“海盐文书”作为其曲调。

5.两者都用了长短句式格律及各种曲牌。

6.两者曲调皆显平稳、流畅,抒情柔美。明汤显祖说过这样的话:“海盐腔体局静好 ,婉丽妩媚。”所不同的是,海盐腔是用官话演唱的,《客座赘语》说“……海盐多官 语,两京人用之”。流传于士大夫阶层,所以能传遍全国;而“海盐文书”大多用方言 演唱(但笔者在听吴老先生演唱时发现有几个字不完全是海盐方言),这也正是“海盐文 书”得以流传和保持的原因。

总之,海盐文书中有着海盐腔的遗音,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事实上,即使在昆 山腔兴起并风靡全国之后,海盐腔也与之并行演出达200年之久。“海盐腔与其他声腔 一样,既不可能突然创立起来,也不可能莫名其妙地消失,至少能找出一条衍变的线索 。(注:叶长海《曲学与戏剧学》,1999年11月第50页。)”我们可以设想,各种艺术在 它的家乡,必然会渗透到兄弟艺术的形式之中。另据音乐理论家周大风先生所述:“海 宁(海盐邻县)皮影戏来省作内部调演,……发现有称‘寿曲’的曲牌,似与昆曲‘豆叶 黄’差不多,老艺人说上几代传下来的惟一的海盐腔是“祖宗牌子”。经研究,昆曲中 确有两种曲牌,一是‘双调北曲’,一是‘仙吕入双调的南过曲’,都是宋元南戏的曲 牌,而海盐腔也是有北有南,‘寿曲’前后两阙相连,因而很有研究价值。”

诚然,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海盐腔”并未绝迹,但进行寻找和挖掘却是一项长期而艰 巨的任务,在没有曲谱和音响资料的情况下,这种研究尤为艰难。今天我们对海盐地区 现存的即将灭迹的“海盐文书”进行抢救、整理和探讨,无疑将对海盐腔的研究具有积 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尤其要抓紧将健在老艺人的演唱录制成VCD,予以保存,也 可把“赕佛”的整个仪式演习一遍,制成光盘,这将为保存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做 出贡献。且不管海盐文书究竟跟海盐腔有怎样的关系,它们本身就都是无价之宝。正因 为如此,海盐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海盐腔的研究,专门成立了“海盐腔艺术馆”(筹), 编辑、整理了内部资料24期,并于2000年6月7日至10日在风景秀丽的南北湖(杨梓的故 里)举行了“首届海盐腔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戏剧专家学者观摩了江 西遗存的海盐腔演出的折子戏、浙江永昆的折子戏、海宁皮影戏的录像和“海盐文书” 的演唱录音,并进行了论文交流。2002年5月22日,全国惟一演出海盐腔的剧团——江 西抚州市汤显祖艺术实验剧团曾被邀请参加“中国·海盐南北湖旅游节”,精彩的演出 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我们相信,通过大家认真、细致、艰苦、不遗余力的发掘、研究、 鉴别和提炼,海盐腔这个古老的声腔将重新焕发光彩,流传于后世。

注释:

③《海盐腔研究》(内部资料),海盐腔艺术馆筹建小组编。第8期(98年9月)第11页。

⑥《海盐文艺》第1期(2000年10月),58页。

标签:;  ;  ;  

论“海盐仪”及其与“海盐腔”的关系_海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