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传统面塑教学的诗境化呈现研究论文_孙桂青

中小学传统面塑教学的诗境化呈现研究论文_孙桂青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对中小学传统面塑教学的诗境化呈现研究,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 面塑 美术 诗意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弘扬、发展、传承面塑艺术,也渗透着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面塑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多地感受生活、启迪智慧、学习技艺、陶冶情操,在动手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发现更好的自己。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中国面塑,是一门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民间手工技艺中很有特色的一个艺术门类。她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同时,面塑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以其小小的形象传达着大千世界的动人故事,从而潜移默化之间启迪孩子们的心灵、情感和对艺术的认知。

借“十三五”教师规划课题研究的契机,我们以古诗为媒介,以面塑为载体,进行了面塑教学的诗境化呈现形式,丰富传统面塑学习手段,多角度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创新能力和美化幸福生活的能力。

基于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一、追根溯源,撰写文献综述

为全面掌握、分析面塑教学的诗境化呈现研究的国内外情况,我们对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查阅,对该领域在一定时期内已有研究成果、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最终完成了文献综述。查阅文献过程中,我们没有搜索到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只能将与课题研究内容有关的文章进行了分类,从语文古诗词研究类文章、传统面塑手工制作类文章和音乐吟唱类文章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查阅,并由查阅文献引发思考,使我们对于课题的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教学形态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现在的中小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大,单一的课程无法再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文献查阅和撰写文献综述,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研究方向也更加明确。

二、调查研究,查摆存在问题

2019年3月,在我们研究该课题一年后,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参加面塑选修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了解,便于我们下一步针对课题的研究所进行的工作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计划和实施方案。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于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清晰明确,也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课堂实践,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我们根据研究计划,每学期对课程进行了大胆创新。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学生诵唱古诗,根据诵唱写出欣赏体会,根据面塑作品创作诗词,将古诗中的意境进行诗境化的呈现。语文、音乐、美术老师同台授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境面塑”课程体系。通过让学生朗诵、为作品配诗、写体会、诵唱、捏塑等教学手段,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情怀,最后将其付诸于五彩斑斓的面塑世界中。这一环扣一环富有趣味的教学过程,将孩子们带入诗意的境界,受到了美妙的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1.讲出诗意的故事

诗词源于生活,诗是生活大海的闪光。流淌在诗词字里行间的,是一个个美妙的故事。每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只有透过文字读懂诗词背后的故事,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赋予诗文的情感和作品表达的内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对每首诗都做到精心备课,下载论文、研究诗文,并做出精美的课件,悉心准备。以《元日》为例,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展开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诵诗文读,披文入情,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情与境里,与诗人产生共鸣,激发想象,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诵出诗意的篇章

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只有这样,我们的朗诵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因此,为读懂、领悟诗文,我们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通过诵读-赏析-吟诵,读出诗词节奏,感受诗文的韵律之美,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古诗的主题,感受古诗的思想感情,达到对古诗由浅入深的真正的理解,为学生对以古诗为媒介进行诗境化呈现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写出诗意的灵性

我们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学生会鉴赏诗,能根据对古诗或者诵唱的理解写体会,甚至根据面塑作品表现的意境,学生可以自主创作诗词。我们相信他们有着无限的潜能,只要给他们机会和平台,他们一定会给你惊喜。

在诵唱完《黄鹤楼》后,六年级的王若琳这样写道:“这首歌引用了一首诗《黄鹤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老朋友走后,自己的估计和对朋友的不舍。这首歌还有很多的圆滑音,使音和音之间的过渡更加的自然。而暮字也表达了作者借景抒情的心理,借傍晚来暗示自己消极的内心。诗人虽然描写的是周围的景物,但处处表达自己空落落的内心。”张竞文说:“我从听《黄鹤楼》中感受到了郁郁葱葱、仙气盈绕的鹦鹉洲上坐落着的黄鹤楼,蓝天白云,一片悠悠。黄鹤归去,空留一座黄鹤楼。汉阳树的修饰更使周围环境平添了几分清新与脱俗。整首曲调欢快中不失几分优雅与凄美。”

2016级学生根据面塑作品进行了“我为作品配首诗”活动。我们惊讶于学生的想象力和文采,更被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所触动。2016级年级四班的菅毅同学为面塑蔬果作品创作诗词《水调歌头·喜悦》:漠漠秋高天,点点缀细雨/千万灯火人家,何故喜相聚/展阔大江南北,遥想长城内外,只道丰收语/麦浪涌南北,稻舞转东西/黄土边,路艰险,今安去/天翻地覆,旧时土乡是何许/崭新天地相遇,瓜果缤纷绚丽,时代铸奇迹/接力扔延续,共话不言弃。

4.唱出诗意的旋律

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上,对古诗进行诵唱教学,先诵读,再吟唱,使学生体验到与音乐课不一样的形式,在诵读和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爱上诗词、爱上音乐、爱上传统文化。通过让有特长的学生对古诗曲目进行改编,或让学生参与古诗的编曲,并进行演奏录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挖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5.捏出诗意的世界

在我们的课题组,诗意面塑课程不再是干巴巴的纯捏塑,而是有血有肉,有生活、有学习、有灵魂的课程。

古诗词里的一个个场景,通过揉、搓、捏、切、压等手法,竟从纸上跳了出来,变得鲜活与真实。这样真实的体验,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帮助了小学段学生的预习或复习,对热爱面塑的初中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好机会。他们乐在其中,动手动脑,动用自己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每完成一个作品,孩子们获得的都是满满的成就感。

课堂上,孩子们的专注力大大提升,每个人都全身心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作品。这个良好的习惯,也延伸到了其他的学习中,是大有裨益的。孩子们喜欢面塑这种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追求的是天性,是自己动手创造小天地的愿望。我们作为老师,只是恰好把面塑诗意地带到了他们身边。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只能更加勤奋地去探索、去践行,只为了不辜负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

参考文献:[1]李美娟.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保障机制的建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24.

论文作者:孙桂青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  ;  ;  ;  ;  ;  ;  ;  

中小学传统面塑教学的诗境化呈现研究论文_孙桂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