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市政工程获得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市政给排水工程,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海绵城市理念的出现,给市政给排水工程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促进作用。文章重点就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工程;给排水;运用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市政工程的数量在逐渐增加,工程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在排水设计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雨水多发的季节,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及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国对市政排水设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越来越重视,不断完善其科学合理性,保证市政排水设计满足相对大的渗透性,为城市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所谓的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也叫做“水弹性城市”,在国际当中则被称之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在下雨时,海绵城市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而在有使用需求的时候,则能够释放蓄存的水并对其进行应用。海绵城市的材料表现出了优秀的渗水、防滑和吸音等特点,因此海绵城市的应用既能够使得“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得到实现,又能够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得到有效的缓解,保证城市路面有效减弱发热。要对海绵城市进行建设,首先就需要扭转观念。在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当中,主要应用的是硬化路面,一旦遇到大雨,则需要依靠管渠等设施来排水,其主要的规划设计理念为“快速排除”以及“末端集中”,经常会造成逢雨必涝的情况。而海绵城市理念当中则强调对植草沟、雨水花园等设施的应用,其主要的规划设计理念为“慢排缓释”以及“源头分散”,不仅能够使得洪涝得到避免,还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运用的原则
2.1尊重自然
构建海绵城市的初衷便是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倡议,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水资源是生产之要、生态之根,在进行市政给排水设计时,应改变以往的粗放式设计,立足于对资源的再利用,增加对降水的储蓄、净化及循环设计,实现资源运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
2.2个性化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城市因地域、气候差异性,其特点也有所不同。在对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中,市政给排水系统也应充分体现出个性化原则,避免一味地照搬照用,应立足于自身的绿化需求、水利条件及市政建设规划,在市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优化设计,构建宜居城市。
3传统市政给排水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城市建设与后期管理不协调
随着城市发展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种高层建筑、硬质化路面铺装的规划设计层出不穷,这导致城市下渗量逐渐降低,原有城市排水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城市的排水需求,尤其是给排水后期所需的专业人才、基础设施所需的后续维护和管理、建设后期管理不协调等都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障碍与绊脚石。城市建设非常重要,在具体建设施工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细节处的布局和方向,保障建筑施工能够和城市建设完全同步。
3.2自然因素
一般情况下,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受制于自然因素,自然气候的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它们很大程度上会给城市给排水系统带来重大挑战。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导致全国各地的地形大有差异,进而呈现出复杂化的特质,而对变化莫测的自然因素如果不能做出合理的预判和防控,就有可能导致自然灾害的出现,让民众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遭受巨大损失,幸福指数遭受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要想优化给排水系统,就必须深入调查特定城市的自然气候情况和水文地貌,并划定好主要的蓄洪区和备用的二级蓄洪区。
3.3雨洪资源利用率较低
中国大部分城市都位于季风带,降水和非降水气候具有鲜明的季节性,这也导致雨水和洪水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且带有强烈的季节性色彩。所谓雨洪主要是指在江水汇流过程中,除却土壤吸收、洼地蓄水、植物等的截留所剩余的雨水汇集而产生的地表径流,而大量降雨在地面所产生的大量地表径流,会被汇集到河流和城市周边其它水域当中,导致水位的急速上涨。传统的市政给排水系统没有办法很好吸收这些雨洪资源,促使产生大量的降水及洪涝,但是海绵城市理念支撑下的排水系统却可以,甚至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4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4.1绿化衔接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支撑下的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绿化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引流作用,假设不能够将绿化带和雨水进行有效衔接,那么其效果也会深受影响。过往的绿化带设计形式较为单一,只是单纯将雨水点设置在江河湖等传统的水体中,很少使用绿化带进行衔接和过度,故而一旦排水要求增大,水体容纳量又不够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路面积水。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下,给排水设计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绿化带及有效的衔接模式。在排水量需求较大的地方,可以使用雨水截污净化技术,将其和绿化中心进行高度衔接,再利用绿色植物本身的吸收能力,消耗雨水,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在排水量需求较低的地方,则可以直接将雨水排入到江河当中。
4.2人行道设计
以往的人行道设计,大多会采用不透水的材料,一旦出现暴雨,积水不能及时排出,给来往行人造成严重阻碍。现在对人行道进行改造,选择透水的材料进行铺装,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人行道的作用和功能,此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到人行道两侧的绿化植物,保证其高度尽可能低于人行道,以便绿化带能够得到更多的雨水灌溉。
4.3车行道设计
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在进行市政道路改造的过程中,会将车辆通行的路面使用非透水性的材料进行铺设。但是这种设计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加剧路面的积水问题,引发更为严重的热岛效应;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支撑下,车行道设计采用了具有更为良好渗水功能的材料,这样既能改善市政道路的雨水存储情况,还能适度补充地下水资源。其具体的设计要点如下:在市政路面的最上层,要铺设具有良好透水、透气效果的沥青材料;市政道路的中间层,可以选择非透水性的材料,切实起到保护路基的作用,避免在阴雨天或出现大量降水天气,道路出现侵蚀;市政道路的路面和两侧绿化带之间必须设置一定的坡度,这样设计人员可以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对其展开适度调整,确保应用效果达到最佳。
4.4附属设施设计
附属设计主要是指路缘石和路肩边沟两种类型的排水系统,其中路缘石相对而言属于使用频率较高的系统,其包括两种类型,即平缘石和立缘石。平缘石能和地面的高度保持一致,这样路面就不会出现积水,即便下雨天气也能让路面快速排水且排水通畅;立缘石和平缘石则有显著不同,其高于路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雨水,使其流向雨水口。但为了确保路缘石能够具有汇集雨水的能力,可以对其进行打孔、豁口处理,也可以在铺设时就预留出一定的间隔,确保提升雨水控制的能力和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具有综合性作用的发展模式,为了推进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良好发展,市政机构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一定要重视雨水渗透和蓄积,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真正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作用发挥出来,增加海绵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推进城市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源铭.“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2020,27(01):248-249.
[2]张林厂.试论“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33):272-273.
论文作者:张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给排水论文; 雨水论文; 市政论文; 路面论文; 理念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