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富裕论文,强大论文,思想论文,战略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F0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6)02-0001-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统一全党共识、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党推动改革与发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谋划和布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对于我们党的事业发展和执政地位巩固,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同富裕及其实现条件具有确定的内涵。共同富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上达到普遍富裕,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为内容的必要劳动时间大大缩短,而用于满足精神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的自由劳动时间大大延长。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是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社会条件则是最终消灭阶级对立、城乡差别和脑体分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实行社会统一管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共同富裕及其实现条件的观点是经典作家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科学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和追求的伟大事业。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论断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这一论断将共同富裕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为推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我们党是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不够高的特殊国情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为此,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步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奋斗目标,只有建成小康社会,才能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通过建设小康社会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伟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和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审时度势,从新的历史起点和高度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和意义做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诠释。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4从而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目标。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13。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41。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分配制度改革和小康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13。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十八大报告确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就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3]15-16。报告还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党的十八大对新形势下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内涵的新界定和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规律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小康社会建设开始由强调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向强调改革成果惠及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阶段发生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建设小康社会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我们党进行了不断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在小康社会的目标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从2001年到2020年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与提出并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相同步,我们党提出并形成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分配制度上,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让一部分个人、一部分地区通过勤奋劳动和诚实经营先富起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一次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基本的分配原则。针对分配关系中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的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六大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些理论创新成果的形成,指导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实现共同富裕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三十年余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巨大成就,朝着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从整体上来看,国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7000多美元,步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劳动者就业得到基本保障,失业率长期处于低下水平;经济高速发展使数亿人口摆脱贫困,为世界减贫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居民基本住房状况得到根本改善,高水平住房需要不断得到满足,通过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实物或补贴方式,城镇低保家庭住房实现了应保尽保,居者有其屋的目标逐步得到实现;建立了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在内的保障体系,覆盖全社会的保障制度基本得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为内容的社会救助制度得以建立,形成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户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上的平等权利;老百姓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节假日增多,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出境游”成为新时尚。 但是,毋庸讳言,我们取得的成就离完全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还存在很大距离,离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也有一定差距。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物质财富还不够丰富;经济总量虽然达到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水平仍然比较靠后;与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伴随的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充分就业还没有实现,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贫困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因病致贫、贫困代际传承等现象还没有根除;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保障水平也不够高;等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制度不健全、政策存在漏洞等等,但是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造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说过: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370。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更加重视共同富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更加重视共同富裕。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重点和途径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在分配制度上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分配原则上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取得突出成果,整体温饱已经实现,向富裕跨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新的要求和愿望,同时,遏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切实贯彻公平正义原则,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成为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所有这些客观上要求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到日程上来,其中心思想是更加注重共同富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助力,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的提高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提高,让国民财富的分配更多地向劳动者倾斜;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使公平正义原则在收入分配中得到充分体现;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把“蛋糕”分好,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注重公平正义 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核心是注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公平正义原则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要避免走平均主义的老路,也要防止走严重两极分化的邪路,而是要走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110-111一个时期以来,分配领域里贫富差距呈现扩大趋势,社会上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2]95。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的认识、关注和议论越来越强烈。如果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促进公平正义,着眼点是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2]96应该说,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当然,这一切都依赖于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秉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公正性原则,用公平正义这个最大公约数,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此,要通过经济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社会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有利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在于实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真正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手段,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不同于其他私有制基础上社会形态的质的规定性。法律制度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服务于经济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在我国的宪法中得到明确申述。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落实依法治国政治方略,就是要维护宪法的尊严,依宪法治理国家。依宪治国的首要任务是要维护我国业已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4]依宪治国,就是要求我们着力落实这些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让法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保障作用。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的宪法,“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原则基本是两个: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的原则”[5]。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法治总是以特定的制度为存在的基础的。依宪治国,就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推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依宪治国,也要坚决反对任何人、任何势力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宪法的保护下健康发展,不断完善。 依法治国是维护经济秩序的根本保证。在社会经济交往中,健全完备的法律制度有助于明确交易预期,有助于开展公平交易,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大量经验事实表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对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的要求就越高。没有法律制度的调节和规范,经济和社会活动必然陷入无政府状态,人们之间的交往与交易会因为交易费用巨大而很难顺利进行。因此,只有全面加强依法治国,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构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维护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6]266,“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5]267-268。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严肃指出:“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4]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高度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确保党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自己思想建设的理论基础,把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为人民服务,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最高执政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得到全国各族人民拥护的强大政治基础。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的思想,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最高宗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全面从严治党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者,通过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助于解决党在执政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领导干部眼里,权大于法,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整个社会还远没有形成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这些现象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损害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就是要推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协同前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签:四个全面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公平正义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全面依法治国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法治政府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公平原则论文; 习近平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法治中国论文; 深化改革论文;