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论文

兵工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论文

兵工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

马朝平,杨阳,柳光利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重庆 )

摘 要: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对高校学科建设、科研水平、人才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在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确存在着实验室建设不适应性、管理体制不适应性和文化不适应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实验室的发展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改进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学校应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加强实验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实验人员的考核机制,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水平。

关键词: 实验室;建设;管理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进行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在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整体发展。而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与高校的自身定位、专业设置、以及基础条件密切相关,但又必须适应学校的发展。例如,随着高职院校重点学科和新开专业的建设和增加,实验室的数量、规模和质量将发生变化,其建设和管理模式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2]。因此,只有合理规划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才能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在学校、实验室传承、弘扬人民兵工精神,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才能更好的建设、管理高校实验室。

一 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实验室建设不适应性

实验室规划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工作,涉及各个方面,如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等,而这些因素在实际建设和管理中很容易被忽视。

在实验室的建设上,许多高校在实验室、实验设备闲置和实验教学脱节等方面存在问题。前者是因为多数高校都是基于相关课程来设计实验室,通常是一门课程或者是一个专业就设置一个实验室,它只能满足与该专业相关的实验开展,不能进行跨专业实验和学科交叉实验,这将造成设备重复购置,实验室设备使用率低等问题,甚至出现实验室闲置的现象。许多设备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造成学校资源的相对浪费[3]。后者是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中,实验规划规不合理,许多实验项目还是以前老套的实验,没有完全根据实验教学体系的要求和人才培养对实验进行设计,并且实验室的实验项目大多都只是为了验证结果,而缺乏探索性强、综合性强的实验项目[4]

(二) 实验室管理体制不适应性

在实验室的管理上,目前大多实验室的设置和管理都隶属于各二级学院下的教研室,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当各个教研室进行任务实施时,会由于部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使得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部分学校对实验室进行学科分类,将不同学科的实验室交给不同部门进行管理。但由于不同部门本身的职能就不同,这样会造成不同部门间的矛盾,使得实验室的使用和建设管理无法得到合理地安排与调控。其次,实验室在管理方面缺乏评估和考核机制。有些学校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来对实验人员进行考查、考核以及职称评定等,这些都不利于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和实验人员的进步。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光辉成就,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如:

2.合理规划重点实验室。将重点学科作为发展的主力,将其作为学校的特色专业,以此为基础,对实验室进行合理的长远性规划[3]。在重点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融入学科的特色,还要注意与其他专业的联合,实现跨专业的实验交流。而后学校应针对重点专业的需求对其配套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进行改善,不仅要完善实验设备,还需对实验室的实验内容和服务进行改进,使实验室真正意义上对学生和教师开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可极大的促进教学和科研实验室之间的融合,实现校内资源之间的融合。

(三) 实验室文化建设的不适应性

黄酮含量测定:取1 mL样液于25 mL比色管中,用70%乙醇补充至12.5 mL,加入1.0 mL 5%亚硝酸钠溶液,静置5 min后加入1.0 mL 10%硝酸铝,6 min后加入5 mL 1 mol/L氢氧化钠溶液,摇匀,用70%乙醇稀释至刻度,静置10 min,在510 nm波长下测吸光值[12]。

二 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一) 理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机制

1.理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明确职能分工,强化责任。增强各二级学院对本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权限,以院系管理为主体,建立院实验中心,相关的实验经费自行掌控。而学院又将相关专业负责人或实验中心主任作为主体,进行统一管理[4]。另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作用,相邻或相近学科的实验室应重新整合,建立跨院的实验中心,这样一来,某些重复设置的实验室成为学生公用的实验室,有效减少了实验设备重复购置或闲置,不仅大大提高了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还增加了学生在实验时亲手操作实验设备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

实验人员是整个实验室的核心,一支结构合理的高职业素养、高水平的实验队伍,才能对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对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有着极大促进作用。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实验室在教学环节中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而实验人员更是始终被看作是辅助教学、服务于教学的工作人员,这就导致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不愿成为专职的实验人员。而高校实验室缺乏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这就迫使高校降低录用标准或直接安排专家学者的配偶或子女,从而造成实验室人员学历结构偏低,实验室队伍结构不合理,队伍素质能力亟待提高的现象。这对教学、人才培养以及科研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实验人员缺乏上进心和责任心、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消极情绪极容易传染给学生,导致学生缺乏职业素质。这不仅严重的制约着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还会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职业素养的建立。

许多研究证实峰值摄氧量随年龄而下降,但本组研究显示青年、中年、老年峰值摄氧量无明显差异,可能与老年患者的样本量太少相关,需进一步积累后进行研究。

1.建立相关管理制度。高校实验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与实验室的发展息息相关,需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管理,提高实验人员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高校可学习兵工企业中的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岗位责任制和竞争上岗聘任办法,对于实验人员的考查、考核及职称评定等工作,需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与激励机制,尤其在提职晋级问题上,做到与理论课专任教师一视同仁;传承干一行爱一行、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兵工精神,通过传承兵工精神和实施相应的激励机制,可大大促进实验人员的上进心,使得实验人员的对学生的态度端正,职业素养不断提高。

(二) 加强实验人员的职业素养及专业管理水平

3.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机构,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如果两者合作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达到“双赢”的局面其中兵工企业有着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怕困难、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这种精神正是高校实验室里也需要的。在实验室管理方面,高校应需学习兵工企业的长处,继承“不怕困难、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兵工精神,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开拓进取精神,为企业输送既具有专业能力又具有职业素质的人才。企业要求学生具备的职业素质:爱岗敬业、道德优良、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正是兵工企业里传承的兵工精神。在实验室管理中加入兵工文化元素,通过老师和实验管理人员树立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兵工精神的感染,从而具备不怕困难、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精神。

2.开展相关培训。学校可定期对实验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理论知识牢靠、专业技术过硬的实验人员队伍。同时鼓励和提倡实验人员承担某些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而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实验人员应一同参与实验室的改革与建设,尤其是新实验项目的开发和建设。这样一来,不仅可提高新建实验项目的水平和质量,还可以增加理论课任课教师实践经验,而且还可以提高实验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

《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北支整治的思路仅仅是缩窄北支中下段的河宽,中段新河港北延伸段建造水闸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新河港北闸的建设,对打通北排河道、提高崇明岛北部地区防汛排水和水资源调度能力十分必要,因此,需要市级层面统一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简化审批流程,让项目建设早日发挥功效。

3.鼓励和提倡实验人员在职攻读高层次学位。通过鼓励和提倡实验人员在职攻读高层次学位,可充分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

三 结语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成果,实验室的管理不仅要落实于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支高职业素养、高水平的实验人员的队伍[5]。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载体,我们应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及时解决和整改实验室建设和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曾华强.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217-219,223.

[2] 李毓陵,徐天明,俞雯.高校实验室建设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6):114-116.

[3] 郜维超,黄刚,郭盛,等.“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7,4(03):111-114.

[4] 邢贵和.沈阳理工大学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4):92-93.

[5] 周建丽, 周进洋.“高校实验室管理方法的研究[J]. 价值工程,2018(31):30-31.

本文引用格式: 马朝平,杨阳,柳光利.兵工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9,6(76):198-199.

基金项目: 本文系重庆市教委教改研究项目《兵工背景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83303)

作者简介: 杨阳(1984-),男,汉族,安徽淮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柳光利(1986-),女,汉族,重庆渝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机械结构设计及受力分析;马朝平(1991-),女,汉族,重庆合川人,硕士,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改性新技术研究。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6.095

标签:;  ;  ;  ;  

兵工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