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疾病药物使用中的八个误区_问题疫苗论文

禽类疾病药物使用中的八个误区_问题疫苗论文

禽病用药八大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禽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养禽生产虽有一定的发展势头,但其经济效益普遍低下。究其原因,除市场行情疲软、价格偏低、信息不灵、外销不畅外,还与养户饲养管理水平及用药不当有很大关系。笔者通过多年观察,尤其在规模场、户的用药中,存在诸多误区,现归纳主要有八个方面:

1.药物品种宁多勿少。多数场户,平时就在饲料、饮水中添加2~3种药物;一旦发病,又在饲料中增加数种抗菌药物。少则2~3种,多的5~6种。误认为:药物品种多比少好,这种药不起作用,总有某种药起作用的,抱着盲目的侥幸心理,结果导致某些药物的拮抗作用,既降低疗效、浪费药物,增加饲养成本,又起不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剂量大比小好。也有些养户平时忽视饲养管理,防病意识淡薄;一旦发病,就擅自在饮水、饲料中加大剂量。误认为剂量越大,见效越快、效果越好。有的加大2~3倍,甚至高达10倍以上。笔者常告诫养户:药品在治疗量内是药品,超出治疗量就变成毒品;即使是补品,超量使用也会变成毒品。超量使用,非但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导致药物中毒,结果适得其反。如痢特灵、马杜霉素等更甚。这是在专业户中屡见不鲜的。

3.进口药比国产好,人药比兽药强。农户中普遍认为,国产药物质量不及进口的,人药就比兽药强,价格高的比价格低的灵,就是一瓶普通的青霉素,用了人用的才放心。殊不知在很多的药品中,国产的质量并不亚于进口的,而进口药物价格普遍高于国产的,笔者认为,在选药用药上,关键是对症下药,科学用药。首先考虑药品对该病是否有效,其次是价格和投药途径,而不在国内国外、人药兽药,更不取决于价格的高低,否则,价格再高,离开对症用药这一条,即使“灵丹妙药”也不能奏效,只能劳命丧财。

4.疗程长短不当。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都有一个疗程,尤以细菌性疾病更有讲究。有的农户一见到病情好转,误认为治好,立即停止投药,结果病情反复,细菌产生抗药性,就更难治疗,损失惨重,另一些则相反,本一个疗程治愈的,为安全起见,不惜代价,再用一、二个疗程。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正确方法应根据病情及群体状况,适当延长1~2天,以巩固疗效。起到恰到好处,即可收兵的目的。

5.几只禽生病,全群吃药。当前养禽规模大多在1000只以上,以平养或笼养,当见有一、二只生病或死亡时,就不问病情、不采取隔离措施,动辄全群投药。导致少数禽生病、全群都遭殃,白白浪费了药物。

6.病者少吃药、健者多吃药。这是个极普遍的错误做法。群体中少数禽生病,就全群投药。导致病禽吃不到、健者吃个饱;病禽少吃药,健禽中毒这种本末倒置的局面。

7.用药剂量上的误差。这也是被普遍忽视的问题。现在很多兽药都推荐按用料量加药的,这是极不合理的,如某种抗生素药物推荐量为每100公斤饲料添加50克,该群禽正常时每天耗料300公斤,则应加药150克;当禽发病时,日耗料量降至200公斤,加药仅100克。这就不切合实际了。笔者认为,应按体重用药或按正常时日耗料量加药,就比较切合实际。

8.疫苗不能与抗菌素药物同用。许多用户认为,用疫苗时就不能用抗生素类药物,否则会使疫苗失效。这是一大误区。其实现行疫苗大致分防病毒性与防细菌性疾病两大类,每种疫苗都有严路的免疫程序和具体操作要求,用疫苗时应在群体健康状况良好,免疫效果才确实。笔者主张在防病毒性疾病时疫苗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药物可以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而少数防细菌性疾病的疫苗则不加抗生素药物为宜,疫苗中加不加抗生素,这要看具有疫苗和预防的要求而定,不能笼统的一概而论。

标签:;  ;  ;  

禽类疾病药物使用中的八个误区_问题疫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