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政策思考_科技政策论文

提高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政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软件产业论文,自主创新能力论文,政策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6-0026-04

纵观当今世界,有的国家主要立足于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有的国家主要依靠发达国家获取资本和技术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地提高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创新产品和创新能力转换为本国的比较优势,形成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创新型国家。特定的国情,特定的需求,决定了中国不可能选择资源型或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1]。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创新不断涌现,对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国民财富的增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软件技术成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和灵魂,是新世纪国际高新技术竞争的一个重要制高点,也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软件产业的兴衰成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事实上,没有强大的软件产业和广泛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个国家基本上就失去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格,必然要受制于人。现在,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认识到软件产业的重要性,并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发展软件产业是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手段,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措施[2]。因此,中国已经把软件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软件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也离不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如何提高中国软件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软件产业发展基础,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较为健全的软件产业体系,正在从以科研型和产业化难度较大的系统软件为主体,转为以产品型和规模化产出的集成应用软件为主体。随着国务院2000年18号、2002年47号等文件的贯彻落实,中国软件产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发展速度、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还是人力资源培训以及基础设施环境等,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图1)。在2001年和2003年国家先后试办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和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培养软件人才,共建设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17个,形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本土软件企业,如“用友”、“金碟”、“东软”等。2006年首次出现了软件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其中超过60亿元的企业有3家,超过30亿元的企业有7家。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登记软件产品28401件,应用软件市场发展红火。与此同时,跨国软件业巨头,如“微软”、“IBM”也纷纷投资在中国建立软件开发基地,开展软件外包业务。近年来,中国软件产业以年均超过30%的速度高速增长,国际地位及国际竞争力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1)软件行业技术创新活动更为普遍;(2)软件创新形式多样化,成功的关键要素多样化;(3)创新结果对企业影响更大。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就是技术能力,而技术创新是维持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4)创新的风险更大[3]。

图1 中国软件软件产业年销售收入变化

二、制约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

在国际软件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软件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国软件的自主创新仍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产业角度看,中国软件产业只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而言,“小而散”是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从企业层面看,许多企业认为技术创新是科研机构的事情,而且存在较大的风险,不愿增加技术创新的投资,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从创新机制看,现在还没有解决从研究到产品的“两张皮”问题,即从前期研发创新到后期产业化,缺乏两者之间良好的衔接,导致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从创新环境来看,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不够,从事软件产业创新活动的人才结构不合理。

1.产业总体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外软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软件产业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软件产业的总体规模较小、软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低以及国际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从软件企业规模来看,从中国互联网实验室2005年对125家重点软件企业的员工人数的构成调查情况(如图2)可以看出,10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19家,占15%,由此可以反映出中国软件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从全球软件市场来看,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额为265亿美元,仅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2.99%,美国、西欧和日本则分别占据38.37%、30.16%和10.19%的份额。从国内软件市场来看,2005年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刚刚超过10%,国内企业在国内软件市场需求中也仅占不到40%的份额,而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占据了将近60%的份额。因此,与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软件产业还很薄弱,缺乏国际竞争力,差距还很悬殊。

图2 中国重点软件企业的人员数量构成

2.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由于软件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短、产品更新升级频繁、换代速度很快等特点,这就决定了软件产品高利润、高回报的主要源泉应来自于持续不断的创新,而持续不断的创新需要有充足的研发投入。为保持企业持续不断的竞争能力,国外大型软件企业非常重视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增加研发投入,如微软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高达465.9亿美元、BMC软件高达58.6亿美元等。而目前我国软件企业乃至整个IT产业由于较多地考虑到创新研发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普遍表现出创新动力不足、研发投入水平低等现象。2004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IT类企业仅有“华为”、“中兴”、“海尔”、“联想”等6家,而信息产业部评选的“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为266亿元人民币,仅比思科公司2003财政年度的研发投入略多。截至2005年底,我国软件从业人员大约有90万人,而从事研发人员总数仅达18.5万人,财力和智力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国软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中国软件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发展。

3.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少。在软件产品链上,成功的高端软件产品通常会为低端软件产品制定规则并确立现实的市场标准,而处于低端的软件产品企业却只能学习、服从这些规则和标准而难以有所突破。例如,在高端基础软件领域,由于其具有开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大、技术复杂度高等特点,国内企业受制于规模、管理水平和研发投入等因素而很难涉足,则更谈不上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国内软件企业倾向于“二次开发”,缺乏前期研究和后期产业化的衔接,往往是接一个项目做一个软件或者是专门的软件外包服务,而这种软件的通用性差,难以移植到其他项目,导致企业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成本高、长期利润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等问题,进一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软件外包业务,国内软件企业做的仅仅是代码实现,并不负责产品的设计,也就无从谈起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中国软件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创新能力的薄弱,自主设计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占有率高的“重量级”软件名牌产品的,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使其使得大量利润流向外国企业,严重影响了中国软件产业的积累和循环能力,使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受制于人。

4.知识产权保护薄弱,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进入21世纪后,社会对软件产品的需求增长更快,软件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问题成为影响软件产业创新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计算机软件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具有高智力、高技术、高风险、高研发投入、易复制和易传播而边际成本极低等特点,导致软件盗版行为屡禁不止,软件盗版现象猖獗。软件盗版问题一直是世界乃至中国软件企业十分关注且十分担忧的一个问题。

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软件产业发展离不开软件人才的强大支撑。然而中国软件产业人才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庞大的软件人才数量伴随着很大的人才缺口问题。表现在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端软件人才如系统分析师、项目主管以及高质量的复合型软件人才;缺乏既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又能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具有良好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参与国际软件开发与竞争的各个层次的国际化人才。由于高校软件人才培养中较注重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创造能力差,从而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脱节等问题。

三、从科技政策角度提高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对高科技产业而言,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软件产业来说,科技政策对产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将起到巨大的指引、规范和促进作用。以印度为例,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其大力推动本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大大促进了该国软件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使软件产业成为印度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成功经验可以给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提供借鉴。因此,针对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需要在提高中国软件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政策的重要作用。

1.促进软件企业联盟的形成,构建完整软件产业链。针对中国软件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软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低以及国际竞争力较弱等问题,要在鼓励和确保大企业和骨干企业发展的同时,支持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政策上要鼓励软件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促进软件企业联盟的形成,加强软件企业之间市场信息和研发、管理经验的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创新风险;另一方面,企业要结合自身优势及特点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联合,实现软件企业基础研发、技术创新、产品合作开发以及销售等方面的合作,从而形成完整的软件产业链。要立足于开拓本国软件市场,发挥本国软件企业对国内市场熟悉程度高,变化反映快的优势,不断推出创新型产品,扩大其在国内软件市场的占有率,以此为基础,逐步提升中国软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增加软件研发投入,促进研发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软件财力投入方面,需完善投融资政策,切实解决软件企业在创新研发资金方面所存在的筹资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对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助,发挥风险投资在提高软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作用。针对中国软件产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技术创新能力弱等问题,要采取措施鼓励中国软件企业开发自主研发的产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软件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间的技术合作,从而形成高校与科研院所、软件企业之间在人才、技术与资金方面的良性互动运作,并从国家战略角度支持重大基础软件项目的研发与创新,为整个软件产业的自主创新起到示范作用。然而,由于中国大多数软件企业受规模及研发实力的限制,单靠企业自身进行研发投入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明确企业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基础上,要提高企业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在政策、资金、技术创新、研发等各方面合作的良性互动作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增强中国软件产业的自主创新动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与品牌。

3.营造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软件产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个合适的外部环境。因此应该在营造适合软件产业创新发展的环境上下功夫。在营造软件技术自主创新环境上,应做以下方面的工作:(1)建立国家和地方自主创新支持系统,加强软件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软件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打击软件盗版行为,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3)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加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来扩大对国产软件的需求,以此激发软件产业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人是软件产业科技发展与创新中的第一要素,因此,从软件人才培养的角度,切实需要加大软件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力度,注重“教育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实效性,从企业需求角度出发培养企业所需软件人才,加强企业与高校、职业培训机构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一方面重点加快培养高智力的创新和系统分析人才,使其成为产业自主创新的带头人;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培养基本功扎实的开发型人才,使其成为产业自主创新的骨干。

四、结束语

在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和高新区建设中,从国家到地方已经将软件产业作为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年从战略高度加以扶持,各种促进并提升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配套科技政策已经或正在酝酿出台,软件产业已成为许多高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一个成熟、稳定、有效的科技政策必将指引、规范和促进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凭借其高智密性、高渗透性等特点,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软件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起着巨大的带动作用,也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签:;  ;  ;  ;  ;  

提高我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政策思考_科技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