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教育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构成,教师需要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进行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观念以及态度等情感体验,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利用有效手段和方法,把课文中的情感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获得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这有利于学生语言情感素质和兴趣的提升。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 运用技巧
教师需要在加强和学生互动以及了解学生前提下实施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这样可以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质。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充分利用教材,寓情于文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内容,包含丰富的情感要素,有着一定的美感。其中包括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而且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内容。例如,一些说明文,也是包含感情的,苏州园林就体现了我国园林艺术中苏州园林的影响和地位,包含作者对于苏州园林的赞美和怀念。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真善美,把握文章倾泻奔腾的感觉,体会字里行间的那种感情和脉搏。再比如,背影中有关于父亲的描写,深青布棉袍,蹒珊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这段话中,使用了一些动作词汇,显示了父亲攀登的吃力,体现了父亲步履艰难的形象。这个背影激发了儿子的思考,自己虽然二十岁了,但是父亲还是把自己当做小孩子看待,没有让自己去买,而且不想让茶房去送,一定要亲自看行李,这些都饱含父亲对于儿子的深情。儿子在这个情况下,又想到了自己奔走谋职、祖母逝世以及家境惨淡,心情比较艰难,这种情况下的父子亲情更加难能可贵。通过领会和分析,学生可以体验到背影中人物的情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看到的并不是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在移情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感性,连接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思考自己和家人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属于对于读者的改造和感染,有着对文本二次创造的效果。
二、实施情感熏陶,寓情于礼
这里所说的寓情于礼,就是利用作品的内涵来感染学生和启发学生。文学作品中都包含重要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引导,让学生在情感层面产生共鸣和移情,进而达到教学效果,让学生吸收积极情感、和健康内涵,体会哲理。在实际教育中,需要把握重点词句,经过仔细品味和反复推敲,了解文章的具体含义。例如,对于紫藤萝瀑布这个文章,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表现植物的美感,作者使用拟人的方法体现了自己的喜悦感情,原本悲痛和焦虑的心情消失了。为什么作者面对植物会产生这样的情感,他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感悟呢。作者其实是借助没有感情的植物,利用这些实在的物体,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使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连接作者的生活和时代背景,学生可以了解作者的命运。作者对于人和花的命运回顾中,展现出了对于生命的信念,学生可以获得性情方面的洗礼和感情方面的熏陶。
三、以情育情开展情感教育
情感有着一定的感染性,情感是可以传达给别人的,这样可以让别人体会相同的情感。教师在传授观点、思想、技能和知识过程中,需要融入积极情感,利用恰当的言语来传达感情,注意停顿、语速、语调以及语言等等,这样可以有效体现教学内容,还可以注意自己的姿态、手势、目光和面容等等,这样可以形象体现一些概念和现象。在讲解海燕过程中,可以利用充满感情和激情的语调来体现排比句的优美,进而突出文章的情感高潮。利用气势磅礴和情感激烈的解释语言,可以让学生了解诗句的深刻内涵,进而利用这些优美的语句来为学生带来美好的感受,进而体现教学的魅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可能没有认识到自身情感对于学生的影响,没有考虑到自己需要使用哪些情绪状态来讲解问题。这种状态下,无法调节学生的积极情绪。如果没有发展自己的积极情感,就难以培养和发展别人的情感。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学生的情感基础,进而构建沟通的桥梁,从学习和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情感。为了提升情感教育的感染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体现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氛围中,进而体会到作品的欢畅和愉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关注情感创设的目的性,同时重视创设的具体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具体的情景可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入生动情景。对于具有一定生活情感体验的学生,可以利用直观语言表情、图像、故事和问题等实施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激情。要善于使用多媒体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如果教师没有发展和培养自己的情感,就会难以在教学中利用情感教育来感染学生。要引导学生形成感情基础,让情感成为学生学和教的纽带,这样可以达到良好效果。
情感教育在语文知识认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感受到有血有肉的知识内容,才能把这些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教师需要利用语文情感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吸收作品中的良好内涵,净化学生的灵魂,并且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李蕊伟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学周刊,2016,(05)。
[2]孟玮玮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与实践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6,(31)。
[3]赵冬源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思维的转变[J].考试周刊,2016,(93)。
论文作者:赵晓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作者论文; 感情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