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论文_尹俊俊

尹俊俊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 266000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计算技能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在教学中要加强计算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其中包括发展儿童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学会猜测与估算、独立的数学思考能力以及运用于现实情境的能力。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数的内涵,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离不开生活经验。但是有些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学生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数的内涵。所以,教学时,要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知识背景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具体生活情境中体会数学,感受数的存在。

这是一年级时,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方法,体会数的存在。用明快的情境、鲜艳的图画吸引学生的目光,在数数中感受数感。

像二年级下学期的混合运算这一单元的知识,就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用学生熟悉的送礼物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用熟知的生活经验感受混合运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一套衣服和鞋子一共多少元?

112+103+88=303(元)

学生分析列式过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算理。

二、加强计算教学,培养学生数感

儿童在学习小学数学课程之前就已经大量地接触着“数”,学习着“计算”,可以说,儿童的数学学习就是从认数与计算开始的。因此,要加强计算教学,这和发展儿童的数学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1.培养学生计算的熟练性。计算的熟练性是指学生在计算中表现出的计算“自动化”程度的心理品质。提高计算速度不仅需要对计算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十分娴熟,而且还需要简化计算步骤。比如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初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为了帮助学生试商,教材设计了脚手架,即在除法竖式的除数下面补写一个和原除数接近的整十数,以这个整十数来试商。如计算372÷62,在原除数62下面写60,用60除372试商,商6,正合适。因此这样的脚手架辅助学生试商很有效果。

但是随着题目的变化,试商也会发生很多种情况。比如试商时,第一次不合适,需要调商,这时候学生就要根据商的大小,调成正确的。比如计算850÷17时,学生把原除数17看做20试商,商4,发现4×17的积68,小于被除数的前两位80;将商调大,改写成5,得到850÷17=50。

应该说,这个脚手架在初学阶段起到了辅助学习的作用。但练习到了一定阶段,学生已在头脑中具备形成表象的能力后仍然采用这个脚手架,便会抑制思维的发展,产生对脚手架的依赖,影响计算速度的提高。

2.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在学生做到计算熟练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达到灵活性。计算灵活性是指学生在计算中表现出的计算方法多样化。计算灵活性是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在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中,教材呈现的是三峡电厂发电机组和三峡电网图。图下面用文字形式提供了每台发电机组的发电量和不同时期投入的发电机组台数。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小组间交流,得到了四种方法,分别是连加法、先乘十后除以十、乘法分配律、竖式法。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如果没有思想的引领,也只能是一种笨拙的工具。再次,学生经历了一个像数学家那样发现的过程,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提高计算质量。在小学数学中,计算教学是最重要的。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提高计算质量,是教学中的重点。因此,可以通过让学生多练的方式提高计算能力,以此提高计算质量。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学生开始学习运算律,并且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只有不断练习,学生才能把他们完全掌握。

以其中的45×102和48×25为例,让学生明白像这样的计算题的简便算法:45×102,是把102看成(100+2),再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而48×25虽然也是两个数相乘,却要把48拆分成4×12,再用4×25×12,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这样的题型也是学生计算起来稍有难度的,所以可以让学生在学会这类题型的简便算法后举一反三,做到自己出题自己完成。

三、计算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理想的计算教学应当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中,教材呈现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乘法: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后发现,连加算式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遇到加数多的时候会比较麻烦,由此得出乘法算式,让学生在练习中升华。

学生在计算中理解了算理,知道了乘法结果的由来,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得到的结果。通过学生“数一数”、“摆一摆”、“算一算”的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表象,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会了乘法的意义。

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往往不止一种,所以我经常会在解题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让他们在练习比较中感受解题的多样性,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对于这道题目中的第二题,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一)1.4×4×4 (二)4×4×1.4

=5.6×4 =16×1.4

=22.4(元) =22.4(元)

但是要说明白算理,把思考过程说清楚。

四、注重分层次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的主要学习重点就是计算,在每册书中的计算比重都很大。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可以设计层次不一样的练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并且提高。

比如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熟悉了整数、小树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这是学生刚学习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后进行基础练习,适合每位学生。里面包含了所有的运算顺序,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组练习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

为了体现不同的练习层次,接着出现下面的题目:

分小组完成,并且小组讨论其中发现了哪些计算规律。再利用这些计算规律,自己出题,让小组同学完成,真正地做到了一举三得。

论文作者:尹俊俊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  ;  ;  ;  ;  ;  ;  ;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论文_尹俊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