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市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市场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F[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24X(2000)03-0092-05
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抓,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我们做过多年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具规模,但毕竟教育不同于其它行业,它在社会功能、生产方式、产品形态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十分复杂。因此,人们常常对高等教育产业化产生误解,如有人将高等教育产业化等同于花钱就能上大学,有人将人才等同于高等教育的产品,从而认为不能走高等教育产业化的道路。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基础——高等教育市场不甚了解,从而导致了认识的误区。从理论上研究高等教育市场的内容、培育等问题,对于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产业化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等教育市场
高等教育市场是教育产业化的基础。教育产业化主要指非义务教育的产业化,在我国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和部分中等教育的产业化。应该说,高等教育产业是教育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说高等教育市场是教育产业化的基础。
目前,世界上将非义务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办的国家并不多,各国发展非义务教育的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欧洲模式,以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为代表,对教育实行高福利制。几乎是从小孩入学到大学毕业全部由政府包揽,实行高淘汰制,被淘汰者转入低收费的职业培训。
第二种为北美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这些国家教育福利不是特别好,除国家办教育外,允许少数私立学校办赢利教育。
第三种即亚太模式,以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为主,将非义务教育的一些阶段和培训放到市场。
第四种是完全市场化模式,将非义务教育和职业培训完全商品化。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和地区极少。
我国将教育作为第三产业。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其中包括教育。这主要是从教育的服务功能来考虑的。但发展至今,教育产业不属于第三产业,而是属于高科技产业,即通常说的第四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之一。首先,教育承担着知识的创造、转换、传播、交换等职能。教育产品的主要内涵就是知识,尤其是教育产业化所指的非义务教育,其科技含量很高,属知识密集型产业。高校强调教师要稿科研,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提高授课的科技含量。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收益大,风险也很大,具有高科技产业的特点和属性。
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要澄清两种看法。一是将学生作为教育产品,这是不当的。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就业制度下,学生是学校教育产品的购买者、消费者。学校也不会出售学生,学校只能出售符合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社会需求的教育产品。如机械制造专业本科产品包括一系列有机联系的课程、实验,含有许多知识和技能,学校生产者即教师利用各种生产条件即教学设施设备等向学生提供这种消费期一般为四年的产品,学生消费的结果是获得了机械制造本科层次的理论和技能。造成将学生当作学校的产品的原因在于教育产品的特殊性,后文要专门分析教育产品的特性。二是有人将学校的后勤服务作为教育产品的组成部分。这是错误的。学校后勤行政化尤其是高校后勤行政化是计划经济的遗留问题,是过去国家“小而全”、社会分工低下的后果。以学生后勤服务为例,学生作为教育这种特殊产品的消费者,必须要吃住,但他在任何地方都需要吃和住,不仅在学校需要。他不会为了吃和住到学校来。他是为了学习才到学校来的,他可以从其它机构那儿获得吃住服务,但不能获得教育服务。故而教育产品不能包含后勤服务。这是高校后勤服务必须社会化的原因。
那么,高等教育市场应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般而论,高等教育市场主要包括高等教育产品、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消费、高等教育生产、高等教育市场规则等(为行文方便,后文教育即专指高等教育)。
(一)教育产品 是高等教育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服务商品。为了区别于其它商品,我们用教育产品这个词。
教育产品是一种综合性的产品。每一教育产品都包括教育设施设备、教育技术和教育内容等方面。教育设施设备是教育服务的基础,表现为为教学服务的建筑物、设备、器材等。学生作为主要的教育消费者在购买教育产品时内含地包括了教育设施设备。而学校的后勤服务则是服务于师生的社会商品。
教育技术,按美国AECT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1994的定义,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由于美国是世界上知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能否学习新知识、丢弃旧知识,是个人、企业甚至国家获得成功的关键。学习被提到很高的高度。他们主张从“干中学”(Leaming-by-doing)转变为“学中学”(Learning to learn),即学会学习,学习的技术很重要。他们认为顾客是学习者,顾客在使用智能产品时,智能产品迫使并且帮助顾客学习,顾客进入一个教育过程。故美国将教育技术定义为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而我国的教育技术关注于学校和教师方面,是教学硬件设备等教育资源与教学技巧等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强调学校在推动教育产业化和教学改革中的主动性。符合中国穷国办教育的特点。
教育内容是教育消费者购买教育产品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产品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机构利用教育设施设备、教育技术为教育消费者提供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表现为不同的专业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等。因此,对于高校来讲,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的设计都十分重要。它们关系到教育产品的定位、生产等根本问题。是教育产品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并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依据。
教育产品就是教育设施设备、教育技术和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教育产业不仅包括学校,而且包括其他生产、销售教育产品的企业。如生产、销售教育软件的企业。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教育公司。
教育产品既是商品,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无形性。教育产品是无形服务。消费者消费教育产品,以掌握教育内容为最终标志,知识、技能等都是无形的。教育产品可以度量,只是度量的标准和方式很难确定。过去我国以消费者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标准,以考试为度量方式,以分数或等级为主要指标。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发展,我们应确立新的度量标准和方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应以消费者对教育产品的最终使用能力的高低为标准。
第二、周期长。教育产品的年限较长,目前我国专科为2-3年,本科一般为4年,硕士、博士各3年。教育终身化将使教育周期更长。目前,教育产品的周期在加快。主要原因是知识的创新加快。
第三、即时性。教育生产和教育消费是同时进行的。这使得教育生产者同时就是教育产品销售者。
第四、科技含量高,投资巨大。高等教育要有很高的科技水平,否则,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科研成了各高校竞争的重要方面。这样,教育产品的生产无论对政府、企业,还是家庭个人来说,都是一项昂贵的投资。高等院校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学校长不得不为经费奔忙。
第五、教育产品具有系统性、结构性。以教育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教育内容为例,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系统的,有结构的。既要遵照教学规律,又要服从学科要求。不能想当然地根据市场情况设置。
(二)教育消费 是指人们对教育产品的使用。教育消费涉及到教育产品的交换问题。由于教育产品交换十分复杂,这里不作讨论,只讨论教育消费。
教育消费是由教育需求推动的。教育需求包括两个方面:教育需要和购买能力。
第一、教育需要是由利益机制决定的、人们因教育缺失、不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我们所说的有上学读书的想法、愿望。决定人们的教育需求是就业制度和收入水平。因此,国家的知识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就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决定了人们的教育需要。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并没有足以形成市场规模的教育需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由于利益的价值导向作用,那时人们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需要是被动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工资收入同学历和知识水平基本上成正比;最近,国家又出台政策,让科技人才先富起来。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求知欲望。人们不仅要追求学历,提高学历,而且要求有真才实学。中国人真正进入了全民求知识的境界。人们为了提高自身和下一代的素质而自觉进行教育消费。尤其是青年,越来越重视学历和技术,据调查,32.8%的人希望自己拥有本科学历,37%以上的人希望自己拥有硕士、博士、博士后学历,城市青年44.5%的人希望子女有博士以上学历,希望自己子女有中专以下学历者不足3%。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消费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高等教育逐渐成为持久不衰的社会需求。
第二、教育产品购买能力。教育产业化要求人们必须花钱才能消费教育产品。从我国的经济情况来看,人们已经具备了消费能力。1998年全国城镇居民教育支出为900亿元人民币,而银行居民存款在5.3万亿元左右。人们的基本生活已基本满足。人们在银行数次存款降息后仍要存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让子女受良好的教育,人们认识到知识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希望所在。
这将出现一些因支付不起教育费用却又有入学条件的人不能接受高等教育,据此,有人认为这削弱了国家在维护社会公平中的作用,造成人们受教育的权利不平等,拉大了差距,所以我们不能实行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其实,对于城乡贫困家庭受教育问题在政府、社会、学校多方努力下,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如果我们因此不实行教育产业化,教育没有大发展,将是更多的人不能接受高等教育。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390万人左右,而印度1994年就有501万人。我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使受教育由权利变成义务,使想上大学的人都能上大学。
(三)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用于生产教育产品的要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师资、教育设施设备、教育技术等。其中师次是教育资源的灵魂,科学技术知识是教育资源的核心。
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主要要研究的问题。以师资为例,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有教职工102.9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为40.72万人。使得高校一方面人满为患,另一方面师资缺乏。除去后勤服务人员和机构设置多而造成的行政人员过多外,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生产力落后,使本该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变成了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我国师生比不经济。每位教师每周只上五六学时的课,而每周的有效教学时间按国际惯例为30-60学时。每位教师每周课时在14-20学时并不算超负荷。目前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手段、科研手段太落后。许多大学仍沿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来讲授先进或最先进的科学。不仅浪费劳动力,而且效率低下。所以,我国高校师资缺乏不是缺数量,而是缺质量。
教育产业化使教育资源的配置走向市场,教育资源流向声誉好、办学质量高、办学效益好、管理先进的教育机构。办学效益差、质量低、社会声誉不好、管理不善的教育机构在竞争中会逐渐失去生源、师资、设施设备等而被淘汰。
当然,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着为经济建设服务而采取的短期行为,这应在教育产业化的深化中解决。而不是否定教育产业化。
(四)教育生产 即教学工作,进行知识的转移和传播,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等内容。
教学设计是一种生产设计,是教育机构根据其教育产品的定位、要求以及教育资源进行符合教育技术、教育规律的教学规划和准备。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程序、教学纪律等规章制度。它是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的依据。如对教师备课、授课、考核等的要求,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
教学管理是依据教学设计对教学工作进行日常管理,包括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指导、监督、服务、反馈、控制等。教学管理规范教学活动,保证教育产品质量。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工作。教学管理应遵循教学规律,应用现代管理科学、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管理。
教学活动是教育生产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机构向社会提供教育产品的最重要的活动,是直接的生产活动,也是最主要的教育产品销售方式。教学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创造性劳动。教育产业化,使师生的教学关系变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学生有权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对教育产品发表自己的意见。某音乐学院曾发生一起一个班的学生状告其老师因教学方法不当而造成他们重大损失,要求赔偿200多万元人民币的事。这一方面给教师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促使教师去认真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活动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教育产业化冲击的不是教学规律,而是教育产品的定位、设计、教学的手段等。
(五)教育市场规则 指规范教育市场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颁布了《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6部教育法律、《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16项教育行政规章,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200多个教育行政规章,虽初具规模,但仍然不完善,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教育法规会不断完善起来。
二、高等教育市场的培育
只有不断刺激教育需求,增加教育消费,教育市场才能持续发展。培育教育市场的措施主要有: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70年代中期由美国社会学教授马丁·物罗(Martin Trow)提出的。他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高等教育。从规模上确定了三个界线;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型,15-50%为大众型,50%以上为普及型。相应的,高等教育从特权变为权利再成为义务。
美国在20世纪初率先进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尝试,收效显著。下表为美国1930年以来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变化情况:
年代 1930 1940 1946 1950
19551961
1971
1981
1991
1995
入学率(%) 7.2 9.110
14.3
17.723.6
35.34153.7
81.1
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培育高等教育市场的首要因素。大众化使高等教育市场规模扩大,1999年高校扩招给高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有了规模,银行愿意贷款给学校了,社会资本愿意投资教育产业了,高校原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了。教育消费者对教育产品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可以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有精力进行宏观管理。
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类型主要有四类:依靠公立高校为主体;国立、私立学校并举;公立高校市场化;发展远程高等教育。我国穷国办大教育,不能选择第一种类型,要后面三种并举。
(二)高等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继续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据统计近40年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现代社会劳动者知识的半衰期为5-7年。据统计,一个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中,继承性的只占10%,现代科学知识占90%;而一个人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所需知识的10%,其余90%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获得。因此,高等教育必须终身化。
高等教育终身化使教育市场极大地扩大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市场最主要的是18-23岁的年轻人。全国现有普通高校在校生390万人,成教学生290余万人,自考生1000万人。而23-50岁的人的市场十分巨大。实行高等教育终身化,这部分人工作后可以通过正式的渠道获得自己工作所需的知识。这对国家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以软件业为例,我国在1985年同印度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到今天,印度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产值是我国的40余倍。我国软件同硬件产值比为1:9,销售额比为2:8。而美国软件同硬件产值比为1.4:1。有的公司甚至出现买软件送电脑的情况。我国继续教育不足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软件的知识含量高于硬件。
目前,我国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的以年轻人为主。据统计,在下岗人员中,25-45岁的占70%多,约有70%的是由于技术水平不适应,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0%,初中及以下者占60%以上,而同期劳动力市场初中及以下的需求量不足5%,下岗职工中约有60%没有专门技术。年轻人只有重新步入课堂,参加技术培训,而参加过培训的再就业率在60-90%之间。
(三)教育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全球范围看,高等院校获取经费的主要渠道有政府财政拨款、学生缴纳的学费、商务活动、科技开发、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基金投资、社会捐赠等。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70%依靠政府拨款,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2-0.4%。目前,我国有社会力量创办高校60余所,有学历文凭考试试点资格的民办高校150余所,其它各种没有学历文凭考试资格的1090所,在校生共130多万人。而美国1993年共有3600余所高等学校,其中私立院校2000余所,韩国综合五大项目评估排名前20名中,国立大学仅5所,其余15所为私立大学。日本、菲律宾等国的私立大学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60-80%。相比之下,我国教育产业投资主体十分单一。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了,这为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提供了主体:国家、企业、个人、国外投资主体等。
投资主体多元化,必然要求扩大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自主权,包括招生自主权、专业设置自主权、教学管理自主权、财务自主权、文凭发放权、国际学术交流自主权等。这是教育市场的内在要求,但具体情况十分复杂,应积极、稳妥地推进,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四)高等教育世界化 指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状况和趋势。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经济国际化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正是对教育世界化的高度概括。高等教育世界化包括生源世界化、教学世界化、教育产品世界化、学术研究世界化、教育投资世界化等。表现为不同的三个层次: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全球一体化。目前主要处于高等教育国际化阶段。
高等教育国际化指在国家间进行高等教育的分工合作。以留学生教育为例。留学生教育是生源国际化的一种形式。18世纪,英法为世界留学中心,19世纪德国成为另一个留学中心,20世纪美国超过英、法、德等成为世界教育中心。1994年美国有外国留学生45万余名,中国建国50年间共派遣留学生30余万名。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各国互相交流,利用国外资源培养人才,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全球化是跨国教育机构进行国际高等教育活动。其主体是跨国教育机构,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是国内教育机构,跨国教育机构是教育界的跨国公司。目前,我国教育界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美、英等国已有一些跨国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全球一体化目前还没有充分发展,但1998年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的召开,预示着高等教育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即将来临,其主要形式是出现协调、规划、组织全球高等教育的全球性的机构。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分地有这种功能。将来还会产生许多全球性的高等教育专业协会、委员会等机构。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高等教育世界化使教育市场在地域、国别上得以扩展。我国应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高等教育世界化。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努力扩大招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化、世界化,利用各种投资主体,扩大高等教育市场的规模,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更多更好的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
[收稿日期]2000-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